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波
(綏化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綏化 152061)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馬克思認為,物質資料的生產(chǎn)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人類要獲取其生存和發(fā)展所需要的物質資料,就必須通過主觀加之于客觀的實踐活動。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中是一個居于核心地位的范疇,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以往哲學的研究成就,提出了科學的實踐觀。在現(xiàn)代西方所以的哲學流派中,19世紀70年代產(chǎn)生于美國,在20世紀的成為美國主流思潮實用主義哲學也以強調實踐、實效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他們一些關于實踐的論述從表面上看與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頗為近似。實用主義學派創(chuàng)始人桑德斯·皮爾士就把“實踐”或“行動”放到了其哲學的首位。實用主義學說代表人物席勒在《人本主義研究》中提出:“實踐優(yōu)于理論”、“理論不應該、也不能夠脫離實踐的”,“實踐所具有的檢驗、證實和發(fā)展理論的功用”。[1]從表面上看,這一些論述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闡釋差別并不大,以至有人在理論和實際中有意無意地混淆了二者的本質區(qū)別。這就需要在理論上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實用主義實踐觀的加以對比分析,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全面深入把握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實質與核心,并用以指導我國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科學闡明了人類實踐的本質,創(chuàng)立了科學的實踐觀。馬克思指出:實踐性活動是人類自覺能動的活動,它體現(xiàn)為人類能動地把自己的認識加之于客觀世界,是人類改造世界獲取物質財富的社會性物質活動。實踐是人類直接現(xiàn)實地將其主觀意志加之于客觀實際,同時實踐的形式和內容還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具有社會歷史性的特征。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明確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睂嵺`是人類認識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基礎,同時也是真理與價值統(tǒng)一的基礎。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性,也就是說,實踐活動不是個人的孤立性的活動,社會實踐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深刻地揭示了人類實踐活動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巨大作用,透徹地闡釋了社會實踐的基本本質、人類社會實踐的結構和實踐的各種具體表現(xiàn)方式,為我們正確把握認識的本質和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提供了嚴謹而科學理論基礎。
馬克思哲學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的實踐是專屬于人類的一個哲學范疇,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是人類將其意志、情感和理智加之于客觀世界,實現(xiàn)自身目的和價值的行為。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認為,實踐活動與自然界中動物的本能活動有著本質的、原則的差別。[2]
實用主義(Pragmatism)這個詞的本意就是“行動”。1878年皮爾士開始把這個詞用到哲學上來,并強調了實踐的意義,他在一篇名為《怎樣使我們的觀念變得清楚》的論文中指出人類的理想信念在事實上是人類行動的準則后認為:“要弄清楚一個思想的基本含義,我們只需斷定這思想會引起什么行動?!?。[3]實用主義者認為:人類認識的任務,并不是反映客觀世界的本質和客觀世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是人類行動的效果,從而為人們的活動提供必要的信念,思維的唯一作用是確立人們的信念。他們強調“生活”、“行動”和“效果”,它們把“經(jīng)驗”和“實在”歸結為“行動的效果”。
實用主義關于實踐內涵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實踐內涵有著顯著的區(qū)別。實用主義把人看成是生物意義上的人,否認人的社會性,也就必然否認實踐活動的社會性。他們認為人的實踐活動是每個人孤立的客觀行為,每個人的行為是由其個人的主觀一直來決定,并否認客觀規(guī)律的存在,這樣,實用主義所說的實踐,就變成了每個人的盲目的、冒險的、不受客觀規(guī)律制約的行為。
由此看來,實用主義只是把實踐看成是人類應付環(huán)境的生物式的本能活動,這種活動與動物的本能沒有區(qū)別,并且他們把實踐看成是是每個孤立的人追求成功的盲目冒險行為。這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有著本質的區(qū)別,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中的實踐范疇,是指作為社會的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它體現(xiàn)出人的自覺能動性,也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和能量的交換的活動。實踐活動更是一項具有社會性的活動。它體現(xiàn)著自然過程和人類社會歷史過程的統(tǒng)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人類社會本體論的維度說明了認識的意義在于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馬克思主義認為認識的本質是人類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在實踐的基礎上對客觀世界的自覺的、主觀能動反映。馬克思主義以人類的認識和人類社會實踐辯證統(tǒng)一為基礎,闡明實踐比理論更重要。