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慎
諸葛亮是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也是智慧的化身,俗語“三個臭皮匠,能頂一個諸葛亮”即是明證。人們把諸葛亮作為智慧的化身,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其實,在三國時代,諸葛亮的智慧主要是“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咸得其要云”①(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35《蜀書·諸葛亮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927頁。,并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志向是輔佐劉備統(tǒng)一全國,興復(fù)漢室。而要統(tǒng)一全國,蜀漢的主要對手是曹魏,盟友是孫吳。在對曹魏的戰(zhàn)爭中,蜀漢最大的瓶頸是糧草的供給,這是諸葛亮始終難以釋懷的問題。蜀漢偏安一隅,其地盤、物產(chǎn)、人才既不能與孫吳相比,更不能與地大物博的曹魏相比,因而在對曹魏的屢次北伐中,諸葛亮遭逢了曹叡、曹真、司馬懿、張郃、郝昭、郭淮、費曜、辛毗等一大批一流人才,他們始終堅持“固守要害,不與爭鋒”而等敵方糧盡退兵的策略,縱使諸葛亮頻頻用計,對方基本上不為所動,因而諸葛亮只得無功而返。
在魏、蜀、吳三國中,魏最強大,吳次之,蜀最弱。蜀要攻魏,必須聯(lián)合盟友吳國,東、西兩線同時進攻,方有成功的希望。作為三國中最弱小者蜀的執(zhí)政者,諸葛亮多次北伐曹魏的目的是什么?對此,學(xué)術(shù)界主要有兩種觀點:
1.“以攻為守”說
“以攻為守”說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的歷史學(xué)家王夫之,他說:“夫公固有全局于胸中,知魏之不可旦夕亡,而后主之不可起一隅以光復(fù)也。其出師以北伐,攻也,特以為守焉耳。以攻為守,而不可示其意于人,故無以服魏延之心而貽之怨怒?!雹伲鳎┩醴蛑?,舒士彥點校:《讀通鑒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71頁。他又說:“以是知祁山之師,非公初意,主闇而敵強,改圖以為保蜀之計耳。公蓋有不得已焉者,特未可一一與魏延輩語也?!雹冢鳎┩醴蛑媸繌c校:《讀通鑒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71頁。王夫之所謂諸葛亮的“保蜀之計”,其具體情況是:“秦隴者,非長安至要地,乃西蜀之門戶也。天水、南安、安定,地險而民強,誠收之以為外蔽,則武都、陰平在懷抱之中,魏不能越劍閣以收蜀之北,復(fù)不能繞階、文以搗蜀之西,則蜀可鞏固以存,而待時以進,公之定算在此矣。公沒蜀衰,魏果由陰平以襲漢,夫乃知公之定算,名為攻而實為守計也?!雹郏鳎┩醴蛑?,舒士彥點校:《讀通鑒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71頁。
清代學(xué)者劉獻廷,也認為諸葛亮的北伐是“以攻為守”,他說:“孔明之出祁(案原文作岐)山,以攻為守者也。隆中已知天下大勢終于三分矣,而出師不已者,不如此,欲求三分,不可得也。譬之弈棋,能侵人,始能自治;否則,坐而待之耳。彼譙周輩何足知之?!雹埽ㄇ澹﹦I廷撰,汪北平、夏志和點校:《廣陽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第32頁。
今人陳邇冬先生,對王夫之“以攻為守”說大加贊賞,他說:
現(xiàn)荊州已失,“出宛洛”一路已絕,只有出“秦川”一路了。環(huán)境變了,攻守戰(zhàn)略也因之而變。出秦川則子午谷為奇中之正,出祁山為奇中之奇。奇中之奇是“舍正道而弗由”,明是出兵北伐,實是避開正面決戰(zhàn),把魏大軍吸引向西,是“以攻為守”的戰(zhàn)略部署。后姜伯約又繼之,亦步亦趨,成為長期國策。還是王船山說得好:“以是知祁山之師,非公(諸葛)初意,主(劉禪)闇而敵強,改圖以為保蜀之計耳!公蓋有不得已焉者,特未可一一與魏延輩語也?!雹蓐愡兌骸队晌貉诱f到子午谷》,載氏著《閑話三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第136頁。
陳邇冬先生不僅支持王夫之“以攻為守”說,而且認為諸葛亮的后繼者姜維,其北伐的目的也是“以攻為守”。
易中天先生對諸葛亮的北伐,亦持“以攻為守”說。⑥易中天:《三國紀(jì)》,杭州:浙江出版集團、浙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第136頁。
2.“廣拓境土,徐圖中原”說
“廣拓境土,徐圖中原”說的代表人物是張大可、吳景山先生,他們說:
以諸葛亮之智,明知伐魏不勝,又為什么要勞民傷財呢?一般的看法認為是諸葛亮“以攻為守”。這既不符合客觀實際,更不符合諸葛亮的本志。因為“以攻為守”,只可能在兩軍決戰(zhàn)中作為戰(zhàn)術(shù)運用,而決不可用為以弱抗強的基本國策。……他駐屯漢中,采取的是進攻的策略,其戰(zhàn)略是蠶食魏涼州、雍州,廣拓境土,徐圖中原。具體實施,先取隴右。⑦張大可、吳景山:《諸葛亮傳》,載譚良嘯、張大可主編《三國人物評傳》,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第170頁。
這二位先生的觀點,可謂真知灼見,那它們又是怎么來的呢?
