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歐陽修
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深于女禍。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蓋其用事也近而習(xí),其為心也專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親之。待其已信,然后懼以禍福而把持之。雖有忠臣碩士①列于朝廷,而人主以為去己疏遠,不若起居飲食、前后左右之親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勢日益孤。勢孤,則懼禍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禍患伏于帷闥②,則向③之所謂可恃者,乃所以為患也?;家焉疃X之,欲與疏遠之臣圖左右之親近,緩之則養(yǎng)禍而益深,急之則挾人主以為質(zhì),雖有圣智不能與謀。謀之而不可為,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則俱傷而兩敗。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以前史所載宦者之禍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為人主者,非欲養(yǎng)禍于內(nèi)而疏忠臣碩士于外,蓋其漸積而勢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則禍斯及矣;使其一悟,捽④而去之可也?;抡咧疄榈?,雖欲悔悟,而勢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⑤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禍”者,謂此也??刹唤湓眨?/p>
(原文據(jù)中華書局1974年版《新五代史》)
【注釋】
①碩士:品節(jié)高尚、學(xué)問淵博之士。
②帷闥(tà):比喻皇室宮闈之內(nèi);闥,門。
③向:以前。
④捽(zuó):揪。
⑤唐昭宗:唐朝倒數(shù)第二個皇帝李曄,后為朱溫所弒。因采取抑制宦官勢力的措施,被宦官劉季述等人于光化三年(900)幽禁,第二年才復(fù)位。
【譯文】
自古以來,宦官擾亂國家,這根源比女色的禍患還要深。女子,不過是君王好色罷了;但是宦官的危害,并非在某一處或某一件事情。因為宦官做事情,經(jīng)常在君王左右,親近服侍。他們的心思專一,善于忍耐。他們能討好以迎合君王的心意,能在小處表現(xiàn)誠實以穩(wěn)固君王的心,使得君王必定相信而親近他們。等到他們?nèi)〉镁醯男湃危缓竽酶5渷砜謬樉跻园殉殖_@時雖然有忠臣賢士在朝廷,而君王覺得他們與自己疏遠,不如宦官服侍起居飲食,在自己前后左右,顯得更為親近可靠。所以君王與前后左右的宦官日益親近,與忠臣賢士日益疏遠,君王的勢力日益被孤立。勢力越被孤立,則君王恐懼禍亂的心情就一天比一天厲害,而把持朝政的宦官,地位日益牢固,國家的安危出于他們的喜怒,禍患隱伏于皇室宮闈之內(nèi),這樣昔日所謂可以依賴信任的人,就是現(xiàn)在起禍為患的人。待君王覺察禍患已深,想與被疏遠的忠臣賢士謀劃除掉左右親近的宦官,但處理過緩會讓禍亂越深,處理得過急,君王則有可能被挾持,這時即使有圣賢的智慧,也不能與之謀劃。即使謀劃了也不能實行,實行了也不能成功,如果事情發(fā)展走向極端,則兩敗俱傷。所以大的禍患導(dǎo)致國家滅亡,小的禍患導(dǎo)致君王身死,而使奸雄借機起事,圍捕宦官一黨,將他們斬盡殺絕來使天下人滿意才罷休。以前史書上所記載的關(guān)于宦官的禍患,常常就是這樣,并不是一朝一代如此。為君王的人,往往也不想養(yǎng)禍患在宮內(nèi),而疏遠忠臣賢士于宮外,只是因為漸漸積累而時勢使他那樣。女色的媚惑,如果不幸而不覺悟,那么禍患就會來臨;假使他一旦覺悟,揪起頭發(fā),將她驅(qū)逐就可以了?;鹿贋榈溁迹词瓜牖谖?,但時勢使君王不能將他們趕走,唐昭宗的事就是這樣。所以說“宦官的禍患深遠于女色的禍患”,即緣于此。怎么能不引以為戒呢!
【簡析】
文章通過宦者之禍與女禍的對比,指出宦官亂政有深刻的制度原因:君主與外朝大臣之間缺乏信任而導(dǎo)致“勢孤”,越是勢孤懼禍君王就越倚重宦官,最后越陷越深,直至國滅身亡,宦官集團也隨之覆滅。本文可謂史識卓絕,推理嚴密,令人信服。從內(nèi)容上來看,開篇立意,突出宦者亂國其源深于女禍;中間條分縷析,層層演進,從中得出宦官得以亂國的根本原因;結(jié)尾又重提女禍,再一次與宦者之禍作對照,以強調(diào)宦者之禍深于女禍的論點,并與開篇相呼應(yīng)??v覽歷代亡國教訓(xùn),大多與女禍以及由女禍而引起的外戚專權(quán)、宦者之禍有關(guān),因此歐陽修才反復(fù)將女禍與宦者之禍對比立論。這樣寫,更能借人們耳熟能詳?shù)呐渷硗怀龌抡咧湹奈:?,使議論更加事顯而意明、情深而理切,發(fā)人深省。從文法上來看,《宦者傳》從“宦者之害非一端”立論,歷數(shù)宦官因迎合、穩(wěn)固君心而受寵專權(quán)之故,君主因依賴、忌憚宦官而勢孤力弱之由,以及剪除宦官專權(quán)之難,可謂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字字透徹,句句痛切,而又通篇一氣呵成有如一繩所引,自始至終,脈絡(luò)條理無不曲盡其態(tài)。正如明代散文家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鈔》中盛贊所言:“歐陽撰《五代史》,于《宦者傳》獨卓犖千古,為后代之戒。通篇如傾水銀于地,而百孔千竅無所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