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尤俠
母親人在城里,心在老家。門前一方小菜園,種瓜種豆,四季常綠,隔三岔五回家看看。這幾日大雨小雨不斷,急壞了母親,嘴里總是念叨:“熟了熟了,要摘毛豆了?!?/p>
今日有空,便陪父母回老家摘豆子。園子里有豆有瓜還有蔥, 毛豆角鼓鼓,甚是喜人;冬瓜南瓜瘋長起來,綠色溢出菜園,爬上藤蔓,爬上樹梢。
母親忙著摘毛豆,父親要去稻田里看看。我看到籬笆上高高掛著大大小小的四季豆,便去揀一些嫩的,摘下來。我問母親:“這么多四季豆都老了,怎么沒有人來摘去吃呢?”母親說:“誰家沒有呢,村上能有幾家有人呢?”
母親說的是。整個村莊靜悄悄的,許久沒有見到一個人影。一排排紅磚紅瓦的小院,悄悄地掩映在高大的柳樹下面。鄰家的菜園里,黃瓜一條條掛在瓜架上,似乎許久無人問津,一棵伸出院子的大桃樹,遮住了半邊天,上面結(jié)滿黃色桃子,有的紅了,有的滿是蟲眼,有的掉在地上。亭亭玉立的玉米在蒸騰的暑氣里,還在努力向上拔節(jié)。
偶爾也能聽到一兩聲狗叫。村子里還是有人的,多數(shù)是老人,這些莊稼,大多是老人種的;年輕人大都在城里,在縣城的偶爾回家看看,遠居大城市的回家更是稀少。
突然,天空中傳來布谷鳥接連不斷的叫聲,聲聲凄厲。這久違的聲音,穿越時空一般,那么熟悉,那么親切,又那么心酸。
憶起童年,布谷鳥叫聲都是在小滿芒種之前到來,每每聽到這聲音,我都會去天空尋找它的影子。但是,聲音從遙遠的地方傳過來,總是找不到它的蹤跡;偶爾看到一回,總要拉著祖母一起看它,能和我一起分享的人也只有祖母。父親在遙遠的地方工作,母親總是去生產(chǎn)隊里干活,祖母負責耕種門前屋后莊稼地和做飯,還管理著我和弟弟們,還有叔叔家的弟弟妹妹。以祖母為中心的大家庭,和我同輩的七八個小孩中,我是老大,母親常常讓我?guī)兔Ω苫?,祖母卻舍不得,還時常給我講故事。
那一次,我拉著祖母問:“鳥兒說的是什么?”祖母認真地給我講了一個凄涼的故事:“從前,有個童養(yǎng)媳婦,十幾歲嫁到婆家,婆家就把她當大人使喚。婆家是個大家庭,每天都有幾十口人吃飯,婆婆每天都讓這小媳婦拐磨。拐磨,和推磨是不一樣的,那磨也分上盤和下盤,但只能一個人握住磨軸,架起兩只胳膊,用力地讓上盤磨轉(zhuǎn)動;谷子倒進磨眼,磨出的面粉,或者是面糊糊就順著磨心向四周流出。小媳婦整天地磨,每天要磨很多谷子,總也不夠一大家人吃的。惡婆婆不給小媳婦吃飯,瞌睡了還要挨打。一天,小媳婦連累加餓不行了,就偷偷吃了一口面糊糊,被惡婆婆看到了,婆婆就往死里打,小媳婦活活地被打死在石磨旁。婆家沒有通知小媳婦娘家人,草草地將她埋了。第二天,一只灰色的鳥在這家上空盤旋,嘴里滴血,叫聲凄厲,不停地喊著:‘拐拐拐谷,拐拐拐谷。嚇得惡婆婆不敢出門。鄉(xiāng)鄰說是這家小媳婦來喊冤了,人們都叫它‘拐谷鳥?!?/p>
祖母看我睜著大眼,滿臉疑問地望她,就接著說:“它說的是‘拐磨拐谷子?!?/p>
在這青黃不接的季節(jié),我很饑餓,加上祖母的故事,更讓我悲從心來。心想長大一定不能當小媳婦,不要惡婆婆。我就跟著祖母,吃著榆錢葉玉米面子餅,心里也美滋滋的。
上小學的時候,我們好像能吃飽飯了。春天的田野長滿青草,我每天下午早早放學,就和小伙伴們一起去割豬草。一望無邊的田野里,是我們這群無憂無慮的孩子們?nèi)鰵g的地方。男孩子去尋一些野蒜來吃,女孩子就跑到稀疏的油菜花地里,掐幾朵油菜花戴在頭上。男孩子們特會尋吃的,看我們女孩子采菜花,他們就跑來捉蜜蜂,用鐮刀尖刮蜜蜂肚底的蜜吃。這時候,天空傳來布谷鳥的叫聲,大家就一起學布谷鳥叫,布谷鳥叫一聲,我們就跟著叫一聲:“拐拐拐谷”。臉仰向海藍的天空,看鳥兒在白云間穿梭,我們就像小鳥一樣,揮舞鐮刀、籃子,跟著鳥兒奔跑起來,跑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直到布谷鳥停歇,我們也就坐在地上歇息,對著遠方地平線上那火紅的晚霞唱歌:
“我是公社小社員啊,小社員哪,手拿小鐮刀哪,身背小竹籃哪,放學以后去勞動,割草積肥拴麥穗,越干越喜歡,哎喲嘿,哎喲嘿,……”
吃過了,玩過了,瘋足了,開始割豬草。在無際的長滿鹽堿的田地上,莊稼長得稀稀朗朗,卻遍地都是我們喜歡的“扁扁紅”草,這種草,嫩嫩的,豬喜歡吃。一會兒籃子滿了,朝著炊煙的方向,尋著大人們的呼喚聲,趕快回家。領(lǐng)頭的大一些的孩子,一邊走一邊計劃著明天放學后去割草的地方。每逢這時,我總是期待明天,期待那藍天,那鳥兒,那花兒。
