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鳳 陳一斌 吳耀南 林 立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系指胃黏膜上皮固有腺體的減少,伴或不伴纖維替代、腸腺化生和/或假幽門腺化生的一種慢性胃部疾病[1]。中醫(yī)認為血瘀是本病發(fā)生、發(fā)展甚至惡變的關鍵病理環(huán)節(jié)[2-4],故筆者認為活血化瘀、通達胃絡應貫穿本病治療的始終。刮痧是中醫(yī)學的一種外治法,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排毒祛邪之效,但是卻在CAG中的臨床應用經驗極少[5]。筆者根據(jù)多年臨床經驗,研發(fā)了一種以沉、透為特點的刮痧療法,該療法有如潛入經絡深部之游龍蕩滌周身之菀陳,故而取名潛龍刮。本研究將其聯(lián)合丹參飲合失笑散治療胃絡瘀血型CAG,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6月—2019年9月就診于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廈門醫(yī)院的胃絡瘀血型CAG 患者90 例,將其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5 例。治療組男22 例,女23 例,年齡34~68 歲,平均年齡(47.2±8.5)歲,平均病程(8.3±2.6)年;對照組男21例,女24例,年齡32~67歲,平均年齡(48.3±6.2)歲,平均病程(7.9±2.8)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經統(tǒng)計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參考2010 年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制定的《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6]中有關CAG的西醫(yī)診斷標準和胃絡瘀血型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1)符合CAG 西醫(yī)診斷標準和胃絡瘀血型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2)年齡30~70 歲;(3)近1 個月內查幽門螺桿菌(HB)為陰性;(4)納入試驗前1個月內經檢查證實診斷,且近1個月內未給予相關治療;(5)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1)胃手術史、消化性潰瘍、惡性腫瘤、出血或其它嚴重疾病者;(2)糖尿病、有出血傾向、皮膚病等不能耐受刮痧治療的患者;(3)精神異?;虿荒馨匆?guī)定配合治療的患者;(4)妊娠或準備妊娠、哺乳期婦女;(5)過敏體質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予丹參飲合失笑散治療,處方如下:丹參30g,檀香6g(后下),砂仁6g(后下),生蒲黃10g(包煎),醋五靈脂10g。上方由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廈門醫(yī)院煎藥室統(tǒng)一代煎裝包,每日1 劑,水煎為300mL,分2次于飯后1h溫服。
1.5.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用藥的基礎上配合潛龍刮療法:選取從膈俞至腎俞水平的雙側膀胱經背部片段及劍突和肋緣以下、神闕以上的任脈和雙側胃經腹部片段,每周刮痧1次。先在施術局部涂抹適量活血刮痧油,用刮痧板以厚約2mm 的薄面放置于皮膚上,用雙手指掌協(xié)同壓握刮痧板的厚面,然后以85°~90°的角度在施術部位行單向下沉式刮拭,刮拭距離以5~10cm長為度,疼痛較劇部位可縮短刮拭距離至3cm,刮拭深度根據(jù)局部皮膚厚度可達0.5~2cm,以刮拭時局部穴位有酸重感和患者能耐受為度,每個部位刮20~30下,刮痧總時長控制在20~30min。背部及腹部均從上往下刮拭,直到皮膚發(fā)紅充血,出現(xiàn)成點、成塊或成片的紅色、深紅色或紫青紅色斑點或硬結(即為痧點)。
兩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12 周。治療過程中囑患者忌煙限酒,禁食生冷、辛辣、堅硬等食物,作息規(guī)律,勞逸結合。
1.6 觀察指標①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療效情況。②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胃蛋白酶原I(BGI)、胃蛋白酶原II(BGII)和胃泌素17(G-17)水平。③治療后對治療有效的患者繼續(xù)隨訪6個月,觀察兩組患者的復發(fā)率(復發(fā)率=復發(fā)例數(shù)/總有效例數(shù)×100%)。④觀察有無不良反應。
1.7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中規(guī)定的CAG中醫(y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采用尼莫地平法進行判定。
1.8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BSS 22.0 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時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5.6%,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1.1%,治療組的療效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情況[例(%)]
