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根據(jù)文獻記載,柯爾克孜民族歷史上曾有兩種口弦琴,奧吾孜庫木孜是其中之一,中亞柯爾克孜人稱其為“鐵米爾奧吾孜庫木孜”。另一種口弦琴,音譯為“舊朵奇奧吾孜庫木孜”。這是一種木制條形樂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中亞和我國南疆柯爾克孜民族中流傳,在塔里木盆地臨近綠洲也使用。成熟的姑娘和小伙子們在整個地區(qū)經(jīng)常使用的吹彈式口琴就已經(jīng)算得上是真正的樂器了。吹彈式口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鐵制的,帶顫動舌頭的馬蹄鐵形樂器和一種簡單的用竹子做的,有時用木頭做的雕刻的用具。這是德國人勒柯克于1914年春行至南疆庫車時的一段文字記載,在其報告中還附了一張圖片。20世紀80年代以前,在我國南疆克州境內(nèi)的柯爾克孜地區(qū)偶爾還能見到這種樂器。
現(xiàn)在,這種木制條形樂器在民間已經(jīng)難覓蹤跡了。我國柯爾克孜族樂器匠人只制作金屬口弦琴(奧吾孜庫木孜),而且人數(shù)極為有限(全部為男性)。由于需要的人數(shù)少,價格低廉,所以沒有專職工匠,也沒有專門工作場所。民間工匠制作奧吾孜庫木孜沒有嚴格的材質(zhì)和尺寸的規(guī)定,全憑個人經(jīng)驗。20世紀90年代前后,從烏恰縣的伊爾克什坦和吐爾朵特口岸進口過兩批蘇聯(lián)時期吉爾吉斯共和國制作的奧吾孜庫木孜(鐵米爾奧吾孜庫木孜),器身用黃銅、簧片用純鋼,樂器盒子用松木制作,外形類似動物椅角,曲線流暢,上面雕刻有民族特色的紋飾,受到克州柯爾克孜人的喜愛。
卻奧爾是柯爾克孜的牧笛,流行於帕米爾高原地區(qū)。管身用鷹翅膀骨制成,長短粗細大小不一,一般長約24~26mm,管徑l~2mm,管兩端均開口,管下端開3個按音孔,上端為吹口。演奏時,雙手執(zhí)管下端,口半含管口,以舌尖堵住管口的一部分形成氣口,按孔吹奏,用平吹與超吹。音域可達九度,音色高亢明亮。
在我國漢代成書的《說文解字》及在南朝的《玉篇》等古老的字書均訓有:“簌,吹筒也?!斌忠娭T史籍的最早記載可能是西漢史游的《急就篇》,有曰:“筑簌起居課后先。”據(jù)唐·顏師古注:“掀,吹鞭也。簌,吹筒也?!庇纱丝梢?,簌乃是一種吹之可以發(fā)出音響的竹筒,作為一種有聲信號,它與人們?nèi)粘I钪械钠鹁有荩w閑、娛樂)食密切相關(guān),這應該是“卻奧爾”這個名稱在中文典籍里的最早記載了。此外,簌還多用于古時的警戒或督役。我國古代的諸多樂器,特別是音響宏大可以遠傳的打擊樂器或吹管樂器,大都具有通過音響、節(jié)奏來傳遞信息的功能,因而多被用于民事或戰(zhàn)事。緣何古今眾多字書辭典均將簌字的讀音注為“秋”呢?這里面涉及一個古今聲韻有變、中古反切注音與后世讀音不合而導致了漢字審音注音上的失誤問題,有一個古今聲韻變異的考究,由于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圍,故不再贅述。由此可見,簌實際乃是像賈湖骨管那樣的無吹孔形制的單管邊棱吹器發(fā)展到漢代才出現(xiàn)的一種發(fā)展了的吹管樂器,而這種變化是以音孔的增加為特征的。
