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
摘要:我國是多民族融合國家,中華民族文化燦爛輝煌,源遠流長。各少數(shù)民族特色及文化在少數(shù)民族建筑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貴州民族建筑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地域特征,選取苗族吊腳樓、布依族石板樓和侗族鼓樓三類較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建筑,來體現(xiàn)該民族的建筑形態(tài)及生存形式,從中認識到傳統(tǒng)民族建筑中的智慧,以及人與自然共生的必要性。
關鍵詞:貴州 民族建筑 特色
中圖分類號:U4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1-0108-02
大生態(tài)的建設及文明健康時代的到來,使貴州成為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的大舞臺,貴州各族人民運用山地這一特殊的空間,創(chuàng)造出了獨有的區(qū)域文化。貴州民居不得不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各式各樣的民族建筑從中而來,體現(xiàn)了貴州獨特的山地文化。
一、貴州地理環(huán)境
貴州地處西南腹地西高東低,是我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最高海拔2900米,最低海拔173米。貴州世居17個少數(shù)民族,地理及生態(tài)環(huán)境對文化的發(fā)展具有強烈的影響。貴州地貌是形成貴州文化絢麗多彩、千姿百態(tài)、保存完整的環(huán)境條件,也是貴州各族人民不得不面對的惡劣自然環(huán)境,貴州少數(shù)民族雖受大山的制約,但與此同時也孕育出了貴州各族人民“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及思維模式。
二、貴州少數(shù)民族生態(tài)建筑
1.苗族吊腳樓
苗族吊腳樓依山伴水而建,樓下三面懸空靠柱子支撐,樓上居住,這樣的構造達到了防濕降溫及防止野獸蛇蟲的效果。遠觀吊腳樓群鱗次櫛比,堪稱建筑一絕。中華民族悠遠的歷史中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河姆渡文化時期便有了干欄式建筑。苗族吊腳樓便屬干欄式建筑,但房屋并不是完全架空而是充分運用天然的山地地形,依山而建,三面架空,形成的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欄式樓房。
苗族的吊腳樓一般有三層,底層未與地面直接連接,是由5—7根房柱支撐,中柱苗家人一定要用苗族的生命圖騰樹楓樹的楓木來做。這樣的修建方式在節(jié)約土地的同時也使房屋造價較廉。吊腳樓,層層都凸顯出了苗家人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底層略潮濕,用來堆放雜物,欄圈蓄養(yǎng)家畜、家禽。中層通風、干燥,便作為居室。苗家居室通常以“三間四立帖”或“三間兩偏廈”為基礎,所謂三間:正門臉四根柱子,中間三個空間,一堂兩廂房,一共三間房。堂屋坐落在中央,苗家人常使用堂屋宴會賓客,同時也在堂屋迎神祭祖、供奉神靈,堂屋對苗家人民頗具意義。在修建堂屋時將兩側樓板加厚,立柱加帖,左右兩側則是廂房,作為臥室和客房。第三層寬敞透風干燥,除做居室外,多隔出小間存放糧食作物。偏廈里一般安置廚房。房間的結構,一般以堂屋為核心向外延伸。這樣的構造無形中使堂屋作為空間凝聚點,家庭成員也受其凝聚力影響,使得家庭團結友愛。苗族的宗教傳統(tǒng)及對祖先崇拜,在苗家人的吊腳樓中也充分體現(xiàn)。
而苗家最吸引人、最有特色的當屬吊腳樓二層堂屋外懸空的走廊。此懸空走廊也有一個頗具特色的苗家稱呼——“嘎息”。走廊裝有半人高的曲欄靠椅,苗族人勞作后會在“嘎息”上小憩、納涼,此走廊也是老一輩向小一輩傳承苗族文化和歷史的地方,其也因為苗家姑娘們常在此梳妝、刺繡而得名“美人靠”。
