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克
孫紹振先生在《批判試驗修訂本語文課本》中評價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說:“朱自清用自己的眼睛看,就在別人看來是不美的,甚至有點‘丑’的穿戴,不優(yōu)雅的動作,看出天性和人倫的美?!?/p>
《背影》的作者通過寫父親的“丑”,熱情地表達了對父愛的贊美。文中寫父親之丑的地方很多:“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字,是朱自清總寫父親的“丑”;“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父親小氣、吝嗇,辦事拖泥帶水,拿不起放不下;“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薄安淮笃痢保赣H為錢與腳夫爭論得很激烈,不像自己文質彬彬的。然而,對父親集中審丑的部分,便是有名的“父親車站買橘子”一節(jié)——父親笨拙與“迂”全面地“暴露”出來。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這是很簡潔的文字,也是最有味道的文字。父親一身的黑:“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這是因為“祖母死了”,父親在穿孝;“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笨梢姡灿猩钷讚?jù)、家境慘淡的原因。
父親是一個生活在“禍不單行的日子”里的父親。這身黑衣服當然也談不上什么體面、華美,當然是“丑”的。我穿的卻是“他(父親)給我做的紫毛大衣”“皮大衣”——我當然很氣派,很“漂亮”——這是多么鮮明的對比。
父親“走到”“穿過”“跳下”“爬上”的一連串動作,加上“是一個胖子”“要費些事”“就不容易了”的描述,特別是“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父親“蹣跚”的扭曲,“向上縮”的滑稽,“向左微傾”的夸張,這肯定不能算一個個太優(yōu)雅的動作,當然就更不好看了——這比他講價錢說話更顯得“不大漂亮”,更掉價,更“迂”——這就是寫父親的“丑”。
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為什么怕別人看見呢?——只有一個理由,父親的“丑”引來別人視線,怕別人看見了笑話我。為什么怕別人會笑話自己呢?也只能有一個解釋:“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眲e人的父親都沒有來送;就是別人的父親來送,也沒有爬過月臺去買橘子的;就是有去買橘子的,也絕不會像自己的父親這等艱難——茫茫人海中,大概只有這樣一位“丑陋”的父親。
然而,“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以傧蛲饪磿r,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這里的兩個“看”——是把丑變成美的過程。
“我”已經(jīng)忽視父親丑陋的背影,那個“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的意象消失了。“我”的視角已經(jīng)全部集中在父親所抱的“橘子”上,整個畫面由黑色變成了朱紅色——朱自清完成了由審丑向審美的最后轉變。
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這些分解了的動作,都是隨著“橘子”的滾動發(fā)出光彩——這時朱自清的視線應該是“模糊的”,思維也完全停止了,只有審美還在繼續(xù)——這不是空白,而是一種極致,構成了父愛的標識,構成了父愛的精神載體——“我”所謂的“漂亮”大概也已拋到九霄云外去了——我是多么的不應該!
“我趕緊去攙他”,這是由“審視”到行動的轉變。這種轉變是痛苦的,因此,有淚水;這種體驗是幸福的,因此,有大愛。激烈的審美高潮過后,父親的形象趨于平淡了——“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然而,平淡不是消失,而是一種固化了!——變成了一種生活!
“我的眼淚又來了”——這里的“眼淚”就是再審美的自然流露,審美的快感是可以貯藏的,以后每次想起這件事,想起父親,都會“流淚”——這便是“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的原因。
美學家認為最深刻的事件而是出現(xiàn)在有淚珠閃爍的時間與地點。那一時刻,那一地點,朱自清記錄下了父親的愛——這“愛”是刻骨銘心的,是牢記一生的!
事實上,歌頌母愛的成功作品太多了,但歌頌父愛的成功作品并不多。為什么呢?就是因為父愛難抒。中國自古便有“嚴父慈母”的傳統(tǒng),大概“慈”是一種優(yōu)美,這是我們很容易觀察、欣賞和接受的,也是很容易表達的?!皣馈笔且环N什么形象呢?橫眉冷對、咆哮如雷、叱咤風云,好多名人的筆下的父親都成了“暴君”形象。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男人主外,因此,許多孩子對父親的臉是模糊的、陌生的,再加上“嚴”的氣息首先在臉上表露出來,許多孩子對父親的臉是畏懼的,孩子往往很少或者不敢“看”(沒有勇氣“端詳”)父親的臉!——所以,父親留下的往往只是一個或近或遠的背影(模糊的背影)!
但,這不表示在《背影》中,我們看不到父親的“臉”。“祖母死了”難道父親會不哭嗎?這是一幅孝敬的臉;當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勸慰我“不必難過”,這是一張關愛的臉;“父親賦閑”,一張焦急的臉;“家景很是慘淡”,一張愁苦的臉;父親在攀爬月臺時,“兩腳再向縮”,一張抽搐的臉;“顯現(xiàn)努力的樣子”,一張掛滿汗水的臉;“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身上的土,心里很輕松似的”,一張欣慰的臉;“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一張震怒的臉;“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一張忍耐的臉;“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一張無奈的臉……“離開時,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一張不舍的臉……朱自清先生選取父親的背影,是“個性化”的,被孫紹振先生認為是“震撼人心的”。
魯迅先生在《南腔北調集》中《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一文中說:“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我以為這話是極對的?!币虼耍凇洞鹂驼V》中寫道:“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痹娭杏谩盎仨鴷r看”來寫了一個“憐子”的父親形象。朱自清先生也是抓住了父親的“憐子”形象,只是改變了一個角度——他寫了父親的背影。這個“背影”視角,是最能代表大多數(shù)平民演繹出“父子情深”的一幕——一段通俗化了的“父愛”。這樣的父親,是極普通的,只是一位上有老,下有小,又有責任的老人——這種“非英雄式”的選擇,是散文《背影》“普及”的主要原因。正是朱自清先生選擇了“寫背影”的表現(xiàn)角度,淡化了人物面部的描寫,才使這位父親形象具有了豐富的想象空間,當然也有了豐富的想象時間;正是由于這種“模糊”的形象(外貌),讓每位讀者非常自然地與自己的父親聯(lián)系起來,與自己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產(chǎn)生聯(lián)想與想象,比較容易造成心靈的碰撞,找到同感,產(chǎn)生共鳴。這些特點都擴大了《背影》的文化影響,但僅僅這些還不能成為典型,《背影》的成功之處還在于,這位“老人”,上有“老”,“老”(祖母)已經(jīng)逝去。這正是“我”當時對“父親”應該有的理解與體會,卻沒有,一點都沒有。下有“小”,“小”(我)已經(jīng)成人,而父親已經(jīng)衰老,卻把全身心(父親把對祖母不能盡孝的感情)都傾注到我的身上。我都全然不知,一點都沒有感悟。父親與“我”之間,在那個時間里,那個地點上——什么是感動,大概是不需要什么語言了吧!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北來后,他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唉,一個禍不單行中的父親,一個“丑陋”的父親,一個大愛的父親,永遠記憶在這朱自清的名篇里,這是一段記憶,這是一個經(jīng)典,這是一個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