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晶
摘要:近年來,國內(nèi)女性觀眾已然成為了華語影視作品的主要消費力量,但熒幕上女性角色的影響力卻日漸式微,并帶來了女性演員的困境。本文從女性角色在影視作品中的敘事題材、形象塑造及角色命運等方面,分析了華語影視作品中女性角色無法獲得國內(nèi)女性觀眾認可的原因。
關鍵詞:影視作品? ?女性角色? 男權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2-0147-03
一、熒幕女性角色的困境
在2019年FIRST青年電影展中,海清作為女性演員代表,聯(lián)合姚晨、宋佳表達了中年女性演員的困境。她提到:“我們中的大部分人是被動的,有些市場和題材一開始就把我們隔絕在外”,希望借此機會懇求年輕創(chuàng)作者們給予中年女性演員更多出演機會。雖然該言論引發(fā)了爭議,被認為以偏概全,將個人困境歸結到創(chuàng)作群體身上,但其所揭示的,在熒幕上鮮能看到被觀眾認可的中年女性角色形象的現(xiàn)狀,卻是難以逃避的事實。
部分網(wǎng)絡評論認為,中年女性角色在熒幕上的漸弱是由于觀眾審美更加偏好年輕漂亮的女演員,是男權主導的審美強勢性擠壓了中年女性角色的生存空間。然而根據(jù)2019年6月發(fā)布的《中國電影產(chǎn)業(yè)研究報告》,2018全年的觀影人群中,女性觀眾才是電影消費的主導力量。在全國人口男性高于女性的情況下,女性觀眾依然占據(jù)電影觀眾總數(shù)的51.8%。同時,25-29歲以上觀影人群的比例正在減少,29歲以上人群的比例逐步增加。由此可見,隨著電影票價的日益增長,具有經(jīng)濟能力及消費意愿的中青年女性,已經(jīng)成為觀影的主要力量。在女性觀眾群體崛起的同時,女性角色在影院及電視屏幕上卻日益弱化,以女性為主的敘事題材及女性角色似乎無法獲得女性觀眾的青睞??梢?,女性角色的勢弱,并非完全出于男性觀眾的審美選擇,反而有部分源自經(jīng)濟獨立的女性觀眾對熒幕上女性角色的冷淡。
并且,女性角色的勢弱也并非僅僅發(fā)生在中年女性身上,幾乎所有年齡段的女性,都面臨著男性敘事題材的挑戰(zhàn)和擠壓。在2018年四大華語頭部影片《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中,除了《西虹市首富》中出現(xiàn)了一名女性領銜主演外,另外四部電影中或者完全沒有女性主角,或者僅僅出現(xiàn)在敘事副線中。同樣的情況也出現(xiàn)在2019年的頭部影片中。截止至2019年8月,當年票房最高的四部華語影片:《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僅在《流浪地球》中出現(xiàn)了戲份較為重要的女性角色,其余四部均沒有女性主演??梢娛欠衽鋫渑灾鹘牵⒉挥绊懪杂^眾的觀影熱情。相反,不配備女性主角,由男性演員擔綱,取材于家國情懷、同性情誼、理想抱負等傳統(tǒng)意義上的男性題材電影更能獲得市場的青睞。電視劇作品中也呈現(xiàn)了相似的狀況,著重表達家國愛恨社稷情懷的古裝劇《瑯琊榜》一經(jīng)面世便占據(jù)了國劇口碑巔峰。除了其美學造詣、制作精良、演員表演精湛等優(yōu)點外,“女主角戲份少”“著重刻畫男性間的情誼和博弈”等元素,也成為了女性觀眾所追捧的特質。可見,中年女性演員“無戲可演”,并非由于男性審美對女性年齡及容貌的篩選和淘汰,而是女性角色在熒幕上集體失語的冰山一角,是女性觀眾對目前熒幕上嚴重失真的女性角色產(chǎn)生厭倦和抗拒后的自發(fā)性放棄。
二、女性角色不被女性觀眾認可的原因分析
(一)女性角色敘事題材受限
凱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中提到,在父權社會中,男性被賦予了與生俱來的優(yōu)勢性,占據(jù)了更多的公共領域,并順理成章獲得該領域的主導權,女性則被定位于家庭、婚姻等私人領域[1]。這種攜帶著父權標簽的分類方式也體現(xiàn)在影視作品的敘事偏好中。相較于男性題材更多聚焦在家國情懷、職業(yè)抱負、探索拯救等情節(jié),女性角色則頻繁地活躍于感情關系、家庭矛盾、生活與工作的沖突中。如果說男性角色的情節(jié)設定具有向外的延展性,女性角色的故事題材則側重于生活空間向內(nèi)心的擠壓。然而,圍繞著家庭事務進行活動的女性角色,既不符合現(xiàn)代職業(yè)女性的生活現(xiàn)狀,也無法匹配具有自我覺醒意識的女性的自我期待。因此,為了符合女性觀眾的期待,熒幕上的女性角色在角色屬性設定上呈現(xiàn)了從家庭化向事業(yè)化轉變的趨勢。但事實上,雖然這些女性角色擁有了職業(yè)身份,卻依然沒有敘事推進者的身份。這類女性角色的職業(yè)僅僅作為人物設定而存在,在后續(xù)的敘事中往往被刻意忽略,依然將女性角色的情感故事及態(tài)度作為刻畫重點[2]。表面上賦予的社會身份設定,僅僅虛假地迎合了女性對熒幕上“理想自我”的期待,并沒有給女性角色帶來公共領域的敘事行動力,導致了女性觀眾對女性角色所屬敘事題材的不滿。
