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鄉(xiāng)關何處?
——克里斯托夫·海因小說《征服土地》中的“家鄉(xiāng)”

2020-03-03 13:51:25潘艷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 2020年6期
關鍵詞:外來者海因貝克

潘艷

一九四四年生于西里西亞的前民主德國作家克里斯托夫·海因(Christoph Hein)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憑借小說《陌生的朋友》(DerfremdeFreund,1982)與《霍恩的結局》(HornsEnde,1985)聲名鵲起。兩德統(tǒng)一后,海因不斷突破創(chuàng)新,陸續(xù)推出新作,獲得多項文學大獎。

海因曾經不止一次提及,真實的歷史題材及個人經歷是他作品內容的重要來源,是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采石場”。由于德國在二戰(zhàn)中戰(zhàn)敗,根據波茨坦會議的協(xié)定,中東歐各國重新劃定邊界,居住在這些地區(qū)的大量德裔居民被驅逐和強制遷出。原本生活在西里西亞的海因被迫與家人一道離鄉(xiāng)別井,最終在德國東部薩克森州的小城巴特·迪本(Bad Düben)安頓下來。在一次談及當年經歷的訪談中,海因提到他對逃亡的經過已沒有太多印象,但作為難民之子的痛楚記憶在幾十年后仍然存在:“人在孩童時會對歸屬某個團體感興趣。如果在很早的時候就必須經歷無可歸依的感覺,會留下烙印。時至今日,這段經歷對我也許仍然產生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沒有家鄉(xiāng)”(Albrecht,2009:53)。這段艱難的遷徙之旅與融入的歷史在海因的多部作品中均有所涉及,在其二〇〇四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征服土地》(Landnahme)中得到尤為細致地呈現(xiàn)。

《征服土地》與被驅逐的歷史

《征服土地》在出版之初就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德國較大的日報與周報都刊登了該書的評論,海因本人也接受了大量采訪。評論稱該作品是“作者迄今為止寫過的最好的小說”(Hage,2004),是在轉折時期盼望已久的“優(yōu)秀德國小說”(Magenau,2004)。全書以“報告和記錄式的敘述口吻”“讓半個世紀的德國歷史再度復活”(Hartwig,2004),是一部“構思嚴密的編年史”(Scheller,2004),“展現(xiàn)了社會的一個橫截面”(Blochmann,etc,131),是“民主德國的社會風情畫”(Karasek,2004)。對于書中所涉及的原東部居民被驅逐和逃難的歷史,有評論稱贊海因“寫了一本絕妙的、扣人心弦的書,敏銳地觀察到了德國歷史上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即當時的德國人對移民極不情愿的接納”(齊快鴿,2004:25),展現(xiàn)了“德國迄今為止在對待難民的敵意問題上尚未痊愈的傷疤”(Richter,2004)。

“驅逐”(Vertreibung)這一概念是德國記憶歷史的一部分,作為“記憶之場”的一個詞條出現(xiàn)在多部歷史書籍中。這個概念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由東德地區(qū)的組織傳播到西德,帶有一種強烈的對暴力和程序不公的道德批判的內涵。與此同時出現(xiàn)的還有“被驅逐者”(Vertriebene)的概念,指的是那些逃亡和被驅逐的德國人,這一詞匯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日常用語中,而此前西德官方的文檔中使用得較多的表述是“難民(Flüchtlinge)”(Struve,2005:282)。據相關統(tǒng)計,自一九四四年秋季起,超過一千二百萬的德裔居民被迫從波美拉尼亞、東普魯士、西里西亞及蘇臺德等地區(qū)遷出并踏上逃亡之路,超過二百五十萬人在西行途中或死于饑餓、寒冷,或被槍殺、打死(Hahn,2001:335)。

