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思聰
【摘要】近年來我國檔案事業(yè)發(fā)展由“國家模式”向“社會模式”轉變,檔案館的文化屬性日益凸顯,檔案館的教育功能逐漸得到社會認可。檔案館教育功能的發(fā)揮是實施檔案館“親民戰(zhàn)略”、重塑檔案館形象、擴大檔案社會影響力、提高檔案館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重要舉措。本文通過闡述當前檔案館教育功能內(nèi)容,指明了檔案館教育功能發(fā)展的方向,希望能夠對發(fā)揮檔案資源優(yōu)勢、開展教育活動有所裨益。
【關鍵詞】檔案館;教育功能;發(fā)展方向
檔案是傳承中華文明、發(fā)掘歷史智慧的重要載體,檔案館存史、資政、育人的功用隨之而生。近年來,隨著“以國家為基礎的司法——行政檔案話語權轉向以更廣泛的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用為基礎的社會——文化檔案話語權”的社會檔案觀的形成,檔案館的文化屬性日益凸顯,“供各科學術之研究”的教育功能逐漸得到社會認同。檔案館通過舉辦形式豐富多彩的活動和編輯出版史料匯編,開展對社會公眾的歷史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在展現(xiàn)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的同時,提升了公眾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也拉近了公眾與檔案館之間的距離,改變了檔案館在公眾心目中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形象。
一、檔案館教育功能的內(nèi)容
智慧是知識凝結的寶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異彩。檔案作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觀記錄,其中蘊藏著豐富的知識,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是人們汲取精神養(yǎng)分、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源泉。例如西周的太史寮就是當時的最高學府,檔案就是當時教育貴族子弟的教材;漢代的石渠閣除了是收藏保管檔案圖籍的場所外,還兼具學術討論園地的性質。我國檔案館的教育功能由來已久,1997年的全國檔案宣傳工作會議特別強調(diào)要加強檔案館的社會教育,檔案館的教育功能是讓沉睡的檔案得以證明歷史、啟迪后人和昭示未來的最佳途徑,因此重視和發(fā)揮檔案館的教育功能就顯得十分必要。目前,我國檔案館教育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的以下三個方面:
(一)歷史文化教育。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是中華文明得以源遠流長和延綿不絕的內(nèi)在動力,檔案作為中華文明流傳五千年而經(jīng)久不衰的見證者,其中蘊含的是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是促進中華文化繼續(xù)向前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無論是帝王將相治國理政的經(jīng)驗,還是圣人先賢的思想學說;無論是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還是勞動人民的工匠精神,都是通過檔案記錄下來并傳承至今的,檔案是展示和傳播中華文化最直接的渠道。莊妃冊文、清代玉牒、清代科舉金榜等列入
《中國檔案文獻遺產(chǎn)》名錄的國家級珍貴檔案和雍正帝朱批履歷排單、清末四碼電文、清帝用藥底簿、清代戲單等記錄珍貴歷史細節(jié)的檔案文書集體亮相“清宮秘藏檔案珍品展”,無疑是國家寶藏走出深宮,與公眾對話的一次絕佳時機,公眾用心去傾聽珍檔背后的故事,感悟年代的風云動蕩。“檔案見證北京”系列講座從檔案文獻中尋找故事,將展現(xiàn)老北京風韻的街道、民居、名勝、名人和歷史事件向公眾娓娓道來,讓公眾在故事的講述中感受古都北京的神韻風采和皇城氣勢。
(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檔案翔實記載了人們創(chuàng)造歷史的偉大歷程和曲折艱辛,其中既有抵御外辱贏得民族獨立的頑強拼搏,又有艱苦奮斗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鍥而不舍,檔案記錄內(nèi)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使得檔案具有強烈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生動素材。2009年檔案館被正式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廣大中小學生和黨員干部進行紅色教育、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學習革命傳統(tǒng),陶冶道德情操,領悟國情、黨情的重要陣地?!拔靼部箲?zhàn)紀實”圖片展以豐富的館藏檔案和圖片資料直觀展示了西安各界人士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團結一致奮力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歷史事實,警示人們珍愛和平、勿忘歷史;《烽火礪廉》一書匯編了新四軍廉政建設理論研究成果,以真實的歷史事跡和鮮活的歷史人物展現(xiàn)了新四軍廉政建設的歷史實踐,是新時期我們推進黨風廉政建設、持續(xù)建設風清氣正良好政治生態(tài)的重要力量。