2.布依族石板房
布依村寨通常建立在平緩地區(qū)。布依族人巧妙利用地形的高度差建造房屋,村民們建筑村寨時都會順應地形,讓房屋與自然環(huán)境融合,將山地的優(yōu)勢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布依族特色當數(shù)布依族的建筑:石板房。貴州山地的石材眾多,特別是奇特的頁巖,頁巖是建筑石板房的獨特石材,因頁巖產(chǎn)地的獨特性也就產(chǎn)生了貴州布依族獨特的石板房建筑,石板房之所以獨特,是因為人們將它修建得幾乎與山體渾然一體,巧奪天工。
布依族人修建石板房時團結一心,一家建房,家家相助,老輩的石匠們負責在石板房上刻龍雕鳳、鐫字。在建房時最讓人驚嘆的則是用頁巖砌數(shù)米高的墻體,但石材不用任何膠粘劑粘連卻照樣牢固。在貴州山地一帶的石板房中,從外形上也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分布在安順地區(qū)幾個縣的硬山式,另一種則是分布在貴陽市花溪區(qū)高坡的懸山式。
安順市的滑石哨寨及貴陽市的花溪區(qū)一帶,水成巖較多(又稱頁巖),該巖層節(jié)理分層、成薄片狀層理,硬度適中。其中厚片石厚達50—60厘米,薄片石薄至1—2厘米,也有厚的50—60厘米的塊石。較薄的片石人們稱之為“合硼石”,多用于建造屋面所用。此石極薄,易切割,可以切割為不同尺寸的片石。布依族人民把大小不一、薄厚不一的石頭,分別使用到建筑、道路和田埂上,充分發(fā)揮了頁巖的最大功效。
布依族的建筑墻體大多采用天然巖石一層層壘砌而成,幾乎很難看到石板鑲嵌的墻體。巖石砌墻分為漿砌和干砌兩種:采用砂漿令石頭粘連在一起的方式叫作漿砌,另一種只用石塊的方式就叫作干砌。石板片鑲嵌墻為少數(shù),石板片鑲嵌墻將墻體砌筑分為兩種:砌墻和壁頭墻。所謂砌墻,就是將亂石片砌成在一起,壘成40厘米左右厚的墻體,這樣片石墻體鱗次櫛比,在光影下讓人能感覺到異常奇妙的自然之美。而壁頭墻則不同,所謂“壁頭”就是把石板和木構架融合,將石板鑲嵌在木構架的柱枋之間,這樣做的墻壁非常堅固。一般只需要3厘米左右的石板嵌入,再將尺寸適合的石片根據(jù)柱枋的空間大小插入,最后再將鐵釘釘入柱枋固定住石板即可。
石板房屋面方面與大多數(shù)房屋不同。雙面坡頂?shù)奈菝婵梢云鸬诫p坡排水的效果,這種方式叫作懸山頂式屋面,此類屋面最大的特點就是屋頂所用的并非是人們常用的瓦片,而是石片。布依族人用石片裁切成厚度為2厘米左右的比較工整的鱗狀屋面板,石片宛若魚鱗,鱗次櫛比、錯落有致,還有許多大自然雕刻的石片。將這些不同形狀的石塊像瓦片平鋪的方式鋪在屋頂,使其不至于太厚又利于排水。這其實歸功于石片在屋面形成的巧妙弧線而并非像瓦片屋頂那樣留出排水的溝槽。石板房的屋基也與一般房屋的屋脊不同,屋面一側的石片會一層壓一層,之后再砌上整齊的石片。為了保證房屋的牢固性,防止屋面被風掀翻,布依族人會在屋頂坡面的邊緣擺放較大的石板,在中間部分改用較小的石板。但是屋頂上的石片每經(jīng)過十年就必須全部檢查,更換掉一些風化或即將風化的石片?,F(xiàn)在為了便于采光,人們會將某塊石片更換成玻璃,但不會影響其美觀度和牢固程度。
石板房內的許多家具及工具都由石片制作。如石桌、石凳、石磨等,充滿了原生態(tài)的氣息和布依族的民族文化。布依族的石板房通常是“一明一次間”和“一明兩次間”?!耙幻饕淮伍g”指的是由堂屋、堂屋后隔出的廚房及在堂屋右側的次間組成;次間指兩間前后分布的臥室?!耙幻鲀纱伍g”則是指由堂屋、堂屋后隔間的臥室,以及分布在堂屋左右兩側的次間組成;次間又分兩間前后分布,兩側次間的前面一間房間通常多用作火鋪(又稱火塘,是在石板房內用鋪1平米左右的土建一個小灶,用來取暖)或臥室,右側次間的后面一間房多作臥室;左側次間的后面一間則多作廚房。在谷物存放上布依族人民則使用干燥通風的閣樓來儲存。在牲口飼養(yǎng)上布依族人民大多把地面的高差形成的前部的空間用作飼養(yǎng)牲口的地方。
3.侗族鼓樓