在海因二〇一九年新出版的文集中收錄了一篇題為《過去一切都不一樣》(Hein,2019:16-19)的文章,海因在文中敘述了自己的家庭背景以及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對待喪失的東部領土問題上態(tài)度的轉變。海因提到自己的許多親屬對西里西亞的向往,多年來一直希望能獲準重返故土。在二戰(zhàn)結束后的頭幾年,以烏布利希(Walter Ulbricht)為首的前東德政府曾希望收復喪失的東部領土,如果這個計劃能夠實現(xiàn),民主德國的國土面積和人口總量就能大致與當時的聯(lián)邦德國比肩。烏布利希在長達五年的時間內拒絕遵照斯大林關于德國東部領土的指示并堅持要求歸還這部分的領土。一九五一年,斯大林對民主德國政府的抵制行動感到厭煩并下達最后通牒,烏布利希最終不得不屈從于強權。德國五年來一直拒絕接納的東部新邊界被最終確立,史稱“奧得河-尼斯河-和平邊界”,奧德河畔以東的省份劃歸波蘭所有。民主德國內部不再允許談論喪失的東部領土,從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強制遷出的德裔居民不得再被稱作“被驅逐者”(Vertriebene),而必須使用更為中性的名稱“移居者”(Umsiedler),因為“驅逐”一詞帶有復仇主義色彩被視為禁忌。歷史書籍與中小學教科書也不允許再提及從前的相關政策,這一段德國歷史就以這樣的方式被“清除”了。

《征服土地》中的“家鄉(xiāng)”主題

小說《征服土地》運用多聲部敘事的方式,通過五位與主人公貝恩哈特·哈伯爾相關的敘述者對往事的追憶,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主人公成長發(fā)展的個人經歷,另一方面記錄了時代的風云變幻與歷史變遷?!墩鞣恋亍返墓适掳l(fā)生在以海因本人成長的城市為藍本虛構的東德小城古爾登貝克(Guldenberg)。不同于以往作品基本都以知識分子作為關注的對象,海因在《征服土地》中首次將目光聚焦于外來移民的群體,關注外來者的生存境遇與融入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

與海因相仿,《征服土地》中的主人公貝恩哈特生于布雷斯勞(Breslau),二戰(zhàn)后全家被驅逐出西里西亞,年幼的他隨父母一道歷經逃難的艱辛,最后在古爾登貝克定居。在小學同學托馬斯與瑪麗安的敘述中呈現(xiàn)的是貝恩哈特在到達小城后的童年和少年時期的成長經歷;而校友兼搭檔彼得、小姨子卡塔琳娜和生意伙伴希古爾特講述更多的則是青年時期以后的貝恩哈特白手起家的升遷發(fā)跡之路。

二戰(zhàn)后的德國滿目瘡痍,民生凋敝,物資匱乏。從東部涌入的大量難民擠占了當地居民的住房和本已相當有限的資源,激起當地居民的不滿與敵視。哈伯爾一家作為難民大潮中的一員被安置在一個農戶家中狹小、如冰窖般寒冷的閣樓房間里。貝恩哈特的父親由于殘疾無法找到工作,只能靠母親為農戶幫工換取全家的口糧。本地人避免與外來者打交道,哈伯爾一家在小城備受冷遇、排擠與歧視,但為了生計只能忍辱求存。

作為城里唯一的殘疾人,貝恩哈特父親缺失的手臂就像是一塊“古爾登貝克不曾為輸掉的戰(zhàn)爭和犧牲的七名戰(zhàn)士所豎立的方尖碑”(Hein,2004a:24),不斷喚起人們有關德國戰(zhàn)敗以及屈從于戰(zhàn)勝國的恥辱記憶。在到達小城一年半后,他終于獲得營業(yè)許可開設了一家木工作坊,卻由于其移民身份沒有本地人光顧。他苦心經營的作坊后來被人惡意縱火焚毀,聞訊前來的消防隊員袖手旁觀不去滅火,警察態(tài)度冷漠拒絕調查事件真相。在經歷了被迫離鄉(xiāng)喪失一切后,哈伯爾一家再次面臨一無所有的命運。然而厄運并沒有到此終結,幾年后貝恩哈特的父親由于受到當地人的仇視而被謀殺,兩年后母親也離開了人世。