(三)社會檔案意識教育。檔案公開的思想促進了社會檔案意識的萌發(fā),公民檔案權利的法律認定加速了社會檔案意識的覺醒,一改往昔“九卿翰林部員,有終身不得窺見一字者”“三百年來,除舍人省吏循例編目外,學士大夫,罕有窺其美富者”的局面。檔案是歷史的真憑實據(jù),是查考、處理和研究問題的依據(jù),是進行公務利用、學術利用和普遍利用的重要工具,隨著檔案開放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愿意來到檔案館通過檔案來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檔案為海洋捕撈漁民養(yǎng)老作證明,檔案為辦理房屋產(chǎn)權登記作依據(jù),檔案為土地確權挽回經(jīng)濟損失提供證明,檔案為居民補辦戶口本和身份證提供依據(jù),檔案利用所取得的良好效果,無疑是檔案館宣傳工作的最佳展示,在無形中提升了利用者的檔案意識,使得公眾能夠在遇到困難之時想到檔案館。古語有云“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作為最能體現(xiàn)百姓真實意愿和價值觀觀念的家庭檔案,記載的是一個家庭的成長經(jīng)歷,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會的變遷。一戶戶家庭在檔案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建立起自己家庭的檔案,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感受著血脈親情,很多公眾通過建立家庭檔案對檔案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二、檔案館教育功能的發(fā)展方向
隨著檔案開放意識的覺醒,檔案不僅僅是“推進政務”和“備修史之用”的工具,檔案文化價值的發(fā)掘和教育功能的發(fā)揮使得檔案館不再是皇權的象征,而是變成了一種權利的實現(xiàn),成為面對大眾、整合歷史文化信息資源的公共文化場所,因此檔案館需要讓檔案更加活躍,讓其能夠為時代做出更多貢獻。
(一)成為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一直以來,檔案館的教育功能多是圍繞社會教育展開,與學校教育結合不緊密,無論是國際檔案日的專題活動,還是重要紀念日舉辦檔案展覽;無論是拍攝檔案紀錄片,還是設立報刊專欄;無論是出版檔案編研成果,還是開設檔案專題講座,都更為偏重政治性和歷史性選題,與廣大學生特別是中小學生的課堂教育內(nèi)容有一定的距離,檔案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還有很大的發(fā)揮余地。法國檔案館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成立了“教育服務部”,向學校推薦館藏檔案供課堂教學使用,并將部分課堂教育內(nèi)容移至檔案館進行。澳大利亞檔案館開發(fā)的“虛擬閱覽室”項目為包括歷史學、公民學在內(nèi)的多個學科提供了海量的檔案資源,其中選取的與前沿科學、科技發(fā)明、通信相關的檔案文本與圖片,對科學課程的教學有很大幫助。檔案是學校教學過程中有益的輔助工具,在教學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我國的檔案館應該深入挖掘館藏檔案的歷史內(nèi)涵、思想內(nèi)涵和實用價值,找到檔案與各學科之間的契合點,打造檔案精品課程,成為學校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充分發(fā)揮檔案資源為各學科服務的教育功能,做好館校銜接,讓檔案館成為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
