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利
《赤壁賦》的魅力往淺了說,是敘事的精煉,寫景的優(yōu)美吸引著人;往大了說,是它闡發(fā)的人生哲理散發(fā)著璀璨的光芒,讓人流連忘返。文中借客人之口,宣泄政治失意,人生無常的苦悶,借主人之口表達瀟灑超脫,返璞歸真的情懷,主客雙方其實是一個人的兩面,當認識達到一致時,又合而為一,成為一體。
蘇子泛舟赤壁,飲酒作詩,快樂無比,然而客人的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哀傷嗚咽,蘇軾驚問,這是何故?客人說這不是赤壁之戰(zhàn)的地方嗎?想當年曹公帶領(lǐng)20 萬大軍揮師東下,舳艫千里,旌旗蔽空,浪滔翻滾,皓月在東,曹公釃酒臨江,橫槊賦詩,何等英雄豪邁,如今曹公早已灰飛煙滅,不復(fù)存在,而當年引發(fā)曹公豪情萬丈的長江和明月,就是我們眼前的長江和明月,為什么長江和明月能永恒地存在著,而人卻不能呢?我也想長久地留在天地之間,卻不可能,所以悲傷??!蘇子說你看到這長江水了嗎?它不停地向東流啊流,它減少了嗎?再看這月亮,他缺了圓,圓了又缺,他最終減少了嗎?沒有啊,所以從變化的角度來看,萬事萬物,一刻不停地運動,人類也不例外,人死之后化為塵土,塵土為植物提供養(yǎng)料,人類又采摘植物的果實食用,再繁殖后代,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從不變的角度來說,這一刻就是永恒的存在,不會因為人的死亡而消失,再說人死了,化為塵土永遠地留在天地之間,那也是永恒啊!
蘇軾從變和不變的角度來看問題,這是馬克思哲學一個重要的方法,即就是辯證法,蘇軾并非哲學家,如何有這樣的哲學意識呢?這不能不讓人追本溯源。
蘇軾的這種想法直接來自于莊子,“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別人很不理解,莊子卻說出了一番大道理:我的妻子如果往前推,她不是我的妻子,她是別人的女兒,如果再往前推,她只是一種生命的體征,再往前那她就是餛飩狀態(tài),一團氣?,F(xiàn)在她死了,又回到她的混沌狀態(tài),化為塵土,浮游于天地之間,成了一團氣,又回到了他的本真,我為什么要哭泣呢?莊子的思想多么具有哲理思辨,把人類的來龍去脈,說得清清楚楚。蘇軾繼承了莊子的哲學思想,他也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無論活著還是死了,他都屬于這個自然,即使死了,化成灰塵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往遠了說,我們?nèi)祟悂碜杂诳諝?、自然,死后又回歸自然,化成空氣,從哪里來,回到哪里去。這沒有什么可悲傷的。
莊子還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莊子《知北游》)——我認為,這天地的“大美”不是不言,而是不能言;四時的“明法”不是不議,而是無法議,萬物的“成理”不是不說,而是說不出。 世有大美而不言,本意表達人面對美麗的自然風景說不出話來,無話可以形容,或者美麗動人得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蘇軾也說:“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認為天地間的“清風、明月”這是人間的大美,取不盡,用不完,那么就盡情享用好了。這種思想和莊子的思想幾乎是一脈相承。蘇軾身上有莊子的影子,這為他的人生開啟了一扇窗。
蘇軾一生非常坎坷,盡管他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是宋代文壇的翹楚。在政壇上,它是一個不如意的人,是一個失敗者。無論王安石執(zhí)政還是司馬光在朝,蘇軾都沒有得到重用。由于烏臺詩案,他入獄百日,后來又貶黜三遭。面對挫折,他淡定自若,曠達超脫。有時幾乎過著草根式的生活,但活的很自在,還常??嘀凶鳂?。據(jù)《高齋漫錄》記載:有一天,朋友錢勰以“三白飯”(皛飯)招待他,即白米飯,白蘿卜,白開水。蘇軾后來也以“三毛餐”(毳飯)回敬朋友。即,白米飯也沒有,白蘿卜也沒有,白開水也沒有(南方人把沒有讀毛有)。這么促狹式的“報復(fù)”也只有蘇軾做得出來;這樣的艱難生活,也只有蘇軾還能笑得前仰后合。