貝恩哈特從小飽嘗人情冷暖,個性內向孤僻,外來移民的身份加上落后的成績使他在學校遭受冷眼和歧視,但他意志堅定,頑強剛毅,在對待自己的出身問題上堅持立場。數學老師因為貝恩哈特的出身在課堂上對其諷刺挖苦,在聽到他回答出生地為“布雷斯勞”時大為不滿,要求他回答“弗羅茨瓦夫”(Wrocaw)①。當老師再次提問家鄉(xiāng)并要求“正確”答案時,貝恩哈特在回答完“弗羅茨瓦夫”后倔強地補充道:“但我出生在布雷斯勞”(Hein,2004a:20),這是十歲的貝恩哈特對與已喪失的故土相關聯(lián)的個人身份認同的最后捍衛(wèi)。關于貝恩哈特對家鄉(xiāng)的記憶與情感,書中沒有過多著墨,僅有一次在瑪麗安妹妹的墓前,貝恩哈特提起自己深愛的祖父,但祖父的墓地對全家人而言已無法企及。在備受冷遇與排擠的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中,哈伯爾一家想必也與大多數外來移民一樣懷念過熟悉的風土和曾經擁有的物質財富,只是舊日的故土已不可復得,只能開辟新的天地。

喪失故土與新建家園是海因小說的兩個基本主題,本地人與外來者之間的矛盾與沖突貫穿全書始終。對“外來者”“陌生”和“陌生感”的描述以及有關“懼怕過多受到外來影響”的刻畫在書中一再出現(xiàn)(Saalbach,2017)。在當地人眼中,外來者一無所有,完全依靠城市的饋贈與本地居民的救濟過活,是“蠢人和懶漢”,與“寄生蟲”無異。當地人視這些德裔的外來移民為異類,認為大部分的被驅逐者都很古怪,他們說的語言、生活方式都與當地人不同。他們不被看作“真正的德國人”,本地人貶稱他們?yōu)椤安ㄌm佬”或“其他的俄國人”,以示與真正的俄國人或占領區(qū)的俄國士兵相區(qū)分(Hein,2004a:37)。當地人無法認同這些同屬德意志民族的同胞,也沒有耐心和興趣了解他們的過往和處境:“他們來自另一個德國,不是我們的德國。他們從自己的德國被驅逐,但我們的德國卻不是他們的家園”(Hein,2004a:35)。

與“外來者”和“陌生之物”作為無法揣度與潛在威脅的表達相對,家鄉(xiāng)是一個熟悉的場域。小說中詳細敘述了木匠波希勒對于“家鄉(xiāng)”的看法,他的觀點反映了當地居民的普遍心態(tài)。

……我們所有人在這個地球上都有一個位置。我們都被分配了一個位置,這個位置屬于我們,我們也屬于它。要是放棄這個位置,人就沒有歸屬之所了,世界就是如此。這個位置和出生有關。你的出生之地是你的家鄉(xiāng),只有那里才是家。當你離開了這個位置,就等于放棄了家鄉(xiāng)。離開故土也許能讓你在人生中達成很多事情,也許比你不離開要多,但你失去了家鄉(xiāng)……以前我不理解為什么父母要反對外來移民?,F(xiàn)在我明白了,我知道他們是對的。(Hein,2004a:339-340)

在波希勒眼中,“家鄉(xiāng)”是一個與出生地相關聯(lián)的命定的概念,是傳統(tǒng)和遺產,帶有“血統(tǒng)和土地的思想”(Ehlers,2008:100),具有唯一性與排他性,是個人無從選擇與變更的,就像私有財產一樣,不容外來者覬覦。波希勒敵視外來移民,對從故土被驅逐的德裔同胞不抱絲毫同情,把小城中發(fā)生的一切負面變化均歸咎于外來者。