(二)積極開拓檔案館教育功能發(fā)揮的網(wǎng)絡平臺。計算機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使得“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成為現(xiàn)實,網(wǎng)站和社交媒體已經(jīng)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獲取新知、認識世界的重要渠道。傳統(tǒng)的檔案實體展覽、檔案出版物或是與報刊、電視、廣播的合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受眾范圍難以擴大、影響力有限,如何利用網(wǎng)絡優(yōu)勢延伸和拓展檔案館教育功能成為檔案館亟須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我國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如火如荼使得檔案網(wǎng)站的功能日益完善,檔案利用的網(wǎng)絡化和便捷化提高了檔案社會化服務的水平。雖然檔案網(wǎng)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公眾查閱檔案、獲取資源動態(tài)、知曉檔案活動的需求,但是在發(fā)揮教育功能的方面略顯不足。我國檔案館要重視檔案的教育功能,在檔案網(wǎng)站開辟專門的“教育”版塊,以專題的形式將檔案資源呈現(xiàn)在公眾面前,創(chuàng)建遠程教育課堂,搭建互動交流平臺,鼓勵教師利用第一手的原始資料進行授課,啟發(fā)學生在原始資料中尋找過去。融入社交媒體,建立并保持與公眾的聯(lián)系,是改變外界對檔案館認識的良好契機。北京市檔案館微信公眾號春節(jié)期間推送的文章《晚清高官如何過春節(jié)?看看那桐的“朋友圈兒”就知道了》,以晚清高官那桐1900年春節(jié)拜年動態(tài)為線索向公眾展示了過去人們拜年的禮節(jié)和習俗,十分生動形象,吸人眼球。檔案館微信公眾號是公眾了解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檔案發(fā)揮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檔案館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向公眾講述身邊的歷史故事,傳遞出身邊熟悉的那一種歷史情懷。當然也可以在微信公眾上設置教育專題欄目,定期更新檔案資料,為公眾提供最新的教學資源、學習計劃、專業(yè)發(fā)展以及最新可用的原始資料,讓公眾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碎片化時間提升自我。
(三)打造文化休閑中心。檔案是一部記載社會發(fā)展的史書,具有貫穿古今、銜接未來的文化穿透力。檔案具有的豐富的休閑文化底蘊揭示了歷史之謎,滿足了公眾的好奇心。
“休閑利用”觀點的提出認為檔案館就是被貼上“休閑娛樂”的標簽也無可厚非,檔案館可以和圖書館、博物館一樣成為公眾日常休閑放松的好去處。德國檔案學者漢斯·諾漢瑟·貝爾認為“檔案展覽是檔案館面向公眾充當教育角色的最常用的一種方式”,主題鮮明的檔案精品展覽是教育公眾最直觀,也是最能引起公眾共鳴的方式。檔案館館藏的珍貴史料和特色檔案是公眾追尋歷史真相和傳承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去檔案館學習和查找相關檔案,可以及時把握歷史發(fā)展脈絡,加深對民族地方文化傳統(tǒng)的認識和感悟,從而對民族認同感和地方歸屬感更加強烈。檔案館還可以通過調(diào)整刻板的作息時間和改變館內(nèi)的陳設營造休閑氛圍,讓前來的公眾可以真切感受到檔案館輕松的氛圍,盡情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
三、結語
檔案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是我們探尋國家興衰、民族崛起和文化繁榮歷史軌跡的重要依托,是后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雖然目前檔案館的教育功能發(fā)揮得還不盡如人意,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通過不斷學習和改進,我國檔案館一定可以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檔案館教育之路。
【參考文獻】
[1]黃宵羽.社會轉型期檔案利用政策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2]戴衛(wèi)義.試論檔案教育功能的現(xiàn)實意義及發(fā)展方向[J].檔案學通訊,2014(01):56-59.
[3]黃黎.讓沉睡的檔案啟迪后人——論綜合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J].貴州檔案,2003(06):9-10.
[4]黃少夢.國外檔案資源教育功能開發(fā)實踐[J].中國檔案,2017(01):74-75.
[5]阮葵生.茶余客話[M].北京:中華書局,1959.
[6]王國維.王國維遺書 [M].上海:上海古籍書,1983.
[7]楊太陽.加入"合唱"——談社交媒體在檔案館中的運用[N].中國檔案報,2012.
[8]王玉玨,楊太陽.法國檔案館公眾教育服務體系建設及其啟示[J].檔案學研究,2016(05):103-109.
[9]黃黎.讓沉睡的檔案啟迪后人——論綜合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J].貴州檔案,2003(0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