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作,朱小春
(1.溫州醫(yī)科大學定理臨床學院 溫州市中心醫(yī)院 風濕免疫科,浙江 溫州 325000;2.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風濕免疫科,浙江 溫州 325015)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反復發(fā)作,以對稱性多關節(jié)受累為主的一種異質性、系統(tǒng)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特征為慢性滑膜炎,主要侵及骨和軟骨下層,造成關節(jié)破壞、關節(jié)畸形、功能障礙。RA患者因炎癥反應、關節(jié)疼痛及功能障礙而限制了運動,更進一步加速了骨吸收,減少骨形成,導致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的發(fā)生,RA患者合并OP更易發(fā)生脆性骨折,致殘率更高。目前國際學術界公認的OP的診斷是以雙能X線吸收法(X-ray absorption method,DXA)測量腰椎正位和髖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以T值(T值用于圍絕經(jīng)期和絕經(jīng)后婦女和50歲以上男性骨質疏松的診斷)作為診斷標準,但很多老年人因行動不便,存在檢測受限的可能,同時由于RA患者大多合并關節(jié)退行性病變,對檢測腰椎及髖部的BMD結果可能存在影響[1]。而前臂BMD檢測較髖部及腰椎能更方便、快捷地發(fā)現(xiàn)早期RA患者的BMD變化,且檢測結果可靠[2-3]。本研究通過測定絕經(jīng)后女性RA患者前臂BMD,并結合骨代謝指標來探討絕經(jīng)后女性RA患者發(fā)生OP的風險。
1.1 一般資料 選取溫州市中心醫(yī)院風濕免疫科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就診并資料完整的絕經(jīng)后女性RA患者96例為RA組,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歐洲風濕病聯(lián)盟(EULAR)、美國風濕病協(xié)會(ACR)制定的RA新分類標準[4]。年齡39~87(64.2±12.1)歲,BMI為(22.1±3.1)kg/m2;排除標準:曾經(jīng)接受過維生素D以及類似物、鈣劑、雙膦酸鹽類藥物,應用雌激素、雄激素、抗凝劑及影響骨代謝的藥物史,甲狀腺、甲狀旁腺等疾病、惡性腫瘤、其他代謝性骨病者,近半年服用過糖皮質激素以及長期臥床者。選擇醫(yī)院同期健康絕經(jīng)后女性體檢者(均經(jīng)健康體檢,無肝腎功能異常,無內分泌紊亂及鈣磷代謝異常)25例為對照組,年齡39~86(66.2±14.4)歲,BMI為(23.4±3.5)kg/m2,2組年齡、BMI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受檢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資料收集:采用美國Hologic公司生產(chǎn)的BMD儀(ASY-05119)測量非受力側前臂BMD、骨礦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BMC)與同性別峰值比較,得出T值[T值=(BMD所測值-BMD正常青年人群參考值)÷SD正常青年人群參考值]。根據(jù)WHO推薦的OP診斷標準:正常為T值≥-1.0,OP為T值≤-2.5,-1.0>T值>-2.5為骨量減少;OP的同時伴有脆性骨折者,則記為嚴重OP[5]。RA疾病活動度:按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計算28個關節(jié)疾病活動度評分[DAS28,DAS28=0.56×SQRT(T28)+0.28×SQRT(SW28)+0.70×LN(ESR)×1.08+0.16]。
1.2.2 骨代謝指標檢測:所有研究對象于清晨6~8點之間抽靜脈血4 mL于促凝管中,2 h內分離出血清備檢,置于-20 ℃冰箱保存,當天成批檢測,采用瑞士羅氏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按1602檢測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檢測骨代謝指標血清I型原膠原N-端前肽(type I collagen N-terminal peptide,PINP)、血清I型膠原交聯(lián)C-末端肽(type I collagen crosslinked C-terminal peptide,β-CTX)、氮端骨鈣素(amino-terminal osteocalcin,NOC)。
1.2.3 實驗室指標檢測:所有研究對象于晨6~8點之間抽取靜脈血8 mL于抗凝管,2 h內分離出血清備檢,置于-20 ℃冰箱保存,當天成批檢測,采用魏氏法檢測ESR,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CRP,用速率散射比濁法檢測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抗環(huán)瓜氨酸肽抗體(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CCP)。
1.3 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采用表示,2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的用t檢驗,方差不齊采用矯正t檢驗);相關性分析用pearson相關分析,二項分類資料回歸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RA組和對照組BMD、BMC比較 RA組BMC和BMD較對照組低,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RA組骨密度及骨代謝指標與對照組的比較