他們過去和現(xiàn)在都沒有侵占別人家鄉(xiāng)的權利,只因為有人侵占了他們的家鄉(xiāng)。從戰(zhàn)爭時開始,古爾登貝克就不再是我出生時的樣子,不再是我們的城市。在難民到來前,這里從未經歷過這么多的火災,在戰(zhàn)時也沒有。那時候我們還團結一致。但一切都過去了,都變了。外來人口太多,太多不在這里出生和不屬于這里的人。(Hein,2004a:340)

在波希勒看來,外來者和吉普賽人一樣,是偶然來到古爾登貝克并且隨時可能離開的,所以他們對新的環(huán)境缺乏歸屬感,不會在意城市是否遭到破壞,本地人著力維護的東西在他們眼中無足輕重。波希勒認為外來移民不值得信任,因為無從了解他們過往的生活方式和經歷,也不清楚他們從前的生活規(guī)范與準則,“外來者永遠都是外來者”。除了由于情感與信任基礎的缺失所造成的彌合困難,本地人更擔心既有權利受到威脅。他們視外來移民為入侵者和敵對者,不希望城市的操控權被分享,將排擠外來者視為家園保衛(wèi)戰(zhàn)的一部分。這種由于對外來移民出身背景不認同所導致的反感和排外情緒在某些情況下甚至上升為極端的納粹式仇恨。

在這些難民到來之初就該把他們溺死在慕爾德河,全部統(tǒng)統(tǒng)。

全是沒用的東西。

應該把他做成一磅肥皂,至少還能有點用處。(Hein,2004a:312)

他們說起城市和給市政預算造成重負的許多被驅逐者?!敢鉃槊颗酪粋€外來移民支付一百馬克,在他看來,為了城市衛(wèi)生值得花費這筆錢。(Hein,2004a:364)

在一個自詡隸屬于戰(zhàn)勝國陣營因而與納粹罪行劃清界限的新政權中,帶有種族滅絕色彩的用語和思維依然延續(xù)下來并被運用到對待自己的同胞上,人性中的自私、偏執(zhí)與狹隘從不因政權更迭而改變。外來移民的融入之路道阻且長。

《征服土地》中主人公的融入之路

古爾登貝克是海因設定的一個在地域上相對確定的虛構之城,該城也是其長篇小說《霍恩的結局》中人物的經歷與回憶之地。在該書中,斯波迭克醫(yī)生將之與《圣經》中的罪惡之城“蛾摩拉”相提并論(Hein,1985:9),該城名字中的“古爾登”(Gulden)在歷史上曾是支付的貨幣(Ehlers,2008:94),“貝克”(Berg)在德語中是“山體”或“大量、成堆”之意,暗喻了小城居民拜金市儈的思想傾向?,敻觇?J?rg Magenau)將古爾登貝克看作是民主德國的首都,不是政治地域意義上的,而是精神氣質上的首都(Magenau,2004)。

海因曾在一篇有關德國人排外現(xiàn)象的散文中用諷刺的口吻尖銳地指出,仇外心理的根源在于經濟上的利己主義。

不,我們不仇視外國人。我們不害怕你們的膚色或宗教,也尊重在我們看來陌生的文化,甚至還對此很感興趣。但是我們憎惡貧窮。可惜實情是你們當中的很多人特別的貧窮。我們害怕你們的貧窮,因為它使我們感到恐懼。我們害怕你們貧窮的病菌,害怕會被感染。對于變窮我們感到恐慌。至于帶有這個世界最可怕疾病病菌的是外國人還是德國人,對我們而言都不重要。(Hein, 2004b:141-142)

