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海燕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1.以知人論世法解詩,了解杜甫最后十年在蜀地漂泊的人生經(jīng)歷;
2.以緣景明情法研詩,分析并概括杜甫在詩中表達(dá)的情感;
3.以吟詠詩韻法讀詩,體會詩人沉郁頓挫的詩歌風(fēng)格和十年蜀地漂泊的人生況味。
【教學(xué)重難點(diǎn)】
1.理解詩歌中“景物描寫”對意境渾成和情感表達(dá)的作用。
2.以人的角度理解杜甫的人生況味,以詩的角度欣賞詩歌的文學(xué)價值。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
“自古文人多入蜀”,錦城是個好地方。提到杜甫時,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而杜甫一生最平靜愜意,最失意落魄,創(chuàng)作最巔峰的狀態(tài)也是在巴蜀的這段日子.......
二、探究四首詩
(一)介紹杜甫一生的四個時期
1.讀書和漫游時期(30歲以前):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二十歲,開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yīng)舉,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齊趙。之后在洛陽遇李白,相見恨晚,結(jié)下了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這便是“詩仙”與“詩圣”的最后一次相見。此期間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馬詩》《贈李白》等。
2.困居長安時期(30—44歲):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yīng)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xiàn)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職位。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quán)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biāo)志著他經(jīng)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xiàn)實(shí)的認(rèn)識達(dá)到了新的高度。
3.為官時期(44至48歲):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guān)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dú)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wù)鎸?shí)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4.西南漂泊時期(48至58歲):隨著九節(jié)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guān)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人隨人民逃難,經(jīng)甘肅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yán)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嚴(yán)武為劍南節(jié)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嚴(yán)武處,嚴(yán)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杜甫在長安失意,辭去刀筆小吏后投奔甘肅的親朋,但在隴西生活的輾轉(zhuǎn)艱難,讓他最終決定:去巴蜀!他沒有想到這一去便是十年,至死再也沒有回長安和故土。杜甫一生創(chuàng)作了一千多首詩,而在巴蜀之地就寫下了八百多首,占總數(shù)的三分之二,因此了解杜甫在巴蜀的生活狀態(tài),才能理解杜甫的詩篇,進(jìn)而理解杜甫。杜甫的巴蜀生活又可以分為寄身成都的安定和出成都后在各地的漂泊。我們先來看入住成都,在草堂安定后,杜甫大約第一件事就是拜謁武侯祠,然后寫下了《蜀相》——我們一起試著朗讀。
(二)研討
問題1:請同學(xué)們聚焦頷聯(lián)的景物描寫,是否是詩人對武侯祠里景物的客觀呈現(xiàn)?那么將“自春色”改為“銜春色”,“空好音”改為“唱好音”如何?
問題2:詩歌頸聯(lián)對諸葛亮的評價突出了哪個方面?是智慧過人?還是他的鞠躬盡瘁?為什么要突出這個方面?
【小結(jié)】 問題1:不僅是一個客觀呈現(xiàn),原因有二:一,有殿宇和塑像,巍巍殿宇,凜凜塑像不比階前碧草和隔葉黃鸝更重要,為何要分出一句來寫這個?二,“自”和“空”明顯是詩人內(nèi)心的感受。所以這大概是他參觀完,百感交集中,萬端感受難言,才越發(fā)感到階前碧草的春色和隔葉黃鸝的好聲也無法理解和傳達(dá)。
問題2:頸聯(lián)對諸葛亮的評價突出于他鞠躬盡瘁的方面。有“蜀相”和“老臣”為證。他的題目之所以用了“蜀相”而未用“武侯”和“諸葛”就是為了突出諸葛亮在輔佐蜀漢王朝的盡心竭力。而杜甫推崇諸葛亮所為的“天下計”僅僅是指“劉氏子孫的萬事皇基”不成?對,不僅僅是,更多的是指諸葛亮一生懷著華夏河山,蒼生水火。這不正是杜甫一生所心系嗎?那么我們就不難理解最后一句的“英雄”,非橫刀立馬之輩,而是許身社稷,志在匡國之人。
時間走進(jìn)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的好友嚴(yán)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且受人排擠,只好離開成都,開始了在巴蜀一帶的漂泊,此刻的老杜,不僅抱著多病之軀,而且攜家人順江而下,不知將往何處寄身,在去往渝州和忠縣的路上,一個旅途之夜,他寫下了《旅夜抒懷》。
問題1:前兩聯(lián)的近景和遠(yuǎn)景僅是旅夜所見之景?還是另有深意?有何深意?
