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墨琳
摘 要:伴隨著全球化的持續(xù)深入,世界上各民族間的溝通與交流也逐漸頻繁起來,多元文化格局也因此形成?;诖吮尘跋?,給各類文化的生存與發(fā)展也提供了較為寬泛的空間。就民族聲樂教育而言,教師也要始終具備發(fā)展的意識,積極應對多元文化給民族聲樂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與契機,推動民族聲樂教育高質量的開展,為民族聲樂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重要力量。
關鍵詞:多元文化;民族聲樂教育;研究
多元文化發(fā)展給高校聲樂教育教學提供了方向與契機,對此,高校民族聲樂教學過程中,要始終以多元文化視野為載體,從而使學生在民族聲樂學習過程中始終具備清晰的方向,深刻感知聲樂知識具有的魅力。對此,本文主要從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聲樂教育具有的意義出發(fā),剖析了民族聲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聲樂教育的改革路徑,旨在為學生建構起生動形象的聲樂課堂,提升民族聲樂教育教學效果。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聲樂教育具有的重要意義
民族聲樂是集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為一體的音樂藝術,主要是以中國民間音樂和歐美唱法作為養(yǎng)分汲取來源,從而形成的具有獨特風格的表現(xiàn)形式。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僅人口分布極為廣泛,而且所處地域環(huán)境不同其民族音樂風格也會存在差異。就這些民族聲樂作品來講,其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對生活感悟和民族文化內(nèi)涵的直接表達。伴隨著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多元文化也給我國民族文化帶來了一定的沖擊。民族融合過程中固有的民族文化具有的樣貌和特色也逐漸模糊,唱法也呈現(xiàn)出了千篇一律的特征,這對我國豐富民族文化的展現(xiàn)也是不利的。對此,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下進行民族聲樂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使民族聲樂特色得以保持。民族聲樂教育的開展是學生深化對民族文化起源與發(fā)展認知、充分理解民族聲樂、感悟民族聲樂使命和體會民族聲樂魅力的重要途徑,對民族聲樂特色保持來講意義重大。其次,促進民族聲樂發(fā)展。雖然繼承是實施學習活動的首要,但是發(fā)展才是民族聲樂生命力得以保持的核心所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聲樂教育一方面可以以文化交流為途徑推動民族聲樂發(fā)展,另一方面也是將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貫穿在文化融合過程中的有效方式。最后,使民族聲樂魅力得到展現(xiàn)。我國民族聲樂具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下開展民族聲樂教育不僅可以促進我國民族聲樂魅力的充分展現(xiàn),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還能在學習民族聲樂的過程中領悟作品傳達的情感與內(nèi)涵,感悟國家發(fā)展,能夠推動其向國外領域的發(fā)展,是民族文化發(fā)揚光大的重要路徑。
二、民族聲樂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滯后性
縱觀我國以往民族聲樂教育可以得知,音樂教學形式主要以西方音樂教師形式為主,無論是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是音樂唱法中,都突出了西方形式。在此背景下,學生即使能夠對民族聲樂的知識和唱法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民族聲樂的精髓和重點不能有效掌握[1]。同時,在學生學習民族聲樂時也存在多個問題。一方面,由于西方學習方法已經(jīng)對學生產(chǎn)生了一定的禁錮和限制作用,所以在學習民族聲樂時無法保證其學習的有效性,給學生民族聲樂學習帶來了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在現(xiàn)下教學模式制約和影響下,學生音樂風格呈現(xiàn)出了單一性的特點,阻礙了學生自身特色的形成。
(二)教學系統(tǒng)不夠完善
對我國民族聲樂教學來講,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借鑒或抄襲也是當下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由于在開展民族聲樂教學時沒有個性化的自我教學系統(tǒng)為支撐,不僅制約了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的良好發(fā)展,而且其魅力也得不到應有的展現(xiàn)。同時,在針對民族聲樂課予以設計過程中,也始終將西方的方法作為了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線,我國音樂課程設計優(yōu)勢得不到充分的凸顯。這就導致現(xiàn)有的聲樂教學系統(tǒng)與當前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發(fā)展存在矛盾,沒有以實際情況為依據(jù)和立足點。此外,學生向民間歌手和戲曲演員學習的機會少之又少,導致學生不能充分且準確的掌握民族聲樂風格和特征。
(三)對民族聲樂發(fā)展未給予重視
我國在進行民族聲樂教學時,通常會將統(tǒng)一性的教學形式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并沒有針對不同風格音樂進行區(qū)分練習。正是受到此種模式的影響,既制約了我國民族音樂的發(fā)展和特色的發(fā)揮,又阻礙了歌手演唱風格的發(fā)揚和學習。眾所周知,我國是由多民族構成的國家,且民族不同音樂特色也不盡相同,無論是唱法和風格都會存在明顯的差異。如果教師教學過程中依然延用統(tǒng)一式的教學方式,那么就會使原本存在差異性的民族歌曲在風格和唱法上趨同一致,各民族具有的特點也無法得到彰顯。也正是由于此種教學模式的運用,使得我國民族聲樂教學向多元文化邁進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阻礙。
三、多元文化視野下的民族聲樂教育的改革路徑
多元文化視野下,不僅推動了民族聲樂教育教學的持續(xù)發(fā)展,也能深化學生對民族聲樂學習具有的魅力和價值的認知。想要使民族聲樂教學在高校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得以凸顯,需要推動多元文化和民族聲樂教學的整合,從而為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提供重要動力。以下主要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多元文化視野下民族聲樂教育的改革路徑。
(一)注重先進的教學模式的運用
上述提到,千人一唱是目前民族聲樂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教師將西方教學方法作為了教學活動開展時的重點與主線,沒有深入探究與民族聲樂相契合的教學模式[2]。對此,學校應以此為立足點,提升其完善性和新穎性,圍繞民族聲樂的理論知識實施系統(tǒng)化且全面化的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不同民族音樂時能夠更具針對性,使其具有的主體地位在學習不同音樂特征時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從而更好地領會我國民族聲樂具有的特點,為后續(xù)對我國民族文化的宣傳與弘揚奠定良好的基礎。以聲樂課程中唱法教學為例,教師應對其進行嚴格且仔細的推敲,以高低音氣息運用等方面著手,開展統(tǒng)一練習,確保對歌唱基礎的良好掌握。之后,還要立足不同民族具有的藝術特征,了解不同民族聲樂其具體唱法,并依靠學生分組的演唱方式進行訓練。就唱法相似的民族唱腔來講,要注重對其共性和差異的研究,并開展組合式講述與學習,幫助學生更好地區(qū)分與掌握。由此可見,新穎的教學形式,既可以使民族聲樂教學更高效的進行,又能夠使學生更好地領悟民族聲樂具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