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迪
摘要:蒲松齡《狼》(其二)作為民間故事,情節(jié)夸張,充滿幻想,表現(xiàn)人們的美好愿望。作為傳說,實際內容自然并不可信,傳說內容也不可能完全真實,它是一個作家的想象和藝術才能的集中體現(xiàn),并不是矯揉造作的虛假。
關鍵詞:虛假;民間故事;傳說;想象夸張
統(tǒng)編版教材七年級語文上冊《狼》一文選自蒲松齡的短篇文言小說集《聊齋志異》。這是一篇經(jīng)典的古文,在以往數(shù)個語文教材版本中均有收錄,語文名家也經(jīng)常以它為內容進行公開課教學展示。整篇小說以屠戶“遇狼——懼狼——御狼——殺狼”為線索,生動地塑造了屠戶勇敢果斷,狼貪婪、兇狠、愚蠢、狡詐的形象,向讀者揭示了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要心存幻想,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并且抓住斗爭時機,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
課堂回放
筆者在授課即將結束時,向學生提問:“關于這一課,同學們還有哪些疑問,需要我們來一起解決的?”這時一位女生舉手發(fā)言:“老師,我覺得這篇文章有些假,有矯揉造作之嫌?!?/p>
“那請你具體說說?”
“老師,您看,當屠戶以刀劈狼首時,狼不一定死去,一定會發(fā)出痛苦的叫聲,后面的那條狼聽到叫聲,肯定會出來,或者逃走,或者協(xié)助同伴攻擊屠戶?而作者之所以沒有這樣安排情節(jié),主要是為了突出狼前后夾擊的愚蠢,這樣為情節(jié)設置而設置,顯得太過于矯情,太虛假了?!?/p>
聽到這位同學的發(fā)言,我沒有立刻給出結論,而是隨機給同學們布置作業(yè),針對剛才同學提出的這個觀點,同學們課下進行探究,以小論文的樣式寫在日記本上,明天課堂進行交流。
第二天的語文課,學生們的探究精彩紛呈。
“‘久之,目似冥,意暇甚。這是有可能呢,前狼假裝睡覺,迷惑屠戶,讓心驚膽戰(zhàn)的屠夫放松警惕,從而讓后面的狼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這是有可能的?!榔仄穑缘杜鞘?,又數(shù)刀斃之。這句話就有疑問了,一般來說,人一旦跳起來,往往伴隨著大叫,屠戶突然跳起來,要殺狼,這里面飽含著憤怒、憎恨,殺氣,他極有可能,一邊突然挑起,一邊突然高喊‘啊……這樣既有動作、也有氣勢,容易殺敵成功。這樣的叫聲、吶喊聲,可能會驚動后面的狼?!?/p>
“‘以刀劈狼首,這句話也有疑點。我們見過殺羊剝狗的,作為一個屠戶來說,如果要殺一條外形像狗的狼,應當按照殺狗的方式方法,從脖子處入手,因為那里沒有骨頭,容易捅破皮。狼首,狼的頭,頭上有頭蓋骨,再鋒利的刀子,也未必一下子把頭蓋骨劈開。文章又說‘又數(shù)刀斃之,也就是說,屠戶‘以刀劈狼首,一刀下去,狼可能并沒有死,不死之狼遇到一刀重劈,肯定會發(fā)出痛苦的叫喊聲,這種叫喊聲,對于它的同伴后狼肯定熟悉,所以這時后狼應當出來幫助,因為狼非常講究團隊作戰(zhàn)。在這篇文章中,也多次提到兩狼是團隊協(xié)作作戰(zhàn)的?!?/p>
“我們再說說積薪,這篇文章兩次提到積薪,一是‘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轉視積薪后。我翻閱資料,詢問家中老人,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農村,打過的麥秸堆成的草垛,一般而言,直徑也就在5至8米左右,在這種直徑范圍內,無論是屠戶充滿殺氣的叫喊聲,還是前狼垂死掙扎的痛苦聲,后狼都應當能聽到的,既然聽的到,就有可能出來幫忙助戰(zhàn),或者攻擊屠戶?!?/p>
“‘一狼洞其中,身已半入,止露尻尾,積薪,也就是柴草堆,麥秸堆,硬度應當不是很大,狼的身子已經(jīng)鉆入到柴草堆中一半,另一半身子屁股和尾巴還在外面,在并不堅硬的麥秸堆中,這只狼的身子活動起來,應當還是游刃有余的,也就是說,這只狼如果想從柴草堆中抽身出來去看看前面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是件非常容易辦到的事情,除非這條狼是一條耳朵嚴重聾掉的殘疾狼,一點都聽不到前面所發(fā)出的聲音。”
