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之美,美在語言、意蘊和境界。作為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教好古詩詞,引導學生深入感受其大美,如課標所要求“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深入感悟,是可行的方法。
1.反復誦讀,準確感知詩意
且不論古人對誦讀重要性的論述與課標對朗讀的要求,單就對文本理解來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亙古不變的規(guī)律,古詩的誦讀自亦是如此。以這種方法去應對古詩中的字詞理解,能夠更好地理解詩詞的準確意思,不會出現(xiàn)理解跑偏、歪曲詩意的情況。如學習《夜宿山寺》一詩,學生初讀,對“危樓高百尺”中“?!币辉~,就很容易理解為“危險”。抓住這一點,以問題“‘?!值降资鞘裁匆馑肌币龑W生反復閱讀就會發(fā)現(xiàn),詩中并無任何“危險”的意思表達,相反倒是處處體現(xiàn)樓之“高”。因此,學生也就能夠領悟到“?!弊衷诖颂幍臏蚀_意思,而明白“危樓”實乃“高樓”之意。
2.換詞對比,理解詩中匠心
古人寫詩,為求準確、妥帖、形象等往往會反復斟酌、調動詞句,“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個中匠心深意,小學生很難理解。為此,我們可通過換字方法,來引導學生理解原詩用字的妙處。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對“日照香爐生紫煙”句中“生”字即可采用該方法進行,引導學生思考能否換成“升”字。經過討論交流,學生就會意識到,如用“升”字,僅可表示煙霧升起的短暫過程,且復歸于消散;而用“生”字,則在前意之余,又增添了持續(xù)升起、源源不斷之意。這樣學生也就能夠初步感受原詩句用字的精當。這樣的例子很多,如《牧童》詩中,“笛弄晚風三四聲”句中“弄”字亦可進行換做“吹”“玩”等字的嘗試。
1.聽故事理解詩意
每一首古詩都有它產生的獨特背景,或時代風云變換,或個人經歷感受,無不如此。教師可將詩詞相關,如詩詞創(chuàng)作時的背景、詩人的經歷甚至逸聞趣事等,編成故事講給學生們聽,這也有助他們深化對詩詞的記憶、理解和感悟。如教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詩時,對于該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詩人不能安睡,而出門納涼時的棖觸心情,就可如此;否則,學生就很難理解文字背后隱藏著的悲傷、失望之情。
2.結合詩中情感體味詩意
仍如上例,學生體味到了詩中文字背后所隱藏著的悲傷、失望之情,再來回望全詩,對于“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句中因縱橫交錯而產生的擴大深沉的意境,對于隱含于“胡塵”背景中的“淚盡”所透露出的無限心酸等,才能夠作出合乎詩人本意的沉痛體味,和理解詩人期望當國者“王師”收復國土,卻不幸空等“又一年”的警醒。
3.勾勒畫面領會詩意
“畫與詩初無二道。畫者,天地無聲之詩;詩者,天地無色之畫”(《原詩》,葉燮)。畫與詩,雖藝術形式不同,對美的感受卻是想通的。因此,通過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實際繪制畫面等方式來感受詩詞之美,是可行的方法。如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時,即可通過學生想象與多媒體播放相關畫面,來輔助對首句的理解,對于由晴朗的天宇、潔凈的街道、青青的客舍、翠綠的新柳等元素組成的色調清朗的圖景下,所凸顯出的送別友人時的歡快、希望,也就會有更深的理解。
1.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幫助理解詩意
囿于生活經驗、學習經驗等的積累不足,或不能及時調動經驗積累服務于詩詞學習,很多學生在理解詩意時,往往處在懵懂狀態(tài),盲點、誤區(qū)會很多。此時,教師以語言描繪詩中意境,引發(fā)學生的既有認知以服務于對詩詞的理解,或為可行。如一年級學生學習《詠鵝》詩時,雖口中聲聲,背誦流利。但對于何為“曲項”“天歌”怎樣“歌”“綠”與“紅”究竟所指為何,并不十分清晰。此時,教師做語言故事講解:“幾個小伙伴正在河邊玩耍,忽然遠處傳來一陣陣鵝叫聲,‘嘎’——‘嘎’——他們抬頭一看,只見一群大白鵝正在河面上抻著脖子大聲叫著。它們長著雪白的羽毛、紅紅的鴨蹼,在綠水間悠閑地游來游去……”。如此描繪,畫面感極強、即視感活靈活現(xiàn),學生也就能夠明白詩意、感受到詩情。
2.創(chuàng)設賞析情境,幫助感受詩意
讀詩要抓取詩眼,即詩中那些形象鮮明、極富深刻含義與飽含情感色彩的詞語,然后反復推敲、進入詩境。如教學《春夜喜雨》時,即可以抓住詩句落筆即寫下的一個“好”字來設問,“為什么‘好’呢?”因為這場春雨“知時節(jié)”,在萬物萌發(fā)、正需要雨水的時節(jié),正好到來;在頷聯(lián)中,這場春雨又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好到“潛”“潤”“細”等成為它明顯的特點,適時、潤物、無聲,伴和風而來、潤萬物有情;以至于到尾聯(lián)中,由“好”而成為人們的“喜”,“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從而得到滿城美景和無限喜悅。這對于幫助學生由詩人觀春雨帶來的喜悅之情出發(fā),來理解詩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是有益的。
1.在演唱中感受韻味
古詩詞,原本就是和樂而唱的。很多詩詞,就是古人那里流行的音樂。直到今天,很多詩詞學問大家,如葉嘉瑩先生、楊雨教授,都保留著演唱詩詞的習慣和情節(jié)。在很大程度上,演唱會較吟誦更能凸顯出詩詞原本的韻味,輔以恰當?shù)男删透侨绱?。央視熱播的經典詠流傳?jié)目就是這種傳統(tǒng)的繼續(xù)。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一詞,作為優(yōu)秀古曲作品之一,學習它時就可以引導學生模仿央視節(jié)目的形式、依照自己的理解,結合著名作曲家傅雪漪先生的譜曲對它進行演唱。演唱中,以字行腔,配以傳統(tǒng)戲曲的板眼尺寸,在曲調溫婉、靈動間,對于幫助學生理解蘊含在詩中的來自周邊環(huán)境清幽韻味、來自詩人的恬淡之情,無疑是有幫助的。
2.在演唱中感受情感
詩人的情感,很多時候并不會進行明確表達而是隱含于文字之后。而透過文字來理解隱含其后的詩人情感,除卻教師的講解和學生自行悟解,也可以通過演唱的方式來進行。理解深厚,入情入境,真情投入,學生在演唱中所獲得的情感感受也就更上一層樓。如課外學習欣賞《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一詞時,學生就可以嘗試依照個人理解、遷移以往的詩詞演唱經驗,對其進行演唱,尤其是對末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進行一唱三嘆,輔以左手三連音的節(jié)奏配合,對于年齡尚小、尚無夫妻離別之情經驗的小學生來說,理解隱含其中的對丈夫的思念情感,就會有輔助之益,這是單憑誦讀和靜態(tài)的閱讀所無法確切感受得到的。
總之,如葉嘉瑩先生所說:“詩就是人心的蘇醒,是離我們心靈本身最近的事情”,但對于小學生的古詩詞學習來說,怎樣尋找科學的方法、通過怎樣的途徑去使學生的心靈“蘇醒”,讓古詩詞之美靠近學生、成為學生心靈的一部分,始終是我們需要進行探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