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劍宏,郭金越,張連科,2,王維大,李玉梅,孫 鵬,姜慶宏
(1.內(nèi)蒙古科技大學(xué)能源與環(huán)境學(xué)院,內(nèi)蒙古 包頭 014010;2.西安建筑科技大學(xué)環(huán)境與市政工程學(xué)院,陜西 西安 710055)
隨著我國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各種重金屬離子排入水體,帶來了日益凸顯的環(huán)境問題,其中機械制造、鋼鐵冶金、紡織、食品生產(chǎn)等行業(yè)的排污是環(huán)境重金屬的主要來源[1-2]。重金屬易富集、難降解且毒性強,進入環(huán)境不僅嚴重危害了動植物的生長和人體健康,也極大地破壞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3-4]。鋅、銅等重金屬雖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大量涌入環(huán)境介質(zhì)后經(jīng)食物鏈富集在人體內(nèi)累積,較低濃度即會引起心血管、肺、神經(jīng)和內(nèi)分泌障礙,較高濃度則會使人類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到刺激,甚至造成腎臟、肝臟的嚴重損傷[5]。因此,重金屬廢水的有效處理十分必要。目前,重金屬廢水的處理方法主要有化學(xué)沉淀法、離子交換法、膜分離法、電化學(xué)法和吸附法[6-7]等,其中吸附法因具有操作簡單、經(jīng)濟高效等優(yōu)點而被廣泛應(yīng)用[6,8]。
鐵酸錳作為磁性功能材料不僅具有優(yōu)異的耐酸性、耐堿性,對重金屬也表現(xiàn)出了良好的吸附性能[14]。然而顆粒鐵酸錳由于在水中易團聚和吸附效果不穩(wěn)定而限制了其作為重金屬吸附劑在廢水處理中的應(yīng)用。隨著復(fù)合材料技術(shù)的發(fā)展,將鐵酸錳負載于合適的載體,獲得具有高效吸附性能且易于分離的復(fù)合材料成為可能[15]。
本研究采用溶膠-凝膠法[16]以玉米秸稈和鐵酸錳為原料制備了復(fù)合材料生物炭/鐵酸錳(biochar-MnFe2O4,BC/FM),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磁滯回線分析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分析,探討了其對Zn2+、Cu2+的吸附性能。
試劑:硝酸鐵、硝酸錳、硝酸和氫氧化鈉,分析純;硝酸鋅、硝酸銅儲備液;新鮮蛋清。試驗用水均為去離子水。
儀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馬弗爐,恒溫培養(yǎng)振蕩器,pH值測定儀。
玉米秸稈取自包頭市周邊農(nóng)田,清洗并去除表面黏附物,置于80 ℃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經(jīng)破碎機破碎后過100目篩,所得粉末裝袋備用。
取大約60 mL的新鮮雞蛋清置于燒杯中,使用攪拌器定速攪拌20 min左右,直至雞蛋清呈半固體狀,加入4.7 mL質(zhì)量分數(shù)為50%的硝酸錳溶液和8.013 g的硝酸鐵顆粒攪拌,待反應(yīng)結(jié)束后放入超聲波中震蕩30 min取出,加入5 g玉米秸稈粉末攪拌均勻,60 ℃下干燥12 h后,置于馬弗爐內(nèi)300 ℃下缺氧燒制2 h,取出后用冰水迅速冷卻至室溫,研磨得到BC/FM,將其裝袋備用。材料制備過程中玉米秸稈用量、燒制溫度和時間均為前期實驗篩選獲得的最佳條件。純玉米秸稈同等條件下燒制的生物炭命名為BC。
為甄別株洲段河岸沉積物中重金屬的來源,這里先將重金屬元素的分析結(jié)果用Al進行標準化,以消除粒度效應(yīng),然后進行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本研究采用組間平均距離聯(lián)接的系統(tǒng)聚類方法,選用平方Euclidean距離的度量標準,并用Z得分進行數(shù)據(jù)標準化處理,可將9種重金屬元素分為3大類(見圖2):第一類(I)包括Zn、Pb、Cu、Co、Ni;第二類(II)包括Ba、V、Cr;第三類(III)為Mn.