哈伯爾一家在西里西亞時曾擁有自己的木工作坊,由于逃難被迫放棄所有,在初到古爾登貝克時極度貧窮。與廣大喪失家園、流離失所的逃亡者一樣,“貧窮”是哈伯爾一家的“原罪”。正如托馬斯所言:“戰(zhàn)后的那幾年我們這里沒有富人,但即便貧困是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也有一種僅能激起蔑視的貧窮”(Hein,2004a:67)??v觀全書,古爾登貝克人對外來者的恐懼總是與對貧窮的恐懼相連。外來移民的貧窮以及對自己可能由此致貧的憂慮使小城居民感到自身利益受到威脅,這是被驅逐者在小城不受歡迎的根源。在他人冷漠與鄙夷目光中成長的貝恩哈特日漸明白,只有改變自身的經濟狀況與社會地位,才有可能在新的環(huán)境扎根立足。

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把資本看作是參與社會權力和優(yōu)化社會地位的主要基礎,并把資本劃分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外來者既沒有經濟資本(即物質財富),也沒有社會資本(即社會關系),而唯一擁有的文化資本卻不被人看重(Saalbach, 2017)。《征服土地》中貝恩哈特的發(fā)跡與融入之路可以看作是對布爾迪厄理論的一個佐證。

首先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強制集體化的政治運動中,素來內向低調、不問政事的貝恩哈特積極投身執(zhí)政黨的政治運動,在為自己爭取社會資本以改善社會地位的同時打擊報復自己的仇人。他和宣傳隊的其他成員前往拒不加入集體化的農戶家中施壓,其中包括曾在哈伯爾一家初到小城時為他們提供住處的農戶。當地居民對貝恩哈特的做法頗有微詞,認為他的行徑“厚顏無恥”,恩將仇報。在與彼得的對話中,貝恩哈特吐露了當年行事的緣由與動機。貝恩哈特永遠無法忘記他們一家初到古爾登貝克時所遭遇的蔑視、懷疑與不公:“他們對待我們就像對待污物”(Hein,2004a:256),貝恩哈特希望那些殘酷對待他們一家的人也能經歷失去所有的滋味。自從貝恩哈特加入強制集體化的隊伍,本地居民對他突然變得畏懼和忌憚起來,貝恩哈特享受這種報復的快感,認為“復仇是美好的”(Hein,2004a:256)。

除了借助政治運動實現(xiàn)個人意圖外,貝恩哈特不斷努力積累經濟資本以擴大自己在小城的影響力。為了賺取更多的金錢,貝恩哈特不惜鋌而走險,用汽車幫助東德人偷渡到西柏林。通過這種非法的方式,貝恩哈特得以迅速積累財富,并把更多的資本用于木工作坊購置新的機器設備。貝恩哈特行事穩(wěn)健,經營有道,他的作坊發(fā)展成為當地最現(xiàn)代化和最大型的家具工場,物美價廉的產品為他贏得了大量客源。伴隨經濟資本累積提升的還有社會資本。作為實力雄厚的企業(yè)主,貝恩哈特為當地的企業(yè)家協(xié)會所接納并被選為議員,成為當地舉足輕重的人物并躋身上層社會,物質財富讓貝恩哈特擁有更多行政事務的參與和決策權。為了保障包括自己在內的精英團體的既得利益,貝恩哈特建議協(xié)會每年收取高昂的會費,以金錢鞏固和擴張勢力。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此前一直反對貝恩哈特加入協(xié)會的波希勒由于工場被毀失去了企業(yè)主身份,被排除在協(xié)會之外。經此一役,貝恩哈特在古爾登貝克的地位更加穩(wěn)固。這是商業(yè)資本取得的勝利,外來移民的出身背景已不再成為貝恩哈特發(fā)展的阻礙。正如希古爾特所言,“他是我們中的一員,即便他只是個被驅逐者。要是不了解的話,根本覺察不到”(Hein,2004a:334)。通過多年的努力打拼和鉆營,貝恩哈特終于在古爾登貝克站穩(wěn)腳跟并實現(xiàn)了階層的躍遷。家鄉(xiāng)與權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緊密相連的。外來移民想在新的環(huán)境立足并融入必須克服巨大的阻力,這是關乎生存的戰(zhàn)斗,貝恩哈特為爭取歸屬權所進行的抗爭最終成為奪取政治和經濟權力的斗爭。

