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炳 林
(伊犁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伊寧 835000)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各學校要重視理想信念教育,將“四個意識”“四個自信”深植于學生思政教育的全過程,逐步強化學生三大意識,即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等。“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內容?!彼颊逃举|上是對社會生活場域的正能量精神的發(fā)掘,更是利用這些素材對學生良好人格建立進行精神援引的過程。在當代大學生知識素養(yǎng)體系不斷完善的情況下,價值觀與社會精神培育成為更為亟待關注的層面,并正在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進入2020年,新冠肺炎對所有國人生命安全及素質素養(yǎng)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從病疫發(fā)現到蔓延再到可控清零,商市歇業(yè),學校停課,企業(yè)封閉,公民自我隔離,全國迅速構建成黨中央整體決策、黨員沖鋒一線、國民全體參與的抗疫大格局。無論是方艙醫(yī)院的迅速起建,還是抗疫一線的沖鋒堅守,都充分顯示了醫(yī)療、建筑等各領域為抗擊疫情做出的巨大貢獻。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聚焦思想性人文性等標尺要求,善于發(fā)掘抗疫戰(zhàn)役中的教育素材,為學生搭建社會教育“大課堂”。
從理論視角看,“逆行”被釋義為“違反規(guī)則或常規(guī)的行為”。放之于交通領域,逆行屬于違規(guī)行為,需要通過處罰來引導逆行者完成行為矯正。在面臨重大災害與險情時,“逆行”指反常于大眾思維與心態(tài)的可贊行為。而“逆行者”往往被賦予擔當與奉獻的精神內涵,他們放棄安全區(qū),離開安逸區(qū),只身赴險,“偏向虎山行”。他們以小眾力量托起責任擔當,以個人犧牲換取社會安康,是民族英雄的象征。1月26日,《光明日報》以“向逆行者致敬”為題展開人物事跡報道,并稱贊所有沖鋒一線的醫(yī)療工作者為“請戰(zhàn)者”,是“真正的勇士”。而這種為民族大義而勇于擔當,不懼犧牲,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也被稱為“逆行精神”。
習近平指出,擔當就是責任。所謂擔當精神就是在困境中敢于挺身、在險境中勇于赴前的精神,是始終將國家榮辱、社會責任扛在個人肩頭的精神。新時期,擔當精神被看作逆行精神的基礎內核。一方面,“無擔當不逆行”,在災疫降臨的關鍵節(jié)點,真正的逆行者不僅要職守其責,絕不退縮,更要具備主動擔當風險的意識,將生命大義放在首位,用生命擔負生命。在疫情險境中,數萬援鄂醫(yī)者“白衣作甲”“逆風而往”,創(chuàng)造了抗擊疫情醫(yī)療史上的“生命奇跡”,正因其將救死扶傷作為責任的標符。另一方面,“有本領,方有擔當”,緊要關頭,社會更加需要有意識且有能力的擔當。逆行者既要做到“沖鋒在前”,更要心懷必勝信念,發(fā)揮關系優(yōu)勢、思維優(yōu)勢、專業(yè)優(yōu)勢,能夠“破險除難”,力保獲取勝利。汶川地震如是,南方雪災如是,新冠病疫更如是。
犧牲精神,即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或公眾利益而不計個人利益得失的寶貴精神。在歷史不同時期,犧牲精神被賦予不同的內涵。在封建時代,犧牲精神是憂國憂民、“茍利國家生死以”的情懷;到了革命時期,犧牲精神是為社會主義信仰身陷囹圄而矢志不改、面臨刀鋒槍口而敢于沖前的勇者精神;建設時期,犧牲精神是拒絕高薪誘惑、沖破重重阻礙回國報國的深明大義;新時期犧牲精神是投身國家建設、救險甘愿“舍小家保大家”的無私品質。人民網曾稱贊“眼里有人民、心中有國家”而“犧牲個人利益”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逆行者??箵粜鹿诓《具^程中,既有奔波于各條運輸線保障物資供應的“潛行者”,也有“拋家棄子”奮戰(zhàn)在“火神山”“雷神山”醫(yī)院工地的“戰(zhàn)斗者”,更有“傳染風險留給自己,治療希望留給別人”的“大愛者”,這不僅需要擔當的勇氣,更需要有時刻為戰(zhàn)疫做出犧牲的準備。如此,犧牲精神更該是上升到國家與民族層面的民族精神,是滲入民族骨髓的奉獻精神。
