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心
著名常州籍語言文字學(xué)家周有光先生,以壽高學(xué)廣、筆耕不輟為時人所關(guān)注,生前多與家鄉(xiāng)及全國學(xué)者交流、口述經(jīng)歷,記述其生平事業(yè)的著作已較完備。唯其家族自清中葉以來,發(fā)展為當?shù)赝?,而今相關(guān)著述中對周家先人的介紹匱缺,姓名、事跡語焉不詳。本文主要借助地方史料,初步整理出周仲山——周贊襄——周錦康——周葆貽——周有光這一世系,配以人物小傳,并對相關(guān)問題作一定的延伸探討。
周有光家族源自汝南周,以周平王少子姬烈受封汝南得名,晉代遷往宜興,常州祠堂是其分支,至遲到乾隆中后期,周家先祖已在常州落腳。
高祖——周仲山。
周仲山,字青嚴,約活動于乾隆至道光年間,他十六歲“棄學(xué)習(xí)商,居積致富”[1]卷25·59。周家此前境況不詳,不過周仲山棄文從商之舉并非獨辟蹊徑,實亦符合明清以來儒商合流的社會趨勢。
周仲山生性豁達豪爽,與人交往中有求必應(yīng),富裕之后更是多行義舉,道光三年(1823)在當?shù)厥杩Wo城河的工程中一人捐錢四千緡,又在商鋪捐錢達千緡,得授知州銜。棄儒從商、由商返儒,周仲山可謂地方名族周家第一代奠基人。
高祖母——徐氏。
徐氏,周仲山繼妻,四川簡州知州徐鼎亨之女,“端嫕有閫德”[2]卷11·8,即為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周仲山去世時兒子周贊襄剛滿周歲,徐氏獨自撫養(yǎng)兒子成人,家務(wù)井然有序,又與乃夫一樣樂善好施,為本地公益事業(yè)慷慨解囊,對親友的求助也是來者不拒。徐氏的懿德善舉,不僅得到鄉(xiāng)鄰好評,更深刻影響了年幼的周贊襄。
曾祖——周贊襄(?—1860)。
周贊襄,字淳之,又字莼沚、潤之,出生于富貴之家,憑借助餉之功,由例貢生敘任中書科中書候選員外郎,賞給舉人,捐戶部郎中,又改捐知府,后于咸豐十年(1860)告假回歸故里。同年,太平軍李秀成部大舉進攻常州,駐軍于此的兩江總督何桂清不顧常州紳民請求,半夜開城逃亡,大小官吏相繼出奔、出降。無奈之下,眾紳民圖謀自救,由通判岳昌、典史孫錫珙主持府、縣事宜,發(fā)動團練鄉(xiāng)勇守城御敵。周贊襄第一個在守城冊上簽名,傾盡家財供應(yīng)軍餉,周的丈人趙起是團練的主要負責人,城破時全家殉難。周贊襄留守南門,常州陷落后,投水而死。史志評曰:“贊襄,富家子,豐頤白皙,頗嗜書畫及金石,乃能臨難不茍云”[1]卷24·41。
作為儒商,周贊襄與邑中士流多有過從,其對鄉(xiāng)邦文化的支持與弘揚也有跡可循,他曾策劃《松煙肥硯齋惲帖》(清咸豐四年拓本)的出版,參與《兩當軒集》(清同治六年抄本)的??硕呓詾槊沂止P并得以傳世。同時他繼承了父親周仲山的雄厚資產(chǎn)與經(jīng)商頭腦,并加以擴張和發(fā)揚,他在常州有多處產(chǎn)業(yè),主要為布業(yè)與典當業(yè)[3]1,這些產(chǎn)業(yè)在戰(zhàn)亂中多遭破壞。
曾祖母——趙氏。
趙氏,周贊襄之妻,趙起之女,清代著名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趙翼曾孫女①。與周贊襄婚后無子,生卒年不詳。