對于曾經遭遇的打擊和傷痛,貝恩哈特一直牢記在心,他曾對彼得說:“我什么都不會忘記,永遠”(Hein,2004a:257)。在父親被謀殺后,貝恩哈特曾發(fā)誓要找出真兇替父報仇。在發(fā)現(xiàn)木工作坊被人惡意縱火后,貝恩哈特揚言要讓作惡者付出代價:“我絕不會落得像父親那樣的結局”(Hein,2004a:336, 337)。然而事隔多年,在父親遇害的真相即將浮出水面時,此刻功成名就的貝恩哈特卻對是否要獲悉謀害父親的兇手感到十分猶豫。他深知自己一旦走上復仇之路把兇手送上法庭,必將再次與整座城市為敵,破壞自己多年不懈努力得以融入的成果和艱難打下的基業(yè),失去已經獲得的渴望已久的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他無法接受放棄一切,離開古爾登貝克重新開始。在經過痛苦糾結和內心掙扎后,貝恩哈特最終決定放下個人恩怨。

在中世紀,我聽說,教堂和宏大的建筑物總是由鮮血修筑的。要是想讓建筑物屹立不倒的話,就得把一個無辜者的血,最好是孩子的血,混入灰漿里。也許這是迷信,也許一直就是這樣的。也許只有依靠父親的血,我那無辜的父親的血,我才得以在這里立足,才能被人接納。(Hein,2004a:367)

哈特維希(Ina Hartwig,2004)認為《征服土地》講述的是一個“放棄復仇的故事”,也是一個“苦痛但成功融入的故事”。上述這段引文道出了作為外來移民的貝恩哈特心底的酸楚與無奈,他已不再是那個一無所有,徒有一腔孤勇的莽撞少年??v然內心無比苦痛與不甘,貝恩哈特最終還是屈從于現(xiàn)實的考量。

在小說末尾的狂歡節(jié)活動中,貝恩哈特的兒子保羅把節(jié)日游行隊伍中的兩個外國人趕出了隊列,因為他們不是德國人,而狂歡節(jié)是德國的節(jié)日。貝恩哈特告訴兒子祖父也曾被驅逐,讓保羅不要打擾那些外來者:“他們是可憐的難民,過得足夠糟糕了。他們影響不了我們,不會把我們的東西奪走”(Hein,2004a:379),保羅卻認為兩者不能相提并論,祖父是德國人,有資格要求在德國的土地生活。哈特維希在評論中指出《征服土地》在人物設計上有一個欠缺:主人公最終放棄了復仇,但他的兒子卻表現(xiàn)出對外國難民的仇視情緒,她認為貝恩哈特不應該有一個這樣的兒子。盡管保羅與當年對待祖父和父親的小城本地居民一樣自私與狹隘,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貝恩哈特卻對自己的兒子深感驕傲與自豪。移民后代對外來者的排擠和敵視正是全文最具諷刺意味和發(fā)人深省之處,全書末尾的這個細節(jié)恰恰是海因的著意設計與安排。如果哈特維希能對海因的歷史觀有所了解,也許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在海因看來,在世界和各國的歷史中,過去和現(xiàn)在都不曾出現(xiàn)過“轉折點”,一切都是前后相繼的,是“結果的結果的結果”(Hein,1991:3)。

結 語

海因小說的標題“Landnahme”在德語中一般指“占領、征服一塊區(qū)域并向此地移民”(Ehlers,2008:90),聯(lián)系文中具體內容可以作多重解讀:“征服土地”首先可以指涉以政治或軍事手段對土地的強行掠奪與侵占。以哈伯爾一家為代表的德裔居民在二戰(zhàn)后被強制從生活的土地驅逐,流離失所,喪失故土和家園;其次,小說標題讓人聯(lián)想到書中政府通過宣傳或脅迫等手段將私人土地收歸公有的舉措,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東德推廣的農業(yè)合作社集體化政治運動中,原本屬于農戶私有的土地被充公,收歸集體所有統(tǒng)一經營;“征服土地”的第三層含義可喻指外來移民逐漸適應并融入新的環(huán)境,建立家園,成為土地新的主人。

