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青, 韋媛媛, 董艷平
(江蘇省中醫(yī)院 普外科, 江蘇 南京, 210029)
經(jīng)外周靜脈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已被廣泛應用于腸外營養(yǎng)、腫瘤化療、長期連續(xù)輸液等方面,其可有效降低藥物性靜脈炎的發(fā)生風險,避免化療藥物局部滲漏引起的嚴重后果,能夠在維護得當?shù)那闆r下留置1年,避免反復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生理上及精神上的痛苦等。但其作為一種侵襲性操作及血管內(nèi)的異物,在帶管及維護期間,常出現(xiàn)各類導管相關性并發(fā)癥,其中局部穿刺點感染是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據(jù)報道,PICC 穿刺點感染的發(fā)生率超過 4.1%,局部感染如不能在短時間內(nèi)控制,加重后可導致導管細菌定植和導管血流相關感染[1]。因此,治療PICC導管局部感染,避免非計劃性拔管是臨床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現(xiàn)階段,基于新發(fā)展理念及《護理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2016—2020 年)》,為傳承祖國傳統(tǒng)中醫(yī)藥的進一步發(fā)展,本研究將醫(yī)院自制的外用藥液制劑瘡靈液用于治療穿刺點局部感染,效果良好,現(xiàn)報告如下。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判斷PICC穿刺點局部感染的標準為導管入口處紅腫、硬結、有膿性分泌物[2]。感染程度的標準是導管入口處紅腫為輕度感染,硬結為中度感染,有膿性分泌物為重度感染[3]。選取2017年6月—2019年8月經(jīng)診斷明確并符合納入條件的PICC局部穿刺點感染的36名患者。納入標準:①明確診斷為 PICC穿刺點局部感染的患者;②PICC留置時間30~365 d,且定期維護的患者;③明確診斷為腫瘤且已行化療的患者。排除標準:①維護記錄單信息不全;②存在敷料脫落、過期維護情況的患者;③粒細胞缺乏者。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18例,男9例,女9例;年齡<55歲4例,55~70歲7例,>70歲7例;胃癌5例,腸癌7例,乳腺癌3例,肝癌2例,胰腺癌1例;帶管時間(106.11±23.20) d,帶管刻度(7.06±1.86)cm;感染程度輕度7例,中度8例,重度3例。觀察組18例,男8例,女10例;年齡<55歲3例,55~70歲7例,>70歲8例;胃癌5例,腸癌6例,乳腺癌2例,肝癌3例,胰腺癌2例;帶管時間(109.44±29.12) d,帶管刻度(6.89±1.94)cm;感染程度輕度7例,中度7例,重度4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觀察組采用瘡靈液濕敷穿刺點,對照組采用碘伏稀釋液濕敷穿刺點。2 組除濕敷藥物不一樣外,均按照醫(yī)院靜脈治療??菩〗MPICC標準化換藥流程換藥。輕中度感染患者常規(guī)消毒同時,穿刺點消毒時間>30 s,重度感染的患者逆導管方向自硬結周圍向穿刺點擠壓分泌物;輕度感染隔日換藥1次,中重度感染者每日換藥。
觀察組在按照標準流程換藥時,根據(jù)硬結大小,用無菌剪刀修剪面積大于穿刺點硬結周圍1 cm的無菌紗布,厚度為8層紗布厚度。用無菌方式打開瘡靈液,將其浸濕目標紗布,擰干以不滴水為適宜。局部濕敷于穿刺點,妥善固定導管,防止意外滑脫(根據(jù)患者個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思樂扣固定導管),用3M透明敷料覆蓋導管外露部位。對照組采用1:1碘伏稀釋液侵濕紗布,濕敷穿刺點[4],其余流程同觀察組。
1.3.1 治療效果: 2組均以治療第1—5天為期限,評估治愈效果。顯效:未靜脈給予抗生素治療后,局部感染癥狀完全消失。有效:局部分泌物減少,紅腫、硬結消退。無效:以上癥狀無改變或加重。
1.3.2 治愈時間: 從開始換藥至完全治愈的時間。
1.3.3 換藥次數(shù): 從開始換藥至完全治愈的時間段中累計換藥的次數(shù)。
1.3.4 治療費用: 從開始換藥至完全治愈期間總計的換藥費用。
觀察組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治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換藥次數(shù)、換藥費用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1 2組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2組治療費用及治療時間、換藥次數(shù)比較