取一定量的重金屬溶液于錐形瓶中,用 0.1 mol/L 硝酸和氫氧化鈉溶液調(diào)節(jié)pH值,準確稱取并加入一定量的BC/FM后迅速放入恒溫振蕩器中于設(shè)定溫度下以150 r/min轉(zhuǎn)速振蕩一定時間,上清液用0.22 μm玻璃纖維濾膜過濾,采用AA8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測定Zn2+、Cu2+的質(zhì)量濃度,每個樣品重復(fù)3次。重金屬的去除率和吸附量的計算公式如下:
(1)
(2)
式中:R為去除率,%;qe為平衡吸附量,mg/g;ρ0、ρe分別為初始時刻和平衡時溶液中重金屬的質(zhì)量濃度,mg/L;V為溶液的體積,L;m為吸附劑投加量,g。
對BC、鐵酸錳和BC/FM的表面形貌進行表征,所得SEM圖像見圖1。由圖1(a)中可以清晰地看到,BC的表面為光滑、蜂窩狀的多孔結(jié)構(gòu),較利于對重金屬的吸附。圖1(b)顯示,鐵酸錳顆粒之間團聚現(xiàn)象嚴重,導(dǎo)致比表面積降低從而影響鐵酸錳顆粒對重金屬的吸附效果。而由圖1(c)與圖1(d)可以看出,BC/FM與BC相比,大量顆粒均勻地附著于BC表面及孔道中,使其在保留原有多孔結(jié)構(gòu)的同時,表面更加粗糙,既增加了材料的比表面積,又有效地阻止了鐵酸錳顆粒間的團聚。
(a) BC
(b) 鐵酸錳
(c) BC/FM(20 μm)
(d) BC/FM(2 μm)圖1 BC、鐵酸錳和BC/FM的SEM圖像Fig.1 SEM image of BC、MnFe2O4 and BC/FM
圖2為BC/FM的磁滯回線,BC/FM的飽和磁化強度為33.19 A/m,表明所制備的BC/FM磁性較高,在外加磁場的條件下可使BC/FM從溶液中迅速分離,有利于該材料的脫附再生。
圖2 BC/FM的磁滯回線Fig.2 B-H curve of BC/FM
溶液pH值可通過影響材料的表面電荷、礦物組分的溶解、重金屬離子的存在形式等,影響材料對重金屬的吸附。溶液pH值對重金屬吸附效果影響如圖3所示,顯然,BC/FM對Zn2+、Cu2+的吸附量均隨pH值的增大而增加,pH值為2~3時,BC/FM對Zn2+、Cu2+的吸附量顯著增加,再繼續(xù)提高pH值,二者的吸附量增加緩慢,并分別于5和6時達到最大。在相同pH值條件下,BC/FM對Zn2+、Cu2+的吸附能力明顯高于BC。
圖3表明,BC/FM對Zn2+、Cu2+的吸附效果均在弱酸條件下最佳。這可能是因為在酸性較強時,溶液中大量的H+與Zn2+、Cu2+存在著很強的競爭關(guān)系,而H+直徑小,更容易擴散至材料內(nèi)部并被材料吸附而占有了大量點位。隨著pH值的升高,H+濃度下降,BC/FM表面的去質(zhì)子化使Zn2+、Cu2+得到更多帶負電荷的點位,吸附能力增強。另一方面,pH值的升高更有利于重金屬離子的水解以及BC/FM表面有機官能團的電離,促使BC/FM與金屬離子形成穩(wěn)定的絡(luò)合物。
此外,圖3清晰地反映出BC/FM吸附Zn2+、Cu2+后pH值有所升高,這可能是因為材料本身含有的堿性官能團(如—NH2)水解以及碳酸鹽的電離所致。本文試驗確定BC/FM對Zn2+、Cu2+吸附的最佳pH值分別為5和6。
(a) Zn2+
(b) Cu2+圖3 pH值對BC/FM吸附Zn2+、Cu2+的影響Fig.3 Effect of pH on adsorption of BC/FM to Zn2+ and Cu2+
