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碧霞,廖深基
(1.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福州 350117;2.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福建福清 350300)
娛樂自古有之,它的本質是人們愉悅身心的調劑品。新媒介的發(fā)展將娛樂的功能發(fā)揮到極致,逐漸顯出帶有狂歡特質的泛娛樂化傾向。[1]新媒體泛娛樂化是以新媒體為載體,以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為核心,最大限度地追求各種豐富的娛樂化元素來滿足觀眾的視覺和聽覺享受,極力迎合受眾心理,將媒介的信息傳播、社會教育、引導輿論等功能弱化,同時片面加強內容淺薄空洞、形式粗鄙搞怪的一種有別于正常娛樂的不健康的現(xiàn)象。[2]新媒體的泛娛樂化現(xiàn)象對當代大學生樹立主流價值觀帶來嚴峻挑戰(zhàn)。這一問題必須引起整個社會的高度重視,并采取積極的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大學生價值觀極易受社會環(huán)境變遷的影響,當前一切可娛樂、一切皆娛樂的態(tài)勢使得人們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對自身價值觀的塑造逐漸扭曲甚至病態(tài)化,嚴重影響大學生主流價值觀的樹立。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個方面。
價值認知是指以認知的方法獲取價值認識的過程,價值認知是實現(xiàn)價值認同和價值追求的基礎和前提。正確的價值認知需要明確的目標取向,即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識。但實際上,泛娛樂化呈現(xiàn)的表達形式和話語體系正沖擊著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在他的著作《娛樂至死》一書中寫到:“信息傳播的媒介會很大程度上決定所傳播信息的內容”[3]。相比活版印刷時代,20世紀80年代電視活動聲像的傳播媒介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泛娛樂化的特征。進入新媒體技術時代,網(wǎng)絡傳播的形式經(jīng)歷了從傳統(tǒng)的文字符號到直接的圖像符號、當下最為大眾喜聞樂見的短視頻符號的轉變;內容的表達越來越簡單化、從眾化,感官刺激性成為賣點。新媒介的出現(xiàn),人們不自覺地排斥嚴肅、拒絕崇高,調侃、抹黑經(jīng)典著作,惡搞、質疑歷史英雄等,不在意違反任何道德秩序,為此任何一種網(wǎng)絡行為都能制造萬人狂歡的娛樂假象。這樣可能會使受眾開心一時,然而造成的邏輯對應就是大學生的整體價值認知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內涵淺薄;相較事關人類社會前途的嚴肅題材,他們更關心個體的得失、尋求個體的快樂,更感興趣八卦新聞、網(wǎng)紅等低俗話題,民族情懷變得曲高和寡、社會責任感被束之高閣。
價值認同指的是個體對某種或某類價值的認可,并形成相應的價值觀念或產生相應的價值追求、價值實踐。當下首要的價值認同就是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心認同感,建立共有精神家園。在娛樂至上的喧囂聲中,形式大于內容、理性不及感性、真實輸給夸張、表象戰(zhàn)勝內涵、形而上的人文關懷讓位于形而下的明星娛樂。例如,一些綜藝選秀節(jié)目中實力不足、空有顏值的選手卻能輕松捕獲大批粉絲、甚至C位出道;演技面癱、拿著天價報酬的明星卻能常常霸屏,占據(jù)微博熱搜。其背后的實質是在灌輸顏值重于才華、利益至上、努力不值得等錯誤價值理念,很明顯這與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違背。然而許多大學生都在樂此不疲地觀看和熱議此類節(jié)目,一些大社交平臺此類話題更是不斷,頻繁登上熱搜;日韓飯、狂熱的粉絲應援文化、打榜文化在一些高校泛濫。長此以往,可能導致人們尤其是青年大學生選擇沉溺泛娛樂化,或者習慣從娛樂的角度去分析處理信息,很多本該深入思考、嚴肅討論的問題被娛樂化、簡單化、碎片化。[4]
價值追求是對一定的價值目標的執(zhí)著向往并力圖達到此目標的強烈驅動傾向,是價值認知和價值認同的最終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著我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對大學生堅定正確的價值目標、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至關重要。新媒體泛娛樂化內容鼓吹一夜成名、渲染娛樂明星的各種緋聞、惡搞經(jīng)典、制造噱頭、戲虐崇高等現(xiàn)象,以享樂和消費為重,與當今社會倡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主流文化相沖突甚至對立。部分大學生因受到這種現(xiàn)象的影響,忽略對娛樂文化深層次內涵的思考和追問,沉溺于媒體給其制造“開心地笑一次”“快樂者生存”“玩的就是心跳”等內容里。[5]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場無思想無意義卻愉快刺激的視聽盛宴,感性欲望的發(fā)泄使部分大學生喊出白天死過去,晚上活過來或者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口號,這勢必會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產生強烈的沖擊。例如,媒體過度渲染平民選秀的“一夜爆紅”、網(wǎng)絡主播的“一夜暴富”,各種明星炫富、奢華的生活,誤導部分大學生把人生理想的實現(xiàn)等同于“爆紅暴富”,把人生成功等同于“當明星、網(wǎng)紅主播”,對正處在奮斗期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