在小說中,除了五個人物的敘述各為獨立章節(jié)外,開篇與結尾的兩部分構成了一個敘述框架,講述貝恩哈特的小學同學托馬斯在離開古爾登貝克多年后重返故鄉(xiāng)的見聞和感受。在海因早年的長篇小說《霍恩的結局》中,托馬斯作為其中一個敘事者講述了小城在一九五七年的歷史風云和人事變遷,少年托馬斯立誓要離開這個讓他感覺窒息的巢穴。在《征服土地》中,托馬斯離開小城外出求學并定居柏林,離鄉(xiāng)多年后重臨故地感覺熟悉而又陌生。他在狂歡節(jié)的活動上偶遇晚年發(fā)福的貝恩哈特,此時的貝恩哈特早已從一無所有的移民之子逆襲為當地位高權重的企業(yè)名流。托馬斯在與小城居民交談中刻意不提及自己與小城的淵源,并稱古爾登貝克為“你們的城市”(Hein,2004a:381)。出生和成長的城市讓托馬斯感覺陌生而疏離,父親當年的藥店已物是人非,他知道自己早已不屬于古爾登貝克,已成了當地人眼中的“外地人”。在駕車行駛到小城出口時他有意加速駛離,“仿佛想要贏回一段逝去的時光”(Hein,2004a:383),又似乎要與從前的一切作一個交割。以托馬斯為代表的本地人選擇放棄原籍離開故土,在新的環(huán)境開疆辟壤;而以貝恩哈特為代表的外來者則在異鄉(xiāng)落地生根,反客為主。

“家鄉(xiāng)”首先是一個地域概念,與祖籍、出生和居住地緊密相連。但人在一生中可能出于各種原因在不同的地方生活,因而家鄉(xiāng)并不必然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唯一與排他的?!凹亦l(xiāng)”同時又是一個心理層面的概念,與人的情感依歸相關。倘若一個地方讓人感覺不適,缺乏認同感,哪怕在其中生活的時間很長,恐怕也未必會被看作“家鄉(xiāng)”;反之,如果一個地方能給人安適和歸屬的感覺,就有可能會被視為“家鄉(xiāng)”。再者,“家鄉(xiāng)”是一種與權力的聯(lián)結,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一個利益共同體的保護區(qū),用以對抗?jié)撛诘耐鈦碛绊???偠灾凹亦l(xiāng)”不是一個固化的概念,受到內部和外在因素影響制約,伴隨人的活動范圍、心理感知和生存境遇等因素持續(xù)變動。從這個意義上說,家鄉(xiāng)并非所源之地,而是人為的創(chuàng)造。

鄉(xiāng)關何處?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注釋:

猜你喜歡
外來者海因貝克
膦海因的高效液相色譜分析方法研究
山東化工(2019年19期)2019-10-23 09:18:36
貝貝克Populist餐吧
“本國人”與“外來者”:洛克的政治同意問題
麥海因水庫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麥海因水庫區(qū)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分析
嗚嗷,怪獸登陸
迷你貝克街
愛冒險的貝克(二)
豆類來源D-海因酶的提取及特性研究
梓潼县| 黔东| 卢龙县| 佳木斯市| 静海县| 宁化县| 阜康市| 旬邑县| 台安县| 柘城县| 襄垣县| 甘孜县| 武穴市| 星子县| 临汾市| 毕节市| 越西县| 安福县| 阿荣旗| 林芝县| 洛隆县| 天台县| 抚州市| 德清县| 五华县| 密山市| 高尔夫| 巩义市| 合山市| 堆龙德庆县| 新泰市| 治县。| 南雄市| 梓潼县| 辉县市| 苏尼特右旗| 沁阳市| 晋州市| 宜昌市| 南涧| 松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