蘇軾是一個詩書畫皆工的大家,也是一個儒釋道皆通的大師。他的身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現(xiàn)實生活中,他用儒家的積極進取,入世態(tài)度,去追求功名,一旦受到挫折,他就用道家的出世態(tài)度去消解磨難。所以它追求的時候很積極,挫敗的時候不氣餒,這就是儒家思想作先鋒,道家思想作殿軍的結(jié)果。這就是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成功了,固然歡喜,失敗了也不痛苦。
佛教思想是講究因果的,有什么因才有什么果,蘇軾身上的佛教思想主要是吸收佛教的教義精華,他不會迷信佛教的清規(guī)戒律,所以他和佛印和尚一起的時候,佛印說他像尊佛,他說佛印是屎坨。這是參透了禪宗,回歸到輪回,一般人是領(lǐng)悟不了的,此處不再贅述。不管怎么說,佛教思想對蘇軾有不小的影響,尤其是對他人生的苦難,用佛教思想解讀就是以前種的因,結(jié)出現(xiàn)在的果,沒有什么可后悔的。
蘇軾一生被不幸纏身,但他從不氣餒,也不偏執(zhí),而是順應(yīng)自然,隨緣自適,體現(xiàn)了中國人最高的生存智慧??腿藨n傷人生的短促時,蘇軾說萬物各有其主,只有天地無私,風月長存,聲色俱美,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應(yīng)該及時享受。因此蘇軾無論貶官到什么偏僻地方,他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云:‘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边@就是蘇軾,一個很會享受,很會生活的人。比蘇軾晚生四十年的宋朝詞人葉夢得編的《避暑錄話》中記載,“蘇子瞻在黃州作蜜酒,飲者輒暴下。其后在惠州作桂酒,嘗問其二子邁、過,亦一試而止?!碧K軾不但會做東坡肉,還會釀酒,只不過他的釀酒技術(shù)實在不過關(guān),主要是消毒沒跟上,細菌繁殖得太快,導致客人喝了腹瀉。可你從這里也能看出蘇軾對生活多么投入,多么執(zhí)著,是一個很有生活情趣的人。后來蘇軾被貶到生活條件更差的地方嶺南,但他依然很樂觀,他曾作詩說,“日啖楊梅三千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就是草根蘇軾,平民蘇軾,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高高在上的詩人蘇軾。他知道人生哪能全如意,所以萬事只求半稱心。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找不到幾個心滿意足的人,大家都在尋找心滿意足的路上,真正平靜的人是因為活到了平衡。未必得到的多,只是所要的少,于是不擾于外,不困于心。蘇軾就是活到了平衡的人,他以大詩人的身份,做平民百姓的事情;他以平民百姓的快樂,來消解大詩人的憂愁。這種智慧,中國的文人很難做到。中國的隱士,被一些人稱作是有智慧的人,他們中的小隱隱于山,大隱隱于市。蘇軾不這樣,他做官也做農(nóng)民,他自己就在東坡開荒,并自稱東坡居士,這其實是最好的生活狀態(tài)。一個脫離了生活的人,對生活的美毫無察覺,而一個讓生活壓彎了腰的人,對生活的美沒有好感。蘇軾當時的生活,如白巖松說的那樣,痛并快樂著!這種生活狀態(tài)才能創(chuàng)作出大量的作品。評論家們說到詩的時候,說詩“窮而后工”,事“不平則鳴”,“憤怒出詩人”,“詩人多蹇厄”等等。對于詩人來說,有一種不幸是人生的最大不幸,那就是一輩子都未遭受過不幸,雖然人們都想希望生活一帆風順,但沒有遭受不幸的詩人,寫不出大氣磅礴的詩來。
生活的美來自于生活,生活的智慧也來自于生活,在那些艱苦歲月中,如果沒有美,這樣的生活讓人煎熬,為美拋棄生活,美很快就會枯萎。蘇軾的智慧在于他愛生活,也愛美,用美裝點生活,用生活來發(fā)現(xiàn)美。二者達到了完美的平衡,這就是中國人的大智慧??纯垂湃?,老子是這樣,莊子也這樣,而作為圣人的孔子,依然這樣——在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