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喬斌,謝曉東,陳 靜,尹德晶,楊 鵬,程振濤,2?,岳 筠
(1.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2.貴州省動物疫病研究室,貴州 貴陽 550025;3.貴州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8)
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引起的多種動物疫病的總稱,不同品種及日齡的雞均可感染,尤其2 ~3 周齡雛雞發(fā)病較嚴重,臨床表現(xiàn)精神沉郁、腹瀉、關(guān)節(jié)腫脹、氣囊炎等癥狀,感染率、死亡率均較高[1,2]。 本試驗通過細菌分離培養(yǎng)、生化試驗、分子生物學鑒定,對貴州省安順市某養(yǎng)雞場發(fā)生疑似大腸桿菌感染病例進行診斷,通過藥物敏感試驗分析分離細菌的耐藥特性,為本病的診斷和臨床防控提供參考。
1.1 病料來源貴州省安順市某養(yǎng)雞場的4 只病死雞。
1.2 主要試劑鮮血瓊脂培養(yǎng)基、麥康凱瓊脂培養(yǎng)基、革蘭氏染液,均購自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2×TaqPCR MasterMix、DL 2 000 DNA Marker,均購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Gel Extration Kit膠回收試劑盒,購自O(shè)mega 公司;微量生化鑒定管、藥敏紙片,均購自杭州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其他試劑均為國產(chǎn)分析純。
1.3 細菌分離培養(yǎng)無菌取病死雞的肝臟、脾臟,劃線接種于鮮血瓊脂培養(yǎng)基、麥康凱瓊脂培養(yǎng)基,37 ℃培養(yǎng)24 h,對分離細菌進行純培養(yǎng)。
1.4 形態(tài)學觀察觀察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形態(tài);純化細菌革蘭氏染色,鏡檢觀察菌體形態(tài)。
1.5 生化實驗將純化培養(yǎng)的分離菌接種到17 種微量生化鑒定管中,37 ℃培養(yǎng)24 h,觀察結(jié)果。
1.6 分子生物學鑒定
1.6.1 16S rDNA PCR 擴增采用細菌基因組DNA 提取試劑盒提取分離菌DNA 為模板,用細菌16S rDNA 的通用引物(F:5’-AGAGTTTGATCCTG GCTCAC-3’;R:5’ -GGTTACCTTGTTACGACTT-3’)進行 PCR 擴增。 PCR 擴增體系 25 μL: 模板2 μL,上、下游引物各 1 μL,PCR MasterMix 12.5 μL,ddH2O 8.5 μL。 擴增程序:94 ℃預變性 5 min;94 ℃變性 1 min,55 ℃ 退火 1 min,72 ℃ 延伸 90 s,30 個循環(huán);72 ℃終延伸 10 min。 擴增產(chǎn)物用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 膠回收目的基因由華大基因有限公司測序。
1.6.2 基因序列分析將分離菌的16S rDNA 基因測序結(jié)果與GenBank 中的大腸桿菌菌株進行同源性比對,確定分離菌株的種屬。
1.7 藥敏實驗采用紙片法進行10 種藥物的敏感性試驗:將純化細菌接種于普通營養(yǎng)瓊脂培養(yǎng)基,分別貼上各藥物紙片,37 ℃恒溫培養(yǎng)24 h 后,測量并記錄抑菌圈直徑。
2.1 菌落及細菌形態(tài)特征在鮮血瓊脂培養(yǎng)基上生長出圓滑、凸起、半透明的灰白色菌落(見圖1A);在麥康凱培養(yǎng)基上生長出紅色菌落(圖1B);分離菌革蘭氏染色,顯微鏡下觀察呈紅色、短小桿狀、兩端鈍圓、著色較深的革蘭氏陰性桿菌(見圖1C)。
2.2 生化特性分離菌能發(fā)酵乳糖、葡萄糖、麥芽糖、蔗糖、木糖、甘露糖;賴氨酸脫羧酶、鳥氨酸脫羧酶、精氨酸雙水解酶、苯丙氨酸脫氨酶均為陰性;吲哚、甲基紅試驗均為陽性,V-P、枸櫞酸鹽試驗均為陰性;不產(chǎn)生硫化氫,不分解尿素,不利用丙肌醇。生化鑒定結(jié)果與大腸桿菌的生化特性相符。
2.3 分子生物學鑒定結(jié)果
2.3.1 16S rDNA PCR 擴增由圖2 可見,擴增獲得1 408 bp 基因片段,與預期大小一致。
2.3.2 基因序列分析由圖3 可見,分離菌(Escherichia coliGZ1)16S rDNA 基因測序片段與GenBank中已知的15 株大腸桿菌菌株同源性均在99%以上,因此確定分離菌為大腸桿菌,命名為:EscGZ 2019-05。
2.4 藥物敏感性分離細菌對安普霉素、泰妙菌素、多西環(huán)素等藥物較敏感;對替米考星、泰萬菌素、磺胺間甲氧嘧啶、泰樂菌素、阿莫西林不敏感。 見表1。
表1 分離細菌藥敏試驗結(jié)果
3.1 雞大腸桿菌病是1 種比較常見的多發(fā)病,對養(yǎng)雞業(yè)危害較大[3]。 本病因飼養(yǎng)管理水平、環(huán)境衛(wèi)生、防治措施、有無繼發(fā)其他疫病等因素的影響,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有較大差異[4]。 許多集約化養(yǎng)雞場由于只重視重大病毒性疫病的免疫和防控,大腸桿菌病的發(fā)病率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已成為危害雞群的主要細菌性疾病之一,應引起足夠重視[5]。 本次病例也證實雞大腸桿菌病在貴州省養(yǎng)雞場中存在。
3.2 對細菌病的實驗室診斷一般通過細菌的分離培養(yǎng)、形態(tài)學觀察和生化試驗等作出細菌種類的分析[6~9]。 在宏觀上具有快速鑒別診斷的優(yōu)勢,但不能區(qū)分細菌的不同種屬。 本試驗在傳統(tǒng)細菌分離鑒定的基礎(chǔ)上,通過對菌株16S rDNA 的基因擴增和克隆測序,對病原的確定更加準確。
3.3 由于抗生素的廣泛使用,許多細菌產(chǎn)生耐藥性,因此對致病菌的耐藥性進行確定尤為重要[10]。本次分離的大腸桿菌對替米考星、泰萬菌素、磺胺間甲氧嘧啶、泰樂菌素、阿莫西林具有耐藥性,與尹姣姣等[11]分離的菌株藥敏實驗結(jié)果相比,均對阿莫西林具有耐藥性,而對其他藥物的耐藥性各不相同,說明各地區(qū)的分離菌株耐藥性具有較為明顯的差別,且耐藥情況均較普遍。 選擇藥物時應根據(jù)藥敏試驗結(jié)果篩選最敏感的藥物和最合適的劑量,切忌濫用、亂用,否則耐藥情況很可能進一步加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