國家有發(fā)展差異,民族有安危之別。仁愛精神始于孔子“天下歸仁”的理念倡導,其提倡“仁以為己任”“泛愛眾而親仁”,仁者有愛,仁者有德,始于愛“人”,終于愛“眾”。凡仁愛者,即以人類發(fā)展、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為情感關注焦點,并力求為實現良性保障而努力奮斗。一方面,仁愛精神是一切奉獻精神的本質,是一切“逆行者”共有的精神品質?!墩撜Z》認為,仁愛精神是“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的崇高情懷。習近平在考察武漢疫情時盛贊廣大醫(yī)務工作者“展現了醫(y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在新冠疫情面前,全國190余支醫(yī)療隊,2.3萬余醫(yī)務人員將人民生命、群眾健康視為第一等大事,逆行馳援武漢,超負荷高風險工作,用行為昭示了“醫(yī)者仁心”的高尚情操,彰顯了凝聚責任與擔當的仁愛精神。另一方面,仁愛精神源于盡職盡守,源于認真負責。所謂“愛能創(chuàng)造奇跡”,實質是陷入困難時“逆行者”的“不沉淪、不拋棄”,是遭遇險境時“逆行者”的“不失位、不放棄”。新冠病毒肆虐時,醫(yī)務人員精心救治危重病患,科研人員夜以繼日進行疫苗攻關等等,都為新冠疫情拐點到來、抗疫取得階段突破提供了強大支持。
麗水學院張龍教授認為,“‘逆行者’故事是最生動的思政課”[2]。全民戰(zhàn)疫時代,逆行者們用血汗付出詮釋了擔當精神、犧牲精神、仁愛精神,為當代思政教育提供了鮮活的教育素材。這將為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實現思政教育與時政教育一體化形成啟發(fā)與推動。
習近平強調,思政教育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3]。傳統(tǒng)思政教育資源的主體是思政課程,由于教材重編存在周期性,不少教材案例與被教育者的認知實際存在距離??箵粜鹿诜窝椎热蛐允录陌l(fā)生,彰顯了各領域涌現出的英雄精神,也為增強思政教育引力與魅力提供了豐富素材。新冠疫情以來,高校師生經歷了放假到自我隔離,再到志愿者抗疫等過程。一方面他們成了抗疫戰(zhàn)役的見證者,在參與防疫中經受了價值觀的審視與人格素養(yǎng)的淬煉,體會到未來肩膀所需擔負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抗疫中涌現出的諸多事跡,已然凝聚成共同的精神特質,即逆行精神,如鐘南山院士、李文亮醫(yī)生等都儼然成了抗疫英雄的典范,構建成立德教育的感應場。思政教材中正缺乏如此貼近生活實際的鮮活教育資源。如何集聚、宣傳抗疫英雄事跡和精神,將其常態(tài)化融入思政教育課堂,幫助更多學生理解逆行精神含義,培育家國情懷,將成為思政“立德樹人”教育探討的重要課題。
傳統(tǒng)思政教育以實體課堂為主陣地,以師生臺上臺下互動為主形式,思政課堂教育時效性不足??挂咦晕腋綦x期間,廣大師生創(chuàng)新教育思路,開創(chuàng)教育新模式,以釘釘等作為在線教育平臺,展開課程教育。思政教育也可將逆行精神作為線上教育主題,通過“齊備課、同聽課”讓學生在互聯網空域便可即時攝取生動鮮活的抗疫故事資源,獲取思想與道德洗禮。同時,網絡授課還讓全域學生在思政教育材料上實現共享,相互傳遞逆行精神,篤定科學三觀理念,倡導科學抗疫態(tài)度,逐漸形成良性的抗疫思維,不斷壯大“綠色”抗疫力量,構建積極、干凈、實時的互聯網思政教育場域。此外,互聯網空域還對思政教育的資源供給形成了后續(xù)保障。線上平臺教學資源的上傳、流通與集聚,顯然是為思政教育搭建了偌大的抗疫教學資源庫,這些將成為后抗疫時代思政教育的寶貴財富,為思政教育與學生成長形成方向導引。
在全民抗疫時期,高校同樣撐起教育領域的抗疫大旗,在醫(yī)療人才供給、醫(yī)療技術攻關、醫(yī)療物資供應等層面發(fā)揮積極作用。而散布于全域的不少高校學生也參與了社區(qū)抗疫志愿活動,尤其是在輪班守哨、衛(wèi)生消毒及抗疫常識宣傳等方面,成為疫情阻擊戰(zhàn)中不可小覷的青春力量。也正因如此,廣大高校學生對抗疫實踐有著深刻的體會與個性的解讀,這也為高校開展逆行精神教育形成教育思路方法導引。一方面實施榜樣教育更要兼顧客觀存在,唯物論也講求事實教育。高校生參與抗疫,都產生了客觀的價值判斷。逆行精神中既可有感動天地的英雄故事,也可有默然無聞的奉獻精神;既有救治病患于生死的正面案例,也不必回避抗擊疫情過程中預警機制及醫(yī)療體制等層面的問題。相反更要以此作為學生實事求是精神與奮發(fā)有為志向的教育激勵。另一方面,強化理論教育更要兼顧實踐差異。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堅持將理論教育引向抗疫案例,但又要從不同實踐案例中吸納個性理論認知,尤其師生要重視挖掘逆行精神在不同實踐載體中差異化的特征表現。要善于發(fā)現差異化逆行精神的內在關聯,尊重教育規(guī)律,兼顧教育實際,進而形成對抗疫熱點的理性解讀。
