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親職輔導是對家長實施的教育,是指改變或加強家長的教育觀念,使家長獲得撫養(yǎng)、教育子女的知識和技能。心理健康教師要積極組織開展各類親職輔導活動,讓家長形成科學觀念、習得有效策略、連接實際行動,不斷提升家長自身的心理建設能力,在教育“三位一體”的大背景下,彰顯親職輔導的意義與價值。
【關鍵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親職輔導;“C-S-C”模式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08-0038-03
【作者簡介】蔡素文,上海市寶山區(qū)教育學院(上海,201999)心理健康教研員,高級教師。
20世紀30年代,西方國家開始倡導親職輔導,這是對家長進行“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稱職的家長”的專門化教育。家庭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開展親職輔導,做好家長的心理建設,有利于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營造和諧的家庭心理氛圍。
一、親職輔導的基本概述
1.親職輔導的基本概念。
在《教育大辭典》中,親職輔導的定義為:對家長實施的教育,改變或加強家長的教育觀念,使家長獲得撫養(yǎng)、教育子女的知識和技能。親職輔導是“怎樣為人父母”的教育,讓家長知道如何盡到家長職責,達到親子和睦、家庭幸福、社會和諧的目標。親職輔導擴充了家庭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是家庭教育在形式與方法上的革新,其落腳點不僅僅是兒童青少年的成長,也是家長的發(fā)展。
2.親職輔導的理論基礎。
家庭系統(tǒng)理論指出,家庭成員之間是互相聯結和互相依賴的整體,任何一個家庭成員的言行都會影響到其他成員。兒童青少年的問題往往是家庭內部失去平衡、產生沖突造成的,改變或者幫助有困擾的兒童青少年,應該從改變家庭成員的關系和互動入手。家長要明白,子女有行為問題,代表家庭生病了,與其改變子女,不如先改變自己,改善整個家庭系統(tǒng)。
二、親職輔導的主要內容
親職輔導的目標一是為家長提供子女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及內在需求的相關知識,引導家長改變自身不當的教養(yǎng)方式;二是教導家長習得有效的親子溝通方法與策略,協助家長培養(yǎng)子女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效能、增強適應;三是幫助有障礙子女的家長,克服教養(yǎng)過程中的困難。
依據親職輔導的目標,可將親職輔導的主要內容分為如下三大板塊:一是觀念(concept),通過親職輔導,讓家長擁有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與觀點;二是策略(strategy),通過親職輔導,讓家長掌握家庭教育中的方法與策略;三是連接(contact),通過親職輔導,讓家長將習得的理念觀點及方法策略付諸現實的教育行動中,形成學校親職輔導“C-S-C”模式。
1.形成觀念。
通過親職輔導,改變家長不正確的教育觀念,包括對子女的評價標準、成就期望等,形成客觀、理性的自我認知,認識到兒童青少年的發(fā)展規(guī)律并且依據規(guī)律教育子女,意識到家庭教育中關系和互動的意義,讓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更合理地扮演自身角色。
2.獲得策略。
有了正確的觀念為基礎,家長需要進一步掌握撫養(yǎng)和教育子女的知識與技能,形成教養(yǎng)策略。形成策略的過程要注重問題意識、目標意識和規(guī)劃意識。家長要根據兒童青少年成長中出現的問題來確定改善的目標,結合家庭實際情況與事態(tài)發(fā)展來制訂方案,最終實現目標。
3.有效連接。
親子互動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現象,良好的親子互動有助于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有效連接就是將形成的理念觀點和方法策略遷移到現實的親子互動中,將策略付諸行動。家長要在行動中形成序列化、結構化、邏輯性的正向行動清單,并且做到行動前有預案、行動中有覺察、行動后有反思,通過行動來改善親子關系,營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圍。
三、親職輔導的實施途徑
親職輔導的實施路徑有很多,包括專門開設家長接待室,定期舉行家長開放日,發(fā)放學校編寫的家庭教育指導手冊,舉辦各種家庭教育研討會、沙龍等。以下列舉幾項凸顯心理輔導特質的親職輔導活動。