蜀漢的謀士法正,在勸劉備攻取益州的門戶漢中時說,若據(jù)有漢中,“廣農(nóng)積谷,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雹啵〞x)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37《蜀書·法正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961頁。據(jù)此可知,張大可、吳景山先生“蠶食魏涼州、雍州,廣拓境土,徐圖中原”說是對法正“中、上”二計綜合后得出的。
以上兩種觀點,筆者認為第二種觀點更符合當(dāng)時實際情況。
根據(jù)《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后主傳》、《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等史料記載,諸葛亮的北伐共有以下六次:
第一次:蜀漢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揚言由斜谷道取郿,派趙云、鄧芝為疑軍,據(jù)箕谷,吸引了魏大將軍曹真的主力。諸葛亮則親率大軍攻祁山(在今甘肅禮縣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yīng)亮,關(guān)中響震。但在這樣大好形勢下,諸葛亮卻一反常態(tài),對于宿將魏延、吳懿等不用,而是忘記劉備生前的囑托,違眾用毫無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參軍馬謖去守街亭(今甘肅天水市東南),①(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39《蜀書·馬良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984頁。馬謖“舉動失宜”,結(jié)果被魏名將張郃擊敗,諸葛亮進無所據(jù),只好“拔西縣千余家,還于漢中”,揮淚斬馬謖。
第二次:建興六年(228)冬,諸葛亮復(fù)出散關(guān),圍陳倉,糧盡退。魏將王雙率騎兵追趕諸葛亮,亮與戰(zhàn),破之,斬雙,還漢中。
第三次:建興七年(229)春,諸葛亮派遣陳式攻打武都(治所在今甘肅成縣西北)、陰平(治所在今甘肅文縣西北),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諸葛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西和縣北),郭淮退還,遂平二郡。
第四次:建興八年(230),諸葛亮“使(魏)延西入羌中,魏后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zhàn)于陽谿,延大破淮等。”②(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40《蜀書·魏延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002頁。這里的“費瑤”,也就是“費曜”。由于此功,魏延升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jié),進封南鄭侯。陽谿,在今甘肅渭源縣東北,一說在武山縣西南。③史為樂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上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5年,第1147頁。當(dāng)以后者為是。
第五次:建興九年(231)春二月,諸葛亮復(fù)出軍圍祁山,始以木牛運。魏司馬懿、張郃救祁山。夏六月,諸葛亮糧盡退軍,張郃追至青封,與亮交戰(zhàn),被射殺。
第六次:建興十二年(234)春正月,諸葛亮由斜谷出兵,始以流馬運。秋八月,病逝于渭濱。
有學(xué)者認為:“在諸葛亮與魏的六次戰(zhàn)爭中,從嚴格意義上說,稱得上北伐的只有第一、第二、第五和第六這四次。其中出兵祁山的只有第一和第五這兩次?!雹埽廴眨萁鹞木┲?,何曉毅、梁蕾譯:《三國志的時代:后漢三國歷史》,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第161頁。其說似可商榷。史念海先生說:“諸葛亮由祁山迂回,前后兩次。在進攻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肅成縣西北)和陰平郡(治所在今甘肅文縣西北)那一次,魏軍想乘間邀擊,諸葛亮還曾親自進至建威城(今甘肅西和縣北)。建威城就離祁山不遠,應(yīng)該屬于一個地區(qū)。這樣說來,諸葛亮六次向關(guān)中進攻,其中三次都在祁山?!雹菔纺詈#骸逗由郊匪募?,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1年,第315 -316頁。史先生的話,無疑是有道理的。又西漢隴西郡的11 縣中有羌道(師古曰:“《水經(jīng)》云羌水出羌中參谷?!保蓿|漢)班固:《漢書》卷28下《地理志第八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610頁。東漢時羌道歸入武都郡7城之一。⑦(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志第23《郡國五·武都郡》,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3518頁。由此看來,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派魏延西入“羌中”,應(yīng)是東漢武都郡的“羌道”,屬羌人聚居區(qū)。劉琳先生指出:“陽溪必在南安郡境。南安郡轄今隴西、武山等縣地,陽溪當(dāng)在武山西南一帶?!雹啵〞x)常璩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校注》卷2《劉后主志》,成都:巴蜀書社,1984年,第559頁。甚確。這樣說來,在諸葛亮與魏的六次戰(zhàn)爭中,出兵祁山者應(yīng)有四次,除第一、第五兩次外,第三、第四兩次也算。
《隸釋》卷四《司隸校尉楊君孟文石門頌》載:
高祖受命,興于漢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漢詆焉。后以子午,途路澀難,更隨圍谷,復(fù)通堂光。凡此四道,垓鬲尤艱。
秦漢時期,越秦嶺南下入蜀漢至少有四條道路相繼開通,有的歷經(jīng)修治使通行能力得以加強,然而與其他各地區(qū)之間的交通聯(lián)系相比,依然“途路澀難”“垓鬲尤艱”。①王子今:《秦漢交通史稿》(增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3年,第293頁??梢?,秦漢時期,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故道)雖已開通使用,但“途路澀難”、“垓鬲尤艱”。
清代學(xué)者顧祖禹指出:“所謂入關(guān)中之道三者,一曰褒斜道,二曰倘駱道,三曰子午道也。”②(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jì)要》卷56《陜西五》,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2663頁。從陳倉道也可入關(guān)中,顧祖禹之所以沒有提它,可能是因為“故道”(陳倉道)“多阪,回遠”③(東漢)班固:《漢書》卷29《溝洫志》,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681頁。的緣故。至于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的軍事和交通價值,顧祖禹也做了闡發(fā),他指出:“《華陽記》:‘子午、駱谷、褒谷并為漢中北道之險,而駱谷尤近。’……《洋州志》:‘州之要地有三……要地者,褒谷、駱谷、子午谷也?!雹埽ㄇ澹╊欁嬗碜R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jì)要》卷56《陜西五》,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2664頁。可見,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為漢中進入關(guān)中的三條主要通道,尤以儻駱道近捷。
