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大重點,也是一大難點。新課標對教與學的關系提出了明確而豐富的要求:“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形成個體的言語經驗,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苯處熢诮虒W中要明確詩詞的意境,找出構成意境的意象,把握詩歌具有結構跳躍、語言凝煉等特點。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散文化改寫,在準確把握原文的基礎上,增加必要的細節(jié)描寫,對人物、環(huán)境做具體刻畫,對故事情節(jié)也可以做一定的補充,使內容更加豐富,從而更加接近原文所表達的思想。由于古詩言簡意賅,通過散文化改寫后,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獲。下面以《涉江采芙蓉》教學為例,談談散文化改寫古詩對探明敘述角度的意義。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一中的經典詩歌,是《古詩十九首》中的經典篇目?!吧娼绍饺?,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边@首詩共40字,文字本身的信息是有限的,究竟是思婦詩、閨怨詩還是為了表達男女雙方的互相思念呢?光是從詩歌字面是難以得出答案的。在講這首詩時,我組織學生將其改寫成散文,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融入閱讀者的獨特情感體驗,得到了令人驚喜的效果。
古詩文字洗練,意思又富于跳躍性,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找出詩歌的意象,遵循詩人的寫作思路,或者按照詩歌行文規(guī)律,或者通過現實生活經驗對詩文結構進行變通、還原甚至整合,輔之以想象和聯(lián)想,就能把有限的文字內容給出的那些有限、模糊的意象,描摹成一幅完整的畫面或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因為將詩歌散文化的過程,是一種基于原作的再創(chuàng)作。加之適當的環(huán)境描寫,補充或渲染出詩歌特定環(huán)境下詩歌敘述主體的活動氛圍,就構建了詩歌主人公的活動情景。我們發(fā)現,雖然詩詞給出的信息是一定的,但不同的閱讀者通過散文化改寫后,那些原本情節(jié)簡單的古詩內容變得豐富許多,因為閱讀主體的體驗不同,他們會對詩歌的情境進行渲染,或者在情節(jié)上加上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心理描寫等,于是呈現出不一樣的理解。
按照如下步驟完成《涉江采芙蓉》的詩歌賞鑒:首先布置課前預習,查找與《古詩十九首》有關的背景資料、內容資料,查找采蓮的同類詩歌等;在上課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生自由朗讀,體會詩歌傳達的情感。學生能夠快速得出詩歌飽含了憂傷的思念之情。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探究問題:這首詩究竟抒發(fā)的是誰的情感呢?這時要求學生有針對性地交流課前查閱的資料,征夫之苦、思婦之思、夫婦互思的觀點均有。最后,要求學生結合所查找的資料,用散文化的文字改寫這首詩。
例如:“清風裹著麗日的花香,搖曳著江邊的新荷,也漾起了陣陣春波,使我無法在夢中看清那姑娘身上的綾羅。應是在生有蘭草的池澤,她邊采下我最愛聞的芙蓉,邊唱起我最愛聽的蓮歌??刹上碌能饺厮蚝畏郊娜?,鴻雁與青鳥竟都不可相托。因為她愛著的我,正與她天各一方。我回頭凝望,望向故鄉(xiāng)。浮云遮蔽了白日,使我望不到歸途的邊涯。芙蓉池前,我與她共立過幾次白首的約定,如今卻兩地分隔。我只恨那清風,不能把芙蓉花香帶到我的身旁,使我為她憂傷,直到死去,葬在種滿荷花的水塘?!辟p析:本詩有兩個場景,一個是“涉江采芙蓉”,一個是“還顧望舊鄉(xiāng)”。很明顯,第一個場景描寫的是妻子,第二個場景描寫的是丈夫。要想知道妻子丈夫誰是主體,就看究竟是妻子在第一個場景下懸想到了丈夫的第二個場景,還是第一個場景是丈夫在第二個場景下懸想出來的。我比較認同后者。就如同杜甫的《月夜》,詩人完全可以在開篇就點出懸想,比較合理也說得通,能很好地表達出游子的無奈與對妻子的思念。而要是前者,我覺得比較生硬,從妻子到游子的角度轉換太大,沒有漢詩的自然。所以我以為,本詩的抒情主體應當是游子,表達的也是游子對妻子的思念,對家鄉(xiāng)的懷想。
再如:“又是一年采蓮的日子,我渡過那有許許多多散發(fā)著野花芬芳的蘭澤河畔去采摘芙蓉。思緒悠遠,那美麗的花兒呀,我采摘下來又能送給誰呢?我想到我的心上人,此刻的你一定不時張望著故鄉(xiāng)。想到你回鄉(xiāng)之路如此的漫長,我們兩情相悅卻天各一方。我的思念如此綿長,我的思念無比憂傷,在每一個蓮花盛開的季節(jié),我們終將在漫長的思念中無助地老去?!辟p析:看到這個題目《涉江采芙蓉》,我立刻想到了以前讀過的詩歌《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边@多水的江南如同哀婉的江南女子,柔情似水,思念綿長。作為女子,不停地想念遠方的愛人,一見到熟悉的場景就想到曾經采蓮相贈的場面。詩中的各種場景,引發(fā)出了相應的情感,因此,在我看來,詩歌的抒情主人公應該是采蓮的女子。
最后:“年年夏日里,蓮花紅似火;涉江采芙蓉,女子多婀娜。蘭澤芳草多,芙蓉好顏色。采來送給誰,若有所思狀。莫非在遠道?莫非有離索?她們望故鄉(xiāng),故鄉(xiāng)路途遙。芙蓉朵朵開,女子人數多。蓮花雖美麗,采蓮活兒苦。她們采蓮來,同心而離居。悠悠歲月里,時光多蹉跎。面頰多憂傷,終老蓮蓬間?!辟p析:從詩歌的一些表達情感的詞語,尤其是最后一句“憂傷以終老”可以看出,詩歌是站在比較客觀的角度,通過對“采芙蓉”者“涉江”“所思”“顧望”“憂傷”“終老”等詞可知,作者不是為某一個人而抒發(fā)情感,而是抒發(fā)了對這一類“采芙蓉”的勞動者在艱難的世道中憂勞憂愁的深切同情。
以上的例文很好地解決了本詩難點“抒情主人公是誰”的問題。有的學生認為是采蓮女,因為女子才有如此豐富細膩的情感,多愁善感似乎是女子的“專利”;有的認為是游子,因為男子保家衛(wèi)國或者追求功名,他們在外漂泊,更加容易想起令人憂傷的往事;還有的認為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可能作者正是看到了采蓮女面帶愁思,猜想她們同心離索的人生故事,因而倍感同情。對這些答案,我并沒有做統(tǒng)一的“標答”。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答案的多樣性,正是語文課堂充滿活力的表現之一。
立足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大語文課堂,在古詩文教學中嘗試散文化改寫古詩,是基于對文本的尊重,也體現了師生與文本之間積極有效的對話,能夠引起學生對文本的關注和研究;其次,也是真正將聽說讀寫貫穿課堂的有效途徑,朗讀體悟詩情,改寫拓展詩境,想象豐滿人物。引導學生用散文改寫古典詩歌,將經典傳承,讓讀寫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思考的獨特性,是一個有效、有趣、有意義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