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猛
隨著社會競爭加劇,家長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以幼兒園為主體的學前教育隨國家新政策出臺像雨后春筍般蓬勃壯大發(fā)展起來。但是,有些幼兒園是沖著經濟效益而來,打著開發(fā)幼兒智力旗號,一味迎合家長攀比心理,倉促上馬,對學前教育仍停留在一種簡單、膚淺的低層次認識,對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缺乏審慎思考,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方面更是向小學看齊,生搬硬套小學的課程模式。
一、幼兒園學前教育特征
在幼兒園階段,產生認識盲區(qū)和錯誤做法有很多原因,除了主辦者素質及辦學條件、生源競爭等因素以外,還與園方及家長缺乏對幼兒園教育 “學前性”特征認識以及實施過程的整體把握與科學操作不規(guī)范有關系。為此,務必從理性上強化學幼兒園“學前性”教育特征,盡可能減少認識誤區(qū)。
1.學前教育泛指“入學之前的教育”,即0~6歲兒童的教育。這個階段教育具有顯著的“兒童性”特征,是專門針對人的“幼稚性”階段的教育,是合乎該階段兒童的認知能力,以及身心發(fā)展特點的教育。學前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重要的一環(huán),是終身學習的開端,為人的一生發(fā)展奠定基礎的階段。民間有句俗語:“三歲看小,六歲看老”。精神分析派弗洛伊德早在20世紀初就指出幼兒期經歷對人的一生的作用,人本主義學派也證實了該觀點。學前教育并非附加的、為小學服務的預備性教育,而是教育的最初階段。學前教育與小學、中學、大學的教育既相互獨立又循序漸進,不能混為一談,更不能“揠苗助長”。
2.學前教育的“學前性”具有史學根據(jù)。在我國,早在先秦時期,《禮記·內則》篇中便有從兒童能食能言時便進行教育的描述。魏晉南北朝顏之推也在《顏氏家訓》中指出,對兒童應從“嬰稚”時期起“便加教誨”,強調父母對年齡幼小的子女不能“無教而有愛”。
在西方,一些古代哲學家、教育家也有過關于學前教育的論述。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第一次提出了兒童從出生起就在專門機構中養(yǎng)育的學前公共教育思想。19世紀后期,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等通過對學前教育的研究和實驗,認為兒童應在集體中活動,在實際生活中學習,“讓兒童在生活中預備生活”。
到20世紀初,我國各地先后設置了少數(shù)幼兒園。在幼兒園實施方面,先仿效日本,后學習歐美,受教會影響較大。當時也有創(chuàng)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學前教育,如陳鶴琴創(chuàng)辦了南京鼓樓幼兒園。
3.從“學前教育”的具體實施來看,“學前性”仍是學前教育的主流。教育家們都為此做出了不懈探索。首先,中外教育家把“學前教育”作為專門科學來研究,進一步明確了學前教育的“學前性”特征。比如,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最先把學前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系統(tǒng)地論述了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性、內容和方法。他認為兒童發(fā)展是漸進的過程,教育應適合兒童的發(fā)展,教育應以兒童的自主活動為基礎。他重視游戲的教育價值,把游戲作為幼兒園的主要活動,還設計了一套游戲和教學材料。
比利時教育家德克羅利的教育體系以三個過程為基礎:觀察、聯(lián)想、表現(xiàn)(通過活動,通過口頭語言、文字和手工來表示)。他還重視并親自編訂了一些教學游戲。
在我國,學前教育工作也注意在實踐方面科學地揭示了學前教育的“學前性”特征和規(guī)律。例如“一日生活皆課程”。對幼兒園一日常規(guī)過程的組織,兒童生活護理和身體鍛煉,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都取得了成果,推動了學前教育的發(fā)展。
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從學前教育的學前性特征出發(fā),對幼兒園的課程、教材、教學方法和設備進行了一系列研究與實驗,撰寫了《幼稚教育》等著作。這些研究與實驗的成果,均為學前教育確保其“學前性”特征而作出了最有效的探索。
二、去學前教育的“小學化”對策
為糾正學前教育所產生的認識盲區(qū)和錯誤做法,不僅要從理性上強化對幼兒園學前教育的“學前性”的認識,還應通過幼兒園在學前教育實踐中盡可能把握學前教育特征。
(一)幼兒教育特別要堅持的“學前性”特征
1.幼兒階段最重要的不是學知識,而是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讓孩子形成終生受益的品質、態(tài)度、情感、習慣,這比學知識重要的多。當然,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識、技能,但這并不是幼兒教育階段最主要的任務。
