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星
厘清“治理”的幾個問題
治理的概念?!爸卫怼币辉~在我國出現(xiàn)較早,其含義之一是“管理”“統(tǒng)治”。如《荀子·君道》有云:“明分職,序事業(yè),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薄犊鬃蛹艺Z·賢君》中說:“吾欲使官府治理,為之奈何?”但這里的“治理”基本上不具備今天我們所闡發(fā)的含義。
從今天我們所闡發(fā)的主要含義來看,“治理”基本上是一個中文譯詞。一般認為,與“治理”相對應的英文單詞是出現(xiàn)于13世紀晚期的governance,其含義是管理、控制、統(tǒng)治某個事物或某個實體(包括國家、社會組織)的行為和方式。在漫長的演進過程中,慢慢地與government區(qū)別開來:government更多地用于政府的管理、官方的“管理”,而governance更多地包含了共識性管理、多方力量參與的管理(參與式管理、公共管理)、多元式管理、合議式管理、協(xié)商性管理、扁平式管理、透明式管理、法制性管理(規(guī)則性管理),在技術上強調了網(wǎng)狀管理,性質上是一種良治。
一直以來,我國政界、學界很少用“治理”一詞。從2013年以來,“治理”一詞在我國迅速熱了起來,大有代替“管理”一詞的趨勢。
治理的性質。在2003年,筆者提出,建設現(xiàn)代學校制度,要圍繞兩組六個關鍵詞來建設。第一組關鍵詞是權力、責任、義務,第二組關鍵詞是同時、同方向、同力度。未來的改革中,應當不走極端,不分前后、輕重、核心與外圍,把權力與責任置于同等的地位。權力的移動,有上收、平移、下放等方向。在移動權力時,應當同時、同方向、同力度地移動責任和義務。
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適應中國國情和時代要求,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社會參與的現(xiàn)代學校制度,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社會參與,是中國現(xiàn)代學校制度的最重要的特征,實際上也是中國現(xiàn)階段“現(xiàn)代學校治理”的最重要的特征。
過去的學校管理,更多的是一元管理、自上而下的單向管理、事無巨細的管理、無條件的服從性管理。理想的學校治理,最好能包含下列性質或特征:多元管理(參與式管理、公共管理)、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雙向度甚至多向度管理、共識性管理、合議式管理、協(xié)商性管理、扁平式管理、透明式管理、法制性管理(規(guī)則性管理)。這樣的管理在技術上強調了網(wǎng)狀管理、區(qū)塊鏈管理,性質上是一種良治。
治理的目標。學校的治理目標是一個目標群。從時間維度來看,有近期的、中期的、遠期的治理目標;從廣狹的角度來看,有戰(zhàn)術層面的、戰(zhàn)役層面的、戰(zhàn)略層面的治理目標;從內容維度來看,有政治方面的、教學業(yè)務方面的、安保與后勤服務方面的治理目標;從學校業(yè)務工作的維度來看,有學校文化治理、學校教職工隊伍治理、課程治理、教學治理、德育治理、學校教育國際化治理、學校教育信息化治理、學校安全治理、學校后勤服務治理等方面的目標。因此,談到治理目標時,要先判斷要的是學校治理的綜合目標還是某個專項目標,要的是哪個具體的目標。
一般來說,擬定覆蓋學校全局的、綜合性的治理目標,至少要考慮下述一些因素:第一,在政治方面不出現(xiàn)大的偏差。第二,根據(jù)需要與可能,把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人類最好的、最適宜于本校的教育文化融合到本校。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建設適應人類命運共同體發(fā)展的學校。第三,通過調整學校治理結構即教育生產關系,最充分地解放與本校相關的各種教育生產力。
構建現(xiàn)代學校治理體系
構建多維治理結構。一是建立政府宏觀管制機制。長期以來,中小學教育治理有一種怪現(xiàn)象,校級領導愈是政府自己任命的,對校長團隊愈是不放心,這有點類似于古代的皇帝對兒子的不放心。于是局長們想了、干了、承擔了許多應當由校長想、校長干、校長承擔的事務。盡管這樣,還是不放心,于是學校的黨務和行政管理由教育局越俎代庖,學校的業(yè)務管理委托教研室或教師進修學校、地方教育科學院這樣的業(yè)務機構來管理。這樣一來,學校被管得死死的,辦學自主權幾乎喪失殆盡。而對不是政府任命的校級領導,政府部門反而比較放心,比較敢放權,不怎么管。對待民辦學校,就是這樣。今后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相信自己任命的校級領導,不再事無巨細地、眉毛胡子一把抓地管。黨和政府主要側重于宏觀管理,側重于規(guī)劃、經(jīng)費、編制、督導等方面的管理。
二是強化學校自治?!吨腥A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二十九條第一款規(guī)定,學?!鞍凑照鲁套灾鞴芾怼?第三十二條規(guī)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具備法人條件的,自批準設立或者登記注冊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在民事活動中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公辦學校是獨立的法人,依法享有民事權利。這些權利不能被剝奪,應當允許學校按照學校章程,依法自主管理。
有人認為:對學校的治理,應當像放風箏那樣,既要讓風箏能飛上天空,也要用一條繩子牽住它,使它不至于盲飛??墒?,“放風箏式”的治理,學校是飛起來了,但飛不高、飛不遠,難以像雄鷹那樣振翅遠翔。學校充其量只能像風箏那樣,借助氣流、風向、風力短時飛起,且會靜止在一定的高度。這樣的學校,本質上還不是獨立的法人。在這樣的學校中任職的校長,只能是戴著鐐銬跳舞。
三是實行多元共治。學校治理的主體是多元的。黨、政府、社會投資人、校長、教師、學生、學生家長、社區(qū)組織或社區(qū)人士等,都可成為治理的主體。但其中最主要的主體是政府、校長、教師。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三十一條規(guī)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通過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職工代表大會等組織形式,保障教職工參與民主管理和監(jiān)督?!笨墒?,我國公辦學校的教職工大會(或教職工代表大會)、教育工會、教師委員會等組織,大都流于形式,一年開一兩次會,變成了“文件上的組織”。教師工會則主要變成了教職工福利性組織,逢年過節(jié)負責發(fā)放一些慰問品,教職工有悲喜諸事時去慰問一下。今后,要通過改革,把教職工大會、教育工會等組織改造成真正能代表教職工利益、真實及時地反映教職工的心聲、堅決地依法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的組織。
正確處理幾大關系,提高治理能力。在構建學校的治理結構時,要充分考慮政府管制與學校自治的關系,德治、文治與法治的關系,學校自治與教師自治、學生自治的關系,社區(qū)多主體參與治理與學校自治的關系等。既要積極推進,也要避免造成動蕩。
同時,在推進治理體系建設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加強各治理主體的關鍵能力。例如:政治引領的能力,法治、規(guī)治與治理結構的設計能力,業(yè)務引領的能力,文化引領、主動作為的激發(fā)能力,校本研究與校本開發(fā)的能力,“自治能力”的培養(yǎng)能力,學校教育測量與發(fā)展性評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