BC/FM對Zn2+、Cu2+的吸附動力學(xué)特征如圖4所示。不同Zn2+、Cu2+初始質(zhì)量濃度下BC/FM對Zn2+、Cu2+的吸附趨勢大體一致,在0~60 min內(nèi)BC/FM的吸附量迅速增加,且均在 90 min時達到了吸附平衡。
采用準一級模型、準二級模型對吸附動力學(xué)數(shù)據(jù)進行擬合分析,擬合方程如下:
(3)
(4)
式中:qt為吸附時間t時的吸附量,mg/g;t為吸附時間,min;k1、k2分別為準一級模型、準二級模型吸附速率常數(shù),min-1。
由圖4可見,準二級模型較準一級模型能更好地擬合BC/FM對Zn2+、Cu2+的吸附動力學(xué)特征,計算得到的吸附量理論值和試驗值更為接近,表明BC/FM對Zn2+、Cu2+的吸附主要為化學(xué)過程。準二級模型表示吸附過程是包括外部液膜擴散、顆粒內(nèi)擴散及表面吸附的復(fù)合吸附反應(yīng)過程,由此認為試驗中BC/FM對Zn2+、Cu2+的吸附機制是多重復(fù)合效應(yīng)。
(a) Zn2+
(b) Cu2+圖4 BC/FM對Zn2+、Cu2+的吸附動力學(xué)特征Fig.4 Adsorption kinetics of BC/FM to Zn2+ and Cu2+
生物質(zhì)及其復(fù)合材料吸附Zn2+、Cu2+研究中,常采用Langmuir模型擬合曲線和Freundlich模型擬合曲線對等溫吸附過程進行描述[17]。Langmuir模型擬合曲線理論的假設(shè)條件為:單分子層吸附是在均一表面上進行的,且被吸附分子之間無任何相互作用;而Freundlich模型擬合曲線描述的是多層吸附,在高濃度時吸附容量不斷增加。Langmuir模型擬合曲線和Freundlich模型擬合曲線方程分別為
(5)
(6)
式中:qm為吸附劑最大吸附量,mg/g;KL為Langmuir模型擬合曲線常數(shù),L/mg;KF為表征吸附能力的常數(shù),L/g;n為表示吸附趨勢大小的常數(shù)。
BC/FM對Zn2+、Cu2+的等溫吸附過程也采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進行擬合,結(jié)果如圖5所示。由圖5可見,Zn2+、Cu2+的質(zhì)量濃度與平衡吸附量密切相關(guān)。隨著質(zhì)量濃度的增大,BC/FM對Zn2+、Cu2+平衡吸附量經(jīng)歷從迅速增加到緩慢增加、最終基本趨于平穩(wěn)的過程。這是因為水中Zn2+、Cu2+的質(zhì)量濃度越大,與BC/FM表面的接觸機會越多,可輕易占據(jù)并吸附于BC/FM的吸附點位及有機官能團上,故而吸附量迅速增加。隨著吸附過程的持續(xù),BC/FM剩余的吸附點位及有機官能團越來越少,且吸附后期吸附點位與有機官能團幾乎已被完全利用,故吸附量上升漸緩直至保持不變。
(a) Zn2+
(b) Cu2+圖5 BC/FM對Zn2+、Cu2+的吸附等溫線Fig.5 Adsorption isotherm of BC/FM to Zn2+ and Cu2+
此外,3種溫度下BC/FM對Zn2+、Cu2+的等溫吸附過程分別符合Langmuir模型擬合曲線和Freundlich模型擬合曲線,說明BC/FM對Zn2+的吸附為單分子層吸附,主要為化學(xué)吸附,這一結(jié)果與Yusoff等[18]研究結(jié)果一致;而BC/FM對Cu2+的吸附為多層吸附,物理吸附與化學(xué)吸附共存,這一結(jié)果與Wang等[19]研究結(jié)果一致。
熱力學(xué)參數(shù)吉布斯自由能變化、焓變和熵變計算公式為
ΔG=RTlnK=ΔH-TΔS
(7)
(8)
