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紅
(許昌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河南許昌461000)
關(guān)鍵字:人道主義;狄更斯;《雙城記》
《雙城記》出版于1859年,主要闡述19世紀英國的實際社會狀況。小說中對不同階級人物形象的描繪,體現(xiàn)出了狄更斯的博愛思想,以及對人道主義精神的向往和憧憬。他的化解仇恨應賦予更多愛的觀點,體現(xiàn)出人道主義的浪漫色彩。
狄更斯從小生活在窘迫的家庭環(huán)境中,家里一貧如洗并面臨著高額債務(wù),因無力還債全家不得已搬到倫敦生活。家庭貧困的生活環(huán)境對他造成了很大影響,他對貧苦勞動人民、無依無靠的兒童以及各種低階層的人們都充滿同情。狄更斯在作品中詳細闡述了英國那個時期的實際狀況,描述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許多罪惡。狄更斯的所有作品,均圍繞對英國社會的批判,這種批判不僅非常具有寬度,同時也較為深入,是英國學術(shù)界獨有的。
狄更斯的大部分作品創(chuàng)作于19世紀50年代,《雙城記》同樣是創(chuàng)作于英國資本經(jīng)濟發(fā)展時期。人民受到資本主義的欺壓和剝削,生活艱苦且暗無天日。事實上,通過“憲章運動”,狄更斯便已經(jīng)對英國社會的實際情況有了深度了解,人民對制度的不滿,對革命的負面情緒仿佛隨時爆發(fā)。[1]
《雙城記》中,梅尼特是狄更斯的描寫中堅持人道主義思想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梅尼特前往侯爵家看診,親眼看到一個漂亮農(nóng)婦被人殘害致死,他知道了侯爵兄弟的罪行,侯爵兄弟重金收買被梅尼特拒絕,他向朝廷告發(fā)了侯爵兄弟的罪行。然而梅尼特的控告信被侯爵兄弟買回,同時梅尼特還被送入巴士底監(jiān)獄,沒有經(jīng)過任何的審判便被關(guān)了18年。待梅尼特出獄時,已經(jīng)是一位沒有意識存在的精神障礙的老人,他只能下意識地接受別人的指令。后來他被女兒露茜接回英國,女兒一直堅持陪伴與呵護,逐漸使梅尼特恢復意識和記憶。然而女兒卻愛上了代爾那,他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最后梅尼特還是選擇接受了他們的婚姻,在女兒婚后梅尼特再度失憶。狄更斯極其詳細地描述了梅尼特的痛苦和矛盾,以及他再度精神失常的情境,每一處細節(jié)都做了非常詳細的描寫。在后來的情節(jié)中,代爾那被判處死刑,梅尼特最終還是選擇釋懷侯爵兄弟,并解救了代爾那。狄更斯在評價梅尼特時這樣說道:“他是個超然局外的、沉默寡言的、富于同情的人,醫(yī)院和監(jiān)獄都少不了他,無論對殺人犯還是犧牲品,他都是一視同仁地施展他的醫(yī)術(shù)?!钡腋雇ㄟ^對梅尼特的描寫,深刻體現(xiàn)了人道主義的根本原則。
露茜在狄更斯筆下是一個博愛的人物形象,她對每一個人都那么真摯和真誠,與所有人都友善相處。面對生活中的不幸與被迫害,露茜選擇用愛化解仇恨,對待他人永遠溫暖善良。當她知道父親即將出獄時,她激動到幾乎昏厥,立即決定要接父親到英國安享晚年。不僅僅是對待自己的父親,她對待每一個人都溫暖善良,她曾幫助卡爾登化解自暴自棄的情緒,用溫暖感化了卡爾登,給予了卡爾登重新面對生活的勇氣。面對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的丈夫,她不顧一切想要幫助丈夫獲救。狄更斯通過露茜的形象充分展現(xiàn)了人道主義精神,用溫暖、善良去關(guān)懷他人。[2]
代爾那是貴族階級中的反叛者,該人物形象具有理想主義色彩。代爾那對家族的過錯,處于深深痛苦和愧疚中,他拒絕了權(quán)利和地位,選擇獨自到英國生活。他面對權(quán)利與地位毫不動搖,充分展現(xiàn)了這個人物的崇高人道主義精神。事實上,在大革命爆發(fā)前,代爾那曾提出過減輕賦稅,在狄更斯的描寫中,代爾那從未壓迫、關(guān)押過人,放棄了本屬于他的權(quán)利和地位,來到了一個不會對他有一絲偏袒的地方,并獲得了自己的地位。在代爾那被宣判死刑時,他心中始終最放心不下的,便是自己的妻子與年幼的女兒。
