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康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笔乔宕嫾摇⒃娙肃嵃鍢蝾}在《竹石圖》上的一首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所詠之物是有“花中四君子”之稱的“竹”。詩歌反映了竹生長環(huán)境的惡劣,寫出了竹生命力頑強、堅韌、剛勁有力、姿態(tài)挺拔的特點,歌頌了竹堅忍不拔、無所畏懼、瀟灑樂觀的精神和品質,抒發(fā)了詩人自己對竹的敬佩與贊美之情。同時,該詩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詩人托竹表達自己堅貞不屈、無所畏懼、瀟灑豪邁的高尚品格。由于該詩是一首詠物詩,教師要關注詠物詩的文體特征、遵循詠物詩的規(guī)律展開教學。
《竹石》是一首七言絕句,篇幅上相對短小,要想在這樣短小的篇幅中取得尺幅萬里的表達效果,就需要在煉字、立意等方面有所突破。顯然,《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咬”就是詩人所煉之字。首先,“咬”字的使用使得竹具有了主動性。竹扎根山石之中本是一種自然現象,不存在主動與不主動之說。而在本詩中詩人用“咬”字來刻畫竹顯然把竹擬人化了,擬人化后的竹從此就擁有人的主動行為——咬。因此,竹的主動性由此而出。它通過“咬”來維持自己的生命,而不是聽天由命,任人擺布。這體現了竹生命力頑強的特點。其次,“咬”展現出了竹根的力量感?!耙А北旧砭褪且粋€十分有力量感的字,尤其是聯想到動物驚人的咬合力時。當把“咬”字和竹根聯系起來時,竹根生長過程中有力的樣子就能生動得以體現。這樣有力的樣子凸顯了竹生命力的頑強和剛勁有力的特點。最后,“咬”體現了竹根扎入地下的動態(tài)感。因為“咬”是一個動作,也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這個動態(tài)過程與動物捕獵的動態(tài)過程是一致的。如老虎捕捉獵物的一瞬間,它的牙齒由獵物的皮毛深入到內部肌肉,竹根也是如此。它想要獲取充足的養(yǎng)分,就必須從地表逐漸深入地下,從地表逐漸深入地下的過程是動態(tài)的。這一動態(tài)過程同樣凸顯了竹生命力頑強和剛勁有力的特點。一個“咬”字賦予了竹如此豐富的內涵。而實際上,詩人通過這個“咬”字還將自己的主觀情感投射在了竹的身上,從而表現自己剛毅的品格。在教學中,對“咬”字的分析理解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第一,換字法,例如:把“咬”換成“攀”或“抓”來感受“咬”字的表達效果,分析竹的特點。第二,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在四年級時曾學過的《爬山虎的腳》一文:“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睅ьI學生分析這句話中爬山虎的腳是“觸著墻”“巴住墻”一步一步地往上攀的特點,用爬山虎的“觸”和“巴”與竹的“咬”做對比,在對比中引導學生發(fā)現竹“咬”的力度感,理解竹“咬”的艱辛不易與竹頑強的生命力。第三,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做“咬”的動作或播放動物捕獵的短視頻,引導學生感受竹“咬”的動態(tài)感。以上教學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從多方面感受“咬”字使用的妙處,分析竹的特點。
“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定”寫出竹目標的明確,表明竹有定力,而“青山”是竹“定”的地點。“不放松”一方面?zhèn)鬟f出竹自然的外在狀態(tài),這一自然的外在狀態(tài)帶有“咬”得緊的力度感,是對“咬”的補充;另一方面“不放松”還傳達出竹意志的堅定,這是竹內在的品質。其實,“青山”除了是竹“定”的地點外,還是本詩的一個重要意象。鄭板橋為什么要讓他的竹長于青山而非其它處呢?在鄭板橋的眾多詩歌中,“山”常有隱逸的內蘊。在本詩中,他把竹的生存之所安排在“青山”,這顯然表現了鄭板橋自己對擺脫世俗紛擾的渴望。可見,“青山”這一意象不僅是竹的生存之所,還是詩人鄭板橋超脫塵俗的精神追求。在中國文化中,竹一直都是文人墨客筆下超凡脫俗的人格品質的象征。鄭板橋的竹也不例外,它和青山共同成為詩人超凡脫俗的人格品質的象征。那么,《竹石》中的竹長于青山就成為了必然,它們共同表現了鄭板橋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品質。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常會參考教參中對課文的解讀。然而,在《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用書(六年級下冊)》中并沒有對詩人鄭板橋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品質的解讀,而僅解讀出詩人“表達自己的剛正不阿,鐵骨錚錚”。