祖父——周錦康(1838—1876)。
周錦康,字逢吉,系周贊襄堂侄,贊襄死后過繼為子,承襲世職。周錦康行事保守[3]6,曾供職內(nèi)閣,其聲名、事功皆不著。與同邑左氏婚配,育有五女一子。
據(jù)同治十年(1871)五月十一日曾國藩奏稿:武進縣戶部郎中周贊襄,于咸豐十年(1860)四月初六日賊竄??は飸?zhàn)陣亡。奏蒙賜恤,經(jīng)部議給云騎尉世職,襲次完時,給予恩騎尉世襲罔替等因。該故員無子,以堂侄周錦康立繼為嗣,現(xiàn)年34 歲,系內(nèi)閣供事,應(yīng)請兼襲云騎尉世職[4]364。又周葆貽自序:吾九歲喪父,終鮮兄弟,賴母氏教育成人[5]集詩經(jīng)詩詞聯(lián)語雜俎自序??芍苠\康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卒于光緒二年(1876),與周贊襄同屬英年早逝②。
祖母——左蕙生(1839—1920)。
左蕙生,周錦康之妻,左智之女[6]卷4·94-95,出生于著名的陽湖左家,祖父是清代名臣、常州詞派代表人物左輔。左氏名門閨秀,具備極高的文化修養(yǎng);性情仁慈,富有同情心③;丈夫亡后,撫育子女六人,含辛茹苦;注重子女的教育問題,“嫻文墨,識大體,延良師教子,夜則篝燈課讀,卒以成名”[5]序1。左氏守節(jié)44 年,盡心侍奉婆婆,先后獲得晚清和民國政府的褒獎④,得享82 歲高壽。左氏堂姐錫璇⑤曾撰一聯(lián)相贈:“仁草晨莩 德宿宵映 金漿挹露玉緯成文”,落款為“蕙生二妹正腕,芙江姊錫璇”[7]46。“芙江”為左錫璇字,由此可知左氏有名“左蕙生”。
父——周葆貽(1868—1938)。
周葆貽,字企言,別字怡廠。少孤,有四姐一妹,早年攻讀詩書,應(yīng)鄉(xiāng)試不中。宣統(tǒng)年間掌職浙江埭溪(原屬吳興縣,今屬湖州市吳興區(qū))。辛亥革命后回鄉(xiāng),任教于武進女子師范、私立常州中學(xué),創(chuàng)辦存粹專修學(xué)校,主事奉賢沙田局;游歷蘇、皖、京、魯?shù)鹊?,任職于常熟縣公署,又任蕪湖稅局襄理、山東全省煙酒局秘書等職。晚年于家中創(chuàng)辦“蘭社”,男女弟子百余人,詩詞唱和,聞名鄉(xiāng)里,有《武進蘭社男女弟子詩詞百人集》傳世。周著另有《詩經(jīng)全部分類集對》《企言隨筆》《企言詩存》等,與謝玉岑、錢振鍠等為詩友??箲?zhàn)爆發(fā)后周葆貽與側(cè)室張婉云一家避居鄉(xiāng)下,后因拔牙感染,不治身亡。
周葆貽曾因赴鄉(xiāng)試途中遇險受驚嚇而得病,放棄考舉人,以教書為業(yè)。愛好詩詞,精研詩經(jīng),頗能創(chuàng)新,將詩經(jīng)全部詞句一一輯出,分13 類,別虛實、辨平仄,苦心孤詣,編而成對,即《詩經(jīng)全部分類集對》,并附有集詩經(jīng)詩、詞、聯(lián)、雜俎。書成,受到錢振鍠等名士推重,認為“津逮后學(xué)”、“首受其益者,我也”[5]序2。周花甲之年倦游歸里,有感于“后進文字,日趨淺薄”、“不知平仄,不知虛實,不能對一字對”、“白話應(yīng)世,多感不便”,遂設(shè)蘭社,教授國文,采用靈活機變的教學(xué)方法,注重實用與速成,使“來學(xué)一月者得一月之益,來學(xué)一年者得一年之益”[8]序·4。