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燕
[摘? ? ? ? ? ?要]? 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生成,增強漢語言專業(yè)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立足學科實際,閱讀能力、誦讀能力、寫作能力、研究性學習能力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構成要素。著重從提升學生閱讀質量、構建實訓與實踐相結合的平臺、完善課程教學與評價、關注應用型師資素養(yǎng)的發(fā)展等方面提出建議。
[關? ? 鍵? ?詞]? 漢語言文學;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 H109.4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23-0202-02
不同專業(yè)學科,在知識構成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上,側重點也有所不同。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涵蓋語言和文學兩大部分。語言方面,有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之分;文學方面,有古漢語文學、現當代漢語文學之別。對于不同的文學作品,既要關注字詞句等基礎性積累,又要強調文學作品的賞析與審美意蘊的挖掘。隨著核心素養(yǎng)時代的到來,基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應該如何去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現就此展開探究。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核心素養(yǎng)
從學科發(fā)展來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身是不斷變化的。傳統(tǒng)的教育目標,強調對教材知識的講授,以考試來評價學生的掌握情況。在核心素養(yǎng)時代,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素養(yǎng)內涵又是什么?簡要歸納為一種修養(yǎng)、兩種意識和四種能力。所謂修養(yǎng),表現在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歷史性審視態(tài)度。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抑或是唐詩、宋詞,從歷史文化的沉淀中,學生應學會尊重文學歷史。所謂意識,表現在對文學作品的審美意識以及古為今用的開拓意識。如何領會漢語言文學的魅力?對當代大學生來說,要從文學作品閱讀中,明事理,懂人情,能夠從作品所表達的情感中獲得練達。學會欣賞文學作品,理解文學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能夠從中培養(yǎng)正確的、積極的主觀認知力。同時,在漢語言文學學習中,還要從文學積淀中,運用發(fā)展的眼光來審視文學作品及其思想內涵,能夠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古為今用中注入鮮活生命力,發(fā)展學生的開拓精神。立足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其必備素能體現在閱讀理解、誦讀表達、寫作與研究性學習力上。語言和文學是構成漢語言文學的基礎,從識文字、讀文學中,學生要具備扎實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夠從文學作品中獲得應有的文學思想與價值。誦讀與表達能力,體現在對漢語言文學的讀懂、欣賞與表達上。能讀、能思、能表達,夯實學生的漢語言文學思辨力。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要能夠從文學作品賞析中,明辨是非、對錯,提煉有價值的認知與思想。寫作能力主要考查學生對語言文字書面表達與運用,能夠從教育教學、文案寫作等實踐中,增強語文綜合應用能力。研究性學習是在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掌握的過程中融入思考與論辯的能力,體現學生的文學邏輯思維與創(chuàng)新性見解。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核心素養(yǎng)的構成要素
從專業(yè)特點與就業(yè)方向來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核心素養(yǎng)的構成要素主要有閱讀、誦讀、寫作和研究性學習。
(一)閱讀素能
閱讀是學習語文、強化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而言,尤為重要。何為閱讀素能?主要體現在選取閱讀內容、科學的閱讀方法以及評估閱讀效果上。讀什么?主要回答選擇什么樣的閱讀內容。不同的讀物選擇與學生自身的閱讀思維格局和視野密切相關。當前的大學生,大多對流行、暢銷讀物、視覺化傾向的書籍感興趣,如網絡小說、影視劇等作品,而對經典名著涉獵偏少。在閱讀范圍上,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多以專業(yè)書籍為主,傾向于文學類圖書,對社科類書籍、自然科學類圖書閱讀較少,導致知識結構片面性強。在閱讀方法上,缺失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如很多大學生以粗讀、略讀為主,甚至倡導碎片化閱讀、拆解性閱讀,導致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不完整。在閱讀效果評價上,很多大學生對文學作品理解不透,對作品的主旨、意蘊、價值等一知半解,含混模糊。這樣必然會影響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職業(yè)選擇。
(二)誦讀素能
誦讀能力主要體現在朗讀與朗誦方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要注重自我誦讀素能的養(yǎng)成。在文學作品閱讀中,通過品讀、鑒賞文學作品,從語言表達、審美感受、文化傳承等方面,聯系和豐富學生的文學認知力,積累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誦讀能力,對未來走向工作崗位、提升自我文學審美品位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但很多大學生在誦讀方面不積極、不主動。如在古典文學作品、現代文學誦讀中,沒有情感,語速過快,未能抓住作品的節(jié)奏與語調變化,制約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誦讀能力是構成學生語言技能的重要條件,在作品誦讀中,把握和領會文學作品的情趣和神韻,促進學生文學修養(yǎng)的獲得。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沒有捷徑,需要學生在長期的誦讀實踐中積累。在漢語言文學作品的誦讀方面,學生從不同年代作品、不同作者作品的廣泛閱讀和思考中,感悟文學作品的思想與見解,增強文學作品所傳遞的真、善、美的體認能力。
(三)寫作素能
除了讀、誦外,還要關注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寫作是言語知識、能力輸出的重要體現,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來講,通過寫作來展現自身扎實的文字功底,來錘煉自我核心競爭力。寫作在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在寫作范圍上,包括基礎寫作、新聞寫作、應用文寫作、文學文體寫作、學術論文寫作等內容。不同寫作方向,需要學生參照和借鑒相關文體格式及要求,靈活駕馭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觀點。寫作實踐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綜合能力養(yǎng)成的重要任務,學生在不同文體寫作中,要掌握相應的規(guī)范、格式、要求,在語言表達上,要做到嚴謹、錘煉,如立意要客觀、構思要合乎邏輯、思辨要嚴謹有序。要強調學生問題意識的激發(fā),能夠從寫作實踐中,注重分析、論證方法的正確運用。如新聞寫作中,要從消息、通訊、新聞評論等方面進行訓練。另外,強化學生個性化寫作能力,要結合漢語言文學學科特點,鼓勵學生多寫、多練、多實踐,夯實寫作基礎。
