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jié)、灶王節(jié)、祭灶。民間認為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工作,所以人們祭灶貼的對聯一般都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之類。
祭灶由來已久,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臘月等說法,可能是為了簡化統(tǒng)一,易記易行的緣故,民間把灶君每月上天稟報一次的說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把時間固定在臘月二十四日。南宋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可見,至少南宋時小年是臘月二十四。
那么臘月二十三小年又是怎么來的呢?清朝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jié)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后王族、貝勒隨之效仿,于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北方地區(qū)靠近京城,二十三過小年漸成風氣。而南方地區(qū)遠離政治中心,才得以保留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俗。
其實在民間,小年還有其他日期。民間有句俗話說“官三民四船五”,說的就是過小年,大抵漁民臘月二十五祭灶?,F在鄱陽湖地區(qū)還保留這種習俗。山東部分地區(qū)的小年為臘月二十二。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qū)則以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有的省也會出現地區(qū)差別,像山西屬北方,絕大部分地區(qū)是臘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陽城等少數地方是臘月二十四日祭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