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道路轉換與村寨社會變遷
——以汶川縣羌鋒村的民族志考察為例

2020-02-28 12:43:36邢珍珍
民族學刊 2020年5期
關鍵詞:古道道路公路

王 田 邢珍珍

自古至今道路就與人類發(fā)生著密切的關系,無論是古代的羊腸小道,還是現代的公路、鐵路,都是不同地區(qū)人群之間溝通的紐帶,承載著歷史記憶,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影響深遠。 比如“要致富,先修路”,就表明道路與經濟的關系十分密切,想要發(fā)展一個地方的經濟,必須打開通往該地區(qū)的一條或多條通道,以此來加速該地區(qū)與外界的經濟聯(lián)系。 道路的開通意味著國家意志的延伸,促進地區(qū)之間的連接,維護社會穩(wěn)定,此時道路富有深厚的政治色彩。同時,兩地之間道路的通暢,不僅促進了兩個地區(qū)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借鑒,而且加快了地區(qū)間信息交流的速度。

公路是現代社會最常見的一種實物,很多學者都在研究怎么修路更便捷、怎么使道路更耐用等問題,但是公路同樣留有當地民眾生活的印記,用它獨特的方式微妙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區(qū)域道路的歷時變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區(qū)域自身變遷的縮影。 本文關注的羌鋒村被稱為“西羌第一村”,是距離成都最近的一個羌族村寨,長久以來當地就與成都平原的人群展開溝通,從灌松古道再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成阿公路、國道213 線、都汶高速,道路的不斷轉換彰顯出道路對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重要,也在直接或者間接地帶動著村寨在微觀層面的諸多變化。

一、依存于灌松古道下的羌鋒村

(一)灌茂古道與灌松大道

早在公元前623 年,秦穆公霸西戎,隴中戎羌部落和羌人紛紛被迫南遷,經草坡、耿達至小金、丹巴的蹊徑可能建于此時,灌縣至茂汶的道路已初具雛形。 隨后蜀郡太守李冰溯岷江勘察河道,了解水文情況時曾修過這條道路。 公元636 年,唐王朝為防吐蕃勢力東漸,修正此道,以此為邊防干道。 宋徽宗筑綿虒城垣,此路遭破壞,至元朝時干道仍然經常阻塞。 明朝把道路交給土司負責之后,情況有所好轉,商貿往來密切。 清康熙年間,綿虒、威州、茂州諸地已變成商貿中心,時令當地土民們義務維修道路,清王朝并未撥款,效果不佳,此時雖然商貿流量增加,但通過能力有限。[1]4-6

如上文所述,汶川縣境內沿岷江上下為天然通衢,歷經拓建,灌松大道不僅是阿壩地區(qū)的主干道,也是連接草原與甘肅地區(qū)的主要通道,同時灌松大道屬于茶馬古道的一部分,故被稱為灌松茶馬古道。 清末董湘琴曾在《松游小唱》中描寫這段道路的具體情形:

坎有高低,彈丸走坂需防備。 最怕是狹路逢彎,肩輿簸蕩在空中戲。 俯視深無底,令人驚悸。 猛想起,九折邛崍,有人叱馭;又想起‘有膽為云’,出自《淮南語》。 丈夫忠信涉風濤,膽小兒,怎步得上云梯去。 況七百里路程。 如瓜初蒂。 千思百慮,死生有命何須計。 漸漸的行來平地,抬轎人憊矣,坐轎人餒矣。

飛沙關的路況更加艱險:

羊店一宵眠,飛沙曉渡關。 高高一塔插云端,塔鈴聲脆風吹遠,行人須早晚。 日當午,風正酣。 若遇著大王雄,縱烏獲、孟賁也稱不敢。揚塵撲面,吹平李賀山,杜陵茅屋怎經卷? 彎外鳴潭,銀濤雪浪飛珠濺。 飛到山巔,點點濕征衫。 雄巖萬丈匯深淵。 風猛烈,水喧闐,把風聲水聲攪成一片。 縱有百萬健兒齊嘶喊,強弩三千,射不得潮頭轉,澎湃吼終年……放眼江山,由來此地稱天險,把滟滪、瞿塘上游獨占。 萬流奔赴一深潭,不敢低頭看。 方信到如臨深淵,兢兢戰(zhàn)戰(zhàn)。[2]

