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楠
儲 顯
劉 慧
張 恒
何 晴
花境(flower border)歷史悠久,起源于中世紀英國的村舍花園,由多種花卉構成,甚至含有蔬菜、藥草等的混合種植,沒有規(guī)范的形式[1]。同其他傳統(tǒng)園林形式一樣,花境經(jīng)過長時間的發(fā)展演化,在傳承、借鑒和融合中內容不斷豐富,逐漸成為經(jīng)典的園林植物應用形式。狹義的花境具有自然性、邊界性和草本性等基本屬性,然而隨著應用范圍不斷拓展,花境幾乎出現(xiàn)在各種類型的城市綠地之中,其內涵擴展為以宿球根花卉、觀賞草和花灌木為主,表現(xiàn)其形態(tài)、色彩、高度、質地和季相變化之美的園林植物應用形式,強調自由散布生長[2-4]。
近年來與花境相關的研究文獻逐漸增多,但多側重花境基礎知識的介紹、花境植物品種的選擇和花境設計等方面,鮮有文獻涉及公眾對花境景觀評價的研究。而國際上,公眾認可已經(jīng)成為評價綠地設計與管理的重要標準[5]。Daniel將景觀的視覺質量稱為“風景美”,美國土地管理局則將其等同于“風景質量”,并定義為“基于視、知覺的景觀的相對價值”[6];Jackson認為景觀的價值表現(xiàn)在景觀所給予個人的美學意義上的主觀滿足[7]。本文從城市綠地中花境的景觀特征調查入手,通過公眾評價,探索以人為本、符合大眾需求的花境營造模式,為城市花境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jù)。
合肥地處江淮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年均氣溫約15.7℃,年均降水量約1 000mm,年日照時間約2 000h,年均無霜期228d,平均相對濕度77%。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常綠闊葉落葉混交林[8]。
以合肥二環(huán)以內的中心城區(qū)為研究范圍,通過對合肥市林業(yè)園林局有關花境建設數(shù)據(jù)的收集整理,結合2017年10月27日高分辨率衛(wèi)星遙感影像與Google Earth街景地圖的判讀,初步提取花境信息,進行實地踏查(不包含居住區(qū));利用手持GPS定位功能,在ArcGIS軟件中繪制合肥城市花境分布現(xiàn)狀圖(不包含居住區(qū),圖1)。在此基礎上,本著全面、均勻的原則,結合當前合肥市花境的發(fā)展現(xiàn)狀,借鑒法瑞學派的典型選樣法[7],依據(jù)面積大小、地理位置等在研究范圍內選取30個典型單元作為研究樣地。
近年來,合肥市積極引導市政綠化中花境的應用。截至2017年,主城區(qū)實際建成花境279處,總計面積近4hm2;2018年規(guī)劃在主城區(qū)繼續(xù)新添500處花境,建設范圍向公園甚至居住小區(qū)延伸,不斷為城市增色添彩。
1.3.1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指標權重的確定
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6,9],依據(jù)代表性、可操作性和完備性等原則,結合多次現(xiàn)場踏查和專家咨詢,最終從基本結構、觀賞性、生態(tài)性3個方面選取11項評價因子,科學構建了包括目標層(A)、準則層(B)和指標層(C)在內的合肥城市花境公眾評價指標體系?;窘Y構(B1)由尺度規(guī)模、地形變化和平面形式3個指標因子組成;觀賞性(B2)由觀賞距離、景觀層次、季相變化、色彩構成、嗅覺感受和其他景觀要素6個指標因子組成;生態(tài)性(B3)由物種多樣性和植物鄉(xiāng)土性2個指標因子組成(表1)。在此基礎上,采用層次分析法中的二元對比法確定各項指標在評價過程中的權重[10-11]。
1.3.2 綜合評價指數(shù)的計算與評價等級的劃分
采用模糊評價的方法[12],將調查問卷中各項指標因子的評價程度劃分為5 個層次,分別為“很好”“較好”“一般”“較差”“很差”,對應的評分值分別為“10”“8”“6”“4”“2”,公眾依據(jù)這5個層次對花境樣地進行評分。根據(jù)回收的有效問卷,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各指標因子的平均得分,作為各項最終得分。再結合各指標因子權重求出各樣地綜合評分。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S表示該花境樣地綜合評分;Wi表示第i項指標因子的權重;Yi表示第i項指標的平均得分。
圖1 合肥市二環(huán)以內花境分布現(xiàn)狀
在計算綜合評價指數(shù)之前還需要求出花境樣地理想的綜合評分S0,取每個指標因子的最高分與其權重相乘,再加權即為所求S0。各花境樣地綜合評價指數(shù)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CCEI=S/S0×100%
式中,C CEI代表該花境樣地綜合評價指數(shù);S表示該樣地綜合評分;S0表示理想值。然后根據(jù)綜合評價指數(shù),劃分花境樣地評價等級為:0%<C CEI≤1 0 0%,評價等級為I,60%<CCEI≤80%,評價等級為II,4 0%<C CEI≤6 0%,評價等級為I I I,CCEI≤40%,評價等級為IV。