問題2:請結(jié)合你所了解的杜甫的人生理想,來闡述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所抒發(fā)的情感。
【小結(jié)】 問題1:前兩聯(lián)的景物描寫并非空泛地寫景,而是寓情于景,通過寫景展示他的境況和情懷:像江岸細(xì)草一樣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寥。三四句有人認(rèn)為是“開襟曠遠(yuǎn)”,有人說寫出了詩人“喜悅”之情,其實(shí)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他孤苦伶仃和顛沛凄愴的心情。所以這種手法就是典型的“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從上一首的《蜀相》中的景物描寫和這一首的景物描寫,我們不難總結(jié)出,古詩中的景物描寫一大功能就是為了將情感藏于期間,更為蘊(yùn)藉婉轉(zhuǎn)地傳達(dá)。
問題2:后兩聯(lián)是“書懷”,“名豈文章著”,有些名聲,哪里能是因?yàn)槲业奈恼潞媚??做官,年老就?yīng)該退休了。這是反話,他有遠(yuǎn)大的政治抱負(fù),但長期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因文章而著名,實(shí)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時是既老且病,但他被免并非是因?yàn)樗虾筒?,而是由于被排擠。這里是詩人心中的不平。也正是因?yàn)檎紊系氖б?,才使得他漂泊孤寂如同一只天地間一只渺小的沙鷗。
(第二課時)
一年之后,公元766年,杜甫結(jié)束云安(重慶云安)的養(yǎng)病,來到夔州(重慶奉節(jié))西閣。冬日來臨,他明顯感覺自買舟東下以來,生命在一點(diǎn)點(diǎn)流逝,不過夔州西閣條件舒適,給他提供了閑暇來緬懷三國的古跡,精心打磨自己的律詩。他經(jīng)常一個人住在西閣,在西閣的走廊上遙思千年,眺望萬里,我們很熟悉的《詠懷古跡五首》和《秋興八首》就是此間所作。
問題1:比著前兩首詩,這一首明顯多了哪種人生況味?
問題2:詩中哪些詩句是對當(dāng)時社會動蕩的描述?
問題3:這里也提到了諸葛亮,和《蜀相》中所提是同一個用意嗎?
【小結(jié)】 問題1:這首詩比著前兩首多了時不我與之感,因?yàn)槎鸥Φ膸孜缓糜褔?yán)武、高適,李白都先后死去,感時憶舊,他的心情異常沉重,自感時日無多,所以開篇句便是“歲暮陰陽催短景”表層指白天越來越短,深層指有生之日無多。
問題2:中間兩聯(lián)“鼓角聲悲壯”“野哭千家”傳遞給我們當(dāng)時軍閥混戰(zhàn),社會仍動蕩不息,這也是讓詩人深深憂慮而夜不能寐的地方。
問題3:這里諸葛和公孫述的典故是為了表達(dá),當(dāng)時的一世之雄,而今安在?所以我的人事和音書也就只能任其寂寥!其實(shí)是指自己內(nèi)心的所有感懷和情緒,也就只能任其生任其滅,又能如何呢?
順?biāo)鴸|,一路從江陵到岳州,詩人登上岳陽樓,看到的是天下,想到的是自己,而最牽掛的依舊是什么呢?我們且看最后一首《登岳陽樓》。
問題1:“昔聞”和“今上”之間你讀出了什么人生況味?
問題2:頷聯(lián)寫洞庭湖地浩瀚無邊,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意境的壯闊之感由何而來?請從探本求源的角度嘗試回答。
問題3:前幾首縱使生活再難,杜甫也未流淚,而此篇在登臨岳陽樓后,“憑軒涕泗流”,是什么觸動了他?
【小結(jié)】 問題1:早年聽說洞庭名勝,而到了暮年才能登臨,這里不是登臨的喜悅,而是在這平常的敘述中,寄寓了一生的漂泊,一生的坎坷和悲辛,所以這兩句看似平常,卻是感慨萬端的。
問題2:頷聯(lián)是說:“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了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好像浮在湖水中一般?!币饩呈怯尚亩炀常^不僅僅是景象可以達(dá)到的意味,一定是帶有主觀的元素,融合一體,才形成意境。所以這意境不僅從景中而來,更從詩人的抱負(fù)和思想中來。杜甫的身世那樣凄涼寂寞,但還眼望動蕩的萬里關(guān)山。這樣的胸襟和洞庭宏偉的氣象就正好襯托起來,相得益彰。
問題3:杜甫始終沒有放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政治抱負(fù),但眼看此生將一事無成,昔日的抱負(fù)都已成泡影,而國家和人民還在動蕩水火之中,他的不甘已然化為絕望,以致于“涕泗滂沱”。
三、結(jié)語
“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是他對祖國最后的懷念。他的一生如一匹奇異的布,少年由金絲珠玉織就,壯年由麻草拼湊,而晚年卻是以一顆顆為百姓淌出的血淚編織收線。人世對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嗇,那么荒涼,而他對人世卻完全相反,竟是那么熱情、那么慷慨、那么深沉!請各位讀他的沉郁頓挫,記住他的滄桑摯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