當時灌松古道上已利用牲口的運輸隊通行,但從文中可以看出灌松古道的路況不好,而官府又修繕乏力。 雖有崇慶州石匠李本善發(fā)下宏愿,用盡半生收入來修路,即使這樣資金仍不夠,于是乞求募捐,整整修繕了有十幾年,路況大有改觀,雖飛沙關以下的路段還不夠寬,但大幫運輸隊已能進入。 此后直到成阿公路修筑之前,此路再無重大改進。[1]10-11

(二)相對閉塞的簇頭寨

關于簇頭寨(羌鋒村的舊時名稱)的來歷,徐平在田野調查中曾獲悉羌鋒村中汪、王兩個大姓可能是《羌戈大戰(zhàn)》中的“六兒格日基”子孫的后代,而其他的高、楊、周、尹等姓氏是由漢族和其他民族演變而來。[3]村寨老人介紹說:“傳說我們最早是從山上搬下來的,有兩兄弟到了理坪,其中一個兄弟在這安家,后代多了就一塊搬到簇頭寨住,后來我們老祖祖來了,三弟兄在一起住,繁衍為八弟兄,我們這些人都是這八弟兄的后代,溝頭寨是五個祖先的后代,簇頭寨是三個祖先的后代?!雹?/p>

以往灌松古道沿著岷江東岸鋪展,簇頭寨位于岷江以西,所以當時古道經過簇頭寨對面的高店子村,大多數行人也都在臨近的綿虒鎮(zhèn)上歇腳或者進行買賣交易。 簇頭寨自然成為一個較少人問津的寨子,與外界的接觸并不頻繁。若要從簇頭寨走到灌松古道上,則需要通過上關索橋走約十里到汶川縣城(今綿虒鎮(zhèn)駐地)。

傳統(tǒng)時期,羌鋒村經濟生活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tài),以種植玉米、小麥、蕎子、洋芋等農作物為生,同時種植蔬菜、核桃、花椒等經濟作物。由于人口與可耕地面積之間呈現出人地關系緊張的局面,百姓們很難填飽肚子。 吃苦耐勞的簇頭寨百姓會在農閑季節(jié)尋找副業(yè),從而賺取額外收入來補充家中口糧。 簇頭寨百姓的副業(yè)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為女性的家庭手工業(yè)如織麻布、毪子等;第二種為男性外出務工,如上山砍柴、挖藥、狩獵、腳力運輸等。 其中腳力運輸則是充分利用了灌松古道,每年冬季農閑季節(jié)簇頭寨一部分男性村民往返灌松古道從事腳力運輸行業(yè),這些以出賣體力的“腳夫”也分為不同的種類。

第一種稱之為下壩做工,即沿著灌松古道走到川西平原做工的現象。 這種下壩做工的現象在羌族地區(qū)自古有之,《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汶山郡……夷人冬則避寒如蜀,傭賃自食。夏則避暑反落,歲以為常,故蜀人謂之作氐,白石子也?!盵4]又如,清朝時任四川提督的鄭文煥曾向乾隆皇帝上書進言:“自威州至下汶川縣,對山是為瓦寺土司住牧之地,再下為汶川之茶關,為灌縣之白沙,每年瓦寺雜谷金川所屬番民,傭工下壩皆可由小路至白沙……其傭工下壩者,任得照常行走,不許刁難阻滯?!盵5]村中有位老人講述,他的父親曾經講過自己年輕時下灌縣砌堡坎的事情。 這種下壩做工的簇頭寨百姓在走的時候會帶著自家的特產如藥材、羊毛等順便交易,等到春天做工結束,回家的時候則會帶回家中所需鹽、茶等生活用品。 下壩做工利用了灌松古道之便,給簇頭寨民眾帶來了不少收益。

