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潔,李紅旭 ,王維芳
(1.昆明市西山林場,云南 昆明 650100;2.東北林業(yè)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森林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最大的碳庫。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在維護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全球碳平衡方面均起著極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對森林地上碳儲量的研究有重要意義[1]。昆明市西山林場的森林資源在改善昆明地區(qū)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調(diào)節(jié)氣候、涵養(yǎng)水源、凈化空氣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本文基于2006年、2016年全省第三次、第四次森林資源清查數(shù)據(jù),對昆明市西山林場森林資源對比研究,劃分優(yōu)勢樹種(組)華山松、柏木、云南松、櫟類、桉類、油杉、其它硬闊、其它軟闊、樟、楊、杉木 11個,運用生物量擴展因子法估算不同森林類型、不同起源、不同林齡結(jié)構(gòu)生物量、碳儲量以及碳密度,運用Excel按不同林齡組、林型、起源統(tǒng)計生物量、碳儲量、碳密度,進而分析森林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以及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凈化作用,并藉此對林場的經(jīng)營管理提出建議。
昆明市西山林場(以下簡稱林場)位于昆明市區(qū)的西北面,地理位置介于東經(jīng)102°21′~102°42′,北緯24°59′~25°09′之間。林場經(jīng)營總面積為 5 000.4 hm2,分布在西山區(qū)、五華區(qū)和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三個行政區(qū)(區(qū)縣)。林場經(jīng)營范圍南起車家壁,北至長蟲山,南北跨度17 km;東起春雨路,西至與祿豐縣交界處的武家箐,東西跨度36 km。
林場區(qū)域?qū)儆诘嶂懈咴瓬\切割中山地形,“湖泊高原”盆地面山地貌,山脈呈南北延伸,地形變化不大。氣候?qū)儆诘途暥雀吆0蔚膩啛釒О霛裥约撅L氣候,年平均氣溫14.1℃。絕對最低氣溫-5.6℃(一月份),最熱月年平均氣溫不超過20℃,絕對最高氣溫31.5℃(五月份),氣溫年較差一般在10℃左右,氣溫日較差9.4~11.1℃。降雨量隨海拔高度變化,年平均降雨量800~1 200 mm,旱季、雨季分明。
2006及2016年森林資源調(diào)查資料表明,林場經(jīng)營范圍沒有變化,林地面積有所增加。有林地面積增加200.1 hm2,比上期增加6.05%,其中,有林地中的純林面積增加721.1 hm2,混交林面積減少569.6 hm2;灌木林面積增加187.2 hm2,比上期增加152.07%,主要為其他灌木林地面積增加。詳見表1。
表1 昆明市西山林場2006—2016年森林資源概況
2006年森林資源統(tǒng)計報告、2016年森林資源規(guī)劃設計調(diào)查報告,林班、小班數(shù)據(jù),森林分布圖。
2.2.1優(yōu)勢樹種生物量估算
運用生物量擴展因子法建立生物量與蓄積量間的關(guān)系,并采用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二次國家信息通報中公布的優(yōu)勢樹種(組)含碳率、木材密度、擴展因子、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值參考值,估算林場森林資源中喬木林生物量。
Bt=Vt×D×BEF×(1+R)
(1)