周詩屬性靈一派,喜愛“絕世聰明”“濬啟神明”之類文字,追慕隨園,刊刻女弟子詩詞集,其教學(xué)不局限于面授,而多采用書信、詩文唱和等方式,參與者眾,影響力廣。周行文力求淺顯,注重排版,務(wù)使讀者易懂,同時鼓勵創(chuàng)新,自己亦作白話詩,其弟子詩集中多有詠寫近現(xiàn)代科技成果之作。蘭社的宗旨主要是保存發(fā)揚國粹,從眾人詩詞作品中可以看出,關(guān)心民瘼、抒發(fā)愛國熱情,以及傳統(tǒng)的感遇、送別、即景、詠物、懷古、思鄉(xiāng)、友情等題材,占據(jù)了主流[9]82-87。
周葆貽性格溫和,事母至孝,于母親守節(jié)撫孤之恩念念不忘,左氏80 大壽,周葆貽舉杯敬酒,效古人作萊舞,直至母親去世多年,仍將其生平教誨掛在口邊,津津樂道。周葆貽年過弱冠,娶費氏,次年費氏因病早逝,周寫有挽聯(lián)及集詩經(jīng)悼亡詞[7]4;續(xù)娶徐氏,生六女一子(有二女早夭);側(cè)室張氏,生三女三子(有一女一子早夭)⑥。
周葆貽任職埭溪期間,曾于旱季撰文祈雨,又擒拿并感化當?shù)乇I首,因此頗有官聲。
母——徐雯(1868—1964)。
徐雯,號鏡芙,出生于宜興一個書香世家,家中排行老大。徐氏讀過書,有不錯的文化水平⑦,還是宜興當?shù)赜忻拿琅?/p>
徐雯結(jié)婚時應(yīng)在22 歲以上,后由于家境窘迫、夫妻隔閡等原因⑧,在兒子周有光小學(xué)畢業(yè)后,攜自己所生的子女赴蘇州生活,再未回常。蘇州生活清苦,又將唯一的房產(chǎn)賣掉,改租簡陋小房,靠稍年長的三個女兒工作,補貼家用。待子女們收入逐步增多,尤其是周有光步入銀行界,又兼大學(xué)任教,成為高薪階層,全家的經(jīng)濟狀況得以改善。
徐雯性情溫和,而極有主見,以其排除萬難、毅然分家之舉可見一斑;偏好清靜生活,心態(tài)平和,常言“船到橋頭自然直”,告誡子女遇事不著急。徐雯年逾花甲,游覽東北;古稀之年隨家避難,經(jīng)蘇、皖、鄂、川,入緬甸仰光,輾轉(zhuǎn)流離;幾近耄耋,北歸滬上;晚年頭不白、耳不聾、眼不花[10]5,于1964 年,狂飆突起之前,終老北京。
1.關(guān)于周家受封“世襲云騎尉”一事,多見于周有光自傳及他人為其所著傳記作品中,在現(xiàn)存地方史籍中亦有據(jù)可查。
《[光緒]武陽志馀·卷八·蔭襲》中“周贊襄”條注錄如下:戶部郎中,在籍守城殉難,給云騎尉世職,恩騎尉世襲罔替。(周)錦康,贊襄嗣子,世襲頂戴。
《武陽團練紀實·卷一》記載:周贊襄,字潤之,附貢生,歷敘中書科中書候選員外郎,……事聞,賜恤如例。所謂“云騎尉”,列于清代九等世爵制的第八等,正五品;“恩騎尉”次之,列為最末等,正七品,蓋為乾隆十六年增設(shè)。九等世爵內(nèi)部又分等級,每一級均享受相應(yīng)的俸祿,共二十七級。到了云騎尉這一級,為85 兩俸銀,42.5 石俸米;恩騎尉則為45 兩俸銀,22.5 石俸米[11]511-515。
周家的云騎尉一職并非永遠傳襲下去。清代世爵,每襲一次降一級,故一等公襲二十六次,至云騎尉襲一次(特詔“世襲罔替”者除外);乾隆十六年(1751),增加正七品“恩騎尉”一爵,授予受封陣亡人員后代,待其襲次盡時改封恩騎尉,并世襲罔替(遇犯貪罪等特殊情況除外)。襲次由原立官的下一代算起,若原立官已亡故,則由其繼承者作為原立官。綜上,第一代周贊襄受封云騎尉,該世職實由其子周錦康獲得,并傳予下一代周葆貽;至第四代周有光時,云騎尉襲次已盡,應(yīng)降為恩騎尉,并世襲罔替(當然,彼時該爵位早已作廢)。
