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建民
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學中雖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卻是需要不斷充滿獨特思維、個性解讀、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命題。即使是教授過多年的同篇文章,隨著學情、時代、生活的發(fā)展,也將不斷被重新解讀,并賦予新的意義。筆者立足于“人的視角”,探求文本解讀的新思路,以部編教材七上文本《植樹的牧羊人》為例,以人的視角,談談這方面的思考。
教材作為教學的憑借與依據(jù),是編者對學科知識、國家要求與學生進行整合思考的結(jié)晶,根據(jù)一定的指導思想和學科自身的知識體系來精心編排的。他們通過對課程標準的理解,為了實現(xiàn)教學理念及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對作者創(chuàng)作的作品進行節(jié)選或作修改,組織單元結(jié)構。只有不斷揣摩編者的編寫意圖、吃透編者的編排目的,才能正確地有分寸地發(fā)揮解讀文本的創(chuàng)造性。揣摩編者的編寫意圖至少要思考好以下一些問題:文本在本冊教材中處于怎樣的地位?文本在本單元中具有哪些代表性(共性與個性)?與作文訓練有什么聯(lián)系?文本總的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情感等方面)、重點、難點及其課程理論依據(jù)是什么?等等。教師在理解編者的編寫意圖時需要開闊的視野,高屋建瓴;需要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平分主次,取舍輕重;需要理解的精當與明確,做到有的放矢。
《植樹的牧羊人》為七上第四單元第二篇課文,單元人文主題為“人生之舟”。除了要求運用基本的學習方法理解文章內(nèi)容之外,要引導學生把握人物精神、作者情感及對人生的思考;更要引導學生能從中汲取人生智慧與啟示,并能內(nèi)化為自己的正確價值觀,發(fā)表自己的認識,外顯在自己的日常行為。
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是經(jīng)過作者形象思維、個人情感的浸泡,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文字具有表現(xiàn)力,并考慮文章寫作的主題和其傾訴的特定對象??赡苡械奈谋緜鬟f的信息有很多,我們無法窮盡作者的心思;有的比較單一,是我們在曲解深挖;也或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無論如何我們必須理解作者他所要表達的最基本的情懷。這就要我們需要研究文章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寫作背景)?寫了什么內(nèi)容?寫給誰看的?文章的相關章節(jié)、語句有什么目的和關系?并善于分析文本的標題、重點句、中心句、議論句,要分析作者語言文字后面所隱藏的情感信息以及當時的心情。
《植樹的牧羊人》是一篇繪本故事,作者虛構了一個在貧瘠荒原孤獨植樹的牧羊人形象,通過荒原幾十年來前后境況的對比,表達對老人的贊美和敬佩。同時采用紀實的筆法,創(chuàng)作于1953年,且以作者家鄉(xiāng)為背景,讓讀者感受到真實。他本人也是一位和平主義者,文章的創(chuàng)作順應當時的時代背景,倡導環(huán)保理念和國家精神。
正如“一千個讀者,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言,不同的讀者對文本的閱讀或許有不同的感受,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感性認知和理性知識的豐富,對同一作品還有文學審美感受中的差異性。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我們需要做的正是縮小這個差異,在個性化閱讀中努力尋找普遍與共同的理解。雖然作品內(nèi)在的含義,讀者自可尋找,但作品的價值應該首先來自閱讀本身,閱讀本身就使人陶醉,以幽默和智慧給人以全新的感受。同時,應該考慮如何引導學生,帶給學生最有價值的東西,體會文本的核心價值,把普遍的真理清晰、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
閱讀《植樹的牧羊人》后,有的讀者當作是故事,有的為之感動,有的讀者付諸一笑,有的讀者感覺離現(xiàn)實太遠……不管怎樣,作為教師必須梳理其核心價值,引導學生去思考參悟:默默植樹的牧羊人形象理解→為改變環(huán)境而不懈努力、無私奉獻的精神感悟→滿懷大愛、創(chuàng)造奇跡、造福他人→身邊的“植樹人”的深刻行為的意義提煉。
一切文本的意義都具有不確定性,教師的閱讀過程就是教師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所以,作為閱讀者和教授者的教師,更需要沉入文本之中。首先,教師應該有自己對文本的獨特理解。教師是要以文本為依據(jù),但絕不是恭順地全盤接受,而是與文本互動:傾聽文本、質(zhì)疑文本、解讀文本。讓自己的心靈與文本撞擊,在撞擊中受到觸動,真正讀出一點心得感受,了解文本的前因后果,參透其核心價值,使“僵死的意義蹤跡”轉(zhuǎn)換為“富有活力的意義”。其次,教師要善于開發(fā)與加工文本。
