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品
摘要:隨著1999年國家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到2001年國務院提出調整教育資源和優(yōu)化配置、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決定的執(zhí)行,作為教育系統(tǒng)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村義務教育的水平和質量在不斷提高。但同時,農村教育工作依舊由于師資、教育設備的不足存在諸多難點。本文將針對農村初中歷史教育教學工作的展開進行分析,并對農村初中歷史教學的難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農村教育;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51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2-032-1
初中歷史在學生歷史學習中處于重點階段,尤其在農村基礎教學中,歷史課程從初中開始正式以“主科”進入學生課堂,大部分學生初次接觸正式的歷史學習,是學生歷史“開蒙”以及歷史知識打基礎的重要節(jié)點。并且由于高中課程的分科設置,近半數學生的歷史科目學習僅止于初中階段,課時的限制直接影響教學目標設置以及教學質量。從農村教育的背景來看,不同于城市中學生豐富的課外活動以及充沛的教育資源給歷史學習帶來的便利性。由于教育資源的匱乏,學生歷史學習基礎薄弱,歷史知識來源單一,缺乏基本的歷史學習思維,使得初中階段歷史教學工作愈加困難。另外,農村教學中存在的“應試為先”的思想,家長相對于學生歷史知識的積累周期認識不足,單一地追求分數短期內的遞增,片面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反而使學生對于歷史課程學習產生抵觸心理,增加了歷史教學的難度與壓力。針對以上教學難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做好初中歷史教育教學工作。
一、利用現有教學設備,創(chuàng)建立體課堂
由于農村初中歷史教育中教育資源不平衡,學生缺乏對于歷史的深刻認識,對于歷史事件的時間線以及歷史邏輯缺乏理解,無法靈活掌握運用歷史知識,更無法從歷史課堂中獲得趣味,考試時一味死記硬背,不僅違背素質教育的初衷,更不利于長期的知識積累與理解。因此,在課堂中利用投影儀等設備,結合PPT、影音資料等現代教學手段,構建浸入式課堂,讓學生沉浸在歷史事件之中,更好的理解記憶教學內容。
例如八年級上冊中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章節(jié)教學中,通過投影電影《建國大業(yè)》,為學生梳理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人民內戰(zhàn)爆發(fā)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的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線及其重大歷史意義,引導學生直觀感受解放戰(zhàn)爭時期建國之艱難以及國家在歷史節(jié)點做出的重要舉措背后的背景及意義,重塑歷史,浸潤在歷史之中,激發(fā)學生歷史思維與愛國情懷,深入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
二、以學生為導向,增加互動
中學教學過程中,應遵循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tǒng)一的雙邊性規(guī)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結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若要讓學生快速高效地掌握歷史知識,應以學生興趣為導向。比如在課堂中引入歷史趣味故事,歷史學科教學的一部分優(yōu)勢是地域性較強,而尤其在農村,當地的歷史傳說與民間故事流傳甚廣深入人心。結合當地歷史特色,更容易使學生對歷史事件產生共鳴,從而豐富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記憶點。
例如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地道戰(zhàn)期間挖掘的地道,現仍在許多農村地區(qū)保存完整,當地居民中也有許多抗戰(zhàn)時期的老兵,結合當地抗日戰(zhàn)爭時期留下的與敵軍奮勇抗戰(zhàn)的故事,在教學中加以引用,能夠引發(fā)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熱烈討論。另外在古代史教學過程中,結合一些歷史順口溜如“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zhàn)國,一統(tǒng)秦兩漢”等,整理出七年級古代史時間線,聯(lián)系學生與古代帝王的姓氏,如周朝姬姓,南朝陳姓等活躍課堂。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通過創(chuàng)辦歷史知識競賽等形式,結合語文學科中文言文如《阿房宮賦》,在歷史知識收集與分享過程中拓寬學生歷史視野,增強學生歷史知識學習的成就感,利于長期歷史思維的培養(yǎng)。
三、發(fā)揮教師在歷史課堂主導性與專業(yè)性
農村教育教學中,教師的專業(yè)性是學生學好歷史的關鍵。在以學生為本的基礎上,教師也要研究當地歷史教學的重點與特色,合理安排教學結構與教學進度,適當進行歷史知識測試,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使學生保持良好平穩(wěn)的學習成績。中考歷史的考試形式是開卷,一定程度上使得學生歷史學科學習意識淡薄,認為課上學習無關緊要。學校與教師應當在平時的考試中,適當采取閉卷形式與問答形式考察學生歷史掌握程度,督促學生利用好上課時間,引起學生對于歷史課程的重視,適當增加歷史相關課外活動的比重,探究出適合當地學生的學習與考試形式。
農村初中歷史教育教學工作在教育資源分配、教學設備以及教育觀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弱勢,這增加了歷史學科教學的難度,同時也使教學存在挑戰(zhàn)性。教師在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在課堂中彌補教育環(huán)境的缺陷是教學的重難點。因此,在教學形式、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結構等方面進行具有創(chuàng)新性、合理性的安排成為解決農村初中歷史教學的必要方法。在素質教育與農村教育優(yōu)化配置的大環(huán)境下,學校與教師應當勇?lián)厝?,為農村初中歷史教育教學共同努力,縮短農村與城市之間歷史教育的差距。
[參考文獻]
[1]張?,?新課標下農村初中歷史教學的困擾及對策研究[D].延邊大學,2017.
[2]丁兵.農村初中歷史教學有效學習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6(10):87.
[3]劉梅.中學歷史教學中歷史與現實融合教學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9.
(作者單位:德??h足榮鎮(zhèn)初級中學,廣西 百色 5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