2.先祖潤之公,好行善事,恒不書名。本城大南門外德安橋,相傳為先祖與近地蔣氏出巨資建筑,至今巍然獨高,蔣氏后裔曾歷歷道之[7]38。
周葆貽生于同治七年(1868),與乃祖周贊襄未曾見面,乃父錦康亦非贊襄親子,對其生平作為,未必十分了然,因此周葆貽僅從蔣氏后裔口中得知此事?,F(xiàn)求之史料,則此“相傳”并非空穴來風(fēng)。
德安橋位于原常州城南門外,跨運河,為單孔石拱橋,最早建于明代,清乾隆與道光年間兩度重建[1]卷3·31,20世紀末常州的標志性建筑——同濟立交橋亦即淵源于此橋。據(jù)縣志記載,道光五年(1825),知縣張世桐主持重修德安橋,倡議民間捐資,至道光八年(1828)竣工,則周氏先祖于此工程出資出力不無可能。問題在于,周葆貽以周贊襄為捐資者,然觀前文周仲山與其妻徐氏之事跡可知,道光三年(1823)周仲山尚參與捐款活動,而俟其離世,贊襄剛滿周歲,縱使周仲山道光三年(1823)便即亡故,至德安橋開工時周贊襄亦不過三歲,顯然不可能出面捐款。
另有一則材料可供參考:
現(xiàn)在的德安橋處,在很久以前無橋,只有官辦的擺渡。擺渡是用幾只船連在一起,行人和車、馬從船上過河,像浮橋一樣……
清朝乾隆年間,丫叉姓蔣一家和德安街姓周一家,這兩家富商決定合資建橋,以解決擺渡的困難。動工不久,周家的主家亡故,小輩也因賭博,把家產(chǎn)和造橋資金輸光,造橋的重任就落到蔣家蔣喜仁(綽號叫老燕子)身上?!Y賢龍得了這一大筆錢,還清了債,把余下的錢都用于造橋,德安橋終于造成[12]474。
上述文字屬于故事傳說,固未足深信,然于“周蔣兩家出資建橋”一節(jié),與周葆貽之記述不謀而合,當可互為印證。至于細節(jié)處,又頗不相同,該傳說中周家中途敗落,變成由蔣家獨力承擔造橋資金。另外,乾隆年間德安橋處并非無橋,早在明成化五年,德安橋便進行過重修,清乾隆二十七年橋塌,再次重修。若以地方志記載的乾隆二十七年而論,彼時周仲山尚未發(fā)跡,甚至未必出生,出資建橋的是其先輩人物。
筆者認為,周蔣兩家出資建橋確是道光五年,且這個時間與周家主人周仲山逝世的年份確也相去不遠⑨,不排除此事由徐氏主持實施的可能。至于數(shù)代之后,人們誤認為善舉出自邑中名人——近世周家最富聲望的周贊襄之手,亦不足為奇。
就上文所列周家?guī)孜幌茸娴纳絹砜?,少年喪父,或者父子疏離,成為常態(tài),周贊襄襁褓間失怙,周葆貽九歲失怙,至周有光,12 歲后與父親絕少往來,皆深受母親之熏陶培養(yǎng)。徐氏為人樂善好施,“邑中善舉或戚黨以告,推解無吝”,這種言傳身教必然深刻影響了兒子周贊襄⑩,其后遂有毀家紓難的壯舉;左氏課子讀書,又以仁待人,周葆貽遂通經(jīng)博史,溫文爾雅;徐雯一生經(jīng)歷無數(shù)風(fēng)浪,始終淡然,周有光之篤定長壽,莫不源于母親遺傳。幾位人物的家庭及成長經(jīng)歷,勾畫出傳統(tǒng)社會形態(tài)下的母教文化背景。