2.2 RA組和對照組骨代謝指標比較 RA組PINP和NOC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RA組β-CTX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3 RA組中BMC、BMD和骨代謝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BMC與年齡、β-CTX、DAS28、ESR呈負相關(P<0.01),與PINP呈正相關(P<0.01),與NOC、CRP、RF、BMI無相關性(P>0.05);BMD與年齡、β-CTX、DAS28呈負相關(P<0.01),與PINP呈正相關(P<0.01),與NOC、CRP、RF、ESR、BMI無相關性(P>0.05)。見表2。
表2 RA組BMC、BMD與生化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2.4 RA患者發(fā)生OP的影響因素 RA組按是否有OP分為2組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RA組96例患者中OP有64例(占66.7%),將年齡、BMI、CCP、RF、PINP、β-CTX、NOC、CRP、ESR、DAS28進行單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出有統(tǒng)計意義的變量,再將有意義的統(tǒng)計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β-CTX為發(fā)生OP的危險因素(OR=0.450,95%CI=0.606~0.921,P=0.006;OR=1.008,95%CI=1.002~1.016,P=0.031);PINP為發(fā)生OP的保護性因素(OR=1.060,95%CI=1.005~1.118,P=0.003)。
RA常常合并OP,且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現(xiàn),大大增加骨折發(fā)生的風險;RA患者四肢骨局部的骨流失是RA患者最早的關節(jié)表現(xiàn),并被作為ACR診斷標準之一[4];而疾病后期中軸骨的廣泛骨流失是RA最常見的關節(jié)外表現(xiàn)之一。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多采用測定RA中軸骨的BMD,而RA疾病早期的骨流失主要在四肢骨,且中軸骨的測定對老年人而言多有不便,本研究采用測定前臂BMD、BMC發(fā)現(xiàn),在RA患者中BMC、BMD較對照組下降明顯,即骨量丟失明顯,提示RA患者前臂OP的發(fā)生率較正常人高,與國內外研究結果[6-7]一致。
骨代謝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骨形成的相對減弱及骨吸收的相對增強導致OP的發(fā)生,這種骨轉換過程可以通過生化標志即骨代謝指標反映出來;由于短期內BMD的變化甚小,檢測BMD不能快速、動態(tài)觀察骨質變化情況,但測定骨代謝指標能了解骨形成、骨吸收的動態(tài)信息,快速查明骨代謝改變。其中代表骨吸收的指標β-CTX是骨膠原溶解釋放的I型膠原蛋白被蛋白水解酶分解的產(chǎn)物,骨吸收增加時,骨呈現(xiàn)高轉換形態(tài),明顯升高。本研究表明,RA患者β-CTX較對照組明顯升高,提示RA骨轉換增加,與之前的研究[8-10]結果基本一致;在RA組中對β-CTX進行線性分析顯示,β-CTX和BMD呈線性負相關,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β-CTX是OP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骨形成指標PINP是I型前膠原細胞外分解產(chǎn)物,其血液中的含量主要反映I型膠原的合成速率和骨轉換的情況,升高提示I型膠原合成速率加快。目前認為PINP比骨鈣素更能夠特異和敏感地反映骨形成,且不受激素影響[11]。本研究顯示,PINP在RA組較對照組明顯減少,且與BMD呈正相關,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PINP是發(fā)生OP的保護性因素,與之前相關研究[12-13]結果基本一致(該研究發(fā)現(xiàn)PINP在RA組較對照組明顯低,且與甲氨蝶呤、環(huán)孢素等藥物治療與否無關);本研究與CAETANO等[14]研究結果有差異,其建立慢性關節(jié)炎的小鼠模型發(fā)現(xiàn),有關節(jié)炎的小鼠血清較無關節(jié)炎組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β-CTX在2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可能與研究的本體不同,且不同指標之間相互作用,治療、病程、疾病活動度不同有關。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加,RA患者的骨量逐漸減少,且logistic回歸分析提示年齡是OP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說明年齡在RA患者OP的發(fā)生過程中也起著一定的作用。本研究發(fā)現(xiàn)RF、抗CCP抗體、CPR、ESR與BMD無相關性,與之前研究[15-16]有差異,可能與本研究主要是以測定前臂BMD為主,且樣本量偏小,為橫斷面研究有關。DAS28是RA患者活動性評價的一個綜合指標。有研究表明[15],疾病活動與骨破壞有密切聯(lián)系,本研究發(fā)現(xiàn),RA患者BMD、BMC含量與DAS28呈負相關,線性回歸分析也顯示,RA患者BMC含量與DAS28呈負相關。這提示骨量的丟失與疾病活動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疾病的活動會加速RA患者的骨流失。綜上所述,RA患者前臂BMD較對照組明顯低,測定血中PINP、β-CTX兩個骨代謝指標能敏感地反映出RA患者體內骨代謝狀態(tài),對OP的診斷有較高價值,且疾病活動可能與OP的發(fā)生相關。但RA患者OP的發(fā)生還與多種因素有關,有待進一步大樣本前瞻性的研究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