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艷
收到信的時候很開心,這年頭能夠有個紙質(zhì)的信件很是稀罕呢,打開來看見最初兩行字的時候,我卻很惶恐,“故意殺人罪”“死刑”“死緩”這些字眼,讓我聯(lián)想起新聞聯(lián)播和警匪片里的一些畫面,膽戰(zhàn)心驚,心里想:“他是要跟我談?wù)撌裁茨兀俊彪m然經(jīng)常接觸需要心理援助的求助者,但這一類群體卻是第一次遇到。遇到就是緣分,來了就去面對。
那是2019年2月發(fā)生的事情,讀者劉先生從《心理與健康》2019年1月的文章《心理咨詢關(guān)鍵是練好基本功—談自我成長的實踐與體會》中對于“內(nèi)觀禪修和密宗的修習法門”感興趣,于是想請我教一教他,如何讓內(nèi)心平靜,讓生命在更寬的維度上更接近本源。
他很坦誠,也很尊敬,虛心請教,而我考慮再三,決定回信給他。盡管身邊也有人說,“你小心點哦,別出獄了以后到單位來找你”。
我當然考慮過這一點,也有過一些后怕。
正當猶豫之時,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見了一位死緩刑滿出獄的男性王先生,他向我講述了他的故事,帶著真誠和感動,我不知道他為什么可以那么相信我,且不擔心我的逃離和對他世俗的偏見,我也沒有感覺到所謂的威脅和潛在的傷害。我聽到了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感受到了一個人人性的彰顯和升華(即使他犯過法)。
我覺得人在某些點上是共通的,就是渴望活著,有尊嚴地活著,并能夠活出屬于自己的生命色彩。高墻內(nèi)的人,雖然做過惡,犯過錯,但是人若能向善,向好,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不就是要撇開身份、地位、頭銜等外在的“帽子”,從一個人的角度來進行聯(lián)結(jié)嗎?不就是要中立地看待一個人嗎?
帶著一個專業(yè)工作者的精神,以及王先生的經(jīng)歷對我的啟示,我開始嘗試與劉先生聯(lián)結(jié),給他回信。如果感到恐懼和困難,我也可以隨時停止信件往來。我是自由的。
在通信中,我征得劉先生的同意,他說“若是通信能給他人帶來啟發(fā)和指引,也樂意去分享”。
“人活著的時候可能會輕易說一句話“大不了一死”,好像很痛快地就結(jié)束了,但是真正輪到面臨死亡的時候,而且知道宣判死亡的日期又不執(zhí)行的時候,漫長的等待,可以讓人精神發(fā)瘋,不知道自己要怎么死,死是什么感覺,死前一段時間該怎么過,死后家人怎么辦等等,好多問題一股腦兒浮現(xiàn)出來,也許很多人生前都沒有想過這些問題。
然而,在那樣一個時間段里,每個人似乎都有可能成為自己生命的哲學家。
可是,你這些問題還沒有思考完整的時候,也許你又被宣告“死緩”了,突然間,你又不用馬上死了,又可以活好多年了,這時候是不是會高興呢?會慶祝呢?我們都以為會如此,然而并不都是如此。
很多沒有想過的事情都來了,你不知道怎么面對,會產(chǎn)生惶恐和不安。你都沒有想過未來好多年要在監(jiān)牢里怎么活。因為生命不由你主宰了,自己不能隨意去死,更不能馬上去死,如果不去死,我能做什么?”
很多犯人不怕死,他們怕的是“生不如死”,迷茫和焦慮會讓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不知所措。
我們很多時候不理解,一個獲得活命機會的人為什么會高興不起來?
犯人死緩以后的監(jiān)獄生活是怎樣的?他們是否喜歡這樣的生活?學點手藝?很枯燥,不喜歡;聽點講座?時間太短,不足以有針對性;什么都不會,能干什么呢?
對于人生,對于自我價值感,有嚴重的懷疑,不能勝任的“活著”,不如一刀兩斷的“死了”,對死緩犯人來說,如何對生命有主宰感,對生活有勝任感,或許是活下去的支撐點。對于死緩犯人最重要的心理輔導(dǎo)要點,或許即在于此—如何幫助其建立對生命的主宰感,對生活的勝任感?才不至于如此地茫然不知所措
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有些人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死去,所以死亡來臨的時候,顯得局促不安、不能接受;有些人思考過死亡的問題,所以就會知道這條路的終點大家都一樣,唯有不一樣的是起點到終點的距離,這段距離中所經(jīng)歷的體驗和感受是如影隨形的。
臨了,我們都不會帶走任何東西,包括金錢、房子和你所愛的人,我們能帶著什么東西離開呢?有些人帶著一身病痛離開的,有些人帶著滿腦子疑惑離開的,有些人帶著很多內(nèi)疚和自責離開的,有些人帶著一生的成就和榮耀離開的,有些人帶著滿滿的愛和安詳離開的。
生命中一定有病痛、內(nèi)疚、自責、疑惑、榮耀、喜悅、愛和安詳,只是每個人的比例會有所不同,哪一個更多一點,你傾向于選擇誰留在你的生命印痕中。
生命是有選擇的,也是有規(guī)劃的,更是有意義的,即便在最后臨走的時候,也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意義來榮耀生命。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這一點,如果你想到這一點的話。
監(jiān)獄里的犯人是犯了法,迷了心智,監(jiān)獄外沒有犯法的人,也有心智迷失的時候。沒有必要歧視和躲避那些進了監(jiān)獄的犯人向你敞開心靈的那一刻。
每個人都會犯錯,只是程度不同,每個人都會迷失,只是傷害不同。在這一點上,沒有誰比誰更高尚,誰比誰更偉大。歧視和鄙視是不可取的。
我并沒有以一個咨詢師的身份去好奇劉先生犯了什么罪,殺過什么人,為什么殺人,因為那是他的隱私,我們只是通信,不是正式的咨詢,我選擇尊重他情緒與表達的自由“流動”,他愿意講什么就講什么。
他告訴我很多監(jiān)獄里的生活,曾經(jīng)的病史以及幫助過他的獄友,這些都已經(jīng)是非常難得的信任了。咨詢師不主動提以往的“罪行”,我覺得是比較安全和尊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