2.2 兩組患者血清PGI、PG II、G-17 比較兩組治療后的BGI 和G-17 水平均明顯升高(P<0.05),BG II水平明顯降低(P<0.05),治療組較對照組變化更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PGI、PG II、G-17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PGI、PG II、G-17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 兩組患者復發(fā)率比較治療組的復發(fā)率為7.0%,對照組為40.6%,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復發(fā)率比較(例·%)
2.4 不良反應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治療安全性良好。
CAG 是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病與疑難病,早在1978年WHO就將其作為胃癌前病變。中醫(yī)認為本病病位在胃,與肝、脾密切相關。脾虛、氣滯、血瘀是本病的基本病機,而血瘀是本病發(fā)生發(fā)展甚至惡變的關鍵病理環(huán)節(jié)[6]。筆者認為本病若胃腑瘀久不復,血滯氣壅,氣血不暢,精微不入,濁邪不出,則成濕熱瘀毒、痰瘀互結之證,進而釀生惡變成巖??梢娢父鲅铚е聺駸巅斩?、痰氣阻滯、脾虛不復是本病遷延難愈之根本病因,故活血化瘀、通達胃絡應貫穿本病治療的始終。同時,祛瘀血也是治病的重要手段,正如《靈樞·經脈》所言:“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庇秩纭堆C論》所曰:“一切不治之證總由不善去瘀之故?!迸R床上應善于運用各種方法排瘀,使“脈道以通,氣血乃行,百邪得去”。
丹參飲中丹參重用為君,以活血祛瘀;檀香、砂仁溫中行氣止痛,共為佐使。三藥合用,氣血并治,剛柔相濟,使氣行血暢。失笑散方中醋五靈脂功擅通利血脈,散瘀止痛;生蒲黃破血消瘀。二者相須為用,藥簡力專,共奏祛瘀止痛、推陳出新之功。兩方搭配,理氣活血、化瘀通絡之功倍增,故而數(shù)年來均被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所制定的《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推薦為治療胃絡瘀血型CAG的方劑。
然而,CAG病程長,久病瘀血入絡,僅服藥內攻尚難以通達胃之百脈,故臨床常配合其它外治方法以加強排瘀之力。其中,刮痧是排瘀的重要手段?,F(xiàn)代醫(yī)學研究顯示,刮痧可以增強局部皮膚及本經經脈線上皮膚的微循環(huán)[8-10];刮痧可快速調動機體局部及系統(tǒng)的免疫反應,增強和調節(jié)先天性免疫及適應性免疫功能[11-13];刮痧可促進血液和淋巴液循環(huán),改善局部營養(yǎng),增強細胞免疫功能[14]。
本課題所采用的潛龍刮療法具有其獨特的臨床療效和適應癥。該療法有別于常規(guī)刮痧療法,具有以下特點:①刮拭時要做到與皮膚表面平行和垂直的方向均有發(fā)力,以達皮部、絡部、經部三位一體均得到循經刮拭;②刮拭時采用雙手指掌協(xié)同配合,刮拭角度幾近垂直,刮拭深度有要求;③務求與皮膚表面平行方向的力度要柔和、有節(jié)律,垂直方向的力度要均衡、柔和、深透,要求柔中帶剛、剛中有柔,剛柔相濟;④刮拭時要特別注重對穴位的滲透力,并重點尋找和刮拭局部陽性點;⑤本療法尤其適用于臟腑久病之患,對久病入絡、痰瘀互結之頑疾可達破損廢之舊絡、生通達之新絡的功效,以達去菀陳莝,外絡通達,氣血得運,精微得布,濁邪得除,臟腑之絡通暢,臟腑去舊更新之運化速矣,藥倍服之,則效加矣。
在刮痧部位的選擇上,本研究一來根據(jù)經絡學說的“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理論,故而選取上腹部的胃經及任脈;二來由于背俞穴和募穴都是臟腑之氣輸注和會聚的部位,臨床治療臟腑病證常兩者配合協(xié)同使用,故而選取背部膀胱經從膈俞至腎俞片段。對這些部位所進行的潛龍刮,既可增強經絡的疏通和滲灌作用,使病邪在皮毛、絡脈、經、腑、臟各個層次均得到更強的疏泄,又可增強外治內腑的效果,從而可以治療胃絡瘀血型CAG。前期亦有研究顯示刮痧點、線、面、位結合是臨床獲效的關鍵,既要刮拭患部的點,又要刮拭經絡、神經、肌肉、血管走形的線以及相關面[15]。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單純使用丹參飲合失笑散的對照組相比,聯(lián)合使用了潛龍刮療法的治療組的療效升高,復發(fā)率降低,在BGI、G-17、BG II 水平的改善方面更優(yōu)。潛龍刮療法可能是通過快速改善胃組織的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加速新陳代謝、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炎癥的吸收和胃黏膜的再生而達到良好的臨床療效。
潛龍刮除了具有治療CAG的良好效果外,還可通過痧象結合望、觸診進一步判斷疾病的輕重、性質、部位及預后,有利于指導臨床在常規(guī)辨證基礎上更精準地制定治療方案和處方用藥。因此潛龍刮療法值得在CAG患者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