第二種為沿著灌松古道時常來往成都平原與羌族地區(qū)以背運貨物為生,這種現象在羌族地區(qū)被稱為“背背子”,所運貨物品種多樣,如糧食、茶葉、堿、皮毛、藥材等。 灌松古道崎嶇難走,從灌縣“背背子”到威州,背負約一百斤重的貨物則需走十二或十三天,村中老人描述自己曾經背背子的情景:

在1948、1949 年的時候,那時候很多人都不做活路,但我和哥哥在背堿下灌縣賣,之前阿壩州堿多的很,因為那時候大家都燒火,就把灰存起來,然后把灰存一年就可以熬成堿。 那時候沒有公路,對面的古道窄的很,騾馬來了,我們還要讓路。 我們下去的時候走到龍溪就走不通了,于是就在一個叫坡二桿的地方坐船,下灌縣賣堿。 后來船不通了,就從龍溪溝后面翻過去,走白沙梁子下來,走了幾回。②

第三種則是一年四季往返于灌縣與川西高原之間專門運送茶葉為生,被稱為“背茶包子的人”。 這些人不分季節(jié),只要得空就會下灌縣將茶葉背到雜谷腦、松潘,每個人一般會背重七十斤的茶包子,背一趟茶包子的酬勞可以換大約三十斤米。 由于古道道路艱險,稍不留神就會喪命,從事這種行業(yè)的人一般都是家庭極其貧困、難以維持生計的百姓。

以上三種“腳力運輸”均以灌松古道為橋梁,在修建公路前長期存在。 簇頭寨的“腳夫”,或下灌縣,或沿岷江河谷而上雜谷腦、松潘,不僅親自背著自己家鄉(xiāng)的特產,同時也攜帶著家鄉(xiāng)的文化與信息,他們以灌松古道為媒介,帶動了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且促進了地區(qū)間的文化交流。

二、依附在成阿公路旁的羌鋒村

(一)成阿公路綿虒段的修建

成阿公路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四川省修建的第一條干線公路,該公路全長506 公里,其中成都至灌縣段55 公里是在民國時期建成,剩下的451 公里均由新中國成立后于1951-1955 年間修建。

1950 年川西行署交通廳公路局派遣測量隊勘察路線,決定修建成阿公路,同年12 月,西南軍政委川西行署交通廳公路局成立“灌茂公路工程處”。 次年初,近千名來自四川省西南軍政大學的學員編入“川西軍區(qū)教導一團”,被派遣去執(zhí)行修建灌茂公路任務。 1952 年3 月,交通部核準投資修建成阿公路,同時任命“灌茂公路工程處”承擔成阿公路指揮部的職責。[6]

1952 年5 月,灌茂公路灌汶段修到了綿虒附近,隨即發(fā)動了包括羌鋒村在內周邊村寨支援建設。 當時的綿虒公社從每個村子抽調一定數量的民工編入不同中隊,每個路段的修建由公社安排給不同的中隊完成。 從羊店到綿虒路段共編制11 個中隊,每個中隊約有一百多人,每個中隊負責修筑大約20 米長的公路,同時政府委派工程師在現場指導。 據本村老人介紹,羌鋒村被編入第11 中隊,正式動工后,8 中隊負責綿虒段修筑,9、10 中隊負責高店子段修筑,然而由于分配修路任務的工作人員的疏忽,竟忘記給11 中隊分配修路任務,后經過調整,將飛沙關至高店子段交給11 中隊,由于當時國家經濟條件有限,無法支付現金給民工,每天按八斤米的標準給予民工補貼。

由于技術條件非常簡陋,在高山間修路極其艱難,即使是羌鋒村村民所參與的路段,雖然海拔不高,但是難度系數仍然很高。 據老人介紹,當時修路的主要工具是鋼嵌、大錘、鍬等,速度極其緩慢。 村民王治升記得:

我們修路的時候毛路修完之后,挖路床,放一層石頭,當時一個人一天砸一斗碎石,飛沙關炸洞子之后,石頭就堆起,我們就去搶石頭,因為這個石頭好砸,砸好之后中間鋪一層,兩邊不鋪,然后再在上邊鋪一層黃泥巴,然后用一個圓墩類東西碾壓,相當于現在的壓土機,但需要十六個人拉,每個地方轉十六次。 修路過程中存在很多危險,條件所限沒有雷管炸藥,在山體上開隧道只能用黑色炸藥,不少人由于點燃黑色炸藥不慎而亡,同時有很多民工在岷江河山邊修路時墜河而死,慶幸的是,羌鋒村所在的11中隊并沒有太大的傷亡。 只要是隨著中隊完成了該中隊負責的整段修筑任務,每個民工都被授予一枚背面刻有“四川省成阿公路筑路指揮部、政治部頒發(fā)”字樣的紀念章。③

成阿公路剛修到綿虒時,貨車也開到了綿虒,但是綿虒以上地方所需的貨物還是組織民工成立運輸隊背進去。 也就是說,公路修到哪個地方貨車就通到哪個地方,剩下的路程所需貨物全由運輸隊人力運送,直到1955 年成阿公路整段修通。 隨著成灌公路的貫通,成都西門長途汽車站作為成灌公路的配套車站建成,主要開通發(fā)往阿壩州的客車,當然在20 世紀70 年代以前,通往阿壩州的客車數量很少。 據羌鋒村回憶,大約在80 年代,每天各有一班來往于成都與汶川縣之間的客車,且汽車速度很慢,老灌汶路顛簸,加之隧道少,路途比較遙遠,從成都至汶川縣坐客車需要六七個小時,當時票價大約是每人5 元。 直到1998 年,通往九寨溝景區(qū)的公路修通,成阿公路的車流量開始劇增,一直延續(xù)到2008 年。

(二)“公路”商品經濟的初興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羌鋒村在市場經濟的帶動之下迎來變革。 古道的棄用促使傳統(tǒng)生計模式發(fā)生改變,村民們積極尋找新的生存之道。

首先,新型副業(yè)逐步形成。 20 世紀50-80年代,羌鋒村的副業(yè)以集體的形式組織起來,每家不得有剩余勞力,村民主要從事伐木、淘砂等,本地可能運出去的特色物產物均由公社安排車輛運送。 這一時期成阿公路并沒有被羌鋒村民眾有效利用,公路所帶來的便利也沒有為村民所獲得。

20 世紀80 初期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后,村民們開始尋找副業(yè),一些村民將眼光放在了成阿公路上。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村中有人開辦的小賣部、小餐館,所出售的商品均通過成阿公路運送進來。 羌鋒村還有兩戶人家購買小型四輪拖拉機,農閑時通過跑運輸每年收入可達兩千元,這兩家村民的生活水平在羌鋒村是數一數二的。

進入90 年代羌鋒村每家都種植有果樹,但規(guī)模較小無力形成大規(guī)模運輸,村民只有背到岷江河對面成阿公路邊上售賣,或者運綿虒鎮(zhèn)、汶川縣城銷售。 2000 年地方鼓勵村民種植果樹,還免費給村民發(fā)放果苗試種,部分村民開始大規(guī)模種植果樹,充分利用公路帶來的水果運輸的便捷條件,使羌鋒村的經濟生活和產業(yè)結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其次,公路經營萌芽發(fā)育。 1998 年從成都出發(fā)途經成阿公路通往九寨溝景區(qū)的公路修通,車流量、尤其是旅游客車增多。 當時成阿公路沿岷江河東岸而鋪展,途經簇頭寨隔河而望的高店村,從成都-九寨溝的客車行駛數小時后游客需要休息,部分客車會在高店村稍作停留,或是停車加水,或是客車加油,或是游客上廁所。 高店村借用此良好商機,在公路邊、加油站旁擺攤售賣當地水果和土特產。 羌鋒村的婦女也會背著水果或土特產,走到對面公路邊,試圖賣給在此處停留的大巴車游客和開私家車的人。