上中學時,我在書本上學到關(guān)于這“拐谷鳥”的知識,其實,它的學名叫大杜鵑,別名郭公、布谷、鳩、喀咕,也叫子規(guī)。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人們就叫它“布谷鳥”了。
我喜歡“布谷鳥”這個名字,因為,布谷鳥是勤勞的象征。宋代的蔡襄有詩云:“布谷聲中雨滿犁,催耕不獨野人知。荷鋤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犢時?!痹娛ザ鸥Φ摹断幢R》中也有一句“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處處催春種”。春天來了,布谷鳥催促人們“快快布谷”,人們便走向田間,開始播種;小滿過后,布谷鳥在天空喊著“快快收割”;農(nóng)家有句諺語是“蠶老一時,麥老一晌”。布谷鳥的叫聲,增加了農(nóng)人的緊迫感,不能讓麥穗掉頭,不能讓雨水淹了麥子,跟著布谷鳥的節(jié)奏快快搶收麥子,確保顆粒歸倉。所以,在我心里,布谷鳥不僅象征勤勞,還代表春天、希望、幸福、吉祥。
大多文人為了表達離別愁緒,更喜歡用“杜鵑”“子規(guī)”這個名字。
南宋詞人朱希真的“杜鵑叫得春歸去,吻邊啼血尚猶存”。蘇軾的一首詞:“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蔽奶煜椤督鹆牦A二首》:“從今卻別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泵棵孔x到這樣的詩句,我又會想起祖母那凄慘的故事,那故事在我心里總有化不開的情結(jié)。雖說我們早已走進盛世年華,過上富裕美好的生活,人們開始追求品位生活,精神享受,而那帶血的故事和傳說永遠只屬于那個饑餓的年代,屬于歷史。但是,有關(guān)子規(guī)引發(fā)的別情愁緒卻永遠烙刻在我的心頭。
眼前這空空蕩蕩的村莊,異常寂靜 。布谷鳥在村莊上空叫了許久,沒有人去理會,也沒有一群孩子出來呼應它,學它的聲音。還記得從前,有時候回娘家來,村頭總有一些大人孩子迎過來,大爹大奶喊我乳名,叔叔嬸嬸比著孩子叫大姐,孩子們有喊姐姐有喊姑姑的。每次都熱情得叫我不好意思,而我也親親地喊著他們,握一握他們的手,問一聲他們身體可好,問問三嬸堂妹可曾回家來。如今,老家真如母親說的沒有幾個人了么?
三嬸,我想到了三嬸。我的三叔幾年前去世了,三嬸的大女兒前幾年也病逝了;小女兒——我的堂妹在南京打工,一年回不了幾次家;兩個兒子,一個在縣城,一個在鎮(zhèn)上,三嬸一個人種點園地,替兩個兒子看家。 我想,三嬸一定在家。正想去她家看看,三嬸拄著拐杖向我走來。我喊了聲“三嬸”,心里涌出復雜的情緒;三嬸年輕時候會唱歌,在宣傳隊里蹦蹦跳跳的,日子雖然過得窮些,可是三嬸樂觀,不會發(fā)愁,成天樂呵呵的。祖母曾經(jīng)半開玩笑地罵她“不知愁的傻女人”。可是,今天看到的三嬸,頭發(fā)全白了,臉上的顴骨突出,拄著拐杖,腿有些彎曲,走起路來顫顫巍巍。上次見到三嬸,是半年前,三嬸心臟不好住院;半年時間,怎么三嬸一下子老了?我扶著三嬸坐下,問她還能種地么?三嬸說,能。是的,三嬸雖然身體不好,還有腿疼病,但種菜、照顧自己還是可以的。叫她不種地,她也受不了那份“閑罪”,就像我的父母,住進城里,還要回家種地。他們這一代人,離不開土地。
說到孩子們,三嬸很知足,兩個兒子都過得不錯,一個孫子是老板,一個孫子在讀大學;只要孩子們在外面過得好,她就開心,她就安心守著這個家,守著這片土地。
三嬸說,老家要拆遷了,你要?;貋砜纯矗蝗灰院缶蜎]有家可回了。三嬸的話讓我心里一陣酸楚。老家再舊再破再沒有人,也比沒有好??!真要有一天,再也沒有家回了,我到哪里去尋根,尋找生我養(yǎng)我的這片土地?
我對三嬸說:“三嬸,我會常來的。請您對小妹說,常回家看看,到時我們一大家聚聚,就在您的院子里?!?/p>
對三嬸說這話時,眼里已經(jīng)噙著淚水,腦海里浮現(xiàn)柳永《安公子》兩句詩:“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p>
突然覺得,這泥濘小路,這一排排老屋,這院子前前后后的菜園、果樹,還有布谷鳥的叫聲,都倍加親切起來,那些老屋都像是我的親人,靜靜地等候我歸來。
責任編輯 張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