李孟諾 李大為
好的詩歌要有幾個鮮明的標準。首先,詩歌必須有明亮的意象。意象,不是一個多么形而上的語匯,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建構著詩歌,實實在在地溫潤著詩歌。其次,詩歌必須要表達詩人的原型記憶。原型記憶,是詩歌永恒的母題。它深入到詩人靈魂的深處,喚起詩人內心最深邃的情感體驗。而且,這份原型記憶,也體現出一個詩人的精神向度。再次,詩歌必須要有節(jié)奏感。這種節(jié)奏,首先是語言層面的,而后是音韻層面的,最后是感知層面的。沒有節(jié)奏感的詩歌,一定是破壞了漢語的敘述節(jié)拍,體現不出漢語寫作的優(yōu)勢和特質。
在這樣的意義框架內,我們來解讀建平的詩歌。作為一名安徽人,他年紀輕輕就只身來大連打工。他是一名木匠,一名泥瓦匠,一名在鄉(xiāng)村和都市間游走的異鄉(xiāng)人。安徽金寨,那份南國的靈秀,讓建平的身上自帶三分詩性。年輕時的建平,喜歡一份燃燒的抒懷,喜歡詩歌里面閃爍著濃郁的理想光芒。但是,現實生活中那些刻板的日子和繁庸的日常場景,讓他對現實語境有了自己別樣的解讀。尤其是不惑之年之后,他遠赴非洲從事基建工作,更是對現實人生有了自己獨特的體認。建平纏綿悱惻,建平自言自語,建平冷靜敏銳,建平種植文字,建平火中取栗……
建平的詩歌,有著冷峻而超拔的意象。這些能激活他詩歌語言的抒情意象,跳躍性非常強,時空交錯感極為鮮明??伤麉s帶著痛疼地徜徉其間,用他特有的心靈囈語,去指向一份望不到邊際的神明。建平的詩歌,充滿了后現代語境下的緊張感。在自生自滅的情緒渲染里,來彰顯一份隱喻和精神的突變。
在《至善至美》一詩里,建平意象的擷取極具張力,不僅畫面感強烈,而且在逼仄的敘述空間里,造成一種特有的緊張感。他心中的精神境界,是詩性加理性的,是具有內在邏輯性的,是飽含著人生況味的。這既是生命意識的升騰,也是詩人生命哲學的別樣書寫。這樣的意象,非但指向性強烈,而且能直接深化詩人自己的話語表達。我們并不能真正深入一個所謂的寺廟,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沒有理由去評述或指責一個心靈獨行者。廟宇的額頭,在指向另外一個遙遠的彼岸。再回到建平的詩歌文本里,我們來審視一下他的記憶原點。很多建平式的意象紛紛閃爍在眼前:大地,寺廟,丫丫,河流,陶……這些記憶深處的物象,不是意象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個個深刻的記憶符號。它們植根于作者的少年甚至童年的時光里,成為某種審美象征,在歷經歲月的打磨后,一點一滴激活了詩人想象的情愫。于是,建平為此而感慨、而激憤、而顫抖、而冥想……
其實,很多記憶的碎片都被我們在無意間埋葬。建平的不同之處在于,他不僅能有效地打撈出這些記憶的片斷,而且經過主體的審美加工,使得這些碎片化的記憶原點,呈現出一種非常本真的哲思韻味。在《丫丫的青春》和《計劃書》兩詩中,建平非常得體地將審美物象和主體感受結合在一起,在看似內斂的敘述里,沉淀著自己深深的生命反思。他的詩內斂平實,卻流灑著一份內在的激情。
最后,要說一說建平的敘事節(jié)奏。建平的詩歌,越寫越簡單。也就是說,在看似越來越簡單的文字空間里,我們看到的卻是語言的飛翔??谡Z詩,不是口語敘述??谡Z詩,有內在的抒情和敘事節(jié)奏蘊含其間。這種節(jié)奏感,既形成了語言的張力,也形成了敘述的風范和敘事的邏輯。《小夜曲》和《目的地》,就很好地體現了建平深邃而略帶緊張的語言節(jié)奏。小夜曲,是他的非洲感慨。建平在非洲待了七年,他在不同的時空里,感受一直飛蛾的宿命,詩歌充滿了隱喻。目的地,是建平對人類和地球終極命運的思考。語言平緩 ,卻閃爍著一縷縷幻滅的味道。建平的節(jié)奏,透明而知性,靈動而真純。他感慨歲月的流逝,他呼喚內心的神明,他懷念深情的過往,他悲憫時光的靜寂……
這一切一切,都在建平的語言之外,形成了某種韻律,一種有節(jié)制的節(jié)奏,有節(jié)制的敘述!
對建平詩歌的關注,會一直進行下去。我希望這位既是詩人,又是打工者的兄弟,能把明媚如春的分行文字,源源不斷地貢獻出來,并且取得更深遠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