從吉爾吉斯斯坦的樂器介紹網(wǎng)站筆者檢索到關(guān)于卻奧爾的一種解釋:意為由蘆葦管或者木頭制作而成的由尾端斜吹的4~5孔的吹管樂器,根據(jù)它的不同尺寸而會有很多不同的名稱,像這種在尾端斜吹的管樂器在整個中亞是非常普遍的,比如蒙古人稱為“tsuur”、圖瓦人稱為“chuur”、哈薩克人稱為“sybyzghy”、俄羅斯聯(lián)邦的巴什基爾人稱為“kurai”等等。而目前在我國新疆境內(nèi)這種吹管樂器則主要有兩種叫法:一種稱為“choor”,音譯有幾種不同的寫法:柯爾克孜族為卻奧爾、北疆的圖瓦人稱為楚吾爾、蒙古族稱為潮爾等;另一種則是哈薩克族稱為斯布孜額。
據(jù)筆者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在柯爾克孜語里,choor是對所有邊棱吹管類樂器的統(tǒng)稱,根據(jù)不同的形制又有不同的叫法,如兩頭中通的蘆葦或者木頭制作的豎吹開管樂器叫“卻奧爾”;陶泥制作的帶哨口的吹奏樂器叫做“陶笛”;還有和中國竹笛形制相似的橫吹管樂器叫做“斯布孜額”,這個名稱與哈薩克族的相同但是卻不是指的同一件樂器。
“卻奧爾”與哈薩克族的“斯布孜額”和圖瓦族的“楚吾爾”的制作方法是基本相似的,制作的材質(zhì)都是本地的蘆葦或者木頭。管身原用草原上或背陰山坳里生長的一種粗壯的蘆葦,現(xiàn)多用楊木、松木或氈房的蓬桿。管身一般長50厘米、管徑1.5厘米,管體中空,無簧哨裝置。管身上開有3個或4個按音孔,管上端將外壁削薄作為吹口,管外捆扎羊腸或細繩,以防氣候干燥管身開裂,起保護作用。開孔原則也是“指寬度律”,從最初的獨孔笛(阿德爾納)到后來的三孔(楚吾爾),后來又發(fā)展成為哈薩克族的四孔(斯布孜額),到了現(xiàn)代隨著多位“卻奧爾”制作專家的改良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更多的音孔,音質(zhì)和音色也有了一定的改進。
1.演奏姿勢及吹奏方法
吹奏卻奧爾之前要先用清水沖濕管身內(nèi)壁,以使發(fā)音圓潤。吹奏時,管身豎持,以左手食指按上孔(四孔者,左手按上兩孔),右手拇指和食指按下端兩孔。嘴含吹口(較粗的一端管口為吹口),并略偏于嘴唇的左邊,用舌尖堵住管口大部(約2/3),留一小口為吹孔。先由喉部發(fā)一長音(持續(xù)低音),同時將氣流送入管內(nèi),沖擊管內(nèi)空氣柱振動而發(fā)出筒音,吹完一句之后才能換氣。
卻奧爾一般由一人獨自吹奏,站立和坐下均可演奏??聽柨俗巫搴凸_克族吹奏方式的區(qū)別是,柯爾克孜族是不帶喉音的單聲部吹奏,而哈薩克族的斯布孜額則一般是要先從喉部發(fā)一個長奏低音,然后再與管子發(fā)出的音形成和聲,吹奏者發(fā)出的喉音一般與筒音音高相同,為C音,兩者協(xié)調(diào)而融合。三孔“斯布孜額”音列為:cl、el、gl、c2,吹奏高音完全靠氣息控制,并能奏出下列泛音:d2、e2、f2、g2、a2、b2、c3。演奏技巧有滑音、顫音、倚音等。音域c1~c3,有兩個八度。常用于獨奏,擅于演奏抒情的樂曲,適宜遠聽。
2.呼吸方法
由于卻奧爾是斜吹的開管樂器,對于氣息量的要求比較大,因此需要以腹式呼吸為主,同時由于開管樂器具有超吹的功能,因此在對氣息的控制和調(diào)節(jié)方面和竹笛的氣息控制比較相似。
柯爾克孜的一種古老吹奏樂器,亦稱哨笛,與蘇吶依一樣,在民間已不大流行。
柯爾克孜的打擊樂器,亦稱鼓,大鼓叫杜吾勒巴斯,小鼓叫杜吾勒,腰鼓稱邦多。此外,還有一種手鼓,則稱夏的拉克,為單面鼓,帶柄,是民間薩滿用的神鼓。
柯爾克孜的民間器樂曲非常豐富,著名的庫姆孜樂曲有《坎巴爾汗》《土給其》《鐵爾斯卡格什》《布托依》《跪勒德可斯》《施而達克別克》《塔斯卡那亞勒俄孜》《查衣哈瑪》《耳起土而朵依》等。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