式中:Bt為某一樹種組(森林類型)的總生物量(t);Vt為某一樹種組(森林類型)的總蓄積量;D為某一樹種組(森林類型)的木材密度(td/hm2·m3);BEF為生物量擴展因子;R為根莖比。結(jié)果見表2。
2.2.2碳儲量、碳密度估計方法
碳儲量取決于生物量和含碳系數(shù)的大小,以各優(yōu)勢樹種不同含碳率、不同地上生物量與地下生物量的關(guān)系,不同的木材密度等角度對各優(yōu)勢樹種碳儲量進行對比,進而估算林場森林植被碳儲量[3]。
C=Bt×CF
(2)
PC=C/S
(3)
式中:C為某一森林類型的森林植被碳儲量(tC);CF為某一樹種生物量含碳率tC/(td·hm2);PC為碳密度(t/hm2);S為某一優(yōu)勢樹種面積hm2。
表2 云南省主要優(yōu)勢樹種(組)基本木材密度、生物量含碳率、生物量擴展因子(BEF)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比值參考值
注:參數(shù)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二次國家信息通報》“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yè)溫室氣體清單”(2003)。
2.2.3經(jīng)濟林、灌木林及竹林的生物量及碳儲量估算方法
對經(jīng)濟林、灌木林及竹林,由于林地復雜,其儲量無法準確測量,在清查數(shù)據(jù)中資料不詳細,無法通過建立生物量與蓄積量的關(guān)系對其進行估算,采用單位面積平均生物量與面積的乘積,再采用生物量乘以生物量含碳率的方法進行估算。
經(jīng)濟林碳儲量= 經(jīng)濟林單位面積生物量×面積×生物量含碳率
灌木林碳儲量= 灌木林單位面積生物量×面積×生物量含碳率
竹林碳儲量=竹林單位面積生物量×面積×生物量含碳率
我國經(jīng)濟林的平均生物量為23.7t/hm2,秦嶺淮河以南的灌木林單位面積平均生物量為19.76 t/hm2,雜竹的平均生物量為47.86 t/hm2。
3.1.1不同優(yōu)勢樹種碳儲量、碳密度估算結(jié)果
依據(jù)2006年、2016年全省第三次、第四次森林資源清查數(shù)據(jù),將林場優(yōu)勢樹種分為11個,對其生物量、碳儲量、碳密度進行了估算,結(jié)果如表3。
總體上,2016年林場森林面積、蓄積比2006年分別增加151 hm2、58 060 m3,碳儲量增加 28 847.93 t。2006年調(diào)查時優(yōu)勢樹種為13個,2016年調(diào)查時優(yōu)勢樹種為21個,以云南省主要優(yōu)勢樹種(組)基本木材密度(D)、生物量含碳率(CF)、生物量擴展因子(BEF)、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比值參考值(R)進行劃分,確定11個優(yōu)勢樹種組,對優(yōu)勢樹種的生物量、碳儲量、碳密度進行了估算,2016年碳密度均大于2006年,各樹種組除云南松、其它硬闊有所下降,其它樹種均不同程度上升,增加最多的是柏樹、桉樹(圖1)。
表3 各優(yōu)勢樹種2006—2016年面積、蓄積、碳儲量、碳密度
圖1 各優(yōu)勢樹種組碳密度、碳儲量對比
3.1.2不同優(yōu)勢樹種碳儲量、碳密度分析
由于各優(yōu)勢樹種的生長特點、木材密度不同,使得其碳儲量、碳密度存在差異(圖1)。2006年,11個優(yōu)勢樹種組碳密度為15.34~47.44 tC/hm2,相差值31.1 t;柏樹碳密度最高。2016年,11個優(yōu)勢樹種組碳密度為13.40~51.31 tC/hm2,相差值37.91,桉樹碳密度最高。
碳儲量的變化與面積有相關(guān)性,相比2006年,2016年云南松、華山松、桉樹、其它硬闊面積減少,云南松、其它硬闊、華山松碳儲量有所下降,但是桉樹面積也下降,碳儲量卻增加。相比2006年,2016年碳儲量增長顯著的有柏樹、櫟類、其它軟闊。
3.2.1林分起源對碳儲量、碳密度的影響
2006年碳儲量,天然林為 51 798.81 t,人工林為 36 061.55 t;2016年,天然林碳儲量為 58 669.61 t,比2006年增長了 6 870.8 t,人工林碳儲量為 58 038.68 t,增加了 21 977.13 t,增加量最大。2016年天然林面積減少128.6 hm2,碳儲量卻增加了 6 870.8 t; 人工林面積增加279.5 hm2,碳儲量增加21 977.13 t(表4)。
