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蕾歌
【摘 要】粵劇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瑰寶,是大家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許多新的變化,一方面?zhèn)鹘y(tǒng)粵劇形式逐漸沒落,粵劇文化逐漸消解,另一方面,粵劇和其他文化跨界結合產(chǎn)生了新的藝術表達形式;為了更好地推廣粵劇,傳承粵劇文化,結合高校設計課程將粵劇文化符號用視覺傳達的方法進行推廣,結合粵劇中的形態(tài)、臉譜、服飾、道具等進行全新創(chuàng)作,促使粵劇文化更加國際化、年輕化、市場化。
【關鍵詞】粵劇;設計教育;跨界
中圖分類號:J82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6-0006-04
粵劇是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是融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昆山、梆子等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1]。作為戲曲藝術的粵劇因為基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消費人群,將南劇與當?shù)匚幕M行結合,在這個過程中原有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視覺表達形式等產(chǎn)生了獨特的個性,被大家廣為流傳。粵劇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2009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一、粵劇文化符號的跨界現(xiàn)狀
(一)粵劇與文化機構的跨界,傳播挖掘粵劇文化符號的內(nèi)涵,探索粵劇的發(fā)展之路
粵劇文化從演的舞臺藝術走下來和文化結合,產(chǎn)生了以粵劇文化為中心的研究領域,如廣東省有專門的粵劇研究機構,1985年4月7日創(chuàng)辦的粵劇研究中心,1995年更名廣東省粵劇研究中心,主要進行的粵劇文化研究活動有以下幾種,一類是演出和研討會,探討粵劇的歷史和現(xiàn)狀以及未來的道路;第二類是某知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的紀念活動,體驗名家的藝術魅力,了解粵劇文化符號與藝術家表演符號的融合;第三類是藝術匯演和比賽或活動,增加當代粵劇文化的交流和互動,擴大粵劇文化的影響力;第四類,學術研究,擴大對粵劇文化符號解讀的深度和力度,如參與主辦《粵劇研究》期刊。廣東省政協(xié)積極籌劃成立了“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并在恩寧路建立了粵劇藝術博物館。
香港的粵劇團體被政府關注和支持的較少,多是私人性質,因此在演出上因為經(jīng)費而經(jīng)常受制,但是在高校和一些文化機構,如博物館對于粵劇文化的關注度卻是相當?shù)母?,研究也非常的系統(tǒng),對于粵劇的傳承非常寶貴,主要是一些立項的粵劇研究項目和劇本唱片服飾等相關資料的收集與展覽,同時通過書籍專著的形式對粵劇文化進行探討,這種粵劇文化的研究雖然是基于香港的本土文化進行的,但是對于粵劇的研究和發(fā)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其他民間粵劇研究機構,如歐洲粵劇研究會聯(lián)合總會等,他們主要以粵劇文化交流活動為主,將粵劇文化符號在不同的地點和時間進行廣泛傳播。
(二)粵劇與影視跨界,切割重建,結合電影中的聲音效果以及場景表達,使得粵劇文化傳播更具有豐富性、記錄性和重復性,傳播的面更加廣泛
