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璐
摘? 要:本文擬借海德格爾關于人的應當狀況的思考方式來分析在佛教思想影響下的王維的人生哲學的實踐,以獲得詩意地棲居的行進路線來探索王維實現(xiàn)超越的存在智慧,從因色悟空、因空見色,一行三昧,隨緣任運、無滯無礙三方面具體論述其作為詩人的王維是如何踐行抵達詩意之居的敞亮之境的。
關鍵詞:王維;海德格爾;因色悟空,因空見色;一行三昧;隨緣任運;無滯無礙
海德格爾將人類的生存活動分為“筑”和“居”兩方面。人類只有從詩中獲得居的本質(zhì),才能走向真正的居,即詩意地居。佛教思想在王維詩歌中的表現(xiàn)尤為突出。詩人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調(diào)和中獨辟蹊徑,以瀟灑隨順的姿態(tài)破除遮蔽的浮云,以一種超逸閑適的風采棲居于世。本文擬借海德格爾關于人的應當狀況的思考方式來分析在佛教思想影響下的王維的人生哲學的實踐,以獲得詩意地棲居的行進路線來探索王維實現(xiàn)超越的存在智慧,從因色悟空、因空見色,一行三昧,隨緣任運、無滯無礙三方面具體論述其作為詩人的王維是如何踐行抵達詩意之居的敞亮之境的。
一、讓居的空間:因色悟空,因空見色
海德格爾用橋梁作比:橋梁橫跨在河流上,連接了兩岸,凸顯了河流本身,聚集著天空,聚集著凡人,還聚集著諸神,也就是說“筑”在本質(zhì)上是“讓居”,它讓天地人神四一體居于其中。
佛教講諸行無常,大千世界的林林總總,置身于大化流行中,變動不居、遷流不息。只有對這些包羅萬象的“假有”的觀照,才能體悟“真空”,也就是“因色悟空,因空見色”。王維正是透過千變?nèi)f化的“色”體悟永恒不變的“空”,在滾滾紅塵和彼岸世界之間設置了一個“讓居”的空間。它不同于現(xiàn)實的物質(zhì)世界,卻又根植于幻象妙有之中,為把詩人帶到“諸神”面前提供了可能。
這種意識集中表現(xiàn)在王維對山水自然的觀照上。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其山水之詩多有禪意,追求寂靜清幽的意境。他筆下的云水山月、花木鳥蟲都是靜觀后的自得,是直探生命本原后的心靈狀態(tài)。這寂絕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于形形色色的物質(zhì)現(xiàn)象中體察出鳶飛魚躍,生氣流動,于忘我的一剎那中見終古,真力彌滿,萬象在旁。能空能舍之后方才能深能實,從而能筑能居,聚集在“諸神”之前,返回應有的本真狀態(tài)。
比較有代表性的如《辛夷塢》《鳥鳴澗》《鹿柴》等,這些詩歌意境空幽寂靜,清新淡遠,卻又不失生機。詩人秉著一顆親和山水的心靈體察萬物,在紛繁變化中觀照無常,從而明心見性,保有一份平和淡然。
二、守護遮蔽者:一行三昧
在海德格爾看來,神讓人看到自行遮蔽的東西,但這種揭露不是通過遮蔽者從遮蔽狀態(tài)中撤出來,而是通過守護處于遮蔽中的遮蔽者。這和禪宗慧能一派的“若識本心,即是解脫”“見自本性”“見心識性,自成佛道”有異曲同工之妙。王維正是受到南宗禪的思想影響,在修持了“一行三昧”法門后,采取了“無念”“無相”“無住” 的生存智慧,守護住被遮蔽的心靈,頓見敞亮之本性,置身在平靜中, 持守在平靜中,得失無心,忘懷虛物。
“無念”即不起相對的念想,對各種對象不加思索,不起妄念,不念世俗。在《過香積寺》中詩人寫道:“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毒龍即妄念,詩人來到這清幽之地參禪入定就是為了‘無念。借由外界的空寂靜謐感染人心,從而使自己的內(nèi)心趨于平靜。
“無相”即不作分別相,不執(zhí)取事物的差別相。王維在《戲贈張五弟諲》中說:“入鳥不相亂。見獸皆相親”,我們仿佛看到一位與鳥獸同群,留戀忘返于大自然中的真情之人,他泯滅了物我之差,去欲返真,方能物我同一,無拘無礙地觀照事物。
“無住”即不執(zhí)著于任何對象,沒有住著的心靈狀態(tài)。最能體現(xiàn)王維“無住”思想的就是他消逝了仕隱的對抗,亦官亦隱。王維認為“不廢大道,存乎小隱。跡崆峒而身拖朱紱,朝承明而暮宿青靄”(《暮春太師左右丞相諸公韋氏逍遙谷宴集序》),將二者的尖銳矛盾巧妙消解,不執(zhí)著于出仕,亦不避諱歸隱。
三、采納尺度:隨緣任運,無滯無礙
海德格爾認為拯救大地,接受天空,期待諸神,引導自己,就是人的詩意地居。從這個意義上說,王維隨緣任運,無滯無礙的生命情懷是符合詩意之居的采納尺度的。隨緣任運,無滯無礙體現(xiàn)的就是一種瀟灑的風神,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縛阻礙,自在自如。也就是在拋棄了外在種種的遮蔽之后,用一種寧靜平和的心態(tài)來直面真如,達到空寂清凈的狀態(tài)。
在《終南別業(yè)》中,詩人乘興而往,隨心所欲,腳隨心動,行至水窮之處也不因窮途而悲,反而席地而坐,看云卷云舒,不為外物所礙,不為內(nèi)心所困,徜徉于天地間,一派和樂超逸。此外,像《晦日游大理韋卿城南別業(yè)》:“與世澹無事,江海自然人”,《登裴迪秀才小合作》:“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閑”等詩都體現(xiàn)了詩人從容自適,放懷灑脫,無拘無礙,自由適宜的精神風貌。他在佛教的指導下逐漸擺脫虛妄不實的煩惱束縛,以本心靜照事物,于剎那間忘我,萬象各有所得,呈現(xiàn)出各自內(nèi)的生命,吐露光輝,從而達到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詩化的生活。在那一片澄明之境中,各種存在得以被敞亮地言說。
綜上所述,從海德格爾關于人的應當狀況的思考方式為線索,來分析在佛教思想影響下的王維的人生哲學的實踐可知:王維以其對佛教的深刻理解,因色悟空、因空見色,體察觀照物質(zhì)現(xiàn)象,為獲得真相的敞開設置空間;同時修持一行三昧法門,去除遮蔽,明心見性;最終形成隨緣自適、無滯無礙、閑適超逸的生命情懷,這在實質(zhì)上也就是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地居。
參考文獻
[1]陳鐵民.王維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594,198,434.
[2]海德格爾.人,詩意地安居[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