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工程學院 土木工程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為了保障安全性,許多重大工程結構通過安裝結構健康監(jiān)測系統(tǒng)來實時監(jiān)測其服役期間安全狀況[1-5]。結構損傷識別是結構健康監(jiān)測的重要內容,近30年,基于動力特性的損傷監(jiān)測研究有了重大的進展,其基本原理為通過結構損傷前后結構模態(tài)信息的改變進行結構損傷診斷,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模態(tài)應變能法[6]、模態(tài)置信度判據(jù)法[7]、曲率模態(tài)法[8]、剛度法[9]、柔度法[10]等。其中,基于有限元模型的結構損傷識別方法主要通過結構實測振動響應數(shù)據(jù)提取的模態(tài)參數(shù)或損傷特征參數(shù),結合有限元模型,識別結構系統(tǒng)參數(shù),然后進行損傷識別[11]。正則化方法是目前求解動力學反問題的主流方法,如Tikhonov正則化[12]和奇異值分解法[13],等。這些方法的原理是基于2范數(shù)的正則化算法,存在對識別結果過度光滑的效果。而結構局部損傷的特點是突變性和稀疏性,因此可將L1范數(shù)正則化方法運用到求解結構損傷識別中的動力學反問題,提高識別精度,改善求解過程的不適應性[14-19]。
為此,本文利用結構模態(tài)振型,引入L1正則化,提出一種基于模態(tài)振型和L1正則化的結構損傷識別方法。
無損結構用特征值方程描述結構的模態(tài)特性[14],即:
(1)
式中,K和M分別為整體剛度矩陣和質量矩陣;ωi和Φi是無損結構的第i階固有頻率和第i階振型;n為無損結構的振型總數(shù)。
當結構發(fā)生損傷時,其特征方程為:
(2)
以單元的剛度減少來定義損傷即:
(3)
(4)
(5)
又知單元剛度矩陣與整體剛度矩陣的關系,如下:
(6)
(7)
式中,N是單元總數(shù)。子矩陣ke是第e個單元對結構整體剛度矩陣的貢獻。
將式(4)代入式(7),則:
(8)
同理,第i階振型為:
(9)
假設結構的質量矩陣在損傷前后保持不變。這種假設在大多數(shù)實際應用中是可行的。取式(5)的轉置,將式(1)(8)(9)代入,得到的損傷方程如下:
i=1,…,n且j=1,…,m
(10)
式(10)可以表示為:
[S]{Δa}={ΔR}
(11)
式中靈敏度矩陣[S]的系數(shù)為:
(12)
右側殘差向量ΔR為:
(13)
設原始信號為{x},其長度為l,假設通過線性映射[17]得到長度為k的向量{y}:
{y}=[Θ]{x}
(14)
式中,[Θ]稱為測量矩陣或感知矩陣,其維數(shù)為k×l。假設{x}中只有s項(s≈k?l)非零,其他n-s項為零,當k?l時,未知數(shù)遠多于方程數(shù),故式(14)為欠定方程組。
根據(jù)稀疏恢復理論,{x}可以通過式(15)優(yōu)化求解:
(15)
利用l1范數(shù)代替l0范數(shù),將式(15)的非凸組合優(yōu)化問題轉化為凸松弛問題求解:
(16)
實際應用中,多數(shù)信號近似稀疏,而且信號測量過程中由于硬件設備等原因會引入噪聲,當測量存在噪聲時,壓縮感知測量過程表示為:
{y}=[Θ]{x}+e
(17)
式中,e為測量誤差。
x可通過求解如下l1優(yōu)化問題進行重構:
(18)
由式(11)可進一步得到[15,16]:
[S]{Δa}={ΔR}={R0}-{RE}
(19)
式中,{R0}為無損結構測得的特征值,{RE}為損傷結構測得的特征值。