這提醒教師,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要避免唯教參是從對文本做僵化解讀的情況,而應該認識到教參只是解讀文本的參考資料之一,可以利用的解讀資源還有很多,例如,期刊論文、名家文本解讀專著等,這需要教師在平時的閱讀過程中多做積累。另外,考慮到六年級的學生剛進入青春期,他們對事物的情感處于不穩(wěn)定的階段,正確的價值觀也尚未形成,同時,他們情感的可塑性又非常強。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結合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啟示學生要學習竹有定力、意志堅定、目標明確的品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和生活態(tài)度。這也符合課標中“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對第三學段學生的要求。
“立根原在破巖中”屬于對竹根部的特寫。該句簡潔地交代了竹根“立”的姿態(tài)、“立”的環(huán)境,并再次強調了竹的定力。首先,詩人用一個“立”字如畫龍點睛一般把竹根“點”得靈動了。“立”字凸顯出了竹根挺拔、挺立的姿態(tài),也傳達出竹生命力頑強的特點。其次,“原”指出竹根原本、本來就生長在破巖中的事實,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竹根的定力,與首句寫竹根的定力相照應。最后,“破巖中”道出了竹根挺立的環(huán)境。“破巖”由一些破碎的石頭組成,它們不僅堅硬,而且貧瘠。然而,竹并不畏懼這樣的環(huán)境。一方面,它一直在用自己柔弱的根“咬”比自己堅硬的石頭。這一弱一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了竹根堅強不屈、不懼困難的優(yōu)秀品格。另一方面,“破巖”不如泥土肥沃,生長在肥沃泥土中植物不需要費力去“咬”就能得到足夠的養(yǎng)分,而長在“破巖”這種貧瘠之所的竹根只有拼盡全力才能吸收到養(yǎng)分。慶幸的是,竹根做到了。它不僅沒有屈服于這惡劣的地下環(huán)境,反而筆直的挺立在破碎的巖石當中,生命力頑強。在教學中,對于“立根原在破巖中”一句要具體分析竹根“立”的姿態(tài)和“立”的環(huán)境。因為“立”的姿態(tài)和“立”的環(huán)境能夠反映竹根生存環(huán)境惡劣、堅韌剛勁、挺拔的特點,而對所詠之物特點的分析是詠物詩教學的重要內容。考慮到六年級學生在思考時主要依靠形象思維這一實際情況,教師可以借助教材中竹石插圖或者利用多媒體展示竹石圖片的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來理解詩句“立根原在破巖中”,體會竹面對惡劣環(huán)境時的頑強不屈。也可以提示學生把生長在“破巖”中的竹和長在校園里或家中得到精心呵護的綠植作對比,從中發(fā)現竹的優(yōu)秀品質。
如果說本詩前兩句寫的是竹根與地下環(huán)境的斗爭,那么“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兩句寫的就是竹與地上環(huán)境的博弈?!澳ァ焙汀皳簟倍贮c明“施暴者”對竹采取的手段之殘忍。而從數量上看,竹經歷的“磨”和“擊”是成“千”上“萬”次的,這表明竹經歷的磨難之多,突出了“施暴者”想要除竹而后快的惡毒。不過,即使歷經千萬磨難,竹依舊“堅勁”,這里的“堅勁”表現出竹可折而不可曲的自然特點。“還”字的使用表達出詩人對竹的敬佩與贊美之情?!皷|西南北風”可以指代惡劣的地上自然環(huán)境。因而,竹不僅僅要經歷風的吹刮,雨的滴落,雪的覆蓋,還要經歷酷熱的夏、寒冷的冬的季節(jié)變換。但是,竹并沒有因為這些困難而放棄生存的機會,它不似李清照的海棠因“昨夜雨疏風驟”而“綠肥紅瘦”,更不像孟浩然的春花因“夜來風雨聲”而零落,它是生活中的勇者和斗爭者?!叭巍庇腥螒{、隨意之意,寫出了竹的灑脫豪邁與傲氣,“爾”傳達出竹對“東西南北風”的藐視之意。在這場竹風博弈中,當竹經歷“千磨萬擊”和“東西南北風”越多時,越能表現出竹無所畏懼、瀟灑豪邁、頑強不屈的品格。甚至,此時的竹還帶有一種要向“東西南北風”發(fā)出挑戰(zhàn)的豪情壯志。對于學生來說,“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兩句在語言表達上不如前兩句通俗,主要表現為對“堅勁”、“任”和“爾”的不理解。恰好教材中有對“任”和“爾”的注釋。因此,教師要順勢引導學生利用課下注釋理解詩歌大意,這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對于沒有課下注釋的“堅勁”二字,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利用拆分組詞的方法來理解。例如,可以把“堅勁”拆分成學生能夠理解的“堅強有力”四字。