光明日報以“最美逆行彰顯最美精神”為題發(fā)出倡議,鼓勵全社會學習疫情防控一線醫(yī)務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從實踐需要看,逆行精神教育既要有高位的愛國主義引領,有擔當奉獻精神培育,更要有健康意識補位。這是逆行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核心要求,更體現了時代賦予的教育價值。
愛國主義是一切美好精神與優(yōu)秀品質的核心綱領。在此次抗疫中,鐘南山院士雖84高齡,仍沖鋒在戰(zhàn)疫前線,這不僅是其作為醫(yī)學科研權威的責任擔當,更是其在國家遭遇病疫危難時始終心懷祖國、情系民族的家國情懷體現。一方面,要將愛國主義作為逆行精神教育的基本要求。高校在推進思政教育過程中,要始終圍繞抗疫戰(zhàn)役中涌現出的英雄事跡挖掘愛國主義素材,開辟“抗疫中的愛國情愫”類似專欄,引導學生從典型事例中汲取愛國主義養(yǎng)料,增強國家意識與民族意識。另一方面,要激勵學生做愛國主義陣地的堅守者與拓荒者。疫情治理取得階段成果是全域人民逆行抗疫的結果,然而在國際疫情日益擴大的當前,“中國病毒論”“支援責任論”是對中國大國擔當精神的抹黑。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就必須讓學生在真實的事件中看到祖國的團結與成就,堅決抵制非愛國思想及行為,提升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做愛國主義的積極倡導者與踐行者。
從理論視角來看,逆行精神的具體表現是擔當精神、犧牲精神、仁愛精神,實踐中筑牢責任意識是踐行這些精神的條件基礎。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逆行精神的內涵實質,援引實例深度闡釋逆行精神,同時明確自身所肩負的時代責任,激發(fā)其為實現戰(zhàn)疫勝利與民族復興而形成敢于擔當、不懼犧牲、心懷仁愛的行為自覺。另一方面,可建立思政教育“黑名單”。當前抗疫正處于決戰(zhàn)勝利的關鍵期,高校要重視在思政教育中強化學生集體觀念與紀律意識,不僅主動做一個稱職的“逆行者”,更要做一個守紀的“好公民”。提倡建立“黑名單”制度,對于不遵守教育要求違規(guī)聚集、不注重個人防護的學生采取必要的制度約束。
新冠疫情爆發(fā)后涌現出不少逆行英雄,但其悲壯的抗疫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國民對自身健康安全的關注與審視。放之思政教育場域,健康教育往往重視程度不足。身心健康是逆行精神培育的基礎保障,高校要注重學生健康意識、健康體魄、健康心態(tài)的主動培育,不斷健全其人格素養(yǎng)。一是要鼓勵學生以健康標尺審視自我思想行為。要鼓勵學生列出“健康行為白名單”,自我對照修正。二是要加強健康專項教育,開展“健康逆行,有你有我”“如何做健康的逆行者”等相關專題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理解逆行與健康的關系,既要敢于逆行,又要善于自護,不斷培育其健康認知與意識,增強自我健康管理效能。三是要加強韌性教育。韌性強弱直接影響學生在逆境危險中的抗壓與適應能力。一方面要做好韌性暗示教育,樹立逆行者榜樣;另一方面則要做好健康救助,即建立機構,及時幫助學生解決成長難題,鼓勵其敢于逆風而行,破逆境而為,做有為青年。
新冠疫情阻擊戰(zhàn),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準確定位逆行精神內涵,深度分析逆行精神教育可行性,是推進逆行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內容的前提。高校思政教育,要重視逆行精神的科學解讀。具體教育過程中,教師既要注重正能量事件的攝取,更要引導學生對現實機制體制短板形成理性認知,讓逆行精神更有實踐視角的理性附著。這也正是逆行精神教育價值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