侗族中鼓樓與風雨橋最具代表性。侗族民居多為干欄式吊腳樓,侗寨中的建筑形態(tài)豐富,結構巧妙,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作為侗族的標志性建筑,鼓樓成為最獨特之處在于通體不用釘鉚而是使用杉木鑿榫銜接,其造型獨特,結構巧妙。鼓樓因樓頂層懸一大鼓而得名,鼓樓層數(shù)不定,一般高達二十米。由于樓檐一般為四角、六角或八角故像寶塔;鼓樓底部多為方形,中間有一火塘,長凳在底部四周圍火塘擺設,用以歇息、聚會、閑聊等。與民居不一樣,建鼓樓的作用是快速傳信召人和作為集會的場所。因此鼓樓必須建于侗寨中央,民居分布環(huán)繞在四周,這樣才有利于集會和傳信。這樣的層層延展的結構體現(xiàn)出侗族親和團結的民族文化內涵。
鼓樓在侗寨中的歷史悠久,侗族人民遇外來騷擾或需集結眾族人商議大事時,均擊鼓以號召寨中族人,鼓聲灌耳能迅速把族人集結起來,無事是不能隨便登樓擊鼓的。鼓樓形狀由杉樹而得來,杉樹生命力頑強,即便遇災害倒下其根部依舊會源源不斷發(fā)出新苗。侗族傳說中也有許多杉樹的傳奇故事,平日里侗族人民會在鼓樓社交、聚會,鼓樓是侗族文化的載體和精華。
鼓樓的建造從選材、選址、基地處理、設計,到木料的加工、拼裝組裝、上梁、加瓦、放鼓,每一步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鼓樓結構嚴密堅固,樓身可百年不朽不斜。以前,鼓樓的設計比較樸實簡單,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民生活的富足,鼓樓在侗族人的生活中功能不再單一,增加了其他如娛樂、休閑等功能;侗族人在鼓樓中對歌、跳舞、舉辦議會等,舞蹈多為侗族民族的多耶舞,因此也叫鼓樓為多耶樓。侗族人精心對鼓樓進行裝飾,讓其外觀內設更加好看、有特色。
三、自然與人類和諧共生
總的來說,貴州各民族特色建筑以干欄式建筑為主,架空便是干欄式建筑的一大特點,架空是出于對原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保護的目的。干欄式建筑首先有效利用了空間,最大限度上降低了對地形的破壞,使房屋屹立于山坡峭壁之上,與山融為一體。同時利于居住,成為丘陵建筑獨特的形式語言,在“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的貴州的山地加亞熱帶地區(qū),干欄式建筑非常實用,具有通風、防潮、防盜、防獸等多重功能。
由于山川的存在使得貴州各族人民充分地發(fā)揮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從上述的特色建筑中我們能看到山地人民的智慧,他們將人與山、人與自然做到了很好的結合。不論是不用任何膠粘劑照樣穩(wěn)固的布依族石板房,不用釘鉚、也沒有木楔的侗族鼓樓,還是因地制宜、因材制宜的苗族吊腳樓,我們都能看出山地人民體現(xiàn)出的獨特的建筑智慧。
古人云“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萬物皆有生存需求,人類文明就是能認知、互動、相融彼此的需求,讓大自然在和諧共振中獲得永續(xù)發(fā)展。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建設生態(tài)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基本國策。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天人合一”,而我們已經(jīng)看到山地人民這種智慧,也就是人與山地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
參考文獻:
[1]王蕾蕾.貴州布依族民居[C]//地域建筑文化論壇論文集,2005.
[2]劉晶晶,龍彬.類型學視野下吊腳樓建筑特色差異[J].建筑學報,2011(S2):142-147.
[3]史繼忠.對貴州文化的再認識[J].貴州民族研究,2000(S1):146-153.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