再次,借路而生的民族文化旅游。 羌鋒村是從成都平原進入阿壩州所經過的第一個羌族村落,羌鋒村的羌族文化吸引著遠方的游客。成阿公路的建設為羌鋒村旅游的發(fā)展帶來了極大的幫助,從成都出發(fā)坐車到羌鋒村僅需三四個小時,乘車時間適中,羌鋒村因此成為省內外游客短途旅游的最佳目的地。 1997 年羌鋒村成為阿壩州開發(fā)的第一個羌族文化旅游景點,同年農歷八月初一羌鋒村舉辦了盛大祭山會。 隨后有四川黃龍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開發(fā)羌鋒村,試圖擴大發(fā)展羌鋒村的旅游業(yè),羌鋒村村民對此行為也是寄予厚望,希望通過本村發(fā)展旅游業(yè),增加就業(yè)提高生活質量。

三、重整于新國道213 線下的羌鋒村

(一)新國道213 線羌鋒村段的修建

國家于2003 年開始修建都汶公路,它由兩段組成。 第一段都江堰至映秀,與成灌高速相接,全長25.95 公里,2003 年開始動工,于2008年地震前建成通車。 第二段為映秀至汶川縣的二級公路,此處稱其為都汶公路,全長56 公里,于2003 年開始動工,2007 年12 月建成通車,此公路途經羌鋒村。[7]

2003 年,政府開始在羌鋒村開展征地事宜,都汶公路羌鋒村段所需征地面積大約15 畝,所征土地大約涉及羌鋒村20 多戶村民。 公路占用的土地面積并不是很大,但是這部分土地是肥力最好、作物產量最高的“河壩頭耕地”,據村民介紹:“2003 年征地的時候,很多老人看到自家那么好的耕地被占,心里是不愿意的,但是我們看到高店村借助成阿公路發(fā)了財,我們還是很希望能修一條從我們村子過的公路,一來我們坐車子去成都、汶川都方便了,二來我們可以在公路邊做些小生意,要想富先修路嘛!”④

2007 年12 月都汶公路全線建成通車,村民們蓄勢待發(fā),很多都在謀劃借助這條經過自己村子的公路做些什么。 但是不久后便遭遇地震,到2008 年9 月才恢復暢通,此后都汶公路的車流量逐漸增多,有時每天高達上萬的車流量。然而,都汶公路每年不同路段都會遭受自然災害,經常受交通管制或者道路不通。 2013 年7月受滑坡泥石流影響,映秀至草坡路段橋梁被沖段、隧道坍塌、路基損壞嚴重,自此之后,經過羌鋒村的車輛大大減少。

(二)公路經濟的活躍

汶川縣于2007 年被中國果品流通協(xié)會授予“櫻桃之鄉(xiāng)”的稱號;農業(yè)部于2009 年對“汶川甜櫻桃”農產品地理標志予以認證;截止2012年,汶川北部地區(qū)形成以種植特色水果和綠色蔬菜為主的產業(yè)帶,其中綿虒、威州一帶建立以甜櫻桃為主的特色水果產業(yè)帶。 羌鋒村大批量的水果銷售離不開其門前的這條路。 羌鋒村的水果銷售渠道主要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來自成都的水果商販開車來到村子收購水果;第二種為村民用背簍裝著水果乘坐公共汽車,運到汶川縣城售賣給水果商販,再由這些水果商販分裝之后用貨車運出;第三種是村民采摘后直接在都汶公路邊售賣,買家主要是過路的私家車。 前兩種銷售模式價格相對較低,只有少數因沒有時間或者沒有多余的人力的村民,才直接賣給水果商販,大部分村民選擇在都汶公路路邊售賣,有些村民甚至在自家水果賣完之后,前往高海拔地區(qū)采購晚熟的水果,而后在路邊售賣,獲得額外的經濟收入。 近兩年,一棵櫻桃果樹年平均收入在五百元以上,一畝地可以種植三十到四十棵果樹,一畝地年均收入可高達兩萬元,此數額遠遠高于種植農作物,所以村民現在盡可能地利用自家土地多種些果樹。 門前的都汶公路也成為了他們的致富之路。

(三)公路商業(yè)帶的形成

2008 年“5·12”地震中,羌鋒村房屋發(fā)生大面積倒塌或者損壞,村民們面臨要新建房屋的問題。 震后,在公路旁邊有地的村民開始在公路邊修建房屋,房屋設計均為前店后屋的模式,便于修好之后借助都汶公路做生意。

