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持
積水空明,藻、荇交橫,竹影斑駁……月光所到之處,萬物鍍上一層清冷的光輝。
夢回宋朝,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他白天耕種,只有夜深人靜時,才能享受一份清閑,拋開白天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已到入睡時分,蘇軾卻不想辜負(fù)這大好的月色。可如今又有誰愿與他為伍?正所謂“千金易得,知己難求”,蘇軾遇見了同樣被貶謫黃州的張懷民——最高級的靈魂契合,最極致的心靈相知。“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碧K軾與張懷民相約步于庭中,這里月光澄澈,竹影斑駁,幽靜清新。望著這一輪明月,蘇軾是否會念起遠(yuǎn)在他鄉(xiāng)的親人?是否會想起曾經(jīng)提攜陪伴自己的良師益友?是否會感慨宦海起伏、坎坷不平的人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绷攘葦?shù)語,意味雋永,景色雖美但掩蓋不了蘇軾此時復(fù)雜的心緒。
蘇軾深知:自己一生的歸宿不是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自己是為大宋王朝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yè)而活?!拔嵘峡膳阌窕蚀蟮?,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彼冋妫|(zhì)樸,率性而為。因為率性,他吃盡苦頭,但始終樂觀開朗地面對生活中的狂風(fēng)驟雨、荊棘叢林。
夕陽亦是旭日,在它走下山去,收盡蒼涼之際,也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艷艷朝輝之時。每一次貶謫,對他人來說,或許是人生低谷;但對蘇軾來說,是重新開始。無論到何處,蘇軾都有著一份“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安然,“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dá)。蘇軾堅守初心,造福百姓,瀟灑自信,享受詩意人生。
廟堂之高,江湖之遠(yuǎn),與其在宦海沉浮,追逐名利,不如像蘇軾一樣隨緣自適,坦蕩曠達(dá)。從古到今,滄桑巨變,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但曠達(dá)樂觀的胸懷永遠(yuǎn)是心里的一處芬芳。
(江蘇南通市海門區(qū)東洲中學(xué)1915班)
點評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以真情實感為依托,起于當(dāng)起,止于當(dāng)止,猶如行云流水,達(dá)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小作者由景生情,由情入理,直至抵達(dá)大文豪的靈魂深處,積極思索人生的價值:人,只有立志成為正人君子,他的人生才會清清白白,像積水空明一般美麗。
(曹津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