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詠今
摘要:在黑塞中期小說中,夢境承擔兩種主要功能。一是表現(xiàn)主人公心靈與精神的成長階段,并推動主人公的行為與選擇,從而得以進一步發(fā)展的機會;二是構建一個集理想自我,母親,情人于一身的形象,象征著主人公意識、潛意識與無意識的和諧統(tǒng)一,是主人公欲望對象。本文主要以《德米安》《荒原狼》《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三部小說中的夢境為例,結合弗洛伊德夢的理論,分析黑塞中期小說中夢境的獨特形態(tài)及作用。
關鍵詞:黑塞;夢境;弗洛伊德;《德米安》;《荒原狼》;《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
弗洛伊德認為,夢是被壓抑的欲望的滿足,是無意識的創(chuàng)造。黑塞中期小說中的夢境,不僅在夢境世界中釋放主人公的欲望,也引領著主人公在現(xiàn)實中滿足自己的欲望;不僅僅作為無意識的創(chuàng)造物,也幫助主人公創(chuàng)造現(xiàn)實世界的理想未來。國內(nèi)以精神分析法研究黑塞小說的文獻,如方厚升的《再談精神分析視角的啟發(fā)意義——以茨威格和黑塞的小說為例》,探討了黑塞對榮格理論的吸收。本文則采取新視角,以弗洛伊德學說分析黑塞小說中的夢境。
從早期到中期,夢境元素在黑塞小說中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黑塞早期小說中,很少有具體的夢境描寫,夢不過是主人公心理與生理健康的一種反映,是主人公意識的一種變形。而在中期小說中,黑塞格外重視夢境的建構,使夢境成為主人公“通向自我之路”中的重要一環(huán)。夢境在黑塞中期小說中承擔兩種主要功能,一是表現(xiàn)主人公心靈與精神的成長階段,并推動主人公的行為與選擇,從而得以進一步發(fā)展;二是構建一個集理想自我,母親,情人于一身的形象,象征著主人公意識、潛意識與無意識的和諧統(tǒng)一,而這正是主人公最深層的渴望。本文主要以《德米安》《荒原狼》《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三部小說中的夢境為例,結合弗洛伊德夢的理論,分析黑塞中期小說中夢境的獨特形態(tài)和作用。
一、夢境的三種類型
夢境在黑塞中期小說中的形態(tài)往往是變化的,而且經(jīng)常沿著一定的規(guī)律變化。從反映現(xiàn)實中的焦慮,到將潛意識中的愿望表現(xiàn)出來,再到指示行為、預示未來,夢境類型的變化與主人公成長狀態(tài)的變化亦步亦趨。
1.現(xiàn)實焦慮
黑塞中期小說的主人公往往以焦慮不安的狀態(tài)出現(xiàn)。這一階段黑塞常用夢境表現(xiàn)主人公精神的脆弱以及內(nèi)心世界的不和諧狀態(tài)。這種類型的夢境相對來說更直白易懂,只是不同程度上對其現(xiàn)實遭遇的變形。比如在《德米安》中,主人公辛克萊在少年時期被克羅默勒索,精神始終處于高度的驚恐之中,以致于夢見克羅默在現(xiàn)實中沒有施加在他身上的暴行。
弗洛伊德認為,夢具有化裝、檢查和象征的特點?!痘脑恰分?,主人公哈勒爾的不安在夢中化為一只蝎子。哈勒爾在白天與一位舊相識的教授在歌德的話題上發(fā)生爭吵后,在同一個夢境中就夢見自己要以記者的身份去采訪歌德。而這個歌德形象并非他心目中的歌德形象,而是在教授家中看到的歌德形象——裝模作樣,虛榮虛偽——正是哈勒爾反感的樣子。
2.愿望呈現(xiàn)
在主人公心靈成長的初期,其潛意識中的愿望往往被意識層面的焦慮所掩蓋,而且往往與主人公的原初狀態(tài)或理念背道而馳,所以潛意識中被壓抑的欲望也是焦慮的成因之一。弗洛伊德認為,欲望的滿足是夢的本質(zhì)特點,人的欲望若在現(xiàn)實中得不到滿足,便采取一種迂回的形式表現(xiàn)在睡夢中。所以愿望之夢是在焦慮之夢中漸漸浮現(xiàn)出來的。夢境中的現(xiàn)實焦慮依然存在,但潛意識中的欲望則不加掩飾地被表現(xiàn)出來。
在《德米安》中,特立獨行的德米安給辛克萊的內(nèi)心帶來很大的震動。他為該隱辯護的行為讓辛克萊既畏懼又隱隱向往,所以在夢中,辛克萊夢見克羅默對他的欺凌中出現(xiàn)了一項“殺父”的任務。在這之前,辛克萊認為自己的惡使他勝過了父親——父親仍當他是個小孩子。由此產(chǎn)生的對父親的蔑視,和勝利的快樂,在夢中展露無遺。更明顯的是,辛克萊有時會夢見是德米安而非克羅默虐待他,而他可以忍受德米安的行為。這恰恰暴露了他潛意識中對德米安親近和順從的渴望。同樣,在《荒原狼》中,使哈勒爾不安的蝎子變成了一條女人大腿:“我伸出手,想把這條小腿拿過來,這條腿太使我喜愛了,可是正當我想用兩個手指頭拿起它時,這個小玩意兒仿佛動起來了,我突然懷疑起來,這就是那條蝎子?!褪且屛疫M退維谷,看我這種既渴望得到又不敢拿的矛盾狀態(tài)?!次臆S躍欲試想得到它,又看我怕得直后退,……”這一段顯示出被壓抑的情欲既令人不安又使人渴望。弗洛伊德認為夢會將潛在內(nèi)容表現(xiàn)為視覺形象,“蝎子”的形象與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中“金龜子”等形象有異曲同工之處。
3.行為指示
不乏有文學作品把夢作為一種預示或寓言。黑塞小說中也有許多預示性的夢境,預示主人公該如何行事,如何選擇。
在《德米安》中,辛克萊在思念德米安的日子里做了一個夢,夢見德米安讓他吃了一只“紋章鳥”,然后他感覺紋章鳥在他體內(nèi)活了過來。醒來之后,他就開始畫夢中的紋章鳥,隨心所欲地畫,最終畫成了一只猛禽。辛克萊越看越覺得畫中鳥就是夢中的紋章,然后就決定把畫寄給德米安?!鞍凑瘴耶敃r干一切事情都像帶著一種夢一般的預感,我決定把雀鷹這幅畫寄給他隨它是否能寄到他那里?!毙量巳R這次包括后面許多行動,都是依靠著夢境的指示,或者說“夢一般的預感”的力量完成的。
在《荒原狼》中,哈勒爾和瑪麗亞激情過后做的一連串夢,讓他重新看見了自己經(jīng)歷過的諸多圖景,讓他明白了生活的價值就在于這些鮮活而獨特的體驗。這些夢讓他重視舞會、愛情,讓他重新獲得生活的熱情和樂趣,而這些最終將幫助他成為“不朽者”。
在《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中,當歌爾德蒙正在與自己的流浪沖動作斗爭時,夢讓他接受了自己的天性。夢中出現(xiàn)了一個光明偉大的女子的形象,以及納爾齊斯的聲音說“你把自己的童年忘記啦”。在現(xiàn)實中沒有起到作用的話語,在夢中與女子形象共同出現(xiàn),讓歌爾德蒙意識到那個女子正是自己的母親,并找回了被壓制多年的童年記憶,尤其是關于母親的部分。自那之后,他知道了自己必須追隨母親腳步,離開修道院,四處流浪。