戲劇藝術與電影早在1905年就開始結緣,以京劇大師譚鑫培的《定軍山》為代表,一方面具有記錄的性質,另一方面,戲劇的表達形式和電影的拍攝取景等有了新的融合,雖然喪失了互動的場景感,但是產(chǎn)生了新的表達效果,更加符合一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就像《藝術家》中黑白默片的時代不可逆轉一樣,一種藝術形式的表達也會不斷發(fā)展和變化,我們沒有一成不變的文化繼承方式,文化從來就像流水一樣是活潑的,有生命力的,而且戲曲變得更加平民化,有人說電影是貧窮人的藝術,通過電影的方式使得戲曲走向更多的人。以下是各種劇種和電影的結合,一種是傳統(tǒng)劇目,以愛情、友情、親情等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態(tài)度,如梁祝、追魚、龍女等,表達出對愛情的憧憬,《鎖麟囊》《五女拜壽》表達出對孝對因果報應等價值觀的看法;另外一種是時代特色的劇目,反映一個時代的政治文化生活,如《竇娥冤》《荒山淚》等反映了時代的現(xiàn)實問題。
粵劇與電影結合發(fā)展得最好的是在香港,早期的粵劇電影很多就是基于粵劇的劇本進行的,如《三笑姻緣》《白金龍》《紅梅記》等,一方面使粵劇的傳播面更加寬廣,另一方面粵劇和電影的結合也促使粵劇發(fā)生一些新的變化。直到今天粵劇仍然能在香港電影中窺見,特別是一些武俠、神怪等電影,有人曾做過統(tǒng)計,以粵劇為元素的香港電影超過千部。與香港相比,內(nèi)地粵劇電影雖然有《小周后》《小鳳仙》《傳奇狀元倫文敘》等電影,但是數(shù)量上和香港同類電影相差很多,在群眾的流傳度也弱很多。
(三)粵劇與動畫跨界,將粵劇文化與青少年的生活模式進行新融合,年輕化了粵劇的表達,擴大了粵劇文化的影響層面,探索粵劇文化的破繭之路
粵劇如何與動畫結合,不是由動畫邁向粵劇,而是粵劇主動走向動畫,2004年為了改變粵劇藝術老齡化的現(xiàn)狀,擴大粵劇文化符號在青少年中的傳播力度,知名粵劇藝術家紅線女在2000年提出了改編成動畫的構想,終于在4年后得到實現(xiàn),為粵劇藝術與動漫結合開了先河。隨后有皮影效果的《求神選段》動畫, 3D粵劇動畫《秀才看匾》《百萬家產(chǎn)》等?;泟∨c動畫結合不僅僅是粵劇動畫化,更多的應該是粵劇文化動畫化,粵劇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進行了革新,加上動畫的載體,才能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愛和加入。
(四)粵劇與網(wǎng)絡跨界,雖然獨立的粵劇網(wǎng)絡平臺尚未搭建,但能讓粵劇和現(xiàn)代人的手機平臺方式結合,從而擴大粵劇的文化影響力
戲曲文化的推廣逐漸網(wǎng)絡化,以APP為例,一是專業(yè)APP,如竹棚粵劇APP,粵劇視頻APP;其中竹棚粵劇是以項目的形式對粵劇文化進行研究和推廣,粵劇視頻是以欣賞為主要目標的粵劇文化推廣形式,二是綜合戲曲APP中的粵劇專欄,如河南恒品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在中國首創(chuàng)了戲曲移動互聯(lián)平臺戲緣APP,戲緣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戲曲”的理念下,推出的一款以弘揚中國戲曲文化包含粵劇為核心的手機軟件,通過直播、戲友圈、擂臺、視頻、評戲、約戲,在這個平臺上我們不僅僅是欣賞戲曲,我們更能有互動,APP具有教學的功能、公益的功能、打擂功能、娛樂功能、互動功能以及咨詢功能,極大程度地擴大了我們對戲曲文化的認知面。
二、粵劇文化符號與視覺設計跨界的意義與現(xiàn)狀
(一)粵劇文化與視覺設計跨界的意義
粵劇是一種文化產(chǎn)業(yè),既然作為文化產(chǎn)業(yè),就會具備文化產(chǎn)業(yè)的共性,比如按照工業(yè)標準生產(chǎn)、再生產(chǎn)、儲存以及分配,產(chǎn)業(yè)化推廣的過程中任何對該文化產(chǎn)業(yè)具有保護和推動作用的手段都可以借鑒和使用,從粵劇發(fā)展的歷史和現(xiàn)狀來看粵劇在不改變文化基礎的情況下和電影聯(lián)姻,與動畫拼盤,與互聯(lián)網(wǎng)合作,這是第二類文化產(chǎn)業(yè)和第一類文化產(chǎn)業(yè)的跨界融合,而粵劇文化視覺轉譯思考的是粵劇如何與文化產(chǎn)業(yè)的第三類進行交叉,把粵劇作為品牌進行形象設計,進行整體的文化品牌推廣,讓粵劇文化成為廣東文化的代言人,正如奧林匹克文化的推廣在比賽的基礎上以視覺形象為依托,結合品牌的概念、活動的概念、服務的概念等進行推廣一樣,粵劇文化也需要進行視覺形象的策劃和推廣。