式(19)建立了結構單元損傷剛度變化系數(shù)向量{Δa}與測試的結構模態(tài)參數(shù)直接的關系,但{Δa}的維數(shù)遠大于測點數(shù)目,即未知數(shù)遠多于方程數(shù),式(19)為一病態(tài)的線性方程組,考慮到結構單元損傷向量{Δa}具有稀疏性,只有少數(shù)損傷的結構單元其值為非零,因此可通過式(20)優(yōu)化求解:
(20)
將式(19)代入(20)中:
(21)
式中,R({Δa})=[S]{Δa}+{RE}。
式(21)可轉化為無約束最小化問題:
(22)
式中,拉格朗日乘子β為正則化參數(shù)且大于0。
一般采用優(yōu)化方法求解式(22),傳統(tǒng)的模型修正方法是采用L2正則化方法,即:
(23)
采用L2正則化方法常常導致結果過于光滑,這與實際損傷的稀疏性不符,為此,本文采用式(22)作為收斂方程,且考慮到損傷值的非負性,增加限定條件0≤Δa≤1。
建立簡支梁有限元模型,簡支梁總長6 m,含15個單元,彈性模量E=32 GPa,密度ρ=2 500 kg/m3。模型如圖1所示。
為了研究方法的有效性,設置種損傷工況,工況模擬見表1。其中,結構損傷主要根據(jù)模擬剛度降低。為了研究噪聲的影響,本文在工況3中對振型添加了1%的噪聲水平,即:
z=za×(1+εR)
(24)
式中,za和z分別代表原始信號和噪聲污染后的振型;R是均值為0,偏差為1的正態(tài)分布隨機數(shù);ε是噪聲水平為1%。
正則化參數(shù)β采用L曲線法確定,取0.1。
圖1 簡支梁模型Fig.1 Model of the simply-supported beam
表1 損傷工況模擬
取n=4個,m=3個((n×m) 為進一步研究無損結構的振型數(shù)n、損傷結構的振型數(shù)m以及二者的總振型數(shù)對損傷識別結果的影響對3種損傷工況展開分析。 圖2 3種損傷工況下的損傷識別結果Fig.2 Identified damage results of three cases 表2為無損結構的振型數(shù)n∈[1,6],損傷結構的振型數(shù)m∈[1,6]時工況1的識別結果。從表2可以看出,針對單損傷工況,無損結構和損傷結構的振型數(shù)對識別結果均無影響,基于L1正則化的損傷識別方法均可精確地識別結構損傷。 表3為損傷工況2在不同振型數(shù)下的損傷識別結果。從表3可見,當n×m為1×1,1×2,1×3時,單元2識別值的相對誤差達到100%,識別錯誤。分析原因為n與m的值均較小時,提供信息較少,且損傷單元有2個,工況較為復雜,故識別結果較差。對于剩余振型數(shù),單元2和單元8的識別誤差最大分別為0.5%和16.5%,均小于20.0%,且大多數(shù)情況相對誤差為0,故本文方法可以較準確地識別出損傷位置與損傷程度。 表4為損傷工況3在不同振型數(shù)下的損傷識別結果。從表4可知,當損傷結構的振型數(shù)為1或無損結構的振型數(shù)為1時,識別誤差為100%,但當n×m>4時,不再出現(xiàn)識別值為0的情況,隨著n和m的不斷增加,識別精度逐漸提高。當n×m≥6時,單元2檢測值的最大誤差為0.8%,單元8檢測值的最大誤差為0.5%,單元12檢測值的最大誤差為2%,均小于20%,處于可接受的范圍。故建議通過本文所提方法進行結構損傷識別時,n×m可取大于等于6。 表2 損傷工況1損傷識別結果 表3 損傷工況2損傷識別結果 表4 損傷工況3損傷識別結果 1)對于單損傷工況和多損傷工況,基于模態(tài)振型和L1正則化的方法均可有效地定位結構損傷和量化損傷程度。 2)隨著所采用的結構損傷模型與有限元模型的振型數(shù)的增加,結構損傷識別精度有所提高;但較少的模態(tài)數(shù)據(jù)(模態(tài)振型數(shù)為1時),識別效果不理想,甚至出現(xiàn)誤判現(xiàn)象。 3)損傷單元數(shù)導致所需的結構損傷模型與有限元模型的振型數(shù)均不同,總體而言,當n×m≥6,可以達到實際應用要求。3.3 振型數(shù)對識別影響分析
4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