(二)女性角色形象塑造失真
李天舒在對1994至2013年間獲得華表獎最佳影片獎和優(yōu)秀影片獎中全部現(xiàn)實題材影片中女性角色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女性角色在熒幕上所展現(xiàn)的最突出的氣質是“無私奉獻”及“溫柔體貼”[2]。作為政府主導的官方電影獎項,華表獎對女性氣質的偏好反映了目前華語影視作品中女性角色的性格側重,同時也體現(xiàn)了社會主流標準對女性氣質的期待。傳統(tǒng)主流影視劇中對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大多集中于為了家庭和孩子犧牲自我的妻母,或是為男性提供色欲觀看的女性[3]。這兩類形象均服務于男性觀眾,前者通過女性角色對主體欲望的放棄,肯定了男性角色的核心主體地位;后者則通過提供乖巧美貌的性觀賞物,滿足男性觀眾的戀物幻想。無論是哪一種,都并非真實地反映女性特質,而是通過影視作品迎合男性對女性的期待,因而無法為已經(jīng)具有性別覺醒意識的女性觀眾提供觀賞愉悅。
因此,為了更好地吸引作為消費主力的女性觀眾,華語作品中出現(xiàn)了另一類背道而馳的女性角色。她們在外表上不修邊幅,性格上大大咧咧,行為上粗魯暴力,而男性角色則被刻畫得精致、細膩以及服從。這類與傳統(tǒng)設定完全相反的性別關系從表面看是為了彰顯女性與男性角色的平等,企圖通過去色欲化的方式將熒幕上的女性從凝視客體的位置中解脫出來,并通過對男性角色的掌控獲得補償性的優(yōu)越感,實際上卻步入了另一個極端。這種刻意逆反形象設定,看似是對男性標準的極端化消解,本質上卻反映了對女性特質的不認可。將熒幕典型男性特質生硬地強加到女性角色身上,并不能展現(xiàn)女性自身的特質及價值,反而是對男性特質的頌揚和對性別二元對立的強化,違背了女性題材的初衷[4],同樣無法獲得女性觀眾的肯定。
(三)女性角色命運設定隱含男權價值導向
穆爾維認為,古典敘事文本中,女性的命運有兩種傳統(tǒng)的結局,要么死亡,要么嫁人。這是一種對女性角色進行施虐的方式[5]。華語的敘事文本在類似的男權價值上則展現(xiàn)得更加明顯。注重家庭的女性角色往往得到故事發(fā)展的認可,而注重自身需求的獨立女性角色則更易受到敘事的懲罰。換言之,符合男性期待的女性角色能夠獲得圓滿的結局,不能滿足男性需求的女性角色則很可能下場凄慘。以家庭為中心忍辱負重的形象持續(xù)被主流價值稱頌,獨立果斷的職業(yè)女性卻要頻頻被強調(diào)其孤單無依,在事業(yè)與家庭中舍棄事業(yè)選擇愛人的敘事設定比比皆是?!奥殘錾夏芨赏昝赖呐?,家庭生活卻一團亂麻” [2]的創(chuàng)作傾向暴露了男權思想對于女性應當歸屬家庭領域的潛在假設,忠于自身需求的女性角色在敘事中反復遭遇懲罰的故事也受到了女性觀眾的厭惡。對這類故事的厭惡,歸根到底是對其隱藏的男權價值導向的厭惡。無法在熒幕敘事中展示自我認知的女性,也無法獲得熒幕外女性觀眾的認可。
綜上所述,女性角色在熒幕上的失語,并非是女性角色的絕對缺失,而是熒幕上失真的女性角色無法獲得女性觀眾認可后的影響力消減,反映了女性觀眾對以往影視作品中涉及女性角色的敘事題材、形象塑造以及故事走向的不滿,更體現(xiàn)了有著自我覺醒意識的獨立女性對影視作品中蘊含的男權價值觀的厭惡。
參考文獻:
[1][美]凱特·米利特.性政治[M].宋文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2]李天舒.華表獎獲獎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及道德觀傳播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7年.
[3]吳云霞.電視劇《都挺好》女性視角與形象塑造[J].中國報業(yè).2019,(16).
[4]彭靜,宋濤.女漢子:女性的獨立還是性別的僭越——中西方熒幕上的女性形象對比研究[J].文教資料.2017,(15).
[5]馮芃芃.凝視的性別屬性——女性主義電影理論之女性觀看方式研究[J].婦女研究論叢,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