原因在于所有理論都是在人類社會的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和發(fā)展的;實踐推動理論不斷向前發(fā)展,它是人的認識不斷提高和發(fā)展最基本的動力。[4]因此,人們進行理論思考、并不斷總結經(jīng)驗,從中不斷提高認識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運用理論和知識,更好地進行實踐活動。運用理論來指導實踐,來滿足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需要。而人類的認識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豐富、發(fā)展,是進一步深化和完善的過程。也就是在實踐基礎上從初步的、感性的認識上升到更層次的理性認識,再從更高層次理性認識階段返回到具體的社會實踐的過程;這一過程馬克思概括為從具體實踐到主觀認識,再從認識到具體實踐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循環(huán)、不斷發(fā)展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的認識不但能夠反映客體的內容,而且還具有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特征。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理論或人類的認識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對實踐活動加以指導。所以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正確認識對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正如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指出的那樣:“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而盲目的實踐是不能達到改造客觀世界的目的的?!盵5]
實用主義雖然承認實踐對認識也具有決定作用,但其含義卻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并不相同,他們分割了實踐活動與人類認識的辯證關系,而認為是實踐賦予了認識的意義。在實用主義者看來,人的思想、理論、原則等只不過是一些“工具性的假設”。作為“工具性的假設”它的唯一意義僅僅在于引起人的行動。至于這種認識是真是假,是否反映了客觀實際,并不重要,重要的要看實際效果。詹姆士指出人們在行動之前,可以不必認識前面的事物,也不需要掌握什么知識、原則或者理論,而是要行動。很顯然,這完全否定了了科學理論對社會實踐的指導意義。割裂了科學理論與社會實踐的辯證關系,因而,實用主義者也就看不到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重要意義,他們理解的改造不是尊重客觀規(guī)律基礎上的改造,而是任由人的主觀意志的隨意創(chuàng)造。
實用主義主張離開人類已有認識的指導,盲目地去追求行動效果,這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毫不相干。
馬克思主義與實用主義對真理內涵的認識不同。馬克思認為:真理是標志主觀思想與客觀實際相符合的哲學范疇,真理是人們對指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雖然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觀的,但是真理在內容上是客觀的,也就是說,所有的真理都具有不依賴于人的主觀認識的客觀內容,即真理具有客觀性的特征,這是馬克思主義在真理問題上的唯物論。
實用主義者把真理和有用直接等同起來,即主張“有用即真理”。皮爾士認為“真理”和“滿足”這兩個概念的外延是相同的。他說:“真的東西不過是認識中令人滿足的東西。人們在采取行動時,特別在進行探索活動,似乎他們的唯一目標就是產(chǎn)生某種感覺狀態(tài),當達到那種狀態(tài)時,就不需要再努力了。”[6]其他實用主義代表人物如詹姆士、杜威、席勒等人的觀點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他們認為:真理就是產(chǎn)生有用效果的觀念。,實用主義這種對真理的認識從哲學角度來看已經(jīng)超出了認識論范疇,它實質上已經(jīng)屬于價值范疇。
由此,真理本身所具有的客觀特性被徹底否定了。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科學理論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客體的正確認識;實踐本身就是主觀與客觀世界相結合的過程,由于它能實現(xiàn)人目的,因此具有價值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真理具有絕對性和相對性統(tǒng)一的特點。
由此看來,馬克思主義與實用主義在真理標準方面雖形似但是神卻不同。盡管他們都認為真理的檢驗標準是實踐,但是二者這個標準的理解卻有著本質的不同。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由真理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人的認識,哪怕是已被實踐證明為正確的思想,也不能作為檢驗真理的尺度。這是因為,這種正確思想的真理性和應用領域都需要通過社會實踐來檢驗。對于社會實踐而言,人類的主觀認識是第二位的。而社會實踐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的特征。所以人類的實踐活動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7]
由于實用主義者認為“有用就是真理”,這就必然導致他們認為在實踐中檢驗某種理論正確與否,并非檢驗這個思想是不是與客觀世界相一致,而是這種認識是否有效,是否滿足了人的主觀需要。所以實用主義所說的實踐標準,實際上是“有用標準”。這是一種主觀標準,在實踐中必然導致真理多元化,每個人從自己的立場出發(fā),認為只要滿足自己需要的認識就是真理。
總之,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與實用主義實踐觀有著本質的不同,在理論上厘清二者的關系,對于我們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理論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我國社會各項工作中全面、深入地貫徹、落實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具有重要意義,進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yè)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