1.家庭個別輔導。
每一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每一個兒童青少年的問題各異,每一個家長的自身特點也各不相同,個別輔導的優(yōu)勢在于突出針對性。對于那些子女存在較嚴重行為問題或心理偏差的家庭,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探討家庭內部結構和互動模式的家庭,個別輔導是較適合的輔導形式。
在進行家庭個別輔導時,心理健康教師要與家庭成員共同討論:在家庭的動態(tài)關系中,家庭角色分配是否合理,家庭角色期望與自我認同是否相符,找出妨礙其角色實行的原因,啟發(fā)家長及家庭成員直面問題,解決困擾。
2.互助成長小組輔導。
對于那些有著相似問題和困擾的家庭來說,親職輔導的互助成長小組輔導是一種經濟有效的方法。互助成長小組的對象可以是家長,也可以是家庭部分或者全體成員。互助成長小組通常由同質性家庭組成,針對共性的問題進行輔導。在這樣的小組中,參加的成員面對某一特定的共性問題,表達自身困擾,分享經驗心得,每個成員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ブ砷L小組輔導實現了親職輔導由個人智慧向群體智慧、個體模式向群體模式的轉變,促進資源共享,形成共同發(fā)展。
進行互助成長小組輔導的心理健康教師要通曉團體心理輔導的理論,梳理共性問題,招募同質成員。在小組輔導期間,對成員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討論,引導成員觀察并分析自己和其他成員的認知、情緒與行為反應,從而在人際互動中改善行為。
3.親子團體輔導活動。
親子團體輔導活動的主要對象是家庭中的親子組合,引導親子間彼此聆聽,促進親子間的情感交流、換位思考,了解彼此的內在需求,將尊重、理解、欣賞、感激融入親子互動中。
親子團體輔導活動一般分為兩類:第一類以預防性、發(fā)展性為主,參加這類團體活動的家庭親子沖突不大,內容可以是體驗性的活動。第二類以治療性、康復性為主,參加這類團體活動的家庭親子互動不良,子女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活動的設計具有矯治性功能,更注重活動的結構化和長程輔導,人數不宜過多。
四、親職輔導的有效評價
1.評價的內容。
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受輔導的家長習得了有關子女身心發(fā)展需求的知識,發(fā)現并且改變自己不當的教養(yǎng)方式,獲得有效的親子溝通方法,協助子女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其自身心理成長。
從親子關系改善來看,通過輔導,家長能無條件地接受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不用成人的意志去塑造孩子,也不過于依戀孩子。親子間各自都有空間,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幫助、互相信任,共同成長。
從兒童青少年自身來看,能正確認識自我,提高自助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強調控情緒、承受挫折、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擁有積極的心理品質,掌握應對心理困擾的有效策略。
2.評價的原則。
尊重性:在親職輔導活動過程中,要關注輔導成員的尊重需要,活動中要充分體現人格上的平等、心理上的接納與兼容,通過尊重啟動成員的內在動力機制。
發(fā)展性:在親職輔導活動過程中,要關注親子雙方的發(fā)展性需求,協助親子雙方提高溝通、互動、合作等能力,重構其認知體系,逐步完善與漸進發(fā)展。
協同性:在親職輔導活動過程中,要關注家庭中每個個體的心理成長,更要關注整個家庭良好心理氛圍的營造及親子關系的改善,為整個家庭系統(tǒng)賦能。
【參考文獻】
[1]吳增強.發(fā)展性心理輔導:理論與實務[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纾?018:338-350.
[2]魯迪·達洛斯,羅斯·德雷珀.家庭療法:系統(tǒng)化理論與實踐[M].戴俊毅,屠筱青,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58-76.
[3]安妮·費舍爾.青少年家庭治療:發(fā)展與敘事的方法[M].姚玉紅,魏珊麗,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4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