三國時期,秦嶺山脈成為魏蜀兩國的疆界。秦嶺上的陳倉、褒斜、倘駱和子午四條谷道(圖一),都曾經(jīng)被魏國用作南攻的道路。同樣,這四條谷道,蜀漢也可用作北攻曹魏關(guān)中的道路。不過,由于“蜀的漢中到魏的關(guān)中、隴右間的各條路線以漢中為中心呈放射線狀穿過秦嶺山脈,蜀如果伐魏,則各路大軍被遠隔分散,無法呼應(yīng),很容易被魏各個擊破,而魏如果攻蜀,則各路大軍會師漢中非常有利。”⑤[日]金文京著,何曉毅、梁蕾譯:《三國志的時代:后漢三國歷史》,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第157 -158頁。有鑒于此,諸葛亮北伐時往往出兵一路。即使出兵兩路,也有所側(cè)重,如第一次北伐斜谷一路為疑兵,而祁山一線才是主力。下面,就對諸葛亮北伐時有可能選擇的幾條谷道加以闡述:
圖一 三國時期魏國曹真進攻蜀漢圖(選自史念?!逗由郊返谒募?/p>
在北伐中,諸葛亮認為魏延出兵子午谷是冒險,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①(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40《蜀書·魏延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003頁。。這里的“坦道”,就是祁山(今甘肅西和縣北)一線。祁山在秦嶺的西側(cè),距關(guān)中較遠。
諸葛亮之所以要這樣迂回進攻,主要有這幾個原因:一是避開秦嶺的險阻;二是祁山這條道路易于進軍;三是祁山周圍各處產(chǎn)麥,就地取食,可以解決部分軍糧問題。②史念海:《河山集》四集,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1年,第316頁。對于北伐中諸葛亮多走祁山一線的原因,侯甬堅先生也做了分析,他說:“從漢江上游進入西漢水(今嘉陵江源頭)谷地,可轉(zhuǎn)向渭河上游和洮水流域的天水、南安、隴西諸郡,其道路近捷可行,祁山正為西漢水北岸之山,山上有城,能窺視歸于黃河、長江兩大水系的各條支流,是為地理上的南北方在西部地區(qū)的一個分岔點。出于避開秦嶺山險和關(guān)中魏軍主力,奪取隴右的糧食、土地和人民,便于從渭河上游自上而下俯攻關(guān)中的戰(zhàn)略思考,以及隴右民心傾向于蜀等原因,諸葛亮及其后繼者一直將祁山一線當(dāng)作出兵捷徑,北伐曹魏的主攻方向?!雹酆铕畧裕骸秴^(qū)域歷史地理的空間發(fā)展過程》,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51 -152頁。
綜合史念海與侯甬堅兩位先生的觀點,諸葛亮北伐多走祁山一線的原因有:第一,避開秦嶺的險阻和魏軍主力;第二,祁山這條道路易于進軍;第三,奪取隴右的糧食、土地和人民,補給軍隊;第四,隴右民心傾向于蜀;第五,便于從渭河上游自上而下俯攻關(guān)中。
由于走祁山一線有諸多的有利條件,所以在諸葛亮的六次北伐中,其中四次走的就是祁山一線。
陳倉道,“由寶雞南行,過秦嶺,經(jīng)鳳縣、甘肅徽縣,沿嘉陵江而下,由略陽東南行,通到漢中。這條通道的北端是寶雞,寶雞在古代稱為陳倉,故叫作陳倉道。”④《陜西軍事地理概述》編寫組編:《陜西軍事地理概述》,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0頁。
陳倉道也就是“故道”。西漢初年,劉邦“從杜南入蝕中”時用張良之計,“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亦示項羽無東意”⑤(東漢)班固:《漢書》卷1上《高帝紀(jì)第一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29頁。,但他后來卻潛“引兵從故道出襲雍,雍王(章)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雹蓿|漢)班固:《漢書》卷1上《高帝紀(jì)第一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31頁。劉邦潛引兵所走的“故道”,也就是“陳倉道”。
散關(guān)為陳倉道上著名關(guān)隘。唐李賢注說:“散關(guān),故城在陳倉縣南十里?!蓖硖迫硕庞诱f:“散關(guān)舊關(guān)城在寶雞縣南?!?/p>
侯甬堅先生說:“散關(guān)位于陳倉西南,地當(dāng)秦嶺咽喉,據(jù)守散關(guān)對保證陳倉安全有利,且可馳援其他地區(qū)?!雹吆铕畧裕骸秴^(qū)域歷史地理的空間發(fā)展過程》,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51頁。此說有理。
陳倉道,也是諸葛亮的主攻方向之一。
魏明帝泰和二年(即蜀后主建興六年,228),魏大將曹真“以亮懲于祁山,后出必從陳倉”,乃“使將軍郝昭、王生守陳倉,治其城”⑧(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9《魏書·曹真?zhèn)鳌?,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81頁。。這一年,因魏將曹休被東吳陸遜打敗,關(guān)中魏軍部分東下,諸葛亮認為有可乘之機,便于冬季出散關(guān)而圍陳倉。及至,“怪其整頓,聞知昭在其中,大驚愕?!雹幔ㄋ危肥纷跷某赛c校:《太平寰宇記》卷30《關(guān)西道六·鳳翔府·寶雞縣》,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641頁??酌魉芈劇罢言谖饔型鳌?,想著攻城不容易,就派郝昭的同鄉(xiāng)而現(xiàn)為蜀監(jiān)軍的靳詳去勸降郝昭,郝昭因其家族在洛陽為人質(zhì),絕不投降,無奈,諸葛亮就以數(shù)萬人進攻只有一千余人固守的陳倉城,云梯沖車,晝夜進攻,二十余日,孔明無利,會費曜等救兵至,孔明乃引去。①(宋)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卷30《關(guān)西道六·鳳翔府·寶雞縣》,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642頁。
諸葛亮出散關(guān)而圍陳倉之所以失利,是因為魏事先有了防備,這是諸葛亮六次北伐中走陳倉道僅有的一次。
褒斜道,“由眉縣溯斜水(斜谷河)而上,越秦嶺,沿褒水而下,通到漢中。因其連接褒、斜二谷,故稱褒斜道?!雹凇蛾兾鬈娛碌乩砀攀觥肪帉懡M編:《陜西軍事地理概述》,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0頁。
漢武帝時,皇帝拜御史大夫張湯之子張卬為漢中守,“發(fā)數(shù)萬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③(東漢)班固:《漢書》卷29《溝洫志》,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681頁。。
據(jù)《金石萃編》卷五《開通褒斜道石刻》載,“永平六年,漢中郡以詔書受廣漢、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開通褒斜道”。后漢安帝延光四年(125)乙亥,“詔益州刺史罷子午道,通褒斜路”④(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6《孝順孝沖孝質(zhì)帝紀(jì)》,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251頁。。唐李賢注曰:“褒斜,漢中谷名。南谷名褒,北谷名斜。首尾七百里?!?/p>
褒斜道,也可簡稱“斜谷道”。顧祖禹說:“今南褒北斜,兩谷高峻,中間褒水所經(jīng),曹操所言‘五百里石穴耳’。”⑤(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jì)要》卷56《陜西五》,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2666頁。曹操數(shù)言“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⑥(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14《劉放傳》裴松之注引《資別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458頁。,指的就是斜谷道的“深險”。