3.2.2林分不同起源碳儲量、碳密度分析
天然林、人工林碳密度差異不顯著,與2006年相比,碳密度分別增加了51.6 tC/hm2、49.63 tC/hm2。2006年,總碳儲量為 87 860.36 t,天然林占比為59%,人工林占比為41%;2016年,天然林總碳儲量為 116 708.29 t,比2006年增長了6 870.8 t,人工林碳儲量占比為50%,相比2006年增加了 21 977.13 t,比例增加值最大。天然林碳儲量為 58 669.61 t,相比2006年增加了 6 870.8 t,占2016年總碳儲量的50%(圖2)。
表4 林分不同起源生物量、碳儲量、碳密度對比
圖2 不同起源林分碳密度、碳儲量對比
3.3.1不同林齡碳儲量、碳密度估算
2016年,幼齡林碳儲量相比2006年下降了 13 212.82 t,原因為幼齡林面積下降了620 hm2,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面積分別增加146.2 hm2、175 hm2、338.8 hm2、110.9 hm2,碳儲量也相應增加,中齡林>成熟林>近熟林>過熟林,碳儲量增加與面積增加成正比關(guān)系(表5)。
表5 各林齡2006—2016面積、蓄積、碳儲量、碳密度變化
3.3.2不同林齡面積、碳儲量、碳密度分析
總體上來說,碳密度隨著林齡增加而增長。2016年碳儲量相比2006年顯著增加,與林分生長有直接關(guān)系?,F(xiàn)階段西山林場幼齡林、中齡林分別占森林面積的26%、45%,隨林齡結(jié)構(gòu)的變化,碳密度、碳儲量將逐年增加(圖3)。
3.4.1不同林分類型面積、碳儲量、碳密度估算
喬木林碳儲量2016年比2006年增加 22 912.3 t;針葉林面積增加了167.9 hm2,碳儲量增加 16 143.33 t;闊葉林面積增加552.2 hm2,碳儲量增加 26 051.33 t;混交林面積下降了569.6 hm2,碳儲量減少 22 912.09 t。闊葉林碳儲量增加明顯。針葉林、闊葉林碳密度增加顯著,相比2006年,2016年分別增長了8.84 tC/hm2、9.65 tC/hm2(表6)。
3.4.2不同林分類型碳儲量、碳密度變化
2006—2016年十年間,林場有林地面積凈增200.1 hm2,森林蓄積增加 58 050 m3。碳儲量2016年達到 111 530.27 t,相比2006年的 86 299.63 t,森林碳儲量增加了 25 230.64 t,比2006年增加了23%,呈增長趨勢(圖4)。
2006年總碳儲量86 299.63 t,2016年總碳儲量 111 530.27 t,增加 25 230.64 t,每年碳儲量增加 2 523 t。2006年總碳儲量中,針葉林占28%,闊葉林16%,混交林54%,經(jīng)濟林0.7%,灌木林1.3%。2016年總碳儲量 111 530.27 t,比2006年增加了23%。其中,針葉林碳儲量 40 144.45 t,相比2006年增加 16 143.33 t(圖4);2016年碳儲量中,針葉林占36%,闊葉林36%,混交林24.4%,經(jīng)濟林1%,灌木林2.6%。
圖3 各林齡林分碳儲量、碳密度對比
表6 不同森林類型2006—2016面積、蓄積、碳儲量、碳密度對比
圖4 2006年與2016年各森林類型碳儲量對比
1)各森林類型碳儲量的變化與相應的面積變化成正比,面積增加則碳儲量相應增加;碳密度與林齡成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
2)林場森林資源年齡結(jié)構(gòu)較為年輕,幼、中齡林面積、碳儲量所占比重大。隨著林齡結(jié)構(gòu)的變化,中齡林、近熟林將不斷增加,碳儲量、碳密度相應增長,因此昆明市西山林場的森林資源是一個潛在碳庫。
3)近年來林場加大了人工造林力度,森林資源得到了合理保護,增大了闊葉樹種的種植面積,森林碳儲量逐年增加,闊葉林碳儲量增加顯著,森林所提供的生態(tài)效益隨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