PICC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病原菌一直是國內(nèi)外研究的重點。張宇平等[5]報道PICC穿刺點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革蘭陽性球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占71.43%;其次為革蘭陰性桿菌,如大腸埃希菌、鮑曼不動桿菌屬等和真菌,占23.81%。張芬娟等[6]報道重度PICC穿刺點感染的病原菌均為大腸桿菌。目前PICC穿刺點感染的局部處理方案主要有以下幾種:碘伏稀釋液棉球壓迫穿刺點[4],甲硝唑濕敷[7],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8]、藻酸鹽敷料[9]、銀離子抗菌敷料[10]、局部應用,后3種屬于新型敷料,其價格相對昂貴,故使用受到限制。分析上述5種處理方案,碘伏稀釋液在治療PICC穿刺點感染應用最為廣泛,具有換藥費用低、治愈時間快、患者滿意度高等優(yōu)點。故本研究采用1∶1碘伏稀釋液作為對照組行效果對比分析。
西醫(yī)認為PICC穿刺點感染是細菌入侵穿刺點而引起的局部感染,并未引起血行感染,其治療的主要方案是局部抗感染治療。中醫(yī)認為PICC局部穿刺點局部感染主要治療方法是外治法,如消淤散結、清熱解毒。趙暉等[11]指出瘡靈液對臨床常見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艾氏桿菌、綠膿桿菌和枯草芽孢桿菌感染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劉莉等[12]的動物試驗結果也證實瘡靈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的抑菌殺菌作用。張宇平等[5]、張芬娟等[6]研究PICC穿刺點感染的細菌種類同瘡靈液治療的細菌種類相吻合,這為瘡靈液濕敷治療PICC穿刺點感染提供了理論依據(jù)。瘡靈液是本院制劑,由大黃、訶子、紅花、黃蜀葵花等藥組成[13],煎煮后經(jīng)滅菌處理裝瓶,現(xiàn)已被臨床廣泛應用與外科的各種化膿性感染性疾病的外治法,如壞疽、糖尿病足、壓瘡、傷口感染等,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大黃苦寒,有燥濕收斂、清熱解毒之功;訶子酸澀,殺蟲收斂生肌功效卓著;紅花消腫止痛、活血化瘀;黃蜀葵花排膿消腫,是“瘡家要藥”。諸藥合用行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收斂生肌,消腫止痛、抑菌殺菌之效[14]。
本研究中,對照組的處理方案參考侯慶梅等[4]和谷小燕等[15]的臨床試驗情況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照組18例患者在使用1:1的碘伏稀釋液濕敷患處時,有7名患者在濕敷第2天換藥時出現(xiàn)局部皮膚灼傷伴破損,這與王美珍等[16]的臨床觀察結果相吻合。文獻資料[15]顯示碘伏原液易造成患者皮膚灼傷,不同稀釋液濃度對碘伏的殺菌效力影響顯著;同時部分患者易對活性碘過敏,臨床使用受到限制。碘伏稀釋液濕敷治療PICC穿刺點感染,導致部分患者局部皮膚破損,影響PICC穿刺點愈合時間,延長了換藥時間。本研究結果與侯慶梅等[4]研究結果不相一致,可能與樣本量及個體差異有關,今后關于碘伏濃度治療PICC局部感染的生理安全有效濃度具體值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對照組遂在征得患者同意下將碘伏稀釋液的濃度降至1∶10后繼續(xù)給予穿刺點壓迫換藥,最終治愈。
綜上所述,本研究創(chuàng)新型提出使用瘡靈液濕敷PICC穿刺點感染處,在中醫(yī)外治的基礎上,結合瘡靈液濕敷外用的藥理作用,對局部感染病灶發(fā)揮解毒收斂、活血生肌、抑菌抗炎,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的作用,改善局部炎性癥狀。本研究綜合中醫(yī)藥研究理論,將瘡靈液應用于 PICC 護理領域,提高了 PICC 穿刺點感染療效,明顯縮短了治愈時間,減少了治療費用,拓展了中醫(yī)藥在護理領域的應用。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如樣本量較小,可能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可以進一步收集此類病例,繼續(xù)開展研究報道。文獻資料顯示引起PICC導管局部感染的原因主要與局部汗液刺激、免疫力低下、貼膜松動、消毒不嚴、過期維護、穿刺點細菌入侵等因素有關[7],因此臨床預防至關重要,護理人員應從自身及患者兩方面尋找原因,減少穿刺點感染的發(fā)生風險,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提高PICC帶管患者的認知水平。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