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燕,王月香,劉 靜,羅春生
(石河子大學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8)
資料顯示,門診心律失常患者中抑郁焦慮發(fā)生率為20%~30%,住院患者中發(fā)生率可達40%~60%。患者的精神心理問題與心律失常往往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半p心醫(yī)學"是將心臟及心理問題聯(lián)系,通過控制精神心理疾患從而干預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的轉歸[1]。國內外研究均證實了“雙心醫(yī)學”治療模式的重要意義[2]。本研究旨在探討伴有心理障礙的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在“雙心醫(yī)學”模式指導下的療效評價,從而正確認識雙心治療。
選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于石河子大學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老干一科住院的心律失?;颊?27例。年齡在60~92歲,其中男性65例,女性62例。納入標準:①年齡大于或等于60歲;②性別不限;③經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證實存在心律失常者;④無明顯語言理解和表達障礙,能夠配合完成測試。排除標準:①功能性竇性心動過速、過緩及偶發(fā)早搏;②癡呆患者;③過去6個月有嗎啡類、酒精等物質濫用或依賴的患者;④有精神病患者;⑤近6個月患有嚴重腦血管病患者;⑥嚴重肝腎功不全、腫瘤患者。
所有患者行量表測定后由??漆t(yī)師確定是否診斷心理障礙。根據患者有無心理障礙、是否實施心理治療分為3組。觀察組1:心律失常合并心理障礙者,在常規(guī)心律失常治療基礎上行心理治療,即雙心治療;觀察組2:心律失常合并心理障礙者,僅常規(guī)心律失常治療(指不接受心理治療或未堅持心理治療);對照組:單純心律失常者,常規(guī)心律失常治療。隨訪時間6個月。
觀察患者入院時和出院后6個月內的心律失常事件。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判定療效,治愈:治療后經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早搏消失,心電圖恢復正常;好轉:治療后經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早搏次數減少50%以上。無效:早搏未控制,心電圖未恢復。
隨訪并記錄患者6個月內的臨床心血管事件:惡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及再住院例數。
采用SPSS 17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較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三組治療后心律失常都得到控制:觀察組1、觀察組2、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2.1%、61.9%和80.8%,三組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雙心治療組顯著高于其他組。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心律失常事件比較
6個月隨訪患者臨床心血管事件,僅在觀察組2中出現2例惡性心律失常,均未發(fā)生心源性死亡;再住院患者僅在觀察組2中出現3例。說明雙心治療有效減少患者臨床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
不論是器質性心臟病還是非器質性心臟病,在伴有心律失常發(fā)生時,患者常常因疾病本身帶來的不適、對預后的不可預知、長期服藥的不便等產生較明顯的焦慮抑郁癥狀?;颊呓箲]抑郁的嚴重程度遂又增加心律失常的門診和住院率,甚至導致器質性心臟病患者病死率的增加[3、4]。
研究指出,抑郁癥可以使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室顫、房顫復發(fā)風險增加[5]。焦慮能夠引發(fā)心律失常[6],即使在植入ICD后,也會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抑郁或焦慮還被認為可能是影響心血管疾病治療的因素之一[7]。原因是抑郁或焦慮等不良情緒可刺激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其張力增高,刺激兒茶酚胺的分泌,使得心肌細胞電活動的不穩(wěn)定性增加,出現心律失常,甚至是惡性心律失常危及患者生命。
已經證實,雙心治療能夠緩解伴有不良情緒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癥狀[8],降低心律失常發(fā)生率[9]。本研究結果顯示:三組治療后心律失常都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但觀察組2低于觀察組1和對照組,考慮是由于心理障礙的不利影響仍存在。觀察組1即采取雙心治療的患者,心律失常治療總有效率顯著;且6個月內的觀察發(fā)現其不良事件少、再住院例數低,進而證實了積極的心理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預后[10]。
綜上所述,雙心診療模式的開展,遏制了老年患者心理障礙和心律失常兩者間惡性循環(huán)的作用。積極干預焦慮或抑郁,可使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