1.3.3 數(shù)據(jù)收集與處理
2017年9—12月,對用上述方式選取的30個花境樣地進行實地考察和問卷調查[13]。對于每個樣地,首先記錄地理位置,測量長、寬等可量度數(shù)據(jù),然后統(tǒng)計花境內所有植物類別以及各類景觀元素,繪制花境平面圖。
專家咨詢采用提前預約的方式拜訪園林設計、園林植物、觀賞園藝、環(huán)境藝術等專業(yè)的專家以及園林綠化行政管理部門的有關人員,共8人。針對公眾的問卷調查,在各個花境樣地采用現(xiàn)場發(fā)放、現(xiàn)場收回的方式,時間選擇在非工作日天氣晴朗的上午和下午,調查問卷一次最多分發(fā)給5人,以便在調查中及時回答參與者的疑問,獲得更好的反饋。每個花境發(fā)放問卷50份,共發(fā)出調查問卷1 500份,回收1 47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7.9%。運用yaahp 11.0進行各指標權重的計算。
2.1.1 應用種類
對合肥市二環(huán)及植物園內共計30處花境進行了現(xiàn)場調查,總面積近6 000m2。調查花境應用植物種類近168種共58個科,其中一二年生花卉19種,約占11%,主要有角堇(Viola cornuta)、三色堇(V.tricolor)、百日草(Zinnia elegans)和孔雀草(Tagetes patula)等;多年生花卉由于其觀賞特性和后期管理維護成本上的優(yōu)勢,所占比例最高,共有69種,約占41%,主要有八寶景天(Hylotelephium erythrostictum)、硫黃菊(Cosmos sulphureus)和花葉美人蕉(Canna glauca)等,共涉及23科、48屬,前3位分別為菊科(15種)、唇形科(8種)、百合科(8種);花灌木類63種,約占38%,主要有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龜甲冬青(Ilex crenata)、小葉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等,共涉及34科、52屬,前3位分別為薔薇科 (7種)、木犀科(6種)、冬青科(4種)和忍冬科(4種);觀賞草17種,約占10%。
表1 合肥市花境公眾評價指標體系
花境應用植物優(yōu)勢種前5位分別是:菊科,共23種,占植物應用種類總數(shù)的13.69%;百合科,共13種,占植物應用種類總數(shù)的7.74%;唇形科,共1 2 種,占植物應用種類總數(shù)的7.14%;禾本科,共11種,占植物應用種類總數(shù)的6.55%;薔薇科,共7種,占植物應用種類總數(shù)的4.17%。
2.1.2 應用頻率
調查發(fā)現(xiàn),花境中一二年生花卉應用頻率在20%以上的為三色堇、角堇、金盞菊(Calendula officinalis)、萬壽菊(Tagetes erecta)等。這些時令花卉是花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低矮的植株、統(tǒng)一的花期,一般作為花境外圍鑲邊的植物團塊,為觀賞者提供鮮艷的色彩感受。
石竹(Dianhus chinensis)、大花美人蕉(Canna generalis)、鳶尾(Iris tectorum)、花葉玉簪(Hosta undulata)、礬根(Heuchera micrantha)和硫黃菊6種多年生花卉運用頻率在40%以上。石竹和硫黃菊的長花期能維持花境持久的色彩景觀;大花美人蕉不僅豐富了景觀的層次,而且自身葉片的觀賞特性與其他植物形成鮮明的對比;礬根在剛被引進國內的時候,應用頻率相對較低,但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被稱作是自然界的調色盤,觀賞性較高。
金錢蒲(Acorus gramineus)、細葉芒(Miscanthus sinensis)、矮蒲葦(Cortaderia selloana‘Pumila’)等觀賞草運用頻率同樣高達40%以上。蒲葦類觀賞草多作為花境的背景,其他植物圍繞其配置,而其他觀賞草多作為點綴,與周邊植物進行株型、色彩上的對比。
表2 合肥市花境公眾評價指標權重
表3 合肥市花境樣地公眾評價結果
金葉女貞、桂花、紅花檵木等花灌木運用頻率超過60%,可知花灌木在花境中運用較廣。色彩是選擇花灌木的重要標準,常綠或者變色的花灌木不僅是整個花境的基礎骨架,且在冬季其他植物凋零時有增強花境景觀的效果。
對30個花境樣地的景觀特征進行了調查,包括規(guī)模、平面形式、豎向變化、觀賞距離、植物種類數(shù)和物種豐富度指數(shù)等。其中平面形式劃分為自然式輪廓(N)、規(guī)則式輪廓(R)、斑塊型組合(P)和飄帶型組合(S)4種類型;場地豎向變化分為無變化、一般和豐富3種。對調查結果分析發(fā)現(xiàn),花境樣地的面積區(qū)間在70~350m2,植物應用種數(shù)在12~65種之間,物種豐富度指數(shù)在0.071 7~0.355 0之間;因花境地理位置多位于道路交口,規(guī)模較小,2/3以上的場地地勢平坦,無明顯豎向變化;有超過1/3的花境屬于遠距離觀賞,即在不踩踏草地的前提下伸手無法觸碰到花境外圍植物,共有5個花境為可進入式,即鋪有汀步等設施允許公眾進入內部觀賞更多細節(jié),在一些遠距離或近距離觀賞的花境,為了禁止公眾進入其中踩踏,特意在邊界處設有低矮隔欄或警告牌;花境的平面布置形式以自然式輪廓和斑塊型的組合最多;多數(shù)花境配置有除植物材料外的其他景觀元素,包括景石、旱溪、鐵藝、汀步、雕塑、秋千、木藝、景墻、陶藝、花架、水景和石籠等。