(二)粵劇文化符號與視覺設計跨界的現(xiàn)狀
戲曲文化的視覺品牌在各類電視媒體、網(wǎng)絡平臺和各種大型活動中居多,從現(xiàn)有的戲曲視覺符號來看,符號元素比較雷同,如央視戲曲頻道標志(圖1)中增加了臉譜的元素,第九屆中國戲劇節(jié)(圖2)中將臉譜的元素和蝴蝶進行了結合,而深圳市的戲曲名劇名家展演標志(圖3)也是從臉譜中眼睛的元素出發(fā)進行設計,陜西戲曲廣播(圖4),安徽戲曲廣播標志符號(圖5)也是從臉譜出發(fā),而且標志雷同達到70%,中國晉劇網(wǎng)標志(圖6)是從頭飾出發(fā)進行設計,從6個標志而言,其中以臉譜為元素的有5個,以頭飾為元素的有1個,而且標志的雷同性高,無法將各個戲曲的特色表達出來。
其中以粵劇文化符號為基礎進行的品牌設計和推廣,也多是從臉譜的元素出發(fā),特別是從旦角的元素出發(fā),其中廣州亞運會的文化標志(圖7)為原創(chuàng),中國佛山華光誕以及紅船粵劇網(wǎng)絡的標志(圖8)運用是直接在亞運會標志上進行修改和調整,屬于抄襲,2012年廣西粵劇節(jié)(圖9)的標志也是從臉譜出發(fā),但是結合了粵字,既有類別又有戲曲元素,從整體上看粵劇文化符號在傳播的過程中出現(xiàn)抄襲、雷同的現(xiàn)象很嚴重,標志符號在形態(tài)上和細節(jié)上的展示變化較少。這也說明了粵劇文化雖然是廣東文化的代表符號之一,但是它的設計形式推廣力度等還是很弱的狀態(tài),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設計和傳播推廣。
同時粵劇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基本沒有,在粵劇博物館參觀的人想買粵劇的手信卻遺憾而歸,現(xiàn)在包含粵劇文化符號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圖,在部分學生的虛擬創(chuàng)作作業(yè)中有所體現(xiàn),有文創(chuàng)(圖10)和插畫(圖11)兩種,但是投入市場的卻少之又少,這既是一個遺憾,也是一個機會,粵劇與第三種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的摩擦才剛剛開始,還有很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來進行設計。
(三)粵劇文化符號與視覺設計跨界的課程實踐和方法論總結
1.粵劇文化符號與視覺設計跨界的課程設置
迪利曾說“作為符號學研究的對象,符號活動將為整個人類知識提供一個嶄新的框架和基礎。這個新的框架和基礎將不僅包含所謂的人文和社會科學,而且還包含所謂的‘硬科學和自然科學” [2],以此類推符號活動是一個綜合的多元的文化綜合體,作為符號意義上的粵劇文化不僅僅包含戲曲的符號、音樂的符號、服裝的符號,也包含了文學等的其他符號。丁爾蘇在《符號學與跨文化研究》中所說,“隨著書本文化的節(jié)節(jié)衰退和影視文化的日益擴展,人們對于視覺符號活動加以精確描述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3]”,粵劇文化欣賞人群的縮小,粵劇文化用各種語言進行轉譯并進行表達的需求出現(xiàn),粵劇文化符號的視覺化轉譯也是基于符號的綜合性與粵劇視覺化描述的迫切性而產(chǎn)生的。
粵劇文化符號與視覺設計融合,必須和現(xiàn)實的市場需求以及文化現(xiàn)狀相結合,如何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粵劇文化符號呢,在高校進行文化的設計和展示是方法之一,讓學生以作業(yè)的形式來接觸粵劇文化,加強粵劇文化在年輕人中的普及率;同時我們也通過學生集思廣益去思考如何將粵劇文化符號有效地進行傳達。
在這里通過兩種課程方式,一種是課程中帶入粵劇作為作業(yè)題目,進行單個作業(yè)練習,如品牌設計課程,粵劇就作為其中一個題目進行練習,以下案例就是品牌設計課程中的練習,如包裝設計課程,粵劇也可以做成文化產(chǎn)品進行包裝設計,插畫課程,粵劇元素可以用插畫的形式來表達,傳播課程,粵劇元素可以多元化地進行傳遞。這樣的課程研究方式,會是具體的專業(yè)知識和粵劇文化緊密結合,確保專業(yè)知識的傳授和粵劇文化傳播的準確性;而第二種方式,以專題的形式,如在畢業(yè)設計中以粵劇文化符號的視覺化轉譯為題目,學生將會設計一整套比較穩(wěn)定的粵劇設計作品,既有品牌符號,又有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作業(yè)比較完整,但是耗時間,作業(yè)會比較豐富和多元。
