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紅樹林和潮汐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活著幾十種彈涂魚,其中也包括科威特的海岸。《國家地理》雜志的資深攝影師托馬斯·P. 帕斯查克在那“一連幾個小時一動不動地趴在泥里,拍攝這種魚的求偶儀式”。
研究生活在陰暗泥洞里的神出鬼沒的魚可不是件易事。因此,對于許多種彈涂魚的科學(xué)研究尚不完整,而一些已知的情況還有點奇怪。舉個例子:有一種彈涂魚會把凸出的眼睛深深地縮回眼窩里,然后再伸出來,以此來保持眼睛濕潤,這種彈涂魚因此得名Boleophthalmus,即“彈出的眼”。
當(dāng)這些兩棲魚類在其部分成員所生活的熱帶潮間帶繁殖時,雄魚會上演華麗的求偶表演,炫耀它的鰭并高高地跳起。如果有雌魚被打動,它就會跟著這條雄魚去洞中繁殖,避開窺視的目光。不過多虧有了內(nèi)視鏡、挖掘工具和耐心的研究,日本長崎大學(xué)的石松惇及其團(tuán)隊得以拼湊出了彈涂魚的繁殖過程。
雄魚筑洞為巢,有一個或多個豎井通向一個部分充滿水的小室,小室有個圓頂,用來充當(dāng)氣囊。雌魚將卵產(chǎn)在圓頂上,雄魚給它們授精。雌魚離開后的幾天內(nèi),雄魚會看護(hù)這些受精卵。為了維持受精卵所需的氧氣供給,雄魚會游到水面上,大口吸入空氣并把空氣帶回巢中吐出,如此往復(fù)。石松的同事卡倫·L. M. 馬丁在觀看了石松利用內(nèi)視鏡拍攝的視頻后,推測雄魚可能要吸入“大約100口”空氣來制造氣泡。
馬丁說,隨后不知怎么的,這位準(zhǔn)爸爸會“追隨潮汐和時間”,并在合適的時候,開始大口吸入洞內(nèi)的空氣,再把它吐到洞外。水涌進(jìn)洞里,使幼魚孵化;它們從洞中游上來,相繼離去。馬丁說,雄魚“真是個頂好的爸爸”。
——帕特里夏·埃德蒙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