“中國古典小說里人與動物的搏斗往往都是精彩的,伴隨著聲音、動作,譬如《水滸傳》中武松打虎、李逵殺虎,《西游記》中悟空打虎,而在這里屠戶用刀與狼搏斗,似乎是一場無聲的電影,動作固然精彩,但是沒有了聲音,讓人感覺到了虛假,不真實,是作者理想化的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為突出狼的愚蠢而設計,為設計而設計,這樣的作品就缺乏真實?!?/p>
……
問題探析
同學們的發(fā)言精彩紛呈,都能從文章里摘詞選句,從文本出發(f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閱讀經(jīng)歷,來質疑文本。筆者肯定他們的探究精神之后,同時又把《狼》的故事溯本求源,回歸到作品《聊齋志異》創(chuàng)作之中。
蒲松齡在少年經(jīng)歷短暫的人生輝煌后,科舉考試中就沒那么幸運。聊齋,是他的書房名,志是記錄的意思,異是奇異的故事。因此《聊齋志異》可以理解為“在聊齋這個書房記錄一些奇異的故事?!?/p>
關于《聊齋志異》的創(chuàng)作,普遍的觀點是蒲松齡在自己收集到的故事重新進行整理加工創(chuàng)作。鄒弢《三借廬筆談》這樣描述:“作此書時,每臨晨攜一大磁罌,中貯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于上,煙茗置身叛。見行道者過,必強執(zhí)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一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濒斞赶壬鷧s認為中年的蒲松齡窮困潦倒家里連鍋都揭不開了,根本不可能優(yōu)哉游哉擺茶遞煙請人講故事。但是聽別人講的故事是蒲松齡取材的一個途徑。
《狼》的故事很有可能就是蒲松齡聽到的三則故事,然后加工創(chuàng)造而成。既然淵源是聽來的故事,那么故事的雛形可能是就是一個傳說,一個民間故事,一個廣大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與一定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有關的故事。
既然是民間故事,民間故事大多以口頭形式傳播,情節(jié)夸張,充滿幻想,大都表現(xiàn)人們的美好愿望,內容往往包含著超自然、異想天開的成分。既然是傳說,其實際內容自然并不可信,傳說的內容也不可能完全真實。民間傳說內容的可信性主要表現(xiàn)在民間傳說的“傳說核”上,即“客觀實在物”,也就是本文所說的一屠戶晚歸途中遇到兩狼,最終把狼殺掉這樣的歷史事件是真實的。
傳說總是圍繞真實的人、物或事展開一個虛構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歷史或者現(xiàn)實中存在過的,其主要事跡和人格也基本屬實。
故事情節(jié)的傳奇性則又是民間傳說的一個顯著而重要的特征?!八^傳奇性,指故事情節(jié)在總體符合現(xiàn)實生活邏輯,在此基礎上,又通過夸張、巧合、超現(xiàn)實的想象等虛構手段,構造奇情異事,使故事曲折離奇,高峰疊起,引人入勝?!薄独恰返膫髌嫘跃褪窃谝粋€融于合情和悖理的情節(jié)中體現(xiàn)出來,而這些情節(jié)中又適當?shù)剡\用了巧合、夸張、幻想等藝術手法,可以說在創(chuàng)作中都融入了作者的虛構與想象,融入了蒲松齡的主觀色彩,加入了個人的情感。
結束語
魯迅先生說《聊齋志異》是“用傳奇而以志怪”,這概括了《聊齋志異》用傳奇的手法來寫志怪小說的創(chuàng)作特色。在教材《狼》中蒲松齡借用傳奇的筆法和技巧,重視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寫,故事情節(jié)曲折有致,描寫委曲詳盡,同時又推陳出新,意想奇特豐富,描繪生動細膩。
西方理論學家弗洛伊德說“夢是愿望的達成”。教材《狼》中屠戶由妥協(xié)退讓到果敢勇猛就是蒲松齡的一個夢、一個幻想。蒲松齡雖然貧困、不得志,寫了一些和自己有關的東西,但是他特別善于想象,《聊齋志異》即是一個天才作家的想象和藝術才能的集中體現(xiàn),這是創(chuàng)作之真。
參考文獻
黃濤,中國民間文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