魏明帝泰和四年(230),魏大司馬曹真表欲數(shù)道伐蜀,從斜谷入。陳群以為:
太祖昔到陽平攻張魯,多收麥豆以益軍糧,魯未下而食猶乏。今既無所因,且斜谷阻險,難以進退,轉(zhuǎn)運必見鈔截,多留兵守要,則損戰(zhàn)士,不可不熟慮也。⑦(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22《魏書·陳群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635頁。
陳群認為“斜谷阻險,難以進退”,而且“轉(zhuǎn)運必見鈔截”,于是皇帝同意陳群的建議,不同意曹真出兵斜谷道;這也說明,斜谷主要控制在蜀軍手中。
在諸葛亮的六次北伐中,第一次兵分兩路:趙云、鄧芝一路雖出斜谷,卻是疑兵,用以吸引曹真的魏軍主力;而諸葛亮所率蜀軍出祁山者,才是主力。
最后一次從斜谷出兵北伐,諸葛亮在糧草儲備上做了充分準(zhǔn)備。蜀后主建興十年(232),諸葛亮在黃沙休士勸農(nóng),作流馬木牛畢,教兵講武。建興十一年(魏明帝青龍元年,233)冬,諸葛亮使諸軍運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閣。⑧(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33《蜀書·后主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896頁。蜀后主建興十二年(魏明帝青龍二年,234)春,諸葛亮率大軍十萬從斜谷出兵伐魏,同時遣使約吳同時大舉。⑨(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72“魏紀(jì)四·明帝青龍二年(234)”,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2291頁。諸葛亮至郿,大軍在渭水南岸扎營,司馬懿也引軍渡過渭水,背水為營抗拒諸葛亮,并對諸將說:“亮若出武功,依山而東轉(zhuǎn),誠為可憂;若西上五丈原,諸君無事矣?!雹猓ū彼危┧抉R光:《資治通鑒》卷72“魏紀(jì)四·明帝青龍二年(234)”,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2292頁。亮果屯五丈原。雍州刺史郭淮對司馬懿說:“亮必爭北原,宜先據(jù)之?!彼抉R懿便使郭淮屯兵北原,塹壘未成,漢兵大至,郭淮擊退了蜀兵。有學(xué)者指出:“從當(dāng)時形勢分析,諸葛亮北出斜谷后,西據(jù)五丈原,既能保障后路安全,又可作為東進北上的前進基地,這無疑是正確的、必要的。”①《陜西軍事地理概述》編寫組編:《陜西軍事地理概述》,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8頁。(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44《蜀書·姜維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065頁。諸葛亮屯兵五丈原,其東進的可能性被司馬懿估計到了;而其渡渭水爭北原的目的是“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夷”②(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26《郭淮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734頁。,司馬懿雖未料到,卻被雍州刺史郭淮識破,足見曹魏人才濟濟。
諸葛亮鑒于“前者數(shù)出,皆以運糧不繼,使己志不伸”,乃“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雹郏ū彼危┧抉R光:《資治通鑒》卷72“魏紀(jì)四·明帝青龍二年(234)”,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2292頁。司馬懿與諸葛亮相守百余日,諸葛亮數(shù)挑戰(zhàn),司馬懿就是堅守不出。諸葛亮無奈,又使出了激將法,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了“巾幗婦人之服”④(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72“魏紀(jì)四·明帝青龍二年(234)”,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2295頁。,司馬懿本身就不愿戰(zhàn),但為了掩飾自己的怯戰(zhàn),便克制自己的憤怒,上表請戰(zhàn),明帝派衛(wèi)尉辛毗杖節(jié)為軍師來制止司馬懿,這樣魏軍上下便無人敢言戰(zhàn)了。這年八月,諸葛亮因積勞成疾卒于軍中,時年54 歲。司馬懿“生平除掉和諸葛亮對壘之外,也總是勝利的。獨至對于諸葛亮,則僅僅乎足以自守?!雹輩嗡济悖骸秴沃龂吩挕罚本褐腥A書局,2006年,第118頁。所以蜀軍退后他案行諸葛亮的營壘處所而嘆服諸葛亮為“天下奇才”也就不足為怪了。
儻駱道,“由周至縣南行,過秦嶺到洋縣,再西到漢中。因通道的南口叫儻谷,北口叫駱谷,故稱儻駱道?!雹蕖蛾兾鬈娛碌乩砀攀觥肪帉懡M編:《陜西軍事地理概述》,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0頁。
儻駱道,“南口曰儻,在洋縣北三十里,北口曰駱,在西安府盩厔縣西南百二十里。谷長四百二十里,其中路屈曲八十里,凡八十四盤?!雹撸ㄇ澹╊欁嬗碜?,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jì)要》卷56《陜西五》,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2664頁。儻駱道,也可簡稱“駱谷道”。正始五年(244),魏大將軍曹爽西至長安,大發(fā)卒六七萬人,從駱谷入。這時,“關(guān)中及氐、羌轉(zhuǎn)運不能供,牛馬驢騾多死,民夷號泣道路”,曹爽“入谷行數(shù)百里,賊因山為固,兵不得進”⑧(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9《魏書·曹真?zhèn)鞲阶铀?,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83頁。,只好退兵。其先鋒夏侯霸(夏侯淵之子)過山嶺,進至蜀方要地興勢(今洋縣北),安營在曲谷之中,被蜀軍擊潰,幸救得免。⑨(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9《魏書·夏侯淵傳》裴注引《魏略》,第2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72頁。此仗即為臨近漢中的“興勢之役”。裴注引《漢晉春秋》曰:“費祎進兵據(jù)三嶺以截爽,爽爭嶮苦戰(zhàn),僅乃得過。所發(fā)牛馬運糧者,死失略盡,而關(guān)右悉虛耗矣。”⑩(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9《魏書·曹真?zhèn)鞲阶铀芬稘h晉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84頁。蜀后主延熙二十年(257),姜維“率數(shù)萬人出駱谷,徑至沈嶺。……維前住芒水,皆依山為營”,魏將司馬望、鄧艾在長城戍(今周至縣境)“傍渭堅圍”?《陜西軍事地理概述》編寫組編:《陜西軍事地理概述》,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8頁。(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44《蜀書·姜維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065頁。,姜維數(shù)挑戰(zhàn)不奏效,便于次年退軍。