新媒體泛娛樂化對大學生樹立主流價值觀產生危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學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媒體和社會思潮推動等客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現(xiàn)在的大學生面對的學習和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95后”“00后”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肩上承擔著父母的深切期望。長期快節(jié)奏的壓力之下,大學生的感性欲望似乎也比任何時候來得強烈,他們需要出口釋放。泛娛樂化恰好給大學生提供一種放松和發(fā)泄的渠道,其以淺薄、庸俗的內容,以煽情、搞笑或刺激的方式讓大學生不需要動腦去思考,僅動動手指就可以得到愉悅感。與此同時越來越排斥真正具有深刻思想內涵和人文關懷、反映主流價值、弘揚主旋律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這帶來了大學生的責任感缺失、精神頹廢,一定程度上沖擊了主流價值觀的引導力和影響力。
媒體的責任本是傳播有道德有價值的文化,但是不少媒體在資本的刺激下,已經(jīng)不再是種植人之精神食糧的田野,而是人之精神世界的超級殺手。為了獲取利益的最大化,為了10萬+點擊率,一些不良媒體樂于報道明星私人生活,使用非正當手段粗制濫造新聞標題、綜藝節(jié)目,各種無道德無操守的信息以排山倒海之勢充斥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更甚者屢屢故意挑戰(zhàn)社會倫理底線,一些事情明知不可為卻偏偏要為之,至于那些顛倒黑白的,三觀不正的,空穴來風的更是不可計數(shù)。除此之外,一味迎合社會的低級趣味,道德標準無節(jié)制滑落,不斷傳播低俗負能量內容,惡搞、庸俗畫面充滿網(wǎng)絡,嚴重誤導大學生的價值認可和價值判斷,消解大學生對主流價值的認同。
享樂主義又稱為伊壁鳩魯主義,它以人的自然本性為支點,將人的感官享樂作為至上追求。該思潮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加深和全球化浪潮悄然進入國門,它使娛樂不再是愉悅身心的調劑品,而成為大學生“愚樂”自我的奴役。目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人們基本的物質需求已經(jīng)得到滿足,轉而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愈加凸顯。在享樂主義思潮的助推下,以通俗淺白、輕松搞怪為主要內容的娛樂文化逐漸占據(jù)了人們的頭腦,可以提供人們很大的身心滿足感。這種無關提升自我價值的追求、虛無的精神慰藉的病態(tài)心理使一些大學生失去精神支柱或價值觀發(fā)生扭曲。
新媒體的泛娛樂化對大學生樹立主流價值觀會產生危害,它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利于高校實現(xiàn)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必須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決。
伴隨泛娛樂化信息的泛濫,一些大學生開始放棄對人生目的、人生意義的思考和追問,只顧沉浸于虛擬娛樂的感官刺激中,信奉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生活理念,嚴重危害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追求,侵蝕大學生的價值信仰。青年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尤其重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圩涌坼e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6]因此高校應該多形式、多渠道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回應大學生的價值困惑,幫助其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更好地實現(xiàn)自我價值。與此同時,青年大學生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自覺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和積極踐行者,明辨是非美丑,形成正確的娛樂休閑觀,自覺抵制新媒體泛娛樂化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中國娛樂產業(yè)已是我國數(shù)字經(jīng)濟的重要支柱和新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引擎,其涉及的利益不容小覷。有的新媒體為了獲得更多點擊率或博得受眾眼球熱衷于虛假炒作甚至四處散播謠言,完全被利益操控,漸失媒體人應有的理性和良知。因此,強化新媒體的監(jiān)管,有效遏制新媒體泛娛樂化現(xiàn)象至關重要。要完善法律法規(guī),建立健全新媒體監(jiān)管法律法規(guī)體系;加強日常的監(jiān)管,嚴厲處罰各種違法違規(guī)行為。尤其要提升新媒體從業(yè)人員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yè)道德,增強媒體人的責任擔當。媒體制作者只有承擔起應負的社會責任,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不一味追求經(jīng)濟利益的最大化;打破成規(guī)、勇于創(chuàng)新,打造高質量高標準的節(jié)目,堅持傳播正能量,新媒體泛娛樂化現(xiàn)象才能得到消解。
很多大學生最初接觸以網(wǎng)絡為主體的新媒體的目的是了解信息、幫助學習,但在不知不覺中深陷休閑娛樂類的新聞,其主流價值觀念和道德生活秩序逐漸被瓦解。因此,高校還要特別注重大學生與媒介交往能力的塑造,即提升大學生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從而樹立正確的娛樂休閑觀。第一,讓大學生學習媒介素養(yǎng)的相關知識,了解媒介的團隊運轉模式,掙脫娛樂話語制造的虛擬世界的束縛;第二,引導大學生自覺抵制和學會分辨不良信息。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事實的替代物,有所歪曲,大學生要學會理性思考,學會正確認知不良、虛假和消極頹廢的信息;針對大學生日常使用媒介的行為和習慣,要提高他們自我管理的能力,減少泛娛樂化帶來的低頭沉迷和價值沖擊;最后,要引領大學生成為媒介的主人。高校要教會大學生更多地利用媒介更好地促進主體性的發(fā)展,唯有如此才能遠離娛樂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