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芬 吳玉宇 梁自然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類型。在早產兒中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需要及時給予有效治療[1,2]。機械通氣是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的有效方法,而其中有高頻振蕩通氣治療和常頻振蕩通氣治療兩種方式,其中,前者的效果更好。本研究選擇本院2016 年7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100 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分別采取常規(guī)機械通氣方案與無創(chuàng)高頻振蕩通氣方案治療。比較兩組的吸入氧氣濃度、氧合指數、平均氣道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水平,通氣治療總時間、總住院時間,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支氣管肺發(fā)育不佳、氣漏發(fā)生情況。分析采用無創(chuàng)高頻振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6 年7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100 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50 例。對照組胎齡28~38 周,平均胎齡(32.24±2.73)周;剖宮產15 例,自然分娩35 例;體重1026~4120 g,1 min Apgar 評分<3 分 2 例,4~7 分12 例,≥8 分36 例。實驗組胎齡28~38 周,平均胎齡(32.68±2.69)周;剖宮產16 例,自然分娩34 例;體重1022~4080 g,1 min Apgar 評分<3 分 3 例,4~7 分 10 例,≥8 分37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guī)機械通氣方案治療。吸氣峰壓為15~25 cm H2O,呼氣末正壓為4~8 cm H2O,吸氧濃度為0.21~0.4,呼吸比為1∶2,呼吸頻率為30~40 次/min,根據血氣和胸部X 線情況對上述參數進行調節(jié),病情穩(wěn)定后逐漸撤離呼吸機并改持續(xù)氣道正壓給氧。
1.2.2 實驗組 采取無創(chuàng)高頻振蕩通氣方案治療。調節(jié)振幅為25~40 cm H2O,氣道壓為10~18 cm H2O,吸氧濃度為0.21~0.4,呼吸比為1∶2,根據血氣和胸部X 線情況對上述參數進行調節(jié),病情穩(wěn)定后逐漸撤離呼吸機并改持續(xù)氣道正壓給氧[3]。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吸入氧氣濃度、氧合指數、平均氣道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水平,通氣治療總時間、總住院時間,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支氣管肺發(fā)育不佳、氣漏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吸入氧氣濃度、氧合指數、平均氣道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吸入氧氣濃度、氧合指數、平均氣道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的吸入氧氣濃度、平均氣道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氧合指數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的通氣治療總時間、總住院時間比較 實驗組的通氣治療總時間、總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支氣管肺發(fā)育不佳、氣漏發(fā)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支氣管肺發(fā)育不佳、氣漏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吸入氧氣濃度、氧合指數、平均氣道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水平比較()
表1 兩組吸入氧氣濃度、氧合指數、平均氣道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的通氣治療總時間、總住院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的通氣治療總時間、總住院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支氣管肺發(fā)育不佳、氣漏發(fā)生情況比較[n(%)]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呼吸衰竭患兒的治療中主要采取機械通氣的方法,機械輔助通氣可改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糾正難治性低氧血癥,臨床研究證實,通氣可顯著改善呼吸衰竭患兒的預后,雖然機械通氣可有效降低新生兒死亡風險,但若呼吸機參數的設置水平較低,則無法有效維持肺泡擴張壓力,無法改善肺血氧合,可增加視網膜病變、支氣管肺發(fā)育不佳、氣漏等風險[4,5]。
無創(chuàng)高頻振蕩通氣方式是一種可有效提高氧合,且不增加氣壓傷的肺保護通氣對策,其應用是借助小于或者等于正常呼吸頻率4 倍以上通氣頻率的一種通氣方式,可對炎癥因子釋放進行有效控制,還可減輕肺損傷,更好維持血壓穩(wěn)定,減少二氧化碳潴留和縮短住院時間[6-8]。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的吸入氧氣濃度、平均氣道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氧合指數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赡苁且驗闊o創(chuàng)高頻振蕩通氣方案的應用進一步減輕了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癥狀,而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改善則直接體現在了新生兒相關血氣指標的改善上。實驗組的通氣治療總時間、總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應用無創(chuàng)高頻振蕩通氣方案治療的效果確切,主要是因為在聯合無創(chuàng)高頻振蕩通氣方案應用之后,可進一步發(fā)揮無創(chuàng)高頻振蕩通氣方案的協同改善新生兒病情的作用,相對于常規(guī)機械通氣方案,無創(chuàng)高頻振蕩通氣方式可更好改善氧合,且不增加氣壓傷,對肺功能具有更好的保護作用,且通氣頻率提高,可更好維持血壓穩(wěn)定,減少二氧化碳潴留,改善氧分壓,因此,其可更好改善患兒的病情,提高治療總有效率,縮短病情改善的時間[9]。實驗組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支氣管肺發(fā)育不佳、氣漏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增加無創(chuàng)高頻振蕩通氣方案治療安全性高,且通過快速改善患兒的病情,可預防不良預后的發(fā)生,阻止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和惡化。隨著技術的發(fā)展,高頻振蕩通氣也具有無創(chuàng)模式,具有鼻腔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和高頻通氣的優(yōu)點是通過鼻導管或鼻導管將低潮氣量和高頻氣流注入呼吸道,從而改善通氣/血流比,減少壓力損傷或體積損傷的發(fā)生,并改善氧合和清除二氧化碳的優(yōu)點其他無創(chuàng)通氣無法比擬,是一種新的無創(chuàng)通氣模式,目前這種模式多用于新生兒呼吸衰竭的治療和其他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失敗后的二線治療,其可有效改善氧合,去除二氧化碳,降低氣管插管率。
綜上所述,無創(chuàng)高頻振蕩通氣方案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兒的血氣分析指標和生命體征,縮短病情改善的時間,并降低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支氣管肺發(fā)育不佳、氣漏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