諸葛亮北伐,之所以不走儻駱道,主要原因由二:一是在四百里的谷道中,有八十里的路崎嶇難走;二是在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三條谷道中,儻駱道距長安最近,必是魏軍防御的重點。
子午道,“由長安南行,越秦嶺,經(jīng)洋縣到漢中。古時以北方為子,南方為午,這條通道貫通南北兩方,故叫子午道?!雹佟蛾兾鬈娛碌乩砀攀觥肪帉懡M編:《陜西軍事地理概述》,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0頁。
子午道,“南口曰午,在洋縣東北六十里;北口曰子,在西安府南百里。谷長六百六十里,或曰即古蝕中也?!雹冢ㄇ澹╊欁嬗碜?,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jì)要》卷56《陜西五》,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2669頁。
漢元年(前206)四月,劉邦率眾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③(西漢)司馬遷:《史記》卷8《高祖本紀(jì)》,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367頁。。
漢平帝元始五年(5),王莽“以皇后有子孫瑞,通子午道。子午道從杜陵直絕南山,逕漢中。”④(東漢)班固:《漢書》卷99上《王莽傳第六十九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4076頁。
后漢安帝延光四年(125),“詔益州刺史罷子午道”,唐李賢注曰:“子午道,平帝時王莽通之。《三秦記》曰,子午,長安正南。山名秦領(lǐng)谷,一名樊川?!?/p>
韓遂、馬超之亂,“關(guān)西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shù)萬家”⑤(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8《魏書·張魯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64頁。。
蜀漢建興六年(228),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主動請纓,愿領(lǐng)“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dāng)子午而北”,與諸葛亮異道會于長安。諸葛亮認為魏延的計劃“縣?!?,沒有采納。按照當(dāng)時魏蜀兩國形勢和秦嶺的地理條件,從子午道出兵是有相當(dāng)困難的,理由如下:
第一,由漢中通往長安的四條重要谷道中,子午道雖較陳倉道為短促,卻也并非最為捷近,尤其是出赤坂(今洋縣東龍亭鋪)和黃金谷(今龍亭鋪東金水鎮(zhèn))后,就是魏境,路途遙遠,中途多阻,行軍轉(zhuǎn)輸易為魏國知曉。蜀軍出谷后已非突襲性質(zhì),魏國當(dāng)早已有所準(zhǔn)備,那時不僅長安城難于攻下,就是立足點也將不易獲得。第二,魏延的建議是由褒谷轉(zhuǎn)入子午道,由褒谷進入秦嶺后,距離子午道還相當(dāng)遙遠,而且又無道路可通,實際是無從前去的。⑥史念海:《河山集》四集,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1年,第319頁。
的確,諸葛亮并不是膽小慎微,其憂慮是有道理的:第一,“子午道谷口地近長安,向南所通安陽、西城之地,皆為魏軍集結(jié)地,只要安康盆地歸魏軍所有,蜀軍就不可能出兵子午谷,否則會遭到魏軍前后夾擊?!雹吆铕畧裕骸秴^(qū)域歷史地理的空間發(fā)展過程》,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49頁。第二,魏延認為魏兵“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的時間估計也不準(zhǔn)確。我們知道,魏新城太守孟達叛亂時,估計魏軍到達的時間需一個月,可千里的路程司馬懿僅用八天就兵臨城下了。所以魏延與諸葛亮相約10日內(nèi)在長安會兵的計劃太過樂觀,如果諸葛亮的大軍不能按時到達,魏延偷襲子午谷的奇兵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秦嶺山脈不僅是中國氣候的分界線,也是南北來往的大阻。早在西漢時期,人們就稱其為“天下之大阻”。對于蜀魏兩國來說,秦嶺無疑成為其界碑。曹操善于用兵,“察蜀賊棲于山谷,視吳虜竄于江湖,皆撓而避之”,被時人譽為“知難而退”。⑧(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14《魏書·劉放傳》裴松之注引《資別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458頁。明帝曹叡曾說:“(蜀)賊憑恃山川,二祖勞于前世,猶不克平”⑨(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13《魏書·華歆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405頁。,他雖應(yīng)曹真之請而伐蜀,卻沒有必勝的把握,司空陳群、散騎常侍王肅、少府楊阜的諫阻就是明證。
秦嶺山脈山高林深,峰巒重疊,谷道險阻。魏軍一旦進兵,“秦嶺山道高低不平,峰回路轉(zhuǎn),頗費時日、軍餉,數(shù)千萬囊的糧食轉(zhuǎn)輸尤其艱難,對方或據(jù)險扼守,或出奇兵抄截,足令押糧官防不勝防”;在蜀漢一方也是一樣,“由于進軍路線綿長,軍糧難以為繼,也多次導(dǎo)致北伐之師匱食而返。”①侯甬堅:《區(qū)域歷史地理的空間發(fā)展過程》,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55頁。這就是在六次北伐中,諸葛亮多走祁山一線而少走秦嶺谷道的原因。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是建興九年(231)春二月,走的是祁山一線,始以木牛運糧。夏六月,諸葛亮因糧盡退軍。這次北伐負責(zé)運糧的是重臣李平(即李嚴),他固然有督辦不力之失,但主要原因乃是“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②(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40《蜀書·李嚴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999頁。,就像魏明帝泰和四年(230)大霖雨山坂峻滑曹真走子午谷一月才走半谷一樣,③(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71“魏紀(jì)三·明帝泰和四年(230)”,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2263頁。那是情有可原的??稍谑駶h缺乏人才的情況下,諸葛亮對先主劉備的托孤重臣李平乃廢為民,“徙梓潼郡”,這樣的處罰雖是諸葛亮“依法治蜀”④田余慶:《李嚴興廢與諸葛用人》,原載《中華學(xué)術(shù)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又載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90 -201頁。的體現(xiàn),但不免失之過重??傊?,諸葛亮北伐的失利固然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但其最大的瓶頸乃是因“道險運艱”⑤(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44《蜀書·蔣琬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058頁。而出現(xiàn)的糧草供給問題,而曹魏一方從皇帝到統(tǒng)帥正是抓住了諸葛亮北伐的軟肋,固守要害,堅守不出,等敵糧盡,諸葛亮雖頻使計謀,對方不為所動,北伐大業(yè)也就無功而返。下面,我們就對諸葛亮北伐中糧草的來源、儲藏、運輸?shù)燃右躁U述:
1.主要來自成都平原
早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就說“益州沃野,天府之國”,建議劉備把它作為立國的根基。史載:“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nóng)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百二人主護之,有堰官。”⑥(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jīng)注校證》卷27《沔水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766頁。這里的“此堰”就是都江堰??梢?,成都平原是蜀軍糧草的主要來源。
王仲犖先生指出:“蜀漢十萬大軍,一切給養(yǎng)和糧米都得從劍南運到前線,千里饋糧,士有饑色,諸葛亮也每每因為糧盡不得已而退兵。”⑦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4頁??梢?,蜀軍糧草主要來自成都平原。
2.漢中盆地
為了北伐,諸葛亮于建興五年(227)屯住漢中,讓蔣琬與長史張裔管理丞相府事。
在“丞相諸葛亮連年出軍,調(diào)發(fā)諸郡,多不相救”的情況下,巴西太守呂募取士兵五千人到諸葛亮那兒報到,被諸葛亮裳識,升為漢中太守,“兼領(lǐng)督農(nóng),供繼軍糧”⑧(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38《蜀書·呂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988頁。。既然身為巴西太守的呂“兼領(lǐng)督農(nóng)”,那就說明漢中也是蜀軍糧草的主要來源地之一。
建興八年(230),蔣琬代張裔為長史,加撫軍將軍。諸葛亮多次外出北伐,蔣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給”,可謂是北伐的功臣。⑨(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44《蜀書·蔣琬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057頁。
1.赤岸府庫
《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趙云傳》裴注引《云別傳》曰:
亮曰:“街亭軍退,兵將不復(fù)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斷后,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云有軍資余絹,亮使分賜將士,云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绷链笊浦?。①(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36《蜀書·趙云傳》裴注引《云別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950頁。 林成西:《論諸葛亮在北伐過程中的屯田》,刊成都市諸葛亮研究會編《諸葛亮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85年,第79頁。
這里的“赤岸府庫”,《資治通鑒》作“赤岸庫”②(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71“明帝太和二年(228)”,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2243頁。。魏明帝青龍二年(234),諸葛亮卒于渭濱軍營,長史楊儀整軍而退,百姓奔告司馬懿,司馬懿“追至赤岸,不及而還”③(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72“明帝青龍二年(234)”,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2296頁。。盧弼認為,“赤崖即赤岸,蜀置庫于此以儲軍實”④(清)盧弼:《三國志集解》卷36《蜀書·趙云傳》裴注引《云別傳》,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2年,第785頁。,甚確。顧祖禹也認為:“赤崖,在府城西北。亦曰赤岸。武侯屯漢中,置赤岸庫以儲軍資?!雹荩ㄇ澹╊欁嬗碜?,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jì)要》卷56《陜西五》,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2674頁。有學(xué)者認為:“諸葛亮《與兄瑾言趙云燒赤崖閣道書》明言趙云與鄧芝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緣閣相聞,可證斜谷道主要控制在蜀軍手中。后來蜀軍主動修治邸閣,運米于斜谷口,(今眉縣西南30里處),占據(jù)斜谷口外五丈原,更說明了這一點。斜谷道上赤崖為蜀軍據(jù)點,道外五丈原并不能固有,因而以斜谷口為兩國分界處比較合適。”⑥侯甬堅:《區(qū)域歷史地理的空間發(fā)展過程》,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51頁。史念海先生在《三國時期秦嶺南北魏蜀對峙軍事形勢圖》中,把蜀重鎮(zhèn)赤崖標(biāo)在褒斜道的中段。赤岸(又稱赤崖),在今陜西省留壩縣東北。⑦戴均良等主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中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414頁。
2.斜谷邸閣
蜀后主建興十一年(魏明帝青龍元年,233)冬,“諸葛亮勸農(nóng)講武,作木牛流馬,運米集斜谷口,治斜谷邸閣?!雹啵ū彼危┧抉R光:《資治通鑒》卷72“明帝青龍元年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2291頁。那么,邸閣的用途如何呢?
《三國志》卷四十六《吳書·孫破虜討逆?zhèn)鳌放嶙⒁督韨鳌份d:“策渡江攻繇牛渚營,盡得邸閣糧谷戰(zhàn)具?!雹幔〞x)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46《吳書·孫破虜討逆?zhèn)鳌放嶙⒁督韨鳌罚本褐腥A書局,1982年,第1103頁。由此可知,邸閣不僅是糧倉,并且也是軍火庫。⑩陳橋驛:《酈學(xué)札記》,上海:世紀(jì)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第325頁。由此推知,斜谷邸閣既是蜀軍的糧倉,也是其軍火庫。
斜谷邸閣與赤岸庫雖都是儲藏軍用物資的,但赤岸庫距漢中更近,而斜谷邸閣已逼近曹魏關(guān)中。林成西先生指出:“赤岸在褒斜道中,距關(guān)中還有相當(dāng)距離,諸葛亮為縮短出兵秦川后的運輸路線,將糧站往前推移到斜谷口。預(yù)先集糧于斜谷口邸閣。斜谷口已臨近關(guān)中,因此以部隊武裝運送?!?(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36《蜀書·趙云傳》裴注引《云別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950頁。 林成西:《論諸葛亮在北伐過程中的屯田》,刊成都市諸葛亮研究會編《諸葛亮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85年,第79頁。此說有理。
人力擔(dān)負轉(zhuǎn)運糧草,是最落后的運輸形式?!坝嬕粴q運,用蓬旅簟十萬具”?(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708《服用部十·簟》引諸葛亮《轉(zhuǎn)教》,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60年,第3154頁。一語,既說明了一年運糧工具之多與任務(wù)之重,又說明了運輸手段的原始。