一時間,羌鋒村公路兩邊開設了十余家飯店。 2013 年之前都汶公路旅游車輛很多,在此地用餐的游客也不少,各個餐館的生意不錯。但是自都汶公路不通之后,旅游車輛均走高速公路,直接越過羌鋒村,在汶川縣城附近用餐,因此大多數飯店紛紛關門。 目前只有兩三家飯店還在開門營業(yè),一家名為“上下飯店”的餐館生意不錯,其老板為外地人,該餐館負責承接某旅游公司從重慶來阿壩州的游客中午用餐,每天中午至少有兩三輛旅游大巴車的游客在此用餐,但很少有散客在此用餐。 餐館的服務人員主要是來自羌鋒村以及附近村寨的中年婦女,每天早上八點上班至下午三四點左右下班,一個服務員的工資每天為60 元。 而其他兩家餐館沒有與旅游公司合作,一天之中很少有游客用餐,頗為冷清。

都汶公路旁邊除了餐飲業(yè)興盛之外,還有摩托車、汽車修理鋪、小商店、加油站等業(yè)態(tài)。摩托車、汽車修理鋪的老板均為外地人,承包當地村民的房子做生意。 摩托車修理鋪老板表示其主要顧客為周邊村子騎摩托車的村民,前幾年生意還可以,但是近兩年附近村民家里都有了私家車,騎摩托車的人很少,生意比較慘淡。羌鋒村一家汽車修理鋪老板2008 年之前就在高店村成阿公路旁邊租房修理汽車,當時生意很好,地震之后就在轉移到都汶公路邊,在2013年之前,都汶公路暢通,生意自然不錯。 都汶公路不通之后沿途車輛減少,前來修車的大多是周邊村民的車子,慶幸的是現在村民私家車數量增加,生意還是可以。 兩位老板所租賃的當地村民的房子,每年為五千至八千元的租金??梢钥闯?,這種“路邊經濟”成為了當地村民的經濟增長點。

(四)村落空間的迅速調整

村落的變遷不一定引起其臨近道路發(fā)生的變化,但現代道路的修建與變化必定導致村落空間的調整。 都汶公路從空間上重新劃分了羌鋒村的村落空間布局,加之“5·12”汶川地震發(fā)生,更加速了這一變化。 震前,羌鋒村可劃分為三個區(qū)域:第一區(qū)域地處河壩的里坪,即都汶公路經過的區(qū)域,都汶公路修建之前此區(qū)域除了村民住房占地之外,其余土地全為耕地;第二區(qū)域是臺地上的簇頭寨;第三區(qū)域則是高半山上的溝頭寨。

震后,羌鋒村民眾帶著市場經濟的眼光重新選擇住房的位置。 對于里坪的村民來說,新房屋的修建位置首選是都汶公路旁邊的土地,房屋布局為前店后屋格局。 那些在公路旁沒有土地的里坪村民,盡可能地利用距離都汶公路較近的自家土地,以圖將來生活便利。 簇頭寨的大部分村民則是在原來房屋的基礎上重建房屋。

另外,原來居住在山上的高山東村、和平村的部分村民搬遷至了里坪,其中高山東村26戶,和平村52 戶。 他們以每平米112 元的價格在羌鋒村購置建設房屋用地。 政府出于防止高山地區(qū)發(fā)生次生災害,避免人員傷亡的初衷,將之搬遷到河壩地區(qū)居住,靠近都汶公路,生活上更加便捷。 一位搬遷過來的和平村老人表示,搬到里坪居住存在一些不方便,因為他們的土地和果樹全在山上,農忙季節(jié)每天都要上去,在河壩與山上之間步行往返至少需要兩三個小時,時間成本極大。 而且他們的里坪住房附近沒有空地耕種,吃的時蔬不得不去市場上購買。盡管如此,他們還是覺得搬到距離公路近的河壩,可以借著毗鄰公路來出售水果,同時家里人去外邊上班不用再走那么遠的山路,便捷的交通的確帶來了更大的實惠。