最終狄更斯為代爾那描述了一個感人的結(jié)局,代爾那始終堅守自己心中的那一片凈土,并憤恨不公,始終為追求自己心中的人道主義,不惜放棄自己的一切抵抗貴族階級,也進一步深化了狄更斯的人道主義精神。
卡爾登是一名年輕律師,他與梅尼特家族有著極其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他擁有過人的智慧,以及讓旁人羨慕的才學,然而他生活的社會,權(quán)利與金錢交易的普遍化,使卡爾登的生存和發(fā)展越發(fā)艱難。直到遇到露茜,卡爾登的生活才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雖然對生活深度絕望,但是一顆愛的種子始終埋在他心里。也正是因為這份愛,卡爾登愿意不顧一切地付出。最終他救了代爾那,自己上了斷頭臺,用自己的生命抵擋了橫暴力量??柕窃敢獠幌б磺?,正是因為他覺得只有梅尼特、露茜、代爾那這樣善良的人,才能使社會發(fā)展得越來越好。[3]狄更斯曾坦言卡爾登這個人物形象使他無比興奮,同時也深受感動。在《雙城記》中卡爾登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仿佛黑夜中的一顆星,所有人在與他相比時都微不足道了。
狄更斯生活的時代,無論是城市還是農(nóng)村,人民生活極其艱苦,然而造成這種局面的禍首則是統(tǒng)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平民無力反抗和斗爭。在《雙城記》中,狄更斯詳細描寫了階級之間的對比,人民之所以生活貧苦,均是因為受到了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人民群眾對統(tǒng)治階級充滿仇恨。這種讓人無法承受的壓迫更多是來自于精神層面的壓迫。人道主義理念最基本的,便是每個人都有生存的權(quán)力。狄更斯對勞苦人民、被欺壓的百姓深深同情,對上層階級充滿憤恨,這些都充分地體現(xiàn)了狄更斯的人道主義思想。
《雙城記》中狄更斯全面講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真實情況,在革命成功后,狄更斯更是激動萬分,然而在革命不斷深入發(fā)展后,狄更斯卻陷入了矛盾之中,這一點在《雙城記》中也體現(xiàn)了出來。
狄更斯筆下的得伐石太太,被描述成了一個復仇者。革命初期得伐石太太始終處于一線,她認為女性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則是通過暴力的途徑。得伐石太太這樣的思想使她逐漸失去了理智,最終在自我毀滅的道路上無法回頭。充分體現(xiàn)出暴力背景下人性會失去基本的理智,身心都承受著巨大的壓抑,這樣的描寫從側(cè)面闡述了人道主義精神的重要作用。
面對當時的現(xiàn)實情況,狄更斯深知階級調(diào)和的方式無法真正化解階級矛盾?;谶@樣的背景,狄更斯提出了人道主義精神——愛,而作者筆下的卡爾登則充分體現(xiàn)了這種精神。對卡爾登一生的描述,體現(xiàn)了作者自己內(nèi)心的宗教思想,狄更斯逐漸發(fā)生了認知的轉(zhuǎn)變,狄更斯將人物刻畫成博愛的形象,期望通過人道主義精神,喚醒人們心中的那一片凈土。通過信仰化解階級之間的矛盾,是《雙城記》中人道主義的精髓所在。
狄更斯所處的復雜社會背景,沒有磨滅他心中的愛和善良。他憤恨上層階級,并反對暴力壓制一切。他通過《雙城記》闡述了階級矛盾的緩解方式,他深深同情勞苦大眾,這本身就是一種人道主義精神。狄更斯的人道主義思想與19世紀的人道主義思想相契合,這具有進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