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衛(wèi)華,袁建平,韓紅梅,浦仕秋,周 樺,楊麗萍,趙 林,胡博宇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惠滇醫(yī)館,云南 曲靖655000)
落枕是由于露臥當風、外傷或頸椎小關節(jié)滑脫嵌頓、半脫位等原因,從而導致頸部肌肉痙攣或肌肉筋膜產生無菌性炎癥,出現(xiàn)頸部疼痛、活動受限為主的一種疾病[1]。筆者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總結相關傳統(tǒng)針法并結合經筋病特點而自創(chuàng)出一種新的臨床效果較為滿意的針刺方法,稱為阿是穴動刺法[2]?,F(xiàn)將該法應用于落枕的治療中,并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惠滇醫(yī)館針灸科門診收治的60例落枕患者,按照擲硬幣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9例,其中男16例,女13例;年齡24~65歲,平均(42.06±10.9)歲;病程1~7 d,平均(2.72±1.38)d。對照組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齡25~63歲,平均(41.61±10.98)歲;病程1~7 d,平均(2.81±1.65)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無外傷病史,發(fā)病多與睡眠姿勢或感受風寒有關;急性發(fā)作,晨起后突然出現(xiàn)一側頸項、肩臂部肌肉酸脹、板滯、牽拉疼痛,活動時疼痛加劇,嚴重時頭部歪向健側;患側常有頸項、肩臂部肌肉痙攣、壓痛,在肌肉緊張?zhí)幊?捎|及腫塊及條索狀改變;頸部X線可見退行性改變或未見明顯異常[3]。
1.3 納入標準 年齡24~65歲;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
1.4 排除標準 病程超過1周;體表皮膚破損、潰爛或皮膚病患者;有出血傾向的血液病患者;由于頸椎病引起的頸部肌肉疼痛患者。
1.5 脫落標準 依從性差、不配合針灸治療患者。
2.1 治療組 取穴:阿是穴。操作方法:阿是穴采用動刺法(筆者自創(chuàng)),即先讓患者做頸部的活動,找到痛點并保持該姿勢,然后在該處采用0.38 mm×40 mm毫針進針,針刺手法采用平補平瀉法(毫針刺入穴位后,待針下有沉緊感,再均勻地進行提插或捻轉手法,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或用恢刺法(如果痛點是在肌腱處,毫針刺入穴位后,待針下有沉緊感,再讓患者活動肌肉,同時進行提插或捻轉手法,多方向刺激肌腱),或關刺法(如果在關節(jié)附近,毫針刺入穴位后,待針下有沉緊感,再深刺直至于筋,做均勻地進行提插或捻轉手法,但不能出血)。刺激強度均以患者能耐受為度,不留針,完成手法后即出針。再讓患者重新活動,找出最疼痛的痛點和動作姿勢,再重復進行上述針刺方法,直到疼痛消失或緩解為止。每日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
2.2 對照組 針刺的穴位與治療組相同,但針刺手法不同。雖選用阿是穴,或患者所述痛處,或壓痛點,采用0.38 mm×40 mm毫針直刺,但是針刺手法使用平補平瀉法(毫針刺入穴位后,待針下有沉緊感,再均勻地進行提插或捻轉手法,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留針30 min。每日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
3.1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頸項肩背部疼痛、酸脹完全消失,壓痛點消失,頸部活動自如,能恢復正常工作;好轉:頸項肩背部疼痛減輕,頸部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體征無改善[3]。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結果 兩組針刺1次治愈率和針刺2次治愈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落枕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落枕又稱“失枕”,常在睡前無任何征兆,次日早晨醒后即出現(xiàn)一側或兩側頸項部及肩部板滯僵硬,牽拉疼痛,動則痛甚,導致患者出現(xiàn)頸項部活動困難,痛苦異常。該病屬于中醫(yī)“頸痛”“痹證”“傷筋”等范疇[4-5],是針灸及疼痛門診的常見病。西醫(yī)目前主要是通過各種技術、功能鍛煉等非手術治療結合各種現(xiàn)代醫(yī)療設備,以及激光治療、經皮神經電刺激、胸椎及頸椎牽引等聯(lián)合治療,來改善患者急性頸痛而治療急性落枕[6]。該病雖具有一定的自愈性,但如果治療不及時,仍有可能會出現(xiàn)數(shù)周不愈的情況,故須及時治療。至于其發(fā)病,正如清·胡廷光《傷科匯纂》所說“因挫閃及失枕而項強痛者”,多是由于睡眠時姿勢不良、頭頸過度偏轉,致使局部肌肉處于過度緊張狀態(tài)而出現(xiàn)肌肉損傷所致。其次,該病還與頸背部遭受風寒侵襲有關,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頸項病源流》認為“凡頸項強痛,肝腎膀胱病也,三經受風寒濕邪所致”。無論是挫閃,還是肌肉勞損,或是遭受風寒侵襲,其病機均為頸項肩背部的經絡痹阻不通、氣血運行不暢、經脈拘急導致,故屬于經筋疾病。在治療時,當以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祛風止痛為大法?!鹅`樞·刺節(jié)真邪》指出:“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之上,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因此,盡管該病的治療方法有很多,就針刺所取穴位來說,有鄰近取穴、循經取穴、辨證取穴、經驗取穴等,所選穴位如夾脊穴、落枕穴、后溪、絕骨、外勞宮、阿是穴、風池、大椎、中渚、肩井、外關、手三里、陽陵泉、液門、天柱、束骨等[7]。
至于筆者獨取阿是穴的原因,蓋《四總穴歌》云:“疼痛取阿是。”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云:“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或痛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苯鸢偃蔥8]提出“阿是穴是對傳統(tǒng)經穴的挑戰(zhàn)”這一論題。此外,還有“中醫(yī)不傳之秘是劑量,針灸不傳之秘是手法”之說,故在確定穴位后,關鍵還要看手法,需根據(jù)病情確定使用的針刺手法。《素問·調經論》提出:“病在筋,調之筋。”根據(jù)落枕的病理機制,為肌腱或肌肉的病變,也就是中醫(yī)“筋”發(fā)生的病變,故治療時進針的部位必須是“筋”,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難經·七十一難》“刺營不傷衛(wèi),刺衛(wèi)不傷營”的要求。在臨床實踐中,筆者觀察到,該病常常不是單獨某一點的損傷,而是多處肌肉或多處肌腱的損傷,所以痛點不固定,在不同的運動姿勢下有不同的痛點。因此,必須使用《靈樞·官針》十二刺中的報刺法:“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辈⒄兆枇︶樂ㄟM行治療[9],逐一找出病灶而治療。其次,由于落枕是屬于“筋”的病變,所以針刺手法的選擇就必須使用與之相應的《靈樞·官針》“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蛟粶Y刺,又名豈刺”等針刺方法進行治療,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提高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對于落枕患者選用阿是穴動刺法治療,盡管取穴簡單,但是理法清晰,切中病機,因此臨床效果較好。但是今后仍需開展與其他腧穴之間的配伍研究,進一步規(guī)范操作流程,以便更好地解除落枕患者的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