2.3.1 評價指標權重值
將專家咨詢的信息整理后錄入yaahp 11.0中,通過矩陣的一致性檢驗,計算得出評價體系中各專家的指標權重,再通過群決策運算,最終得到合肥市花境各評價指標的綜合權重。準則層中觀賞性所占權重最大,其次為生態(tài)性,基本結構權重最低,表明花境作為一種小型景觀單元其所能帶來的視覺層次的感受最為重要。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指標層中,色彩構成、景觀層次以及季相變化三者權重相加后占據(jù)總權重的1/2,表明花境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色彩、層次和四季效果,這3種也正是花境區(qū)別于其他植物景觀的獨特之處。從單個指標層權重來看,植物鄉(xiāng)土性的權重最大,表明在日益強調綠色發(fā)展的今天,生態(tài)效益越來越受到重視,選擇鄉(xiāng)土性植物不僅在成本上有優(yōu)勢,且鄉(xiāng)土植物因為極強的生命力能使景觀更加自然、更加有生機。此外,物種多樣性的權重僅次于色彩構成的權重,在花境群落中,若想看見色彩繽紛的植物、錯落不一的層次以及四季有花有景可賞,就必然需要多種多樣的植物種類,即豐富的物種多樣性是創(chuàng)造極具美感花境的必要條件。基本結構中,地形變化權重較其他2項指標要高,場地豎向上的變化能讓觀賞者產(chǎn)生一定好感。
2.3.2 公眾評價結果
通過公眾調查問卷,統(tǒng)計各個花境調查點的綜合評價分值,根據(jù)前述公式(1)和(2)計算出30個花境的綜合評價指數(shù)并劃分所屬評價等級(表3)。評價等級I級的花境,分別為第3、8、15、21、25號樣地,占樣地總數(shù)的16.67%;II級的花境個數(shù)最多,共有13個,占樣地總數(shù)的43.33%;有9個III級的花境,比例達30.00%;IV級花境共3個,僅占總數(shù)的10.00%。
從表3中可以看出,花境綜合評價指數(shù)在0.375 2~0.916 5之間,均值為0.618 2,總體呈正態(tài)分布,反映花境整體應用水平不高。其中II、III級花境占比最大,比例高達73.33%,I、IV級所占比例相對較小。進一步對公眾評價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公眾評價較高的城市花境表現(xiàn)為物種多樣、色彩豐富、景觀層次分明、能進入或近距離觀賞、有適當?shù)牡匦巫兓⒂懈佣鄻踊木坝^元素。其中觀賞草作為一種新型的植物造景材料,在花境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給觀賞者帶來飄逸、野趣的另類視覺享受;適當選用芳香植物也能給花境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隨著審美能力的提高,城市居民不再滿足簡單的“披綠”,僅依靠傳統(tǒng)的喬灌草搭配來豐富城市景觀已然不夠,需要在此基礎上提升質量和細節(jié),增強景觀效果和視覺沖擊力?;ň硲{借其多變的形式和自然清新的風格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逐漸成為城市綠化中的新亮點,而它的廣泛應用也代表著城市綠化從粗放逐步進入精細的提質階段。
合肥城市花境多為自然式斑塊布局,規(guī)模較小,多在350m2以下,布局結構較為簡單,地形起伏變化較??;部分花境植物種類較少,物種豐富度不夠,植物景觀層次單一。公眾評價總體一般。綜合分析可以得出,花境的觀賞性是其核心,整個單元的色彩構成、景觀層次的區(qū)分以及季相景觀的延續(xù)是營建的重點,大多數(shù)被調查者都被花境的花和葉,以及這種細節(jié)層次所帶來的視覺沖擊所感染,這也是其他相同體量的植物景觀無法達到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公眾更偏愛零距離觀賞、地形上有輕度的變化、采用草坪鑲邊、擁有較多的植物種類和多元化景觀元素的花境。可見需進一步提升花境景觀要素的數(shù)量和質量,充分挖掘鄉(xiāng)土植物、提高植物多樣性、優(yōu)化花境平面布局、改善設施以提高公眾評價等級。
從區(qū)位分布來看,綜合滿意度排名居前的3個花境均位于合肥一環(huán)內,具體原因是因為一環(huán)內的花境成本投入較大,設計和管理較為精細,所以該區(qū)域內的花境植物品種運用較多、層次分明、色彩豐富,從而獲得較高的公眾評價。此外,不同季節(jié)花境的景觀特征會有差異,本研究僅對2017年秋季的30個樣地進行了調研,今后可以進一步對不同季節(jié)花境的景觀特征和公眾評價進行比較分析,探明季相變化對城市花境公眾評價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