《植樹的牧羊人》雖然是虛構的,教師可以質(zhì)疑:個人的力量,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很難以實現(xiàn)。但是此文在今天的社會背景、環(huán)境問題下仍然折射出其深刻意義:改造惡劣的環(huán)境;人物的信念精神;用“愛”為他人植樹(奉獻自己)等等。教師讀懂文本,才能把最適合的最美好的東西和學生分享。兒童作家梅子涵先生讀后寫到:我們“砍伐”太多了,“種植”太少了;想得到屬于自己的太多了,想為世界去增添太少了;想今天的滿足太多了,想明天的綠色太少了;想祖先的輝煌太多了,想努力地去創(chuàng)造燦爛太少了;……總而言之,艾力澤太少了!艾力澤太少了!艾力澤太少了!教師讀得怎么樣呢?所以要讓學生反復自讀,教師也要讀出情感、情境、情趣,讀出語言的風格、味道,讀出寫法的個性、精妙。教師細讀文本的過程是教師自己研究文本的過程,不斷開發(fā)文本資源的過程,科學有效地設計教學的過程。
作為學生學習對象的文本,學生才是閱讀的最大的主體,其意義生成須有學生自己的參與,其價值實現(xiàn)經(jīng)由學生的體己閱讀、理解、感悟最終達成。不能想象沒有學生參與的閱讀理解和寫作活動會有多少生命活力、會產(chǎn)生多少意義和價值。我們不需要“標準答案”,學生閱讀的初始感受是學生人生經(jīng)驗和個性的表現(xiàn),應該得到他人的尊重,學生的閱讀沒有絕對的正誤,只有理解的深淺。但是學生的初始感受,可能有缺陷、有不足,需要不斷地修正和提升。教師應推測學生可能達到的理解程度,還要考慮學生可能生成的不同層次的理解狀態(tài),以此來科學合理地設計和展開自己的教學中的拓展閱讀、寫作活動。還要考慮學生和老師之間對文本的理解自然存在著的落差,關鍵在于是不是能認識到這個落差,并通過教學實踐來縮小這個落差,達到“最近發(fā)展區(qū)”。有時,或者也無須要求學生達到老師以及作者、編者設想傳遞的理解深度與高度,我們要做的是讓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讀寫趣味,并達到他們這個年齡應該理解的程度。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知識積累達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悟出文章的深意。
學生對《植樹的牧羊人》的閱讀理解,根據(jù)七年級學生的人生經(jīng)歷和社會感知,我們可能無法讓他們?nèi)氐孜蛲改欠N精神以及“植樹”的象征意義。但是至少,我們在學習中應傳遞這樣的信息:孩子們,我們是做“建設者”“種植者”,還是“破壞者”“砍伐者”呢?我們身邊有哪些“植樹人”呢?
我們接觸的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文本材料,大多是寫人記事的。在文中站立著一個個有血有肉,形象豐滿的“主人公”(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這些“主人公”往往是作者寫作的意義所在,是作者情感和心靈的縮影。把握了文中的人物形象,就是把握文中主要的人文內(nèi)涵,可以提高學生對文本的認識,產(chǎn)生審美體驗,凈化靈魂,提升人生的閱歷和理解。
通過研讀文中人物細節(jié),來正確把握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質(zhì);通過文本作品的表達技巧來鑒賞人物形象,進而分析這一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通過利用文本提供的人物形象、意境,師生在對文本的解讀中加以再創(chuàng)造,然后創(chuàng)造出新的形象,并能從“讀人”中得到裨益,是對文本的最大理解。教材第75 頁,設計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以“他是一個_____ 的人”的形式說說你對牧羊人的認識。毫無疑問,答案是多元的,可以引導學生總結(jié)出對“牧羊人”的全面認識:他是一個充滿自信、意志果斷的人;他是一個有著非凡毅力和堅定信念的人;他是一個不計名利、不圖回報、毫無私心的人;他是一個勤勞善良的人……當然,對人物的形象認識是淺層次的,但也是最基本的、最有價值的認識,由此點出發(fā),去認識生活中更多默默“植樹”的人。
綜上思考,通過編者、作者、讀者、學生、文中人物以及教者等全面的“人”的角度去深刻讀“本”,并不是要把研讀的所有結(jié)果都和學生分享,而是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提煉出最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源,從而制定出最有效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策略,讓師生有內(nèi)涵地高效學習。而課堂學習的過程就是在不斷在讀“本”、讀“人”的體會中進行篩選理解的過程,并“參與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文本”,最終生成真正意義上的“人”——學生自己不斷發(fā)展情感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