對完成的粵劇文化符號視覺轉譯成果的要求,以品牌設計的課程為例,以粵劇文化符號的品牌設計為內(nèi)容,以粵聲、粵色、粵視、粵境為題材進行設計。
2.粵劇文化符號與視覺設計跨界的成果
首先在通過市場調查部分對粵劇文化進行詳細了解,學生以網(wǎng)絡的形式,針對現(xiàn)在年輕人進行了網(wǎng)絡問卷調查,同時對各個區(qū)的劇院和各個開展文化活動的公園進行實地的訪談、調查和研究。以其中一組為例,調查結果如下圖?;泟〉闹饕蕾p人群在中老年群體中,由于粵劇表演的費用問題、場地問題,集中系統(tǒng)地欣賞和了解粵劇文化的機會比較有限,大家對粵劇文化的熱愛更多地停留在票友、發(fā)燒友的階段,年輕人群對于粵劇文化的了解就更加有限,為了讓更多的人愛上粵劇,了解粵劇文化,將粵劇文化的符號進行提煉,重新思考粵劇的傳播方式,讓更多的人以更加輕松的平臺了解粵劇文化,愛上粵劇文化,從而投入其中來發(fā)展粵劇文化。
其次,關于粵劇文化符號的標志設計,四組同學分別從臉譜(圖12、13、14、15、16)、手勢(圖17)以及服飾等元素出發(fā)進行探索,分別以現(xiàn)代、傳統(tǒng)、古典以及清秀四種不同的方式對粵劇文化符號進行視覺轉譯,在粵劇文化標志的說明中我們可以看到元素符號是出處和結合的方式,特別是從臉譜出發(fā)的粵劇文化符號是一個動態(tài)的粵劇文化符號,除了基本的標志之外,還針對生旦凈末丑不同的角色進行設計,在具體運用時,還結合粵劇的表演和場景進行設計,讓粵劇文化符號不僅僅是個靜態(tài)的設計,更是一個動態(tài)的設計。
再者,在粵劇文化符號的視覺標志設計基礎上進行應用的設計,將粵劇符號結合應用在具體的設計中如辦公用品(圖18、19、20)、戶外廣告推廣、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圖21、22、23)等其他具體的實際項目中,這樣粵化的相關知識和信息,為粵劇文化更加生活化、年輕化進行嘗試,以此擴大粵劇文化的輻射力度。
當然,粵劇文化的應用化設計的面會更加廣泛,并與許多領域進行跨界發(fā)展,形成比如服裝類別、產(chǎn)品類別、室內(nèi)裝飾類別、藝術創(chuàng)作類別等等粵劇文化的新的交叉,一方面強化現(xiàn)代生活的設計元素的文化性,另一方面探索粵劇文化的多元性,就粵劇文化本身這塊寶藏而言,雖然學生的作業(yè)只體現(xiàn)了冰山一角,但是未來可以發(fā)展的空間還是非常大的,通過各個領域的人在視覺化元素上進行拓展,可以挖掘出更多的符號,強化粵劇的傳播。
最后,通過對粵劇文化符號與視覺設計跨界,讓學生對粵劇文化有了一定的認識,課程作業(yè)本身就是一個粵劇文化普及的過程;同時通過視覺化的轉譯,讓我們對粵劇的認識角度得到多元化拓展,關注到更多不同的細節(jié),而且粵劇的視覺化轉譯是基于一定的傳播原理和品牌定位的,符合視覺傳達的規(guī)律,能更加有效地推廣粵劇文化。
總之,粵劇文化走到今天,我們不僅僅要將其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進行保護,更要延承它的血脈讓它活化,通過借鑒現(xiàn)代市場的經(jīng)驗,結合設計的規(guī)律,將粵劇文化符號進行提煉,并進行視覺化轉譯有助于解碼粵劇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粵劇文化、喜歡粵劇文化,從而傳承粵劇文化,創(chuàng)新粵劇文化,讓粵劇文化能真正地煥發(fā)出生命的光彩來。
參考文獻:
[1]梁靜. 淺論廣東音樂與粵劇的關系[J]. 南國紅豆,2014,(03):32-33.
[2]約翰·迪利,張祖建譯,符號學基礎(第六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31頁.
[3]丁爾蘇.符號學與跨文化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