式中:ΔG為吉布斯自由能,kJ/mol;ΔS為吸附熵變,J/(mol·K);ΔH為吸附焓變,kJ/mol;R為氣體常數(shù),8.314 J/(mol·K);T為熱力學(xué)溫度,K;K為吸附常數(shù),由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擬合得到。表1為BC/FM對Zn2+、Cu2+的吸附熱力學(xué)參數(shù)。
由表1可知,ΔH>0,ΔS>0,ΔG<0,說明BC/FM對Zn2+、Cu2+的吸附過程為吸熱過程且能自發(fā)進行,隨著吸附過程的進行自由度增大。隨著溫度的升高,BC/FM對Zn2+、Cu2+的吸附量也隨之增大,表明溫度升高更有利于吸附的發(fā)生。
表1 BC/FM對Zn2+、Cu2+吸附熱力學(xué)參數(shù)Table 1 Adsorption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of BC/FM to Zn2+ and Cu2+
圖6為BC/FM吸附Zn2+、Cu2+前后的FTIR圖譜,圖中BC/FM、BC/FM-Zn和BC/FM-Cu分別表示BC/FM的FTIR圖譜、BC/FM吸附Zn2+的FTIR圖譜和BC/FM吸附Cu2+的FTIR圖譜。圖譜中602.48 cm-1為鐵酸錳中金屬-氧的特征振動峰,這進一步證實鐵酸錳已被成功地負載于生物炭上;1 044.11 cm-1處為復(fù)合材料中的M-OH(M為金屬);1 386.31 cm-1為—COOH的特征拉伸頻率,1 628.67 cm-1為結(jié)合水的羥基彎曲振動峰[20-21];2 070.36 cm-1、2 220.12 cm-1為—NH2的特征拉伸頻率??梢?,相對于BC而言,BC/FM引入了氨基和羧基,這可能源于原料中蛋清的貢獻。
圖6 BC/FM吸附Zn2+、Cu2+的FTIR圖譜Fig.6 FTIR map of BC/FM adsorption to Zn2+ and Cu2+
BC/FM吸附Zn2+、Cu2+后—COOH的特征峰分別偏移至1 385.86 cm-1和1 386.00 cm-1[22],—OH的特征峰分別偏移至1 047.66 cm-1和1 045.83 cm-1,說明在吸附過程中—COOH和—OH參與了反應(yīng),與Zn2+、Cu2+生成了絡(luò)合物,其反應(yīng)過程如下(M為Zn或Cu):
2MnFe2O4-COOH+M2+→
(MnFe2O4-COO)2M+2H+
(9)
2MnFe2O4-OH+M2+→
(MnFe2O4-O)2M+2H+
(10)
綜上,BC/FM表面所含官能團與Zn2+、Cu2+的絡(luò)合是BC/FM去除Zn2+、Cu2+的重要機制。
a. SEM掃描結(jié)果表明鐵酸錳成功負載到生物炭上,并保留了生物炭多孔的結(jié)構(gòu)。
b. 與BC相比,BC/FM對Cu2+、Zn2+具有更好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pH值分別為5和6,吸附過程在90 min即可達到吸附平衡;BC/FM對Cu2+、Zn2+的吸附過程均符合準二級動力學(xué)模型,其吸附為化學(xué)吸附,液膜擴散、表面吸附和粒子內(nèi)擴散等共同決定了吸附反應(yīng)速率;BC/FM對Cu2+、Zn2+的等溫吸附過程可分別用Freundlich模型和Langmuir模型描述。
c. BC/FM對Cu2+、Zn2+的吸附機制主要為絡(luò)合反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