中國的母教文化由來已久,“孟母三遷”“岳母教子”的故事家喻戶曉。有清以來,江南地區(qū)隨著家學(xué)的繁榮、女學(xué)的發(fā)展,母教的作用得到更大的發(fā)揮,就常州府而言,優(yōu)良的母教影響下,成就了洪亮吉、張惠言、張琦、陸繼輅等一批名流。洪亮吉六歲喪父,母親蔣氏啟蒙他讀書,機聲燈影、母織子讀,往往到深夜;張惠言的祖母白氏、母親姜氏,皆逢丈夫早逝,獨力撫養(yǎng)眾孤,以女工度日,口授詩書、課子苦讀,終保文脈不隳、家學(xué)昌盛⑾。再近言之,周家的姻親,即周錦康妻左蕙生之本家陽湖左氏,母教亦代見迭出,左蕙生教育周葆貽已是一例,更著名的是左昂之女左錫璇、左錫嘉。左氏姐妹本有才名,二人皆拜名師、嫻文墨,二人丈夫皆歿于太平兵亂,此后又皆書畫謀生、畫荻教子,為時所稱。前文曾述,錫璇手書聯(lián)語贈予堂妹蕙生,今觀其際遇,則大抵不無惺惺相惜之意。
傳統(tǒng)社會,母教除了課子成名、光大門楣之外,還能促進家族文化間的交融,并且通過塑造下一代的人格,使其認識并承擔相應(yīng)的社會責任,從而引導(dǎo)社會風(fēng)氣。母教是文化傳承代代為繼的保證⑿。而在當代中國,母教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視。早從近現(xiàn)代以來,隨著社會形態(tài)的巨變、女性獨立意識的發(fā)展,“相夫教子”式的傳統(tǒng)女性定位不斷受到?jīng)_擊,史學(xué)大家陳寅恪的夫人唐筼,就曾因在受訪時提出“婦女為家庭作出貢獻也很重要”,遭到清華女學(xué)生的當場批駁[13]222。事實上,爭取女權(quán)與重視母教并不矛盾,女性的知識與獨立,是優(yōu)良母教形成的基礎(chǔ),二者并非彼此對立,而是相輔相成。周氏、張氏、左氏等家族的母教事跡充分說明,主動擔負起子女教育并獲得成功的,大多是有知識、有思想的女性;“才女”與“賢母”,本即為一人兩角、一體兩面。歷史上杰出的母教多出于名宦士族,正是這個道理。
注釋
①據(jù)趙祖興等編修的《西蓋趙氏宗譜·卷五·學(xué)亮公派北岸分支世表》,趙氏為趙起與側(cè)室蔣氏所生第六女。趙起為趙翼之孫、道光二十年舉人,起兄忠弼為著名學(xué)者趙元任的直系先祖,周趙兩家原是世交。直到上世紀40 年代后期,同在美國工作生活的周有光和趙元任才首次謀面,此后兩家時常往來。
②周贊襄亡故時年齡不詳,但肯定不到四十歲,因縣志記載周仲山離世之際周贊襄剛滿周歲,而道光三年的捐款活動證明周仲山還健在,此時相距周贊襄殉難的時間,只有37 年而已。
③對冒認房產(chǎn)且“厥狀甚倨”的老婦,左氏“憐其年老,親手餉以糰湯”。見周葆貽:《企言隨筆》,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第一頁。
④根據(jù)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整理的民國檔案資料,1918 年1 月7 日的北洋政府公報中有如下公告:“現(xiàn)存周左氏,年七十歲,江蘇武進縣人周錦康之妻,侍姑疾三月,衣不解帶,二十九歲,夫故,計守節(jié)四十一年?!瓚?yīng)請給予苦節(jié)純孝匾額字樣,加給褒詞,并給予銀質(zhì)褒章?!卑?,該公告中“年七十歲”與“二十九歲,夫故”兩處均發(fā)生錯誤。