《三國志》卷四十《魏延傳》裴注引《魏略》曰: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zhèn)長安。亮于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壻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dāng)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绷烈詾榇丝h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①(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40《魏延傳》裴注引《魏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003頁。
據(jù)此可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出奇計,想領(lǐng)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dāng)子午而北”,與諸葛亮10日異道會于長安。魏延的精兵是五千人,負糧五千人,也就是說,一個民夫供應(yīng)一個士兵的糧草。
葛劍雄先生指出:生活在現(xiàn)代交通運輸條件下的人們也許無法理解遠距離糧食運輸?shù)睦щy,北宋科學(xué)家沈括的計算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在《夢溪筆談》卷十一中有如下的設(shè)計(今譯):
每個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帶五天的干糧,一個民夫供應(yīng)一個士兵,一次可以維持十八天。(六斗米,每人每天吃二升,二人吃十八天。)如果要計回程的話,只能前進九天的路程。②葛劍雄:《統(tǒng)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84頁。
沈括的計算雖是宋代的情況,但我們也可以借鑒。從糧草的消費來說,魏延的士兵和負糧各五千人,一到長安就必須返回,這樣糧草剛好夠用。所以,魏延設(shè)想要用“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來補充自己的軍需,同時還要盡快與諸葛亮大軍會合,否則就危險了。
與背負肩挑相比,推挽車輛可以使運輸效能提高數(shù)倍,所以曾為秦漢時期大規(guī)模運輸?shù)闹饕绞?。③席龍飛、楊熺、唐錫仁主編:《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史》(交通卷),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4年,第594頁。
在漢代以前,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jīng)發(fā)明了木制獨輪小車。由于“獨輪車具有靈活、輕便、機動性強、適應(yīng)范圍廣等優(yōu)點,一經(jīng)問世,流傳極廣?!雹荜懢磭溃骸吨袊糯鷻C械文明史》,上海:同濟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149 -150頁。
漢代把獨輪車稱為鹿車,又叫轆車。東漢末至三國鼎立時期,四川也有鹿車。當(dāng)時許靖喪子,董允與費祎想一起在葬所相會,董允就向其父董和請車,董和“遣開后鹿車給之”⑤(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44《費祎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060頁。,董允有難載之色,費祎便從前先上。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就是在當(dāng)時鹿車的基礎(chǔ)上改進制定的。
諸葛亮“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⑥(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35《蜀書·諸葛亮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927頁。。那么,“木牛流馬”到底怎么回事呢?柳春藩先生指出:
由于蜀國畜力不足,山地運輸又不方便,諸葛亮運用巧思,在能工巧匠蒲元等人的協(xié)助下,改進制定了人力運輸工具木牛、流馬,只用人力推拉,不用鍘草喂牲口,對蜀國解決向前線運輸軍糧的困難,起了一定作用。⑦柳春藩:《諸葛亮評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第282頁。
柳先生的話有二層意思:一是指出諸葛亮改進制定木牛流馬的原因是蜀國畜力不足、山地運輸又不方便;二是認為木牛、流馬只用人力推拉而不用鍘草喂牲口。
與劉春藩先生觀點不同的是,孫機先生認為“木牛、流馬”除用人力外,還可以套牲畜拉。①孫機:《“木牛流馬”對漢代鹿車的改進》,原刊《農(nóng)業(yè)考古》1986年第1期;又載氏著《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89 -93頁。
對于木牛流馬的結(jié)構(gòu),陸敬嚴等專家指出:
研讀有關(guān)史料可以看出木牛流馬實為經(jīng)過改裝、具有特殊性能和外形的獨輪車。這些特點包括:木牛外形如牛,比一般獨輪車稍大;流馬外形像馬,略狹長。木牛與流馬前后各有兩個支柱,很像四條腿,使其在山路上行走時,可以隨處停放。車輛兩邊各有一個箱形容器,用以盛糧。尤其值得提及的是,木牛流馬有一套用繩索控制的剎車系統(tǒng),保證了停車中的安全。為適應(yīng)戰(zhàn)爭中糧食供給的需要,木牛流馬的數(shù)量很大,結(jié)隊行進,非常壯觀,加以文辭的渲染,因而于后世影響很大??偟膩碚f,木牛流馬結(jié)構(gòu)新穎,構(gòu)思巧妙,尤其解決了山路運糧的困難,是因地制宜解決技術(shù)問題之一典范,堪稱機械史上的一件大事。②陸敬嚴、華覺明主編:《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史》(機械卷),上海:同濟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11頁。
此說有理。
在宋代,對木牛流馬的看法是比較一致的,認為就是獨輪車。例如宋真宗時楊允恭建議依照“諸葛亮木牛之制”,用“小車”運軍糧。高承所著《事物紀(jì)原》“小車”條解釋得更為詳細:
蜀相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糧,蓋巴蜀道艱,便于登陟耳。木牛即今之小車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而民間謂之江州車子。按《后漢郡國志》,巴蜀有江州縣。是時劉備全有巴蜀之地,疑之創(chuàng)始,作之于江州縣,當(dāng)時云然,故后人以為名也。
因為道路險阻難用大車運糧,故特制小車,此說有理;又就民間稱謂溯源,也可說通。故此說一直為后人沿襲,著名的機械工程學(xué)專家劉仙洲先生也認為“極為合理”③聞合竹:《諸葛亮與木牛流馬》,載文史知識編輯部編《中國古代科技漫話》,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85頁。。
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因地制宜,適合崎嶇的山路運輸,對蜀軍的糧草供給確實發(fā)揮了很大作用,也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元胡三省曰:“諸葛孔明治蜀,作木牛、連弩之法,自晉以下,仿而為之。宋自女真侵噬,吳階兄弟劃境而守蜀,東南以西路兵(指蜀兵)為天下最?!敝祚匆舱f:“諸葛木牛之制,見于注。劉晏之孫濛,宣慰靈夏,始議造木牛運?!雹苤祚矗骸垛⒂X寮雜記》卷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65頁??梢娖溆绊懼蟆?/p>