四、區(qū)隔于高速公路下的羌鋒村

(一)都汶高速羌鋒村段的修建

都汶高速公路由都映高速公路、映汶高速公路兩段組成。 都映高速公路起于都江堰止于汶川縣映秀鎮(zhèn),全長25.95 公里,2003 年12 月動工建設,2008 年5 月建成通車。 映汶高速公路起于汶川縣映秀鎮(zhèn)止于汶川縣城,全長48.27公里,2009 年5 月動工建設,2012 年11 月映汶高速建成通車。 都汶高速全線共設置8 個高速出入口,其中包括綿虒站,其收費站就位于羌鋒村。 高速公路從本質上與其他類型道路不同,正如周大鳴所指出的,封閉的高速公路將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在沿線的大城市,而城市之間的中間聚落則被忽視。[8]羌鋒村的實例恰能佐證這一觀點。

2008 年11 月,都汶高速公路羌鋒村段的征地事宜陸續(xù)展開。 經測量統(tǒng)計需占地約600畝,這一數量占據了羌鋒村耕地面積的一半,幾乎涉及到每戶人家,平均每家占地兩畝左右,導致村民面臨嚴重的失地問題。 “如果我們將土地視作農民被‘固著’的一種方式,那么失去土地即意味著原來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和因循的生活方式被改變,使農民生活中的流動性和不穩(wěn)定性陡然增加?!盵9]事實上,多數羌鋒村民眾因都汶高速公路導致的失地問題產生了不穩(wěn)定的心理:“高速公路和國道完全不一樣,國道修通之后我們可以在路邊做小生意,但高速公路修通之后走國道的車輛大大減少,我們在路邊的生意就不好做了,我們的土地也被征走了,那我們靠什么養(yǎng)活一家人呢?”⑤

(二)都汶高速通車后的生計調整

2012 年都汶高速開通之后,經過國道213線羌鋒村段的車流量減少,在此地停留用餐、加油加水、修車的客源大大減少。 部分車輛為了節(jié)省成本仍然選擇走國道213 線,公路旁邊的為數不多的餐館、商店、加油站等勉強可以維持下去。 2013 年7 月受泥石流影響,國道213 線汶川縣銀杏鄉(xiāng)段無法通行,所有車輛只能走都汶高速。 2014 年年初都汶高速正式取消收費,徹底壟斷了進出汶川縣的車流量。 僅有前往羌鋒村附近的村寨,才會路過都汶高速綿虒出口,途經羌鋒村的車輛少之又少,公路旁邊的商鋪長期沒有客源,入不敷出。 商鋪老板們在得知國道線一時無法修通恢復之后,公路邊80%商鋪關門,在餐館打工的羌鋒村村民只能選擇外出就業(yè)。 目前只有三家餐館、加油站、修車鋪以及幾個小商店依靠往返周邊的車流量以及長期合作伙伴才能維持下去。

道路旁邊擺攤的水果生意同樣受到影響。都汶高速開通之后,旅游大巴車不再經過村子,水果也就不好銷售。 一些村民堅持在公路旁邊擺攤銷售水果,賣給往返于附近的私家車以及餐館的顧客。 一些村民看到公路上的車流量太少水果不好賣,他們會去綿虒鎮(zhèn)上或者坐車去汶川縣城賣水果。 村民們期盼著國道213 線能夠快些修復通行,這樣路邊的商業(yè)帶可以再次復蘇,給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增加經濟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五、結語

本文主要從民族志考察的角度,研究不同道路類型對羌鋒村帶來的社會變遷。 毋庸置疑,引起村落發(fā)生社會變遷的因素多樣而復雜,很少存在社會變遷由單一因素所導致,與此同時,在這多重因素中或許存在一種主導性的因素。 在各個階段的社會語境作用下,“道路”作為一個實體事物,給沿途的民眾帶來不同的“生存之道”。 羌鋒村道路的轉變所誘發(fā)的村落社會變遷,主要體現在的生計方式、產業(yè)結構、村落布局、社會關系等方面。

