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明
(云南省武定縣人民醫(yī)院外二科 云南 楚雄 651600)
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是一種難治性骨科疾病,臨床上多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方案。臨床上,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雖然能夠取得一定的療效,但是,部分患者會出現內固定斷裂或骨折部位移位的現象,從而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1]。為此,必須進一步加強對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治療方案的優(yōu)選。近年來,臨床上對于帶鎖髓內釘治療的應用認可度越來越高,但臨床上對其應用的價值還缺乏系統(tǒng)性探討。本文現結合相關文獻資料與工作實踐,對該方案治療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的效果進行探討。
選取2017年3月-2019年5月來我院接受治療的46例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平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有患者23名。觀察組: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齡(37.82±2.17)歲,平均發(fā)病至送醫(yī)時間(38.15±1.53)min,外力致傷17例、自行跌倒或墜落等原因致傷6例;對照組: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齡(37.30±2.15)歲,平均發(fā)病至送醫(yī)時間(38.37±1.54)min;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動力加壓鋼板內固定:引導患者保持仰臥位并進行全麻,選骨折處做切口并剝離闊筋膜,暴露骨折端后清除骨折端纖維瘢痕和硬化組織;隨后,剝離骨膜后做梯形截面,植骨復位骨折端,置入鋼板與加壓固定(選用皮質骨螺釘)。
觀察組采用帶鎖髓內釘治療:術前準備與麻醉、切開復位方法同對照組;完成剝離后修復骨不連端并確保形成梯形截面或橫斷面,以骨刀鑿除硬化骨質并進行擴髓處理;將髂骨塊植入到骨不連端;妥善復位后固定帶鎖髓內釘。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相同的監(jiān)測與抗感染治療。
根據患者治療時的手術出血量、愈合時間、引流量等指標進行評價。
數據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手術出血量為315.76±72.36(ml)、愈合時間為21.26±3.52(d)、引流量為83.56±14.21(ml),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的手術出血量、愈合時間、引流量(±s)
表 兩組患者的手術出血量、愈合時間、引流量(±s)
組類 n 手術出血量(ml) 愈合時間(d) 引流量(ml)觀察組 23 315.76±72.36 21.26±3.52 83.56±14.21對照組 23 452.80±94.69 32.50±4.08 131.17±25.48 P-<0.05<0.05<0.05
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在臨床上較為多見,而由于疾病自身原因或者是手術操作不當、復位效果不佳而引發(fā)的骨不連,則是臨床治療中存在的重難點問題[2]。目前,雖然臨床上對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的治療提出了多種方案,但是,臨床上主要采用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和帶鎖髓內釘治療;臨床實踐表明,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雖然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簡便性,但是,治療過程對患者傷害較大且手術的風險性較高[3]。帶鎖髓內釘治療則能夠有效規(guī)避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的上述問題,從而在提高手術有效性的過程中保障患者的治療安全性并加速患者的康復。研究顯示,觀察組的手術出血量為315.76±72.36(ml)、愈合時間為21.26±3.52(d)、引流量為83.56±14.21(ml),上述三大指標參數值均低于對照組。帶鎖髓內釘治療所具有的優(yōu)勢具體表現為:一是,通過髓腔固定,更有利于骨折端的恢復;二是,帶鎖髓內釘治療的手術切口更小且不破壞骨膜有利于減少手術的附帶風險;三是,可加快骨痂的生成速度,而適度加壓后能夠避免患者出現骨折位移的現象[4]。相關研究指出,在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的治療中采用帶鎖髓內釘方案,能夠降低患者的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從而提高治療的綜合預后[5];上述觀點與本文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在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的治療采用帶鎖髓內釘方案能夠減少手術出血量、愈合時間、引流量,從而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