前已述及,諸葛亮北伐之所以多走祁山一線,是因為當(dāng)?shù)禺a(chǎn)麥,可以緩解蜀軍糧草的不足,清人張澍引《方輿紀(jì)要》所謂“武侯出祁山,祁山萬戶,出租五百石供軍”⑤《諸葛亮集·遺跡篇》,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218頁。就是明證。
蜀后主建興九年(231),諸葛亮復(fù)出兵祁山,以木牛運糧。諸葛亮恐“運糧不繼”,設(shè)三策告訴都護李平說:“上計斷其后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黃土?!雹蓿〞x)常璩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校注》卷2《劉后主志》,成都:巴蜀書社,1984年,第559頁。裴注引《漢晉春秋》曰:
亮圍祁山,招鮮卑軻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應(yīng)亮。于是魏大司馬曹真有疾,司馬宣王自荊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蹦耸刮魍烷L安,督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眾悉出,西救祁山?!练直艄ィ阅嫘跤谏线?。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于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宣王尋亮至于鹵城。⑦(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35《蜀書·諸葛亮傳》引《漢晉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925頁。
鹵城,即甘肅禮縣鹽關(guān)鎮(zhèn),在祁山東北??梢姡谶@次北伐中,諸葛亮曾大量割取上邽(今甘肅天水市)周圍的麥子來補充軍糧,這是“就敵于糧”的表現(xiàn),但最終還是因軍糧不繼而被迫撤軍。
魏、蜀、吳三國都曾屯田,以解決軍糧的不足。歷史學(xué)家尚鉞說:“總起來看,屯田的推行,蜀不如吳,吳不如魏?!雹偕秀X主編:《中國歷史綱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8頁。
諸葛亮的屯田,主要包括兩種情況:
1.在北伐基地漢中屯田
漢中“東接南郡,南接廣漢,西接隴西、陰平,北接秦川。厥壤沃美,賦貢所出,略侔三蜀?!雹冢〞x)常璩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校注》卷2《漢中志·總序》,成都:巴蜀書社,1984年,第103頁。看來,由于漢中“厥壤沃美”,老百姓所交的賦貢,比蜀稍微遜色。當(dāng)然,漢中的閑田或無主荒地,無疑是可以用來屯田的。
諸葛亮《與兄瑾書》載:
頃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橋閣悉壞,時趙子龍與鄧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緣崖與伯苗相聞而已。③(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jīng)注校證》卷27《沔水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644頁。
因赤崖是漢中蜀軍控制的重鎮(zhèn),所以趙子龍或鄧伯苗在赤崖屯田,顯然是奉諸葛亮之教,在蜀軍控制區(qū)屯田的。那么,趙子龍或鄧伯苗在赤崖屯田,是什么時間?馬植杰先生認為:“赤崖屯田系于諸葛亮出屯漢中后不久,即已興辦。”④馬植杰:《三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6頁。其說有理。丞相諸葛亮率諸軍北駐漢中,《三國志·諸葛亮傳》只籠統(tǒng)地說是在建興五年(227),而《三國志·后主傳》則具體到這年春天。諸葛亮率領(lǐng)軍隊北駐漢中是為北伐作準(zhǔn)備的,自然包括軍資器械和糧草,因而這年春天后趙子龍或鄧伯苗奉丞相之令在赤崖屯田就順理成章了。
蜀后主建興十年(232),諸葛亮在黃沙(今陜西勉縣境內(nèi))休士勸農(nóng)。也就是說,諸葛亮從建興十年起在漢中的黃沙實行了大規(guī)模的軍屯,并且卓有成效,至此,“諸葛亮的北伐軍糧基地已移到漢中,運糧路線大大縮短,并緩和了糧食緊張狀況?!雹萘殖晌鳎骸墩撝T葛亮在北伐過程中的屯田》,刊成都市諸葛亮研究會編《諸葛亮研究》,成都:巴蜀出社,1985年,第79頁。
諸葛亮不僅在漢中屯田,而且設(shè)督農(nóng)之官⑥(清)楊晨:《三國會要》卷19《食貨·蜀屯田》按:“蜀有督農(nóng)之官,主屯田供給軍糧?!北本褐腥A書局,1956年,第351頁。加強管理。諸葛亮拜呂為漢中太守并兼領(lǐng)督農(nóng),無疑“與漢中軍屯有關(guān),意在加強對軍屯的管理,以確保北伐軍糧的供應(yīng)”⑦林成西:《論諸葛亮在北伐過程中的屯田》,刊成都市諸葛亮研究會編《諸葛亮研究》,成都:巴蜀出社,1985年,第79頁。。
2.在敵占區(qū)屯田
建興十二年(234)春,諸葛亮率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糧,據(jù)武功五丈原(在武功西十里),⑧(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jīng)注校證》卷18《渭水》“又東過武功縣北”,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439頁。與司馬懿在渭水南岸對峙。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因此“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⑨(晉)陳壽撰,陳乃乾點校:《三國志》卷35《蜀書·諸葛亮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925頁。,取得了一定效果。只可惜“相持百余日”,這年八月,諸葛亮因積勞成疾就在軍中病逝了。
諸葛亮的渭南屯田,是漢中屯田的繼續(xù)和發(fā)展。這“實際上是在糧站前移的基礎(chǔ)上,依靠斜谷邸閣的短途接濟,又將在漢中的屯田向前推移到了渭南。……諸葛亮改變了前階段主要靠益州內(nèi)地長途接濟,想一舉奪取隴右糧食基地的做法,開始采取這種‘步步為營’的屯田辦法,來蠶食關(guān)隴、廣拓境土,與曹魏實行戰(zhàn)略相持?!雹倭殖晌鳎骸墩撝T葛亮在北伐過程中的屯田》,刊成都市諸葛亮研究會編《諸葛亮研究》,成都:巴蜀出社,1985年,第79頁。渭南屯田歷經(jīng)百余日,隨著諸葛亮的病逝和蜀軍的撤退,只好有種無收了。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歷時最長,達百余日,并未像前幾次發(fā)生糧盡退軍之事,說明到建興十二年(234)北伐時,在充分準(zhǔn)備的前提下,諸葛亮已能比較成功地解決北伐的軍糧問題了。
對諸葛亮的北伐,有學(xué)者評價說:“總體上可謂略有小勝,得不償失,勞而無功?!雹谝字刑欤骸度龂o(jì)》,杭州:浙江出版集團,浙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第136頁。諸葛亮北伐的“略有小勝”,就是攻取了武都、陰平二郡,它的重要意義是加強了蜀漢的西部防守,③(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jì)要》卷59《陜西八》載:“陰平道,入蜀之間道矣?!唇裰目h矣。諸葛武侯于建興七年平定陰平,北至武都,謂‘全蜀之防,當(dāng)在陰平’?!北本褐腥A書局,2005年,第2848頁。延長了蜀漢政權(quán)的生命。后來,由于蜀漢國力的衰微和后主劉禪的昏庸,魏將鄧艾從偏僻的陰平郡景谷道偷襲成功,蜀漢才滅亡的。可見,“險不可恃”,在于“有德”,意思是:只有政治清明,賢能盡其才,國家才能強盛。
在三國時期,弱小的蜀敢于對強大的魏采取攻勢,雖然無功,但這體現(xiàn)的是一種進取的姿態(tài),所以諸葛亮為達目的而不改初衷的進取精神是應(yīng)該肯定的,也是應(yīng)該發(fā)揚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