生計方式方面,灌松古道作為交通要道的傳統(tǒng)時期,簇頭寨與灌松古道有一定距離,村寨相對閉塞,村民們過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一部分村民在農閑季節(jié)借助灌松古道,從事“腳夫”營生。 新中國成立之后公路進入村民們的視野,一些村民借助公路做起了小買賣,一些村民則利用道路及交通工具之便走出家門,去外邊的城市打工掙錢,且道路體系與交通工具越發(fā)達,村民們走得越遠。

產業(yè)結構方面,改革開放之后市場經濟興起,羌鋒村村民們借助成阿公路之便,發(fā)展商品經營與民族旅游。 由于羌鋒村與成阿公路仍然存在一段距離,當時并沒有形成產業(yè)規(guī)模。 國道213 線穿村而過,充分地激發(fā)了村民們依靠道路發(fā)展經濟的潛力,迅速形成水果產業(yè)與公路商業(yè)帶。 都汶高速由于其封閉性,導致道路經營一度萎靡不振,羌鋒村也迅速做出經濟上的調整,采取旅游業(yè)與水果產業(yè)相結合的策略。

村落布局方面,國道213 線修好之后,在“5·12”汶川地震災后重建的助推力下,以國道213 線為中心,大規(guī)模村民搬遷至公路旁邊居住,村落布局發(fā)生巨大改變。 從道路兩面性的角度來看,都汶高速的建設將村落與農田進行“切割”,干完農活的村民看到不遠處自家的房屋,由于都汶高速的封閉性,只能發(fā)出“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嘆。 市場經濟迅猛發(fā)展,村民們越來越理解錢的重要性,加之新的村落布局形成,打破了村民們原來的社交網絡,社會關系也越來越復雜。 公路給羌鋒村帶來交通便利的同時,羌鋒村資源被壓縮,公路的建設從前期籌備引發(fā)的土地緊張狀況,到建設過程中引起村民生活環(huán)境嘈雜,生活空間變小,以及開通之后產生交通堵塞、噪音等問題。

公路的建設與開通不可避免地使羌鋒村的經濟、文化、社會關系等方面發(fā)生變遷,同時道路不斷地升級,逐漸擴大了羌鋒村與外界溝通的廣度和深度,將村落的人與物帶出去,也將外界的人與物帶進來。 羌鋒村道路的轉變引起的社會現象,是國家、修建者、村民等多種群體在不同時段共同作用下產生的結果。 不同道路的修建給羌鋒村帶來不盡一致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村民們根據自身既得利益的多少對道路修筑的評價與利用不同,但道路的建設與轉換從根本上看,是區(qū)域歷史必然經歷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注釋:

①2018 年6 月3 日訪談羌鋒村王治升先生,王先生為博聞強識的釋比,時年86 歲。

②2015 年7 月17 日訪談王治升先生。

③2015 年7 月17 日訪談王治升先生。

④2018 年6 月10 訪談羌鋒村王發(fā)華,王女士時年39 歲。

⑤2018 年6 月12 日訪談羌鋒村汪友誠,汪先生時年41 歲。

猜你喜歡
古道道路公路
走古道
東方少年(2022年25期)2022-10-18 06:52:46
我國建成第三條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
中國記者(2022年8期)2022-09-15 12:59:38
堅持中國道路——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聽途說
茶馬古道的前世今生
云南畫報(2021年10期)2021-11-24 01:06:54
“十四五”浙江將再投8000億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石油瀝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0
我們的道路更寬廣
青年歌聲(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公路斷想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4:10
公路造價控制中的預結算審核
中國公路(2017年12期)2017-02-06 03:07:33
一次騎行帶來的感悟
越西县| 微博| 郧西县| 岳普湖县| 长海县| 托克逊县| 宁城县| 盐边县| 通化市| 安仁县| 乌鲁木齐县| 弥渡县| 新蔡县| 元氏县| 洪泽县| 菏泽市| 德钦县| 扶风县| 磴口县| 彰武县| 深泽县| 延长县| 巴南区| 象州县| 全州县| 长沙县| 临安市| 望江县| 太康县| 滦南县| 宁乡县| 兴安盟| 中山市| 三河市| 榕江县| 安徽省| 丹凤县| 司法| 新绛县| 介休市| 兴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