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奮琦
隨著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滲透,教學方法也在不斷升級完善中。目前,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有很多教學方法都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而批注法是指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來批注,這更加強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重不斷對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可以運用批注法進行教學,并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批注,鼓勵學生勇敢批注,有這個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然后在這一基礎(chǔ)上,逐步在實踐中對自身的批注能力進行提升。在這種情況下,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使學生對語文知識有了一個全新層面的理解。
具體來說,所說的批注教學法指的是為使學生更深入地對語文知識進行理解和掌握,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批注,同時也可以采取師生共同批注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在進行批注的過程中,主要采取合理的方式進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應對文章進行精細批注,這一過程不僅提升了學生對課文的認知程度,同時也使學生養(yǎng)成了較好的批注習慣。分解來說,在進行師生共同批注的過程中,教師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使學生可以對課文進行閱讀和重組性批注,此外也應以語文學科的特點為依據(jù),對批注范圍進行合理劃分,避免盲目地對整篇文章進行批注,這樣不僅會較難掌握文章精髓,同時也會浪費較多的學習時間。所以,教師可以精選課文的幾個段落,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和批注,從而有效提升批注效果。
以《濟南的冬天》為例,在進行本知識點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如何具體地進行批注操作。在學生掌握方法后,教師應在課堂環(huán)節(jié)為學生預留出15分鐘的閱讀批注時間,然后,教師可以劃定批注范圍,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因此教師可以將本篇課文劃分為幾個部分,引導學生在其中進行自主挑選。同時,批注過程中,教師也應對學生的批注狀態(tài)進行密切關(guān)注,并進行適度引導。接下來,教師應將所有學生的批注內(nèi)容進行匯總,進行精選重組后,對學生呈現(xiàn)一個關(guān)于本篇課文整體的分析結(jié)果。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文章,寫出了作者將英國的霧氣與濟南疏朗清新冬景的鮮明對比。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批注的時候傾注感情,在不辜負作者精心創(chuàng)作的同時,也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同時,由于本篇課文篇幅較長,共分為六個自然段,分別是介紹背景、心中意境、具體介紹、雪后濟南、新舊城對比、冬日的水邊。一堂課的時間有限,因此教師可以將課文分成幾個段落,引導學生自行選擇,以便對其中的一個段落進行批注。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應從整篇文章入手,與學生一起進行批注,最后,教師將學生批注的內(nèi)容有機結(jié)合,為學生呈現(xiàn)出一篇經(jīng)多人合成的批注,同時也將自身的批注對學生進行展示,以供學生學習參考。
所說的批注閱讀法,指的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以自身的情感體驗、生活閱歷、儲備的知識為依托,與課文進行深度對話,并通過圈點勾畫的方法,在文本上進行批注,并寫上自己的閱讀體會、感悟、疑惑,而這種閱讀方式也是將讀者的思想軌跡在書本上實現(xiàn)了記錄。尤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對課文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對不同種類的語言表達形式進行批注,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此外,還可進行多元化批注,可以將視角放在不同的層面上,包括藝術(shù)體現(xiàn)、情感依托、表達方式、描述手法等方面,并在這一基礎(chǔ)上提升學生的批注興趣,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批注習慣。
以《濟南的冬天》為例,在對本篇課文進行批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書籍的空白處,對文章的情感世界、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等內(nèi)容進行批注,這樣可有效提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此外,教師還應首先對本篇課文中的某一個段落進行批注,并在這一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模仿式批注,這樣會為學生開創(chuàng)一個較好的批注學習之路,使學生在進行批注的時候有章可循。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引導學生觀看名家對某些名著的批注,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可以更有效地拓展批注思路,提升批注能力。
在《濟南的冬天》一文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對課文進行批注。比如對北平、倫敦、濟南三個城市冬天的對比描寫進行批注,通過這種對比可以一目了然地體會到濟南的美好;對落雪后湖面與天氣冷后卻不結(jié)冰的長滿了綠油油水藻水面的對比描寫進行批注;對舊城區(qū)與新城區(qū)的對比描寫進行批注;以及對山坡上小村莊房頂上的那一抹雪進行批注,包括寫作手法、意境、內(nèi)涵等。學生在批注上述內(nèi)容的過程中,不僅對課文的描寫有一個深度的認知,同時使自己通過對名家作品的批注,升華了自己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將對文章內(nèi)涵的理解用批注的形式進行表達,可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對學生實行批注教學法教學,與傳統(tǒng)層面的預留內(nèi)容進行教學存在一定不同,批注式學習模式更注重對學生分析、歸納、總結(jié)能力進行培養(yǎng)和提升,但是,由于每名學生理解能力以及程度具有差異性,因此使得學生的批注結(jié)果也會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教師可以通過隨堂檢查,對不同學生的批注方式和批注進度進行檢查,這樣可以深入對學生的批注進展有一個了解,并可以對批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出現(xiàn)的遺漏進行分析和指導,從而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再者,教師在進行批注教學指導的過程中,可以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批注進度對批注時間進行合理調(diào)整,使不同學生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都可以完成自己的批注內(nèi)容,從而保證閱讀批注的整體完善性。
以《濟南的冬天》為例,在對本課文進行批注的過程中,首先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差異性對學生進行分組,組別可以分為A、B、C三個組,A組學生學習能力較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整篇課文層面進行批注,而B組學生則可以自主選擇批注六個自然段中的任意三段,而對于C組學生來說,則可以單獨對本課文六個自然段中的任意一個段落進行批注。這種分層化的批注教學法,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以此防止統(tǒng)一性的批注模式,只引導學生對課文的三段進行批注,會使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學習進度受到局限,而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又無法跟上批注教學的腳步。同時,教師還應深入到A、B、C各個教學小組中,一旦發(fā)現(xiàn)A組中有跟不上批注進度的學生,則應將其轉(zhuǎn)入B組,而發(fā)現(xiàn)C組中批注進度較快、批注質(zhì)量較好的學生,則可以將其轉(zhuǎn)入B組。而且,教師還應對每組學生的批注進行評價和指導,從而使學生對自己的批注能力更深刻地進行了解,以便有效對自身的批注能力進行提升。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利用批注教學法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使學生在對名家名作進行批注的過程中,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感知語文的魅力,從而提升語文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