2.最適合培養(yǎng)幼兒的方式是一日生活游戲而不是說教。實踐證明,說教法不適合培養(yǎng)孩子,游戲才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孩子可以在游戲過程中體驗生活場景,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學會養(yǎng)成習慣。
(二)要準確把握幼兒園教育的“學前性”特征
1.準確把握學前教育本質。從學前教育與兒童發(fā)展的關系、學前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等方面來看,處在學前教育階段的幼兒園教育,是“對三周歲以上學齡前幼兒實施保教和教育的機構,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制度的基礎階段”(詳見《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第二條)。
2.準確把握學前教育目的和任務。幼兒園學前教育是學制的第一環(huán)節(jié),其教育的任務,在《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第三條指出:“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形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fā)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fā)展?!?/p>
3.準確把握學前教育的內容。在《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第四章指出:幼兒園教育工作的原則是體、智、德、美諸方面的教育應互相滲透,有機結合。合理地綜合組織各方面的教育內容,并滲透于幼兒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各種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幼兒一日活動的組織應動靜交替,注重幼兒的實踐,保證幼兒愉快、有益的自由活動。幼兒園日常生活組織,要從實際出發(fā),建立必要合理的常規(guī),堅持一貫性、一致性和靈活性的原則,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習慣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以及各項活動之中。
4.準確把握學前教育的組織形式與方法。游戲是學前教育的主要形式。講究教學的基本理論及如何通過游戲、教學和日常生活等組織形式,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應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和指導游戲。應因地制宜地為幼兒創(chuàng)設游戲條件(時間、空間 材料)、游戲材料應強調多功能和可變性。應充分尊重幼兒選擇游戲的意愿,鼓勵幼兒制作玩具,根據(jù)幼兒的實際經驗和興趣,在游戲過程中給予適當指導,保持愉快的情緒,促進幼兒能力和個性的全面發(fā)展。
(三)要準確把握、堅持: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是有區(qū)別的教育
雖然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是相互銜接的兩個教育階段,但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在教育性質、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方面區(qū)別很大。
1.幼兒園教育“教養(yǎng)并重”,小學教育則“以教為主”。幼兒園教育除了對幼兒進行全面、和諧發(fā)展的啟蒙教育外,還要給幼兒生活以照料和養(yǎng)育等。
2.幼兒園教育課程與小學課程,雖然都是以課程形式為主,但幼兒園的教育課程以游戲活動為主,分成五大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而小學的課程則以科學知識呈現(xiàn)型為主。如,品德與生活、語文、數(shù)學、體育、藝術(音樂、美術)等課程,到了中高年級還增加科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主要是因為幼兒最初需要的是對世界總體的最基本認識。
3.由于幼兒園教育以游戲為主,所以教學方法則十分注重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在活動中體驗。而小學教育則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教學,要通過觀察、思考、操作、探究、討論、表達等形式來進行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相關能力的培養(yǎng)。
總之,要注重學前教育的規(guī)律和實踐。為此,幼兒園學前教育務必從理性上牢牢把握“學前性”特征,在實踐上需進一步加強落實,讓在園幼兒充分展現(xiàn)兒童天真、愉快玩的天性,返璞歸真,以改變當下學前教育的錯誤認識與錯誤行為。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