《竹石》是一首詠物抒情詩,詠物是抒發(fā)詩人情感、表達詩人志向的方式,而抒情言志才是目的。那么,鄭板橋通過詠竹抒了何情,言了何志呢?此時,需要結合其生平資料來解讀。據記載,鄭板橋出身書香世家,先后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在任期間,他改革弊政,體察民情,最終因觸動了上層官員的利益被罷官。他曾在自己的《墨竹圖》題詩:“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場?!泵慨斂耧L驟雨襲來時,許多大樹都禁不住風雨的吹打而紛紛倒地,竹僅在風雨中搖晃,雨過天晴后,竹依然屹立不倒,展現出一種超乎尋常的生命力。鄭板橋為官期間身處黑暗的官場環(huán)境,當黑惡的權貴勢力向他施以狂風驟雨似的誣陷栽贓時,他絲毫不畏懼,更不像大樹屈服風雨一樣屈從于惡勢力,而是毫不動搖地堅守自己為民請命、清廉潔己、剛正不阿的為官準則。這樣的鄭板橋不正是《竹石》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竹嗎?所以,《竹石》不僅在寫竹,還在表達鄭板橋自己堅貞不屈、無所畏懼、瀟灑豪邁的君子品格。語文名師王崧舟在解讀該詩時把這種現象概括為“人與竹化”,并認為“這是畫竹寫竹的最高境界,到了這個境界,竹格就是人格,人格就是竹格,寫竹的背后是一個鮮活的人格的閃現,而人格的特質全都融化在竹的意象之中”。因此,才形成了詩歌中無一字寫人,但處處都有人的影子的現象。寫竹“咬定”,實際上就是鄭板橋在表達自身剛毅的品格;寫竹“立根”,實際上是鄭板橋想要表現自己生命力的頑強;寫竹面臨“千磨萬擊”,實際上是在暗示自己曾經歷的磨難與挑戰(zhàn);寫竹“任爾東西南北風”則是他堅貞不屈、灑脫豪邁的品格的生動反映。對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體會詩人在本詩中所表達的自身品格是一個難點。此時,需要教師適時地引入詩人鄭板橋坎坷的人生經歷等背景資料,尤其是他為官期間的事跡。例如,當百姓遭遇連年自然災害時,上級官吏不顧百姓的死活,不允許鄭板橋開倉放糧賑濟災民,但鄭板橋毅然冒著丟官的風險救濟災民,并受到百姓們的稱頌和愛戴,最終因此事被朝廷罷官。學生聯系詩歌自主解讀這些資料,從中提取出鄭板橋重要的生平事件,就會發(fā)現竹與詩人的相似之處:詩歌中竹面臨的“東西南北風”就像鄭板橋所處的黑暗官場環(huán)境;竹遭受的“千磨萬擊”就像官場中的權貴勢力對他的打擊誣陷;雖然遭受“千磨萬擊”和“東西南北風”,但竹依然“堅勁”,這其實是詩人在寫自己雖然被權貴勢力打擊誣陷,但是依然堅貞不屈、無所畏懼、瀟灑豪邁。
在寫法上,《竹石》采用了遺形取神的方法?!啊z形’不是指不重形象描寫,而是指不拘守于外形相似,著力表現描寫對象的精神品格”?!吨袷分朽嵃鍢虿]有對竹的外形進行描寫,而著重刻畫惡劣環(huán)境下竹所展現出的頑強生命力這一精神氣質特點。尤其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兩句中的“咬”和“立”二字,該二字準確地捕捉到了竹的神韻。在教學《竹石》遺形取神的手法時,可以與采用了以形寫神手法的本課第二首詩《石灰吟》作對比,引導學生發(fā)現兩種手法的異同,在對比中加深對詠物詩兩種常見表現手法的理解。這樣的對比教學也是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
我國擁有歷史悠久的竹文化。在古代,不僅人們的衣食住行離不開竹,而且在文化領域竹還有豐富的文化寓意和特殊的審美價值。從先秦到漢代再到魏晉,竹逐漸被歷代文人雅士賦予了文學符號的性質。歲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中都有竹的一席之地。竹有群居而不倚、虛中而多節(jié)、可折而不可曲、凌寒暑而不渝其色的特點。這些特點與文人雅士自立自強、有節(jié)、謙虛、正直、剛勁、堅強不屈、超凡脫俗的人格特點相契合,引竹自況成為他們表達自己君子品格與志向的慣例。這一慣例也成為鄭板橋借竹言志的一個重要基礎。因此,在教學尾聲階段,教師可以從《竹石》中竹的特點和詩人鄭板橋所表達的君子品格入手,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歷史悠久的竹文化和文人雅士賦予竹的君子品格。這是對《竹石》的延伸學習,這樣的語文課堂是具有文化味的語文課堂,更能促進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在新一代人中的傳承。因為“語文教學是傳承和發(fā)展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基因的主要渠道。青少年學生將會通過我們的語文教學潛移默化地擁有一顆‘中國心’并做好一個‘中國人’”。
教學詠物詩,不但要抓住一般古詩的特點,還必須把握住詠物詩的獨特性。所以,詠物詩的教學應該有自己的側重點。教師要深入細致地解讀文本,帶領學生品味物的特點,分析詩人賦予物的人格化品質,找到人與物的契合點,最終體會出詩中表達的人的品格或志向。就《竹石》而言,其語言較為通俗,學生理解的難度不大。而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引導學生解讀竹的特點,發(fā)現詩人鄭板橋與竹的契合點,從中感受鄭板橋所要表達的自身的精神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