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雙峰 楊虎
摘 要:解法自然生成的過程中應考慮學生的感受,更應該注重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學生能想到的解法就是最自然的解法.本文以一道中考試題為例,對解法自然談幾點思考.
關鍵詞:解法自然;已有知識;學習經驗
感悟 解法4利用了平移方法,也是中考后官方參考答案給出的解答.根據(jù)直線AC的解析式,設出過點E與AC平行的直線,然后與拋物線解析式聯(lián)立消掉y得到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根的判別式Δ=0時,ΔACE的面積有最大值,進一步根據(jù)直線l與x軸的夾角為45°求得兩直線間的距離及AC間的距離,從幾何分析的角度,利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列式計算得解.從平移的角度也可以理解為ΔACE的面積有最大值時也就是ΔACF的面積.
4 教學反思
4.1 解法自然應考慮學生的感受
本題是一道融合了二次函數(shù)與平面幾何的面積最值問題,考查到的鋪墊知識有待定系數(shù)法求二次函數(shù)解析式,待定系數(shù)法求一次函數(shù)解析式,利用軸對稱確定最短路線問題,聯(lián)立兩函數(shù)解析式求交點坐標,利用平行線確定點到直線的最大距離問題,特別是在第(3)問的解答中這些細微的知識點都有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作為一道中考題,筆者無法統(tǒng)計當年學生采用哪一種方法較多,因為在考慮解法自然生成的過程中,我們不得不顧及到學生的想法,從教師的角度和學生的角度所感受的“自然解法”亦是不同的,畢竟教師的知識儲備、思維層次與學生不可“同日而語”,而學生能想到的就是最自然的.
4.2 解法自然源于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意義的獲得,是每個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識與經驗為基礎,對新信息重新認識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原有的知識與經驗因為新知識與經驗的進入而發(fā)生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講,數(shù)學解題教學中更應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解法自然也必然源于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所以《義務教育階段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fā)展水平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基礎之上”,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過程是教師引導下的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這里筆者想起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的一段經典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生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就此進行教學.”這段論述道出了“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是教學活動的基礎”這樣一種教學理念.而數(shù)學教學活動中探尋解法自然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4.3 本例中解法自然的生成點在哪里?
在本例中前三種解法都是將三角形的面積最值轉化為二次函數(shù)的最值問題,解法4利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當?shù)滓欢ǜ咦畲髸r,三角形面積由最大值來解決.所以筆者以為本題解法自然的生成點就是對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有較為清晰的認識,不論是解法1的“整體”思想下的“直接法”,還是解法2的“各個擊破”理念的“分割法”,亦或是解法3中的“補全法”與解法4中的“平移法”都要求學生對三角形的面積清楚的表達,這是前提;當把三角形的面積表達出來以后,問題自然就轉化成求解二次函數(shù)的最值問題了,而不管是三角形的面積表達還是二次函數(shù)的最值問題都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基于此,本題的解法就自然而然生成了.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shù)學解題教學注重“因學定教”,而“因學定教”就是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也即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學情”分析.初中生是一個特殊的學習群體,他們還帶著幾分小學生的“懵懂”與“幼稚”,還少一些高中生的“睿智”與“成熟”,在學習中盲目性和主動性并存.隨著學習內容逐步深化、學科學問逐步零碎化,學習成績分化日趨明顯,學生在解題中的自主能力日顯重要,所以結合學生已有知識與學習活動經驗,對學生著重于解題要領和自主探索能力的培養(yǎng),在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也是重視學情的體現(xiàn),更是對解法自然的生成點的重視和追尋.
參考文獻:
[1]楊虎.通法、巧法與自然解法[J].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2016(23):32-34.
[2]惠紅民.中考數(shù)學壓軸題的分析與解[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
[3]楊虎.引導下設疑 設疑中追問——一次習題課的教學經歷與反思[J].中小學數(shù)學(高中版),2016(06):19-22.
(收稿日期:201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