周葆貽在1930 年出版的《詩經(jīng)全部分類集對·集詩經(jīng)詩詞聯(lián)語雜俎自序》中寫道:“……忽忽至今,失怙五十四年,失恃亦十年矣”,即是,父親周錦康去世后,母親左氏與之生活了四十四年,若左氏守節(jié)時方才二十九歲,那么她壽止七十三歲。然而周葆貽不止一次提及,母親享年八十二歲,且左氏八十大壽,開筵慶祝,邑中紳士以詩文祝壽,熱鬧一時,此事眾所周知,斷然無疑。而關(guān)于父母之祭年,周葆貽也絕無混淆或筆誤的可能,因其九歲喪父,至1930 年正好五十四年,同時該書扉頁印有周葆貽半身照,上題“企言先生六十三歲小影”,另有周葆貽題詩,并附題有“十九年庚午(1930)春企言自題”,兩相對照,若合符節(jié)。因此該《政府公告》有誤,左氏喪夫時年三十八歲,至1918年1 月已近八十高齡。
⑤左錫璇(1829—1895),字芙江,左輔孫女、左昂女,工詩書畫,著有《碧梧紅蕉館詞》《碧梧紅蕉吟館詩草偶存》等,與姐妹錫惠、錫嘉,皆知名。
⑥據(jù)周有光口述,張氏與母親徐雯先后誕下男孩,哥哥小名福官,幾個月便夭折,弟弟即周有光,小名雙官。此事僅見載于周有光回憶口述,姑從之,上文世系表所列亦同。見周有光:《我所度過的時光——周有光百年口述》,香港中文大學(xué)出版社2015 年版,第18-19 頁。
⑦徐雯的文化水平較之婆婆左氏尚頗為遜色。周有光曾述,祖母是“高級知識分子”,母親是“普通知識分子”;祖母“打官司拿起筆來能寫狀子,很有學(xué)問”,而母親“看書沒有問題,可是寫文章不行”。見周有光:《我的人生故事》,當代中國出版社2013 年版,第4-5 頁。
⑧關(guān)于徐雯出走、周家分裂,根本原因是家庭經(jīng)濟的困難,由此愈加彰顯出夫婦生活理念的不同,引發(fā)對立。周家自前代周錦康起,已不時靠變賣房產(chǎn)為繼,周葆貽雖頗有文名,為吏為師,但其收入尚遠不足負擔大家庭的開銷。而徐雯喜靜,厭聽家長里短,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強行維持士紳家族的排場更為其所不取,據(jù)說周葆貽還保留著抽煙片等舊式生活習(xí)慣,無異雪上加霜;同時,周葆貽納張氏婉云,多少影響了夫妻感情,周有光作為實際意義上的長子,卻與父親十分疏遠,亦可作為旁證。以上可參見周有光多部自述回憶性質(zhì)的著作,作家陳光中在其著《走讀周有光》中亦有剖析。
⑨前文論及周贊襄出生當晚于道光二年(見注②),此亦臨近周仲山去世之期,此時間越晚,也就意味著咸豐十年歿于戰(zhàn)亂的周贊襄越年輕;而從相關(guān)資料來看,周贊襄身死之時顯已立業(yè)成家,不會太年少。因此,周仲山逝世于重修德安橋前后(道光五年),是合理的推斷。
⑩“贊襄”為協(xié)助、輔助之意,從起名中即可見其家教之淵源、父母之期許。
⑾張家母教事跡詳見黃曉丹:《清代毗陵張氏家族的母教與女學(xué)》,《長江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8 年第5 期,第121-126 頁。
⑿有關(guān)論述詳見石旻:《清代母教文化意義初探》,《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學(xué)報》,2011 年第1 期,第80—8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