(四)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強調學生自主性,關注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探究能力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反映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方面,也是構成專業(yè)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能力。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來說,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誦讀能力、寫作能力,這些都是構成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基本條件。研究性學習能力,更是展現學生專業(yè)化、綜合性素能的基準點,也是提高學生未來就業(yè)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對每個學生來說,研究性學習并非僅限于研究型人才,而是需要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能夠自主、自覺去學習,在學習實踐中敢于質疑、善于反思,懂得合作,突出探究。當下,很多學生缺乏質疑精神,對所學專業(yè)知識并未保持良好的學習自覺性。研究性學習能力的養(yǎng)成,需要從學習、理解、實踐、創(chuàng)作中,注重知識的遷移與能力的建構,逐步完善自我文學素養(yǎng)。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路徑
(一)提升閱讀質量,強調學生的思維訓練
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育中,閱讀是貫穿始終的重要內容。閱讀,要從質與量上強調對學生閱讀思維的發(fā)展。平時的課程教學,除了布置相應的課外閱讀任務外,還要強調學生閱讀質量的提升。具體而言,一要注重閱讀素材的多樣性。注重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確保學生閱讀內容的經典性、時代性與研究性。向學生推薦展現人類命運的永恒之書,讓學生從經典文獻閱讀中獲得啟發(fā),提高學生的閱讀品位。如對文獻的選擇,要突出代表性,要讓學生認識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強閱讀的權威性,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二要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引。怎樣去讀書?很多時候,教師忽視對學生讀書方法的指導,導致學生的閱讀質量無法保證。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不同閱讀內容,向學生推薦不同的閱讀方法。三要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讀寫結合,有助于增進學生對作品的深刻理解,如利用讀書筆記、問題交流、讀后感等方式,讓學生在閱讀中內化與重建知識。另外,加強學生閱讀批判思維的啟發(fā),從閱讀中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銜接實訓與實踐,兼顧閱讀與誦讀素能養(yǎng)成
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核心素能培養(yǎng)中,要讓學生從知識的學習、體驗中,增進對知識的遷移與運用。將實訓課程與實踐平臺相結合,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明確專業(yè)核心素能目標,兼顧閱讀與誦讀素能。如開設中外經典作品誦讀活動,從作品賞析、誦讀訓練等方面,激活學生的閱讀自主性。開設新聞采訪與寫作實訓課程,注重學生寫作實踐能力的養(yǎng)成,通過寫作實踐來促進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解讀能力。二是強調就業(yè)導向,引入分層實踐。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就業(yè)方向較廣,如針對中小學教育崗位,以課堂教學設計、個人試講、文學作品解讀等為主,開展師范生技能大賽、誦讀與創(chuàng)意寫作比賽、語文知識素養(yǎng)大賽等活動,夯實教學崗位技能。三是完善校內外實踐教學體系,與地方教育機構、企業(yè)、單位等展開實習、實踐合作基地建設,促進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綜合素能。
(三)突出課程教學與評價,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力
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課程教學質量,要從“教”與“學”兩方面,構建良性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與評價,要轉變過去教師主講、學生被動學習模式,在課程作業(yè)設計上,走出識記性、主觀性知識占比過多的窠臼,要強調問題貫穿教學模式,以問題為驅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同時,強調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圍繞課程章節(jié)重難點,注重問題啟發(fā)性,開展討論學習、合作探究,激活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批判與論證。在考核方式上,加大過程考核比重,讓學生將功夫下到平時。在課堂評價上,將出勤、課堂發(fā)言、作業(yè)完成、閱讀報告、主題論文寫作等融入綜合評價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素能。
(四)注重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學質量
教師是課程教學的引領者,也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促成者。一要加強師資隊伍多元化建設。引入應用型師資人才,特別是聘請漢語言文學與其他相關領域優(yōu)秀的職業(yè)人才、專家學者等,補充到師資隊伍中。二要注重對現有教師進行專業(yè)化培訓,特別是在教學方法、知識結構、實踐能力等方面,豐富師資綜合素養(yǎng)。三是對教師的分型考核要落實。扭轉以科研為主的考核指標,將教師按教學型、教學科研型、科研型分類,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讓每一類教師都能夠發(fā)揮所長,提高教師團隊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尤平.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思路[J].當代教研論叢,2019(8):19.
[2